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崇阳思想最初源于古代先民对火与太阳的崇拜和敬畏,这种崇阳黜阴的学术思想渗透到《黄帝内经》学术体系,形成了中医特有的扶阳观。《黄帝内经》认为阳气在人体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具有温煦机体、调节情志、激发脏腑组织功能等作用。同时,《黄帝内经》认为可以从生活起居、饮食、情志以及季节等方面摄养阳气。扶阳也是阳虚体质人群养生最应树立的核心思想。值得注意的是,养阳犹如炉灰埋炭,切不可操之过急,而服峻猛之剂。  相似文献   

2.
晓京 《开卷有益》2014,(3):64-65
<正>春分3月21日春分。从这天起昼夜长短平均,正当春季九十天之半,故称"春分"。这时阴阳之气比较平均,表现在气候上冷热空气频繁相搏,气温变化较大,时暖时寒,故春分节气除要在精神、起居、运动等方面注意调节外,特别要加强饮食调养,"天人合一"使人体顺应节气的变化。在饮食上,可以根据自身的体质情况,选择一些能使人体阴阳平衡的食品,例如在烹调寒性食物蚌、田螺、鱼、虾、蟹时,必须佐以温性调料,如葱、姜、蒜、酒、醋等,以避免菜肴性寒  相似文献   

3.
中医养生中庸思想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探讨中医养生学理论和养生方法的中庸思想,指出中庸、和谐、平衡是中医养生的核心思想。在保养生命的过程中,顺应四时阴阳,起居有常,劳逸适度,饮食有节,房事适当,形神共养,动静适宜,时时秉持中庸思想,就能使人体外与大自然协调一致,内为一个阴阳和谐平衡的统一体,因而身体健康,精神安乐。  相似文献   

4.
《开卷有益》2023,(3):71-72
<正>日月阳阴两均天,玄鸟不辞桃花寒。春季九十天阳气渐升,此时养生最重要的是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一、做到阴阳平衡1.起居晚睡早起加午睡睡眠保持“晚睡早起”的习惯。但是早起并不意味着要特别早,古代医家认为早起不要早于鸡鸣之时即可,也就是说不要在早上5点之前起床。  相似文献   

5.
易学阐述事物阴阳动静变化的道理,中医学研究、阐明人体阴阳盛衰消长的机制,两者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共通之处,所以有医易同源之说。医易相通的焦点有整体观、运动观、平衡观,故从象形饮食,同形相补;归类比象,五气互补;盈虚消息,药食养生;损刚益柔,因时制宜;阴阳平衡,饮食达生五个方面归纳出《周易》与中医饮食养生的相互关系和特点。  相似文献   

6.
饮食是营养人体、维护生命的物质基础。饮食得宜可防止疾病,延年益寿,失宜可导致疾病。掌握食物性能、做到合理饮食,对疾病的预防、康复及养生保健都大有益处。饮食与疾病的关系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是饮食失宜、不宜、偏嗜,经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指损伤脾胃的正常功能,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过食生冷寒凉,使脾胃阳气受损,寒湿内生;过食辛辣,使胃肠积热,伤津耗液;过食肥甘厚味则聚湿生痰郁而化热等。说明饮食五味和调是恢复人体阴阳平衡不可缺少的物质,五味偏嗜均会导致阴阳失调而致疾病。饮食调护宜忌原则食物有辛甘…  相似文献   

7.
基于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以《内经》为典范,中医学倡行顺应自然、因时制宜而形神共葆的养生之道,注重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四气调神的根本大法,并特别强调:只有顺从阴阳四时而养生,才能“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中医学依据其对自然界阴阳消长与人体本身阴阳消长的时间变化规律的认识,在指导养心神、安起居、适劳逸、勤练功、固肾精、调饮食与重胎教等具体养生方法时,均阐发了丰富而深刻的时间医学思想,从而形成了中医养生之道的一大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8.
人类的生命活动是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进行的。人们的饮食也应根据四季气候及阴阳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调整。春季是万物生发的季节,阳气上升,有利于人体精气津血的生化。这时候养生应注意养阳,在饮食上应选用辛甘微温之品,辛甘之品性擅发  相似文献   

9.
孙庆 《开卷有益》2021,(7):61-62
暑,热也,小暑即为小热,盛夏已经来临,小暑节气将至,气候也明显越来越热,这个季节的人容易感到焦躁不安,因此,要注意平心静气,切勿焦躁. 一、起居养生 小暑时节人体阳气旺盛,阳气具有护卫体表、抵御外邪的功能.只有顾护好自身的阳气,人体才得以健康无恙.小暑时气候炎热,人体能量消耗较大,此时宜遵循"少动多静"的养生原则,以免阳气外泄太过.每天作息应有规律,运动时一定要掌握好强度,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相似文献   

