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产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阻断乙肝病毒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们选取本院产前诊断并住院分娩的乙肝病毒感染孕妇共200例,按配对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于孕妇28、32、36周分别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对照组孕妇不作任何干预。结果:干预后随访结果显示,经统计学检验两组HBV感染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产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阻断新生儿乙肝病毒感染意义重大,孕期阻断不是降低新生儿宫内感染HBV的有效治疗措施,其更好的阻断方法需要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并探讨联合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阻断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2007年5月—2010年2月收治HBsAg阳性孕妇101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1例,孕妇产前常规体检,新生儿出生后常规全程乙肝疫苗接种免疫;实验组50例,孕妇于孕28,32,38周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U,新生儿于出生时及产后两周各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U,同时常规全程乙肝疫苗接种免疫;产后随访12个月,抽取婴儿外周血检测血清中HBsAg及抗-HBs。结果:血清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婴儿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婴儿,同时免疫保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婴儿,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联合应用可显著降低新生儿HBsAg阳性率,对于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效果明显优于单独应用乙肝疫苗,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乙肝病毒(HBV)携带者母亲采用母乳喂养对婴儿HBV感染状况