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异位胃黏膜显像在小儿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18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均行SPECT平面显像,必要时加做断层显像。结果18例显像中阳性8例,其中5例证实美克尔憩室,2例肠重复畸形,1例小肠肿瘤。结论核素异位胃黏膜显像对美克尔憩室、肠重复畸形诊断有较高敏感性,可作为小儿消化道出血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小肠重复畸形在成人有癌变倾向,且其梗阻、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严重,本病一经发现或可疑该病时,应及早手术探查及治疗,腹腔镜探查术创伤小,值得推广。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按畸形所在位置及其周围的解剖关系而定,为避免损伤正常的小肠血运。一般需切除重复畸形及部分附着的正常小肠,术后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小肠重复畸形在成人有癌变倾向,且其梗阻、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严重,本病一经发现或可疑该病时,应及早手术探查及治疗,腹腔镜探查术创伤小,值得推广.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按畸形所在位置及其周围的解剖关系而定,为避免损伤正常的小肠血运,一般需切除重复畸形及部分附着的正常小肠,术后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肠重复畸形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肠重复畸形诊断较为困难,至今尚无明确的诊断手段,仍依靠病史、体检、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进行推断,术前能明确诊断者较少。我院自1990~2 0 0 3年共收治肠重复畸形18例,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理解剖所见,提出诊断要点和检查手段,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18例中男10例,女8例,年龄7d~10岁,其中7d 1例,2月1例,10岁1例,其余为1~4岁,平均2 4岁。以腹部肿块就诊6例,腹痛8例,消化道出血3例,其他手术意外发现1例。小肠重复16例,结肠重复1例,胃重复1例,十二指肠重复1例,合并麦克尔憩室2例,消化道穿孔2例,肠旋转不良1例,肠套叠1例…  相似文献   

5.
我院2001-2007年收治肠重复畸形患儿36例,其中在腹腔镜辅助下行肠重复畸形手术治疗12例。36例均治愈,术后恢复良好,发育正常,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小肠移植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小肠是维持人体营养、生存的重要器官之一 ,但由于损伤、血管病变、肠管本身广泛的病变或是先天性畸形 ,致使某些病人丧失了小肠这个器官或是小肠的功能 ,造成不可逆转的肠功能障碍而不能维持机体需要的最低营养量 ,甚或水与电解质的平衡。自 1 96 8年全肠外营养 (TPN)应用于临  相似文献   

7.
何子超 《现代保健》2008,(36):56-57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一直是消化道疾病中的诊断难点。笔者共收集我院11例肠血管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患者资料。结果证明:选择性动脉造影结合术中美兰注射是目前肠血管畸形定性、定位诊断较理想的方法,外科手术是治疗小肠血管畸形出血最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胃肠道畸形常见的有新生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梗阻、先天性肠旋转不良、肠重复畸形、膈疝等,是新生儿期引起肠梗阻较为常见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本文对经超声诊断并临床确诊为新生儿胃肠道畸形的1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重复畸形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术前诊断较为阻难,至今尚无特异、可靠的诊断手段,目前仅依靠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进行推断,术前能明确诊断者极少。我院近期收治成人小肠重复畸型2例。本组结合我院近期收治的1例典型病例及文献复习,对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我院1983年~1997年手术治疗肠闭锁25例,治愈率为60%,有72%伴发其它畸形。1991年后的治愈率明显提高,其中治愈的肠闭锁5例在术后14~18天之间行钡灌肠检查,结果发现结肠直径即达术前的3~4倍。说明幼稚结肠在术后两周渐恢复正常。再者,新生儿短肠综合征标准应有别于成人。从新生儿期到幼儿期小肠的增长大约是1~3倍。故如应用静脉营养与要素饮食得当给小肠获得生长、代偿时间,小肠不低于40cm的情况下大多能存活  相似文献   

11.
小肠出血的临床及影象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肠出血在消化道出血病例中,较胃和结肠要少。除十二指肠球部以外,从降段到回盲肠之间的出血率约占整个消化道出血的1%~5%,诊断较为困难。1小肠出血的原因小肠出血的原因,据文献报道,以血管畸形(血管发良不良,angildysplasia)最常见,小肠肿瘤居第二位,国内报道多以肿瘤居首,血  相似文献   

