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龙池  贺刚利 《中外医疗》2012,31(19):65-66
目的探讨210例小儿脑损伤综合症的康复治疗与临床观察。方法所有脑损伤小儿保科进行定期体检,出现运动功能异常随即转入康复科进行正规的治疗,并由专业医师和康复师带领治疗,并且培训家长,使家庭康复治疗方法得到更好掌握。结果本组210例小儿最早接受康复治疗的起始时间是生后3-4周,3周-3个月78例(37.14%),4-6个月98例(46.67%),I〉6个月34例(16.19%),治疗总有效率96.19%。结论康复治疗效果与多因素有关,开始治疗时间越早效果越好。康复治疗的同时,应注意运动功能、智力发育、语言能力、社会适应性等综合能力的提高,全面提高小儿的发育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成药醒脑静注射液对脑损伤后综合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Ridit检验对比醒脑静治疗组与对照组病人在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结果:醒脑静能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使CT或MRI上轻度扩大的脑池、脑室形态恢复正常,脑实质内低密度信号减少或消失,并使脑电地形图上病理波减少,纠正失同步化现象。结论:临床应用醒脑静治疗脑损伤后综合症有明显疗效,可能与其修复重建血脑屏障,提高脑血流灌注,改善脑细胞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Bobath疗法和Vojta疗法在对脑损伤综合症患儿康复治疗中的有效性。方法应用Bobath疗法及Vojta疗法对44例三个月到一岁脑损伤综合症患儿进行早期干预、早期治疗。结果经Bobath疗法和Vojta疗法对脑损伤综合症有较好疗效。结论经Bobath疗法和Vojta疗法脑损伤综合症患儿的运动功能发育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SD)与脑卒中病变部位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75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发生卒中后抑郁的患者进行脑内病变部位的相关分析.结果:73例脑卒中患者合并PSD,总发生率41.71%,其中轻度抑郁22.29%,中度抑郁12.57%,重度抑郁6.85%;PSD发生与卒中类型无关,而与病变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因素有关.结论:PSD发生率高,脑器质性损伤的部位可能是其发生的生物学基础;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越高,其患抑郁的程度也就越高.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后抑郁与脑损伤部位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嵘 《华中医学杂志》2008,32(2):100-102
目的 研究脑卒中后抑郁状态(PSD)与脑损伤部位关系.方法 采用Zung自我评定抑郁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定,将120例患者分为抑郁组和非抑郁对照组.调查患者一般情况,对所有患者在起病3天内进行颅脑CT检查脑损伤部位和范围.结果 两组间比较,脑损伤左右侧大脑半球、大脑半球前后部、皮层和皮层下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大脑中后动脉供血区损伤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大脑半球损伤左侧、前部、皮层更可能导致PSD,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比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损伤者更可能患PSD.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分析卒中后抑郁与脑损伤部位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间我院脑卒中患者共180例,采用Hamilton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分,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MSSS),并分析脑中卒后发生抑郁与脑损伤病变部位之间相关性。结果本组患者共有75例(41.7%)发生抑郁,其中,轻度抑郁42例(23.3%),中度抑郁23例(12.7%),重度抑郁10例(5.5%);抑郁的发生与卒中的类型无关,与脑损伤的部位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等因素有密切关系。结论抑郁是脑卒中后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与脑器质性损伤有关,且脑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越高,患者的抑郁程度也越高。  相似文献   

8.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是细胞内的一类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国外学者[1,2]于20世纪90年代初从哺乳动物细胞鉴定出来的,也是最早发现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3],  相似文献   

9.
李崎  刘江伟 《农垦医学》2009,31(4):352-354
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COX)是催化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AA)合成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的限速酶,后者在调节有丝分裂、凋亡、血管生成、血流动力学、继发性脑损伤及炎症反应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证实,COX在脑损伤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就COX在脑损伤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周学军  孙宝书 《北京医学》2005,27(6):327-327
我们于2001年1月至2003年12月收治297例重症脑损伤患者,现将重症脑损伤患者出现钠代谢障碍的特点、发生机制及对预后的影响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心率变异性与急性心肌梗塞部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61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与心肌梗塞部位的关系,并与100例正常人的HRV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心肌梗塞急性期HRV值明显降低,与正常组对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但HRV值降低与心肌梗塞部位,范围无关,可能主要诊心肌梗塞引起的应激反应造成的体液和神经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2.
秦升 《中外健康文摘》2012,(34):122-123
目的了解脑卒中后抑郁(PSD)与脑损伤的部位和程度是否有关.方法分析295例脑卒中患者脑损伤的部位、程度与抑郁的关系.结果有122例脑卒中患者合并PSD,总发生率41.4%,其中轻度抑郁71例(24.1%),中度抑郁36例(12.2%),重度抑郁15例(5.1%);多发性、左侧大脑半球、前部、皮层、基底节区脑卒中患者PSD 发生率高;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越重,患抑郁的程度也越高;与卒中类型无关.结论 PSD 发生率高,与卒中部位、卒中残疾程度等因素相关,而与卒中类型无关.  相似文献   