10.
中医强调整体观,阴阳是整体中的一个重要体现,月亮的盈亏是自然界的规律,生活起居、学习工作都应顺应自然规律。文章论述《易经》、《黄帝内经》对月亮盈亏与养生关系的认识,现代研究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阐述:月亮的周期性变化对女性生殖系统的影响;月亮盈亏对人精神状态的影响;月亮盈亏对内科疾病的影响。月亮的盈亏也代表着阴阳的消长,人的养生不能忽略月之阴阳,做到起居、吐纳、饮食、按摩针刺等顺应阴阳而行,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从中医养生的理论、现代研究、发展前景等方面简述学习中医经典的心得体会。古人倡导"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治未病预防观,"顺乎自然、燮理阴阳"天人相应整体观,"固守精微、摄养精神"形神合一生命观。自古以来,中医养生倡导天人相应,应顺应四时阴阳,起居有常,劳逸适度,饮食有节,房事适当,形神共养,动静适宜,养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以上皆是中医养生的终极目标和归宿。通过养生,养自己达到一个健康平和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神阙为任脉上的要穴,通过督脉与一身阳气相通,有“一穴系全身”之说,故通过艾灸神阙穴可温补元阳,以达养生延年之效.分析古籍及现代研究报道,发现神阙灸对不同年龄人群均有养生意义:温补脾阳,可防治婴幼儿腹泻等脾胃病;温补肾阳,可改善老年人的衰老症状,增强免疫力,预防心血管疾病;温补脾肾,缓解脾肾阳虚症状,可预防及改善中青年人的亚健康状态.虽在不同人群中的养生意义有所侧重,但均可归结为阳虚体质,故神阙灸尤适用于阳虚体质,遏止亚健康状态向疾病的转变,符合中医养生的“治未病”思想.  相似文献   

13.
《内经》"法于阴阳"的养生思想,即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使机体阴阳与自然环境始终保持协调平衡。"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调整和保持人体阴阳的协调平衡是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的最高行为准则。《内经》"法于阴阳"的养生思想对于认识生殖、生命规律的变化,研究养生保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潘润存 《卫生职业教育》2010,28(24):158-159
"生病起于过用"出自《素问·经脉别论》,该书提出生病起于六气、七情、劳力、劳神、房劳、饮食、药物、安逸等因素的过用,同时该书中提出"和于阴阳,法于数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的免疫观和养生思想,体现了顺应四时阴阳、调和饮食、调摄精神情志、劳逸结合、药物调理等养生观。这些养生思想为人类的养生保健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叶磊  高宇琪  李炜东 《中医学报》2019,34(8):1613-1616
精神疾病无论是其发病还是复发都和季节变化有关,多集中在春与秋两季。《黄帝内经》认为肝应春、主疏泄。肝如不能顺应季节变化,易出现肝气升发困难、肝气凝滞。因此,春季精神性疾病发率较高。肺在季为秋,在志为悲。现代人生活工作压力大,很容易就会引起悲伤情绪。同时,春分、秋分时,阴阳气机交融。从春分之日起,万物则由阴气主令而演化为阳气主令,到了秋分之日则刚好相反。因此,春分、秋分时,自然对人体的作用最为显著。身体气血阴阳的转变又容易导致气机逆乱,对人体的身心发展都会带来严重的影响,从而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多于其他季节。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春天更应该关注情志的变化或者增加药物的剂量,注意调节阳气;秋冬季节则要侧重于滋补阴气。  相似文献   

16.
1 生活起居护理的基本原则
  1.1顺应自然
  中医学认为,“天人相应”,人体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自然界的各种变化,都会影响人的生命活动,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顺应四时阴阳变化和自然规律是病人生活起居不可违背的基本法则之一。
  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人的生理活动也会随之改变。善于养生者就要使人体与四季变化相适应,保持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以祛病延年。若不顺应其变化,就等于削伐、伤害了生命的根本,对于维护和恢复健康是极为不利的。所以生活起居护理,首先必须从顺应一年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人手,制定出不同的护理方法。在春夏季节的护理中,要注意保护病人的阳气不要消耗过分;秋冬时节则应注意防寒,积蓄阴精。同样,一日之中人体的生理活动也随着昼夜晨昏而变化。随着阴阳之气的消长,人气也有着朝生夕衰的规律,从而使疾病出现“旦慧”、“夜甚”的现象。除此之外,气候、地域和居处等环境的改变,也会引起人体生理、病理方面变化。因此,必须根据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来进行生活起居护理,顺应自然。  相似文献   

17.
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在阴阳这对矛盾中,古人更重视阳气的主导作用,《黄帝内经》一书从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病因病机、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养生等方面阐述了人体阳气的重要性。其重视阳气的思想对后世医家影响颇深,对中医学的发展和各流派的形成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形成了重视阳气、偏于温补的学术流派,他们各抒己见,百家争鸣,丰富了祖国医学的内容,《内经》重视阳气的理论在各科疾病的发病学与治疗学上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在阴阳这对矛盾中,古人更重视阳气的主导作用,《黄帝内经》一书从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病因病机、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养生等方面阐述了人体阳气的重要性。其重视阳气的思想对后世医家影响颇深,对中医学的发展和各流派的形成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形成了重视阳气、偏于温补的学术流派,他们各抒己见,百家争鸣,丰富了祖国医学的内容,《内经》重视阳气的理论在各科疾病的发病学与治疗学上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阳虚体质是一种阳气不足,表现为虚寒特征的体质类型,在人群中所占比例位列偏颇体质第3位。长期怕冷是阳虚体质人群最显著的表现,严重影响到阳虚体质人群生命质量。本文从生物物理学、生理生化、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等现代研究角度,梳理并阐明阳虚体质畏寒怕冷的客观机制,为传统中医理论提供现代诠释依据。  相似文献   

20.
正春回大地,阳气升发,万物复苏,到处都呈现出欣欣向荣、勃勃生机的景象。然而春季多风,昼夜温差大,所以春季养生一定要掌握这些特点,顺应春令舒畅生发之气。一切生物都随着四季气候的变化而适应,这是一种正常规律,人们如果能够顺应这种自然变化,注意气候多变,在饮食起居各方面加以调适,懂得适时养生,就可以避免或减轻疾病的发生。调起居春光明媚、风和日暖之际,也是运动养生的好时节。老人应"夜卧早起,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