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在腹部手术后因胃肠功能紊乱导致胃排空延迟,以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为主要表现的功能性疾病,是腹部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高效护理对本病的康复至关重要.现对我科2005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35例胃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的病因、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99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4例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瘫均发生于腹部手术后4—12天.均经非手术治疗于术后11—37天恢复并痊愈出院.结论腹部手术后胃瘫是由综合因素引起,体质差、糖尿病、手术创伤大和高龄可能为主要因素,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瘫的重要手段.非手术疗法可治愈胃瘫,不应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3.
林思敏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9,11(1):74-75
①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后出现胃瘴综合征的发生机制、诊断及其治疗方法.②方法 对6例腹部手术后出现胃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③结果 本组6例均经非手术治疗10~50天后恢复胃动力而痊愈,无一例再手术.④结论 注意患者全身及局部情况、围手术期的处理、术式的选择,腹部手术后出现胃瘫综合征应坚持非手术治疗,多数患者1个月左右可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 对我院2000年12月~2010年12月42例腹部手术后出现胃瘫综合征的临床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胃瘫综合征多发生在术后进食后,其中合并糖尿病28例;年龄60岁以上31例;低蛋白血症22例;手术时间大于3小时19例;经非手术保守治疗而治愈,时间为10~40天.结论 术后胃肠道运动的改变是发生胃瘫综合征的主要原因,高龄、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过长、低蛋白血症、胃迷走神经切断可能为其诱因,积极的预防和治疗、全面的护理是促进患者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报告了19例腹部肿瘤手术后胃瘫患者的观察及护理。主要护理措施包括心理护理、有效的胃肠减压、肠内营养护理、严密检测患者的血糖及电解质、指导患者进行早期活动等。本组病例胃肠功能均在4周~8周内恢复,无一例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措施降低腹部手术胃瘫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2016年1月—2016年12月实施集束化护理措施的340例腹部手术患者作为集束化护理组;将2015年1月—12月进行常规护理的310例腹部手术患者作为常规护理组.常规护理组实施腹部手术常规护理;集束化护理组实施干预方案:评估胃瘫综合征风险因素、心理护理、营养支持、胃肠减压护理、活动指导.对比2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集束化护理组胃瘫综合征发生率1.18%、 胃瘫综合征治愈时间(20.38±5.20)d,低于常规护理组的3.87%、(28.53±6.08)d(P<0.05);集束化护理组患者及家属护理满意度为99.11%,高于常规护理组的95.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影响因素复杂,通过实施集束化预防护理措施,能够降低胃瘫综合征的发生率,缩短胃瘫综合征的治愈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腹部手术后胃瘫的临床经验,对其病因及治疗进行分析。方法:对腹部术后并发胃瘫的52例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胃瘫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腹胀、呕吐、无明显腹痛,大多数患者排气正常,消化道X-ray钡餐造影提示胃蠕动差,胃镜检查吻合口通畅。52例患者进行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代谢平衡治疗,并应用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非手术治疗后,均缓解。结论:手术后胃瘫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胃镜检查有其重要价值;排除机械性梗阻后,采取非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的诊治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间诊治的60例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采取营养支持、胃肠减压、促进胃肠蠕动药物、维持水电解质代谢平衡、中西医结合治疗、减轻胃壁水肿以及生长抑素等方法进行治疗。结果60例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经治疗后胃肠功能均恢复。结论诊断腹部手术后出现胃瘫的主要依据为患者的临床表现、消化道X线碘水造影以及胃镜等辅助检查方法,采取非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较为满意,除了常规的治疗方法外,还要注意缓解胃壁水肿以及适时进行胃镜检查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生原因、诊断及治疗,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开封县第一人民医院行腹部相关手术治疗且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并分析发病时间、诊治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12例患者发生于术后5~8 d,均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全部经内科保守治疗,于手术后12~45 d恢复胃动力,经钡剂透视证实胃蠕动正常,吻合口通畅,痊愈出院。结论:胃瘫综合征是由多种因素诱发,诊断时必须排除机械性、器质性病变;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瘫综合征的可靠方法;保守治疗效果值得肯定,再次手术应慎重。 相似文献
11.
腹部手术后胃瘫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腹部术后胃瘫的可能危险因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6例腹部术后胃瘫患者的潜在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手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镜、上消化道造影及核素胃排空试验是诊断本病有价值的方法,经保守治疗后胃肠动力一般可在术后5周内恢复正常。结论采用促动力药物的保守支持治疗是治疗腹部术后胃瘫的有效手段,应避免再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腹部手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D2以上的胃癌根治术,复杂的胆道手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高龄,精神紧张患者,术后应用自控镇痛的病人发病率较高。65例均在术后14~56天(平均24.4天)通过保守治疗恢复胃动力。2周内恢复20例,3周内恢复26例,4周内恢复14例,超过4周恢复5例,无再次手术。结论:腹部大手术后可发生胃瘫,消除紧张情绪,胃肠减压,洗胃,予全胃肠内外营养,结合胃动力药,均可达到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发生的可能相关危险因素、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回顾2005年1月-2010年10月腹部术后26例胃瘫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相关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6例胃瘫患者采用非手术疗法后,胃肠动力均恢复正常。结论:胃瘫是由多种因素诱发的胃肠功能非机械性、器质性病变,运用个体化及综合性的非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我院2006年8月至2011年5月腹部术后32例胃瘫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结果:32例胃瘫患者均采用非手术疗法,胃肠动力均恢复正常。结论:胃瘫是由多种因素诱发的胃肠功能非机械性、器质性病变,个体化及综合性的非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1999~2009年间,收治的38例腹部手术后出现胃瘫综合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8例中,胃大部切除术31例;非胃大部切除术7例。其中,合并糖尿病27例;年龄60岁以上29例;低蛋白血症24例;手术时间>3h18例;术后置肠内营养管17例。结论术后胃肠道运动的改变及吻合口水肿是发生胃瘫综合征的主要原因,高龄、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过长、低蛋白血症、胃迷走神经切断、术后置肠内营养管可能为其诱因。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后发生胃瘫的原因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近12年来腹部手术后发生胃瘫的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胃镜检查及胃肠碘油或稀钡造影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经综合保守治疗后,胃肠动力可在术后2-8周内恢复正常。结论 综合保守治疗是治疗胃瘫的有效方法,应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9.
胃瘫综合征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指因各种腹部手术改变了正常神经激素和肌源性因素对胃排空的调控,术后非机械性梗阻因素引起的以功能性胃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对PGS手术往往无效,甚至会加重病情。我科2003年1月至2007年1月,在对627例腹部进行手术后共发生15例PGS(发生率约为2.39%),均经非手术保守治疗,恢复正常,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廖寒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6,28(6):1116-1116
术后胃瘫是一种腹部手术后因胃肠动力紊乱导致的胃排空延迟症候群。胃部手术后约有5%-40%的病人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胃瘫。2000年8月~2005年8月,我科收治术后胃瘫病人12例,经治疗后均恢复了胃肠功能。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