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目的探讨钆塞酸二钠增强MRI检查在肝脏结节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疑似为肝脏结节性病变的50例患者,所有患者依次行MRI平扫、钆塞酸二钠动态增强扫描及延迟肝细胞特异期扫描。结果 50例患者共发现局灶性结节73枚。病理或临床诊断肝细胞肝癌(HCC)25例、肝脏转移瘤7例,再生结节(RN)5例,退变结节(DN)6例,肝血管瘤6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2例,肝腺瘤1例。钆塞酸二钠增强MRI共诊断HCC 24例,肝脏转移瘤7例,RN 5例,DN 6例,肝血管瘤6例,FNH 2例,肝腺瘤1例,总体符合率98.1%。钆塞酸二钠增强MRI动脉期、门脉期和平衡期所有病灶符合应用常规含钆(Gd)剂时的强化表现和特征,延迟20 min肝细胞特异期扫描时,大部分恶性结节呈现低信号,仅1例肝细胞肝癌呈稍高信号,大部分良性结节呈高信号,但肝血管瘤呈低信号。结论采用钆塞酸二钠行MRI动态增强扫描对肝脏结节性病变的诊断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尤其是钆塞酸二钠动态增强扫描与肝细胞特异期扫描联合应用,可以提供病变形态、血供、细胞来源及功能等更多相关信息,从而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Gd-EOB-DTPA磁共振成像评估肝硬化患者肝脏储备功能的能力。方法:本研究收集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75例,其中Child-Pugh分级A级(CPA)30例,B级(CPB)30例,C级(CPC)15例,肝功能正常者(NLF)21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时间点不同肝功能组患者肝实质信号值,同一时间点不同肝功能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采用ROC曲线分析SI诊断Child-Pugh≥B级的效能,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分析各指标与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结果:各组肝实质信号值在20 s至10 min大体呈递增趋势,10 min时基本呈峰值状态。在同一时间点肝功能正常者肝实质信号值高于受损肝实质信号值,并且随着肝功能受损程度加重,信号值呈减低改变,肝功能受损严重患者,肝实质信号明显减低。增强前及注射对比剂后不同肝功能组各时间点SI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10 min全肝SI诊断Child-Pugh分级≥B级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与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最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Gd-EOB-DTPA增强MRI可以用来评估肝硬化患者肝脏储备功能,10 min为最佳延迟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I对肝细胞肝癌(HCC)的诊断及其分化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确诊并收治的82例行肝功能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按检查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n=48)和对照组(n=34),研究组行Gd-EOB-DTPA增强MRI检查,对照组行常规MRI检查。以美国肝脏病研究协会标准为诊断"金标准",比较两组MRI图像特点及病灶检出率;定量分析Gd-EOB-DTPA增强MRI检查的信号对比增强率,并分析其与病理学检查一致性;行ROC曲线比较两组诊断HCC的敏感度、特异性。结果两组图像中边缘规整度、信号强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对病灶检出率特别是对1~1.5cm病灶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病理学分级与对比增强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Gd-EOB-DTPA增强MRI检查诊断HCC的诊断效能优于常规MRI检查(P<0.05)。结论Gd-EOB-DTPA增强MRI检查是诊断HCC有效方法,能提高诊断准确性,且对HCC病理学分级诊断价值较高,可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钆塞酸二钠增强MRI在慢性肝病合并肝脏结节患者恶性转化风险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6月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4例慢性肝病合并肝脏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经病理检查证实,并均接受钆塞酸二钠增强MRI扫描。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慢性肝病合并肝脏良性结节组及恶性结节组。比较钆塞酸二钠增强MRI扫描不同时间节点肝脏的对比增强率(CER),探析不同时间节点CER在慢性肝病合并肝脏结节患者恶性转化风险判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94例慢性肝病合并肝脏结节患者中,50例为良性结节,其中19例脂肪瘤,31例血管瘤;44例为恶性结节,其中34例肝细胞癌,10例胆管细胞癌。慢性肝病合并肝脏恶性结节组在钆塞酸二钠增强MRI扫描延迟5 min、10 min、20 min的CER均低于良性结节组(P0.05)。由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可知,钆塞酸二钠增强MRI扫描延迟5 min、10 min、20 min CER预测肝脏结节恶性风险的AUC分别为0.785、0.816、0.851。结论慢性肝病合并肝脏恶性结节患者的CER较低,使用钆塞酸二钠增强MRI可预测慢性肝病合并肝脏结节患者恶性风险,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影像组学技术探究基于钆塞酸二钠增强磁共振成像(MRI)肝胆期图像的影像组学特征与肝硬化Child-Pugh 分级的相关性,创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价其对肝硬化患者肝脏储备功能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肝硬化患者,按照Child-Pugh分级标准分成52例Child-Pugh A级患者和48例Child-Pugh B+C级患者,并分别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成训练集和测试集。采用AK软件提取训练集患者的钆塞酸二钠增强MRI肝胆期图像的影像组学特征,采用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算法特征选择算法对数据进行降维、特征选择和构建影像组学标签。