13.
脑损伤后谷氨酸含量变化与脑水肿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脑损伤后早期神经细胞外液谷氨酸含量的变化规律以及与脑水肿的关系。方法 按谷氨酸含量测定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测量伤侧皮质谷氨酸含量,用干湿法测量脑损伤后伤侧皮质水含量。结果 创伤性脑损伤后15min神经细胞外液谷氨酸含量明显升高,伤后30min达高峰,伤后6h已开始降低,伤后24h降至最低值;脑操作后伤侧皮质水含量于伤后30min开始出现,6 ̄24h最明显。结论 脑损伤后谷氨酸迅速释放是引起和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脑卒中病变部位与抑郁症的关系。方法:对276例脑卒中患按病变部位分:左半球与右半球,前半部(额、颞叶)与后半部(顶枕叶),基底节区与皮层3组,进行抑郁症发病率的比较,数据采用X^2检验。结果:卒中后抑郁症(PSD)发病率为28.3%,左半球组发病率为33.0%,大于右半球组的19.8%,前半球组发病率为38.6%,大于后半球组的20.0%,均有统计学意义,而皮层与基底节区二发病率无显差异。结论:脑卒中病变部位可能与PSD的一种病因,其病因可能是多因素的。  相似文献   

16.
古代医家从肾辨证时非常重视部位因素,把与肾关联的某些部位作为定位的依据和参考.“腰为肾之府”、“当脐者,肾之部位”、“足膝者,肾之候”、“瞳神属肾”、“耳为肾窍”等皆是从肾定位的重要线索,对从肾辨治疾病富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临床脑出血致死致残率很高,目前尚无很好的治疗方法。经调查研究表明,根据脑出血部位的分类有助于临床上更快速判断相关病因以及做出相应的预防治疗措施。脑出血的病因主要分为原发性脑出血和继发性脑出血两种类型。长期高血压、淀粉样血管病可以导致小动脉或小穿支动脉的破裂,最终造成原发性脑出血,这一类约占脑出血类型的85%。凝血障碍、药物不良反应、脑梗死、脑部炎症、血管畸形、肿瘤等亦可导致脑出血,这一类为继发性脑出血,约占脑出血类型的15%。脑出血的部位主要有丘脑、基底节、脑叶、脑干、小脑、脑室,以及多部位出血和其他部位出血等。本文就脑出血的病因与脑出血部位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检测不同程度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猪血浆及脑匀浆内皮素(ET)水平及脑组织病理改变,分析其相互之间关系,探讨HIE发病机制.[方法]29只新生猪分为缺氧缺血30 min、60 min、90 min组及对照组,用放免法测定血浆及脑匀浆ET值.[结果]不同程度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猪其血浆及脑匀浆ET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随着缺氧缺血时间的延长,脑组织病理损伤逐渐加重.血浆与脑匀浆ET值均较实验前明显升高,两者间呈正相关趋势.[结论]HIE时脑损伤随着缺氧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加重,脑和血中ET水平明显升高,检测血中ET水平可间接反映脑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Apgar评分与新生儿窒息后脑损伤的关系。方法对新生儿出生后1min、5min、10minApgar评分<7分者进行头颅CT扫描。结果Apgar评分<7分者脑损伤发生率1min(p>0.05)与5min(p<0.05)比较存在差异,但无显著性,1min与10min(p<0.01)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新生儿窒息后脑损伤与Apagr评分的高低划分与窒息程度无显著相关,而与窒息时间长短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早产儿肺功能发育与脑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入住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早产儿,除外肺部感染、需吸氧及机械通气等影响肺功能疾病的早产儿。依据临床表现及头颅MRI结果,分为脑损伤组及非脑损伤组,矫正胎龄40周时行潮气呼吸肺功能检测,比较两组早产儿肺功能的特点及差异。结果 符合入选标准共55例,其中脑损伤组22例(男性12例,女性10例),非脑损伤者33例(男性19例,女性14例)。脑损伤组早产儿呼吸频率[(51.4±6.3)次/min比(42.8±5.8) 次/min,t=5.19]、每分钟通气量[(431.0±84.4)mL/min比(344.3±64.5) mL/min,t=4.31,P<0.05]明显高于非脑损伤组,达峰时间比[(28.1±4.3)%比(35.4±7.2)%,t=-4.27]、达峰容积比[(32.8±2.3)%比(39.9±3.8)%,t=-9.42]、呼气峰流速[(58.7±11.7)mL/s比(67.7±13.7) mL/s,t=-2.54]及75%、50%、25%潮气量时呼气流速[(51.7±8.4)mL/s比(61.6±12.8) mL/s,t=-3.19;(34.4±4.9)mL/s比(47.4±7.4) mL/s,t=-7.23;(31.5±4.0)mL/s比(40.7±7.3) mL/s,t=-6.24,P均<0.05]均明显低于非脑损伤组。结论 脑损伤组早产儿肺功能发育较非脑损伤组早产儿更为不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