12.
急性小肠缺血术后蛋白质丢失性肠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急性小肠缺血部分小肠切除术后蛋白质丢失性肠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 方法:回顾分析我科收治的4例急性小肠缺血部分小肠切除术后蛋白质丢失性肠病的临床资料. 结果:4例病人经检查和手术治疗,证明蛋白质丢失为原残留小肠均有缺血性病变,切除病变肠段和营养支持后,症状消失,营养状况显著改善. 结论:手术切除病变肠段和EN支持治疗急性小肠缺血部分小肠切除术后蛋白质丢失性肠病,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短肠综合征     
短肠综合征亦称广泛小肠切除后综合征,它是由于小肠吸收面积极度减少所致的严重吸收不良综合征。肠系膜血管栓塞,广泛的小肠扭转,中肠回转不良的扭转,内疝,出血坏死性肠炎,小肠及系膜广泛损伤,小肠肿瘤,Crohn氏病,放射性肠病等招致的小肠广泛切除。手术中的错误,如胃大部切除时,误将回肠当作空肠作了胃回肠吻合,把绝大部分小肠旷置起来造成短肠结果。胃空肠吻合术后,复发性溃疡形成胃—空肠—结肠瘘。亦有因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及肥胖症而作的回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下消化道出血99mTc-RBC检测的定位价值.方法 72例拟诊下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99mTc-RBC显像,并将定位结果参照手术、肠系膜血管造影术或肠镜检查进行评价.结果 72例患者中99mTc-RBC显像阳性者61例,阳性率为84.7%,其中40例位于右下腹部(包括麦克尔憩室32例和结肠腺瘤8例),11例位于脐周(小肠重复畸形3例,结肠癌4例及回肠平滑肌肉瘤4例),10例位于上腹部(空肠黏膜下血管畸形3例、空肠血管瘤5例和慢性溃疡2例);40例明确出血灶的显像阳性病例,33例99mTc-RBC出血定位诊断与实际出血病灶基本符合,定位准确率为82.5%.99Tc-RBC显像阴性者11例,经手术及肠镜证实肠息肉8例,肠平滑肌瘤2例,麦克尔憩室1例.结论 99Tc-RBC检测具有无创、简单易行、快速可靠的特点,对临床下消化道出血有较好的定位价值.  相似文献   

15.
粪便带血,无论量多寡,统称便血。便血是下消化道恶性肿瘤最常见的症状,血管畸形、小肠憩室、痔疮、息肉等也可出血。除此之外,还应考虑肠外少见或罕见的原因,如急性感染、维生素缺乏、血液病或上消化道及咽喉部出血等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先天性小肠闭锁肠壁神经系统(ENS)和肠间质细胞(ICCs)病理变化特征及病变肠段范围,探讨小肠闭锁术后发生肠动力功能障碍的机制,为小肠闭锁手术切除肠管范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小肠闭锁手术切除小肠标本15例及6例非肠道或神经系统疾病死亡的足月新生儿小肠标本(对照组)肠壁S-100蛋白和c-kit蛋白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观察闭锁两端肠壁ENS和ICCs病理改变及其分布范围.结果 闭锁近端肠壁S-100和c-kit阳性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随距离盲端长度的增加,以上指标呈逐渐增加趋势.闭锁近端14 cm、远端4 cm处,二者病变总体上趋于正常.结论 小肠闭锁两端肠壁与肠动力密切相关的ENS和ICCs均存在病变,是小肠闭锁术后肠道动力功能紊乱的原因之一.在患儿小肠长度允许的情况下,切除闭锁近端肠管14 cm,而远端切除4 cm,可减少或避免术后肠动力功能紊乱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49例小肠出血诊断及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肠出血的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4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小肠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 小肠出血原因中肿瘤占首位(22/49),良、恶性肿瘤差异不明显,其他原因依次为炎性肠病(10/49)、小肠憩室(8/49)、小肠息肉(5/49)及血管病变(4/49).全组患者均经手术治疗,以肠段切除为主要手术方法.结论 小肠出血原因肿瘤占首位,其次分别为炎性肠病、小肠憩室及血管病变.小肠气钡双重造影,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及核素扫描为诊断小肠出血的主要手段,剖腹探查对常规检查难以确诊且又高度怀疑小肠出血的患者也是一种主要诊断手段.小肠出血治疗以药物、内镜治疗为首选,如效果不佳则行手术治疗,主要为包括病变在内的肠段切除.  相似文献   

18.
短肠综合征(short bowel syndrome,SBS)是由于大部分小肠切除后引起的慢性吸收不良综合征,其特征为严重腹泻,营养吸收不良,合并水、电解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及代谢障碍等,残存小肠(无论近端或远端小肠)<30 cm的SBS又称为超短肠综合征或极短肠综合征(ultrashort bowel syndrome,USBS).  相似文献   

19.
小肠创伤在腹部战伤中十分常见,广泛的小肠创伤和肠系膜血管损伤导致大量小肠切除,造成短肠综合征,严重威胁病人的生命。由于没有足够的小肠,伤员的消化、吸收均显不足,需要终生进行肠外营养,费用高昂,病死率高,严重削弱部队战斗力,增加部队负担和军费开支。摆脱肠外营养的关键是改善肠道吸收功能,小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先天性小肠闭锁肠壁神经系统(ENS)和肠间质细胞(ICes)病理变化特征及病变肠段范围,探讨小肠闭锁术后发生肠动力功能障碍的机制,为小肠闭锁手术切除肠管范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小肠闭锁手术切除小肠标本15例及6例非肠道或神经系统疾病死亡的足月新生儿小肠标本(对照组)肠壁S-100蛋白和c-kit蛋白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观察闭锁两端肠壁ENS和ICCs病理改变及其分布范围。结果闭锁近端肠壁S-100和c-kit阳性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随距离盲端长度的增加,以上指标呈逐渐增加趋势。闭锁近端14cm、远端4cm处,二者病变总体上趋于正常。结论小肠闭锁两端肠壁与肠动力密切相关的ENS和ICCs均存在病变,是小肠闭锁术后肠道动力功能紊乱的原因之一。在患儿小肠长度允许的情况下,切除闭锁近端肠管14cm,而远端切除4cm,可减少或避免术后肠动力功能紊乱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