根据影像组学标签创建预测肝脏储备功能Child-Pugh B+C级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将该模型分别应用于训练集和测试集中,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定量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 经过对利用AK软件提取的396个纹理特征参数进行降维筛选,最终得到7个影像组学特征参数。根据以上特征建立构建影像组学标签并创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Wilcoxon秩和检验统计分析训练集和测试集中的Child-Pugh A级和Child-Pugh B+C级的影像组学标签分数值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1)。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肝脏储备功能Child-Pugh B+C级的诊断效能在训练集及测试集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和0.86。结论 根据不同肝脏储备功能的肝硬化患者影像组学标签创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可以作为肝脏储备功能的较为准确可靠的辅助检测工具,为临床医生更加准确评估肝硬化患者的肝脏储备功能提供一种新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全程护理管理模式在钆塞酸二钠增强MRI检查诊断肝脏良恶性肿瘤中的护理效果。方法 将2016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8例因肝脏肿瘤性病变行Gd-EOB-DTPA增强MRI检查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观察组患者在钆塞酸二钠增强MRI检查前后接受全程护理管理模式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主要观察两组患者的重复扫描率、检查完成所需时间、图像优质率、不良反应及对比剂外渗发生率,并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评估。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性别、年龄和肝脏肿瘤良恶性病理类型无显著性差异(P0.05);接受全程护理管理模式的观察组患者的重复扫描率、不良反应及对比剂外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检查完成所需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图像优质率及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全程护理管理在钆塞酸二钠增强MRI检查诊断肝脏良恶性肿瘤中能够有效提高检查效率和保证图像质量,同时减少不良反应和对比剂外渗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肝脏恶性肿瘤介入前后肝储备功能评价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我院在 2019 年 1 月至 2020 年 10 月确诊并治疗的 198 例恶性肝脏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疗。 在所有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前,进行吲哚菁绿(ICG)清除率测试,获取所有患者的 ICG-R15 值水平。依据所有患者的 ICG-R15 值水平不同来进行分组:ICG-R15 值水平>30%,ICG-R15 值水平:10%~30%,ICG-R15 值水平<10%。并且在所有患者接受介入治疗之后进行肝脏功能损伤评估。结果 结论 ICG-R15 值水平能对恶性肝脏肿瘤患者的肝脏储备功能进行有效准确的评估,并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恶性肝脏肿瘤患者术后发生肝功能障碍及不全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肝炎肝硬化的原发性肝癌病人CT灌注参数特征,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灌注成像评价肝炎肝硬化的原发性肝癌病人的肝脏储备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运用东芝320排容积CT对35例伴有不同程度肝炎后肝硬化的原发性肝癌病人进行CT灌注扫描。按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14例,B级11例,C级10例。分析两名医生所测三项灌注值(HAP、PVP、HAPI)之间有无统计学差异,取两位医生所测数值平均值,比较不同Child-Pugh分级患者灌注值间有无统计学差异,并将全部灌注值与Child-Pugh分级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1)两位影像科医生所测两组灌注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A、B、C三级病人之HAP无统计学差异(P0.05),A、B、C三级病人PVP、HAPI之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随C-P分级增加PVP逐级降低,HAPI逐级升高,A级与B级、A级与C级灌注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HAP变化与Childpugh分级无明显相关性(P0.05),PVP与C-P分级呈明显负相关,相关系数为r=—0.773(P0.001),与HAPI呈明显正相关,相关系数r=0.676,P0.001。结论灌注PVP及HAPI是反应肝脏储备功能的良好指标,对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钆塞酸二钠MR增强成像与CT增强成像在诊断肝脏局限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纳入我院2015至2021年术前进行钆塞酸二钠MR增强成像和CT增强成像且具有术后病理诊断结果 的患者66例。以术后病理结果 为标准,对比钆塞酸二钠M R增强成像与CT增强成像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准确性。结果 66例患者中,有29例肝细胞肝癌、15例胆管细胞癌、12肝脏血管瘤、3例肝腺瘤、4例肝脏局灶性增生、3例肝脓肿。CT增强成像诊断的准确性分别为83%、80%、75%、67%、50%、67%,钆塞酸二钠MR增强成像诊断诊断的准确性分别为97%、100%、92%、67%、100%、100%。钆塞酸二钠MR增强成像的对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的准确率高于CT增强成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钆塞酸二钠MR增强成像对肝脏局灶性病变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优于CT增强成像。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6):179-184
