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临床上通常以"八纲辨证"治疗一系列以汗出异常为主的汗证。笔者通过总结前人经验,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所得,发现若能结合脏腑、经络辨证,对于汗证的治疗往往收到奇效。  相似文献   

2.
3.
汗出异常乃阴阳失调所致,与脏腑气化失和有关。周德生教授治疗汗出异常,强调病证结合,虚实并调。原发病并发汗出异常,应结合其他症状及实验室检查鉴别原发病,以治疗原发病为根本,标本兼顾。汗出异常有虚有实,虚者多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实者多为湿热、痰饮、瘀血。营卫虚弱者,用桂枝汤;阴虚者,用当归六黄汤;阳气虚者,用玉屏风散;心血过耗者,用归脾汤;里热炽盛者,用白虎汤;湿热中阻者,用茵陈蒿汤;湿热流注下焦者,用龙胆泻肝汤;清阳不升者,用参苓白术散。汗出异常,还需结合汗液性状、颜色、质地、味道用药,结合汗出部位用药。周教授根据汗液性质、颜色、汗出部位不同,辨别正邪虚实进退,选择不同药物,佐以敛汗药物,扶正祛邪,畅达脏腑气机。  相似文献   

4.
聂娅 《中医研究》2008,21(2):55-56
介绍熊继柏教授辨治汗证的经验,总结了对自汗、盗汗、阴汗、手足心汗、黑汗及红汗的辨证及治疗方法,并附验案。  相似文献   

5.
气机是指气的运动变化,气机的升降是人体脏腑生理活动新陈代谢的形式,同时也是辨证遣方用药的依据,本文阐述通过调整气机升降治疗汗证的机理。  相似文献   

6.
五行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作为一种指导性思维方法,其能够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汗证的治疗相对复杂,基于上述思想,陈晓雯教授擅从五行学说论治汗证,按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确定治则治法,按五行归属并根据药物的性味来指导脏腑间的用药,为汗证的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汗证辨治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糖尿病病机演变规律及中医辨证分型,将糖尿病汗证临床所见胃热津(阴)伤、阴虚火旺、阴虚阳亢、上热下寒等证型,分别用竹叶石膏汤、大补阴丸、三甲复脉汤、连梅汤合四妙丸等方加减治疗。临床证明中医药治疗对糖尿病汗证及伴随症状均有明显疗效,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早在《内经》便有了对汗的来源、化生及其治疗的阐述。历代医家对汗证论治颇详,其辨证思路不尽相同。名老中医孟景春教授宗《内经》、《伤寒论》之旨,从脏腑和病位辨治汗证,采用中药内服或外治法,同时重视养生调护,拓宽了临床思路,提高了疗效。  相似文献   

9.
汗证是汗液外泄异常的一种病证,多为人体阴阳失调,营卫失和,腠理开阖不利而致,临床上有自汗、盗汗、脱汗、战汗之分,亦有局部的额汗、手足汗、半身汗之别,但以自汗、盗汗为临床常见病证,现结合笔者临证辨治体会,将其分述如下,望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10.
多汗是肿瘤患者的临床常见症状,现代医学称之为多汗症,中医学将其归属于“汗证”的范畴。汗出与阴阳运动密切相关,阴阳的动态平衡是保持汗液正常排泄的基本条件,而汗出情况是判断病邪性质及人体阴阳盛衰的重要依据。肿瘤患者自身脏腑阴阳失衡,加之不同治疗手段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的影响,导致患者汗出异常,对其生活质量及预后情况皆产生消极影响。而异常汗出的不同特点亦是对脏腑阴阳状态的反映,对于肿瘤相关性汗证患者,辨汗在分析病机、辨别证候、指导治疗、判断预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基于脏腑阴阳学说,文章总结了肿瘤患者手术、放疗、化疗及内分泌治疗后的不同病理特点,以阴阳失衡为病机总纲,从脏腑阴阳角度分别阐述肿瘤患者自汗、盗汗、手足汗以及头汗、胸汗、脊汗的具体病机及治疗思路,以期为临床治疗肿瘤相关性汗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李平 《中医杂志》1991,32(8):12-13
汗证是内科杂病常见证之一,临床以自汗、盗汗为多,局部半身汗出、黄汗则较少见。其治阳虚自汗多宗益气固卫,盗汗恒以滋阴清热之法。路老指出五脏受损、功能失调可致汗液外泄,常从调理脏腑着手,收效甚多。兹举例说明。一、盗汗例一:义××,男,28岁,1974年3月30日诊。半年来,不明原因盗汗,湿衣濡被,并  相似文献   

