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3.
汗出异常乃阴阳失调所致,与脏腑气化失和有关。周德生教授治疗汗出异常,强调病证结合,虚实并调。原发病并发汗出异常,应结合其他症状及实验室检查鉴别原发病,以治疗原发病为根本,标本兼顾。汗出异常有虚有实,虚者多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实者多为湿热、痰饮、瘀血。营卫虚弱者,用桂枝汤;阴虚者,用当归六黄汤;阳气虚者,用玉屏风散;心血过耗者,用归脾汤;里热炽盛者,用白虎汤;湿热中阻者,用茵陈蒿汤;湿热流注下焦者,用龙胆泻肝汤;清阳不升者,用参苓白术散。汗出异常,还需结合汗液性状、颜色、质地、味道用药,结合汗出部位用药。周教授根据汗液性质、颜色、汗出部位不同,辨别正邪虚实进退,选择不同药物,佐以敛汗药物,扶正祛邪,畅达脏腑气机。 相似文献
4.
5.
气机是指气的运动变化,气机的升降是人体脏腑生理活动新陈代谢的形式,同时也是辨证遣方用药的依据,本文阐述通过调整气机升降治疗汗证的机理。 相似文献
6.
五行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作为一种指导性思维方法,其能够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汗证的治疗相对复杂,基于上述思想,陈晓雯教授擅从五行学说论治汗证,按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确定治则治法,按五行归属并根据药物的性味来指导脏腑间的用药,为汗证的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8.
9.
10.
多汗是肿瘤患者的临床常见症状,现代医学称之为多汗症,中医学将其归属于“汗证”的范畴。汗出与阴阳运动密切相关,阴阳的动态平衡是保持汗液正常排泄的基本条件,而汗出情况是判断病邪性质及人体阴阳盛衰的重要依据。肿瘤患者自身脏腑阴阳失衡,加之不同治疗手段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的影响,导致患者汗出异常,对其生活质量及预后情况皆产生消极影响。而异常汗出的不同特点亦是对脏腑阴阳状态的反映,对于肿瘤相关性汗证患者,辨汗在分析病机、辨别证候、指导治疗、判断预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基于脏腑阴阳学说,文章总结了肿瘤患者手术、放疗、化疗及内分泌治疗后的不同病理特点,以阴阳失衡为病机总纲,从脏腑阴阳角度分别阐述肿瘤患者自汗、盗汗、手足汗以及头汗、胸汗、脊汗的具体病机及治疗思路,以期为临床治疗肿瘤相关性汗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汗证是内科杂病常见证之一,临床以自汗、盗汗为多,局部半身汗出、黄汗则较少见。其治阳虚自汗多宗益气固卫,盗汗恒以滋阴清热之法。路老指出五脏受损、功能失调可致汗液外泄,常从调理脏腑着手,收效甚多。兹举例说明。一、盗汗例一:义××,男,28岁,1974年3月30日诊。半年来,不明原因盗汗,湿衣濡被,并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总结张喜奎教授辨治汗证的经验。方法:通过临床跟诊学习,梳理张师辨治汗证的思路与方法。结果:张师认为,汗证发生的病因病机不外三条,即六淫邪气侵袭人体,导致卫表不固;或饮食起居失节,情志不调,劳逸无度等,致脏腑功能失调;或因于误治,猛投辛散、攻伐、耗气之剂,而致阴阳两伤。治疗汗证采用清热解表、和营止汗,消食健脾、清热化滞,清热除湿、和营通阳,三阳同调、清热止汗,滋阴潜阳、疏肝柔肝,滋阴降火、清心安神,益气温阳、实卫止汗,益阴敛汗、养心安神等八法治之。结论:张师依证立法,用药灵活,治疗汗证每获良效,其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 相似文献
14.
15.
梁君昭教授认为,痰瘀互结在整个不寐发病过程贯穿始终,涉及心、肝、脾、肾等多脏。从心、肝二脏论证,病机常为肝气郁结、肝火扰心,因情志不畅、郁怒忧伤等,致肝气郁结,气血运行失和,血不和则神不安,肝气郁结也可化热扰心,治疗当清肝泻火,逐瘀化痰,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从心、脾二脏为论,病机为心脾亏虚、脾虚失运、痰浊内生、心气不足、血行难畅,痰浊、血瘀相互搏结,郁久可化火或生痰热扰心,痰瘀互结可兼见气滞、痰热等征象,治宜补养心脾,化痰祛瘀,方用归脾汤加味。从心、肾二脏论治,临床常以心肾不交多见,久病不愈,病情缓慢发展,邪气渐盛,痰瘀互结日久,正气受伤,累及肾元,或损阴、损阳,甚或阴阳俱损,心肾不足,治宜清上温下、交通心肾,偏阴虚者方选知柏地黄汤加成,偏阳虚者方选附子理中汤加减。 相似文献
16.
文章总结介绍了谢健教授辨治老年汗证的诊治思路及临证经验。通过对五脏与汗证相关性探析,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汗,非独心也。心失所养、肝失条达、脾失健运、肺失宣降、肾失封藏,皆可导致汗出异常。谢健教授以五脏相关理论为指导,将养心敛肺疏肝健脾滋肾为法运用其内,审明病因,病证结合,调和五脏,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