目的 探讨全程护理管理模式在钆塞酸二钠增强MRI 检查诊断肝脏良恶性肿瘤中的护理效果。方法 将2016 年1 月~2019 年1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8 例因肝脏肿瘤性病变行Gd-EOB-DTPA 增强MRI 检查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4 例,观察组患者在钆塞酸二钠增强MRI 检查前后接受全程护理管理模式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主要观察两组患者的重复扫描率、检查完成所需时间、图像优质率、不良反应及对比剂外渗发生率,并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评估。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性别、年龄和肝脏肿瘤良恶性病理类型无显著性差异(P>0.05);接受全程护理管理模式的观察组患者的重复扫描率、不良反应及对比剂外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检查完成所需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图像优质率及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全程护理管理在钆塞酸二钠增强MRI 检查诊断肝脏良恶性肿瘤中能够有效提高检查效率和保证图像质量,同时减少不良反应和对比剂外渗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肝硬化肝脏体积定量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09~2011年肝硬化患者22例,采用螺旋CT中的Volume软件进行体积测量,比较不同肝功能分级患者体积的差异,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不同肝功能组及正常对照组肝脏体积差异显著,其中肝功能越差,肝脏体积越小,ChildA级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hildB、C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CTVolume软件进行影像后处理,可以测量肝硬化的肝脏体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的肝功能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系统测定大鼠肝硬化发展过程中肝细胞凋亡的变化,与常规肝功能测定结果比较,了解上述指标与肝储备功能的关系。方法取Wistar大白鼠90只分为3组,分别为9周组、12周组、15周组,每组30只,采用复合因素(CCl4,乙醇)制备大鼠肝硬化模型;另取Wistar大白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作为与实验组相对应的对照组,代之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9周、12周、15周末处理9周组、12周组、15周组大鼠,同期处理相应对照组。血液标本作常规肝功检测;肝组织均作石蜡包埋,连续切片作HE染色、细胞凋亡检测。结果在大鼠肝硬化发展过程中HE染色显示9周组、12周组、15周组分别符合肝纤维化Ⅲ、Ⅳ期、肝硬化早期,肝细胞凋亡指数(AI)在9周组(7.38±1.71)、12周组(14.81±2.99)、15周组(26.55±7.94)时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①肝细胞凋亡指数随着肝硬化程度的加重而升高;②测定肝细胞凋亡指数对预测肝硬化患者的肝储备功能可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玉婷  沈波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3):87-89+169
目的探讨肝穿活检在诊断肝硬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3年1月~2017年11月我院接诊的50例疑诊为肝硬化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比较肝穿活检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差异,以临床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肝穿活检诊断早期肝硬化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并记录肝穿活检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肝穿活检结果和临床诊断结果对比,在代偿期肝硬化以及总肝硬化诊断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穿活检诊断早期肝硬化的灵敏度为97.06%、特异度为87.50%、准确率为94.00%、阳性预测值为94.29%、阴性预测值为93.33%;患者肝穿活检术后,出现局部疼痛10例(20.00%),血压一过性下降2例(4.00%),局部轻度红肿1例(2.00%)。结论肝穿活检在诊断肝硬化中,效果与临床诊断相似,且对于早期肝硬化的诊断灵敏度、准确率均较高,可作为肝硬化诊断的判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Yang Y  Xu C  Chen YH  Lu MQ  Cai CJ  Li H  Wang GS  Yi SH  Zhang J  Yi HM  Zhang JF  Jiang N  Zhao H  Li X  Li MR  Chen GH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0):2833-2836
目的探讨血型不合肝移植治疗肝功能衰竭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包括21例血型不合在内的66例肝移植治疗肝功能衰竭的临床资料,包括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生存率和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血型相同组和血型不合组受体MELD评分分别为31.7±3.2和32.8±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4)。两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806.0±70.0)d和(720.3±118.5)d,术后3个月、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4.2%、77.4%、67.6%、60.1%和75.6%、64.0%、58.2%、58.2%,两组累积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7)。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9%(4/45)和19.0%(4/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3)。