12.
汗证辨治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汗证辨治探索415601湖南省安乡县卫生职工中专学校韩先知汗是津液所化生,出汗过多,容易伤津耗血。《丹溪心法·自汗》云:“自汗之证,未有不由心肾俱虚而得之者”。临床治疗汗证多从“虚”论治。但据笔者临床体验,亦不尽然,或营卫不和,或邪居少阳,或补而未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张喜奎教授辨治汗证的经验。方法:通过临床跟诊学习,梳理张师辨治汗证的思路与方法。结果:张师认为,汗证发生的病因病机不外三条,即六淫邪气侵袭人体,导致卫表不固;或饮食起居失节,情志不调,劳逸无度等,致脏腑功能失调;或因于误治,猛投辛散、攻伐、耗气之剂,而致阴阳两伤。治疗汗证采用清热解表、和营止汗,消食健脾、清热化滞,清热除湿、和营通阳,三阳同调、清热止汗,滋阴潜阳、疏肝柔肝,滋阴降火、清心安神,益气温阳、实卫止汗,益阴敛汗、养心安神等八法治之。结论:张师依证立法,用药灵活,治疗汗证每获良效,其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  相似文献   

14.
总结郭亚雄治疗小儿汗证经验。郭亚雄认为小儿生理、病理与成年人不同,更易出汗;小儿汗证基本病机为“心肝郁热、脾肾虚寒,脾寒胃热、虚实夹杂,表虚不固、营卫不和”,临床诊疗以“首辨脏腑,再辨寒热虚实”为切入点,以“清上温下、调肝和中,清热化寒、以平调之,补肺健脾、调和营卫”为治法,以经方“乌梅丸、半夏泻心汤及桂枝汤”为基础加减治疗小儿汗证,临床疗效显著。附医案1则佐证。  相似文献   

15.
谭毅  梁君昭 《河南中医》2019,39(11):1679-1682
梁君昭教授认为,痰瘀互结在整个不寐发病过程贯穿始终,涉及心、肝、脾、肾等多脏。从心、肝二脏论证,病机常为肝气郁结、肝火扰心,因情志不畅、郁怒忧伤等,致肝气郁结,气血运行失和,血不和则神不安,肝气郁结也可化热扰心,治疗当清肝泻火,逐瘀化痰,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从心、脾二脏为论,病机为心脾亏虚、脾虚失运、痰浊内生、心气不足、血行难畅,痰浊、血瘀相互搏结,郁久可化火或生痰热扰心,痰瘀互结可兼见气滞、痰热等征象,治宜补养心脾,化痰祛瘀,方用归脾汤加味。从心、肾二脏论治,临床常以心肾不交多见,久病不愈,病情缓慢发展,邪气渐盛,痰瘀互结日久,正气受伤,累及肾元,或损阴、损阳,甚或阴阳俱损,心肾不足,治宜清上温下、交通心肾,偏阴虚者方选知柏地黄汤加成,偏阳虚者方选附子理中汤加减。  相似文献   

16.
文章总结介绍了谢健教授辨治老年汗证的诊治思路及临证经验。通过对五脏与汗证相关性探析,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汗,非独心也。心失所养、肝失条达、脾失健运、肺失宣降、肾失封藏,皆可导致汗出异常。谢健教授以五脏相关理论为指导,将养心敛肺疏肝健脾滋肾为法运用其内,审明病因,病证结合,调和五脏,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赵玲瑜 《中医药导报》2020,26(6):123-125
从汗出的生理、异常汗出(汗证)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施治等方面总结异常汗出的辨治体会。汗证于临床多见汗出过甚、自汗不止、盗汗、当汗出而不出、汗出部位特殊等情况。无论外感内伤,汗证的病机总离不开阴阳失和,治疗汗证总的原则是调和阴阳。治疗应分清寒热虚实,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热者清之,寒者温之。汗出过多者,应顾护汗源和阳气。  相似文献   

18.
汗证包括自汗和盗汗,醒后汗出为自汗,因汗出而醒为盗汗。历代医家多从气虚、营卫不和、阴虚、实热论治,但临床常有不效。清·王清任《医林改错》中说:“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一两付而汗止”。今根据王氏所论,结合笔者近年来临床实践,就血瘀型汗证谈谈辨治体会。1病因病机汗证有虚实之分,病机总由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所致。王氏谈病论医多从气血立论,认为百病皆伤气血,宜从气虚血瘀论治。就血瘀型汗证而言,血瘀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疾病过程…  相似文献   

19.
20.
胃食管反流病病位在胃与食管,病因与脏腑气机升降密切相关,临床主要病机为脾胃升降失调,肝肺不调,心肾不交等,且阳虚、土湿、水寒也是其重要发病因素。故在临床上以调节脏腑气机、和阴阳为主要原则,升脾降胃、升肝肃肺、交通心肾为主要方法,结合温阳化气,温通行气,进而为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提供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