血型不合组术后感染和胆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6.2%(16/21)和28.6%(6/21)显著高于相同组的48.9%(22/45,P=0.037)和8.9%(4/45,P=0.038)。严重感染和肾功能衰竭是血型不合肝移植术后早期主要死亡原因。结论在血型相同供肝严重短缺的情况下,ABO血型不同肝移植是治疗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手段。感染和。肾功能衰竭是围手术期最主要死因。合理的免疫抑制治疗、有效控制感染、加强围手术期的管理是提高血型不合肝移植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测定肝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 C)和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等肝纤维化的指标,探讨Cys C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收集肝病患者32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临床诊断指标将其分为慢性肝炎组、肝硬化代偿组、肝硬化失代偿组及肝肾综合征组,同时收集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各组的血清Cys C、血肌酐(Scr)、尿素氮(BUN)、HA、PcⅢ、Ⅳ型胶原(ⅣC)和层粘连蛋白(LN)的浓度;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各患者组与对照者之间的比对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血清Cys C、HA、PcⅢ、ⅣC和LN水平随肝病的发展呈升高的趋势,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血清Cys C水平与HA、PcⅢ、ⅣC、LN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是0.987 7、0.989 0、0.998 3、0.976 8(P〈0.01);除肝肾综合征组外,血清Scr和BUN水平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表明血清Cys C水平随着肝病病程的进展而逐渐升高,可作为评价肝纤维化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肝移植治疗乙肝肝硬化伴肝癌的经验体会。方法:2000年8月至2001年8月对4例(本院1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3例)乙肝肝硬化伴肝癌患者行背驮式同种异体肝移植术。结果:随访1—12月,4例全部存活。2例曾出现轻度急性排异反应,经激素冲击治疗后治愈。结论:肝移植治疗肝硬化伴肝癌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肝移植早期,并发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PNF)的发生率为2%~23%,是肝移植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其影响因素复杂,但与急性免疫排斥反应所导致的移植肝异常病理改变密切相关。如何降低移植肝的病理损害,改善移植肝功能,提高肝移植的成功率是目前肝移植实验研究的焦点之一,现就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硬化大鼠不同量的肝切与肝细胞凋亡、肝储备功能的关系。方法将40只雄性Wistar大白鼠随机分为实验组30只,对照组10只。实验组采用复合因素(CCL4,乙醇)制备肝硬化模型,于模型制成后(15周)再将实验组大白鼠随机分为A、B、C组,每组10只,各组分别作15%、30%和45%肝组织量的切除。切除前后抽血作常规肝功能检测;对切除的肝组织进行石蜡包埋,连续切片作常规病理、细胞凋亡检测。结果A、B、C组大白鼠细胞凋亡指数(AI)肝切前后分别为15%组(25.94±7.24)和(34.17±11.8)、30%组(26.58±8.92)和(44.57±15.49)、45%组(27.16±5.94)和(49.71±19.98),肝切后均较肝切前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结论肝细胞凋亡指数与肝切除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检测肝硬化患者的肝细胞凋亡程度对了解其肝储备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2):143-146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治疗护理措施对肝癌患者术后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5年5月~2018年5月间73例肝癌患者在本院行手术治疗,其中36例患者接受加速康复外科治疗护理措施(加速康复组),其余37例患者接受常规治疗护理措施(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肝功能结果。结果加速康复组术后第4天和第7天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而胆碱酯酶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加速康复组术后第4天和第7天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及谷氨酰转肽酶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加速康复外科治疗护理措施能显著促进肝癌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连续 7例腔静脉成型原位肝移植术结果 ,探讨其在原位肝移植中价值。 方法 应用标准的腔静脉成型技术于连续 7例原位肝移植 ,记录手术及无肝期时间、输血量、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情况。 结果  7例肝移植均未采用静脉转流技术 ,手术时间为 4 2 6± 4 0 (380~ 4 70 )min ,无肝期为 88± 8(80~ 10 5 )min。术中输血为 12 0 0± 980 (40 0~ 2 80 0 )ml。术后 3例出现胸腔积液 ,其中 1例为血性 ,经抽吸后愈 ;1例术后 3个月拔T管时胆漏 ,保守后愈 ;1例神经精神障碍 ;余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 ,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 ,前 3例分别存活 17个月、8个月和 5个月 ,生活质量良好 ;7例术后分别随访 17个月、8个月、5个月、3个月、2个月、个 7周和 4周 ,均已出院 ,恢复良好。 结论 腔静脉成型技术与两大传统肝移植术式相比 ,既具有类似于背驮式肝移植保留肝后下腔静脉的优点 ,又吸取经典肝移植病肝切除简便快速的优点 ,简化了肝短静脉和肝后腔静脉解剖步骤 ,缩短了手术时间 ,宽大的肝后腔静脉吻合口保证了流出道畅通 ,减少了肝移植手术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该技术容易掌握 ,特别适合肝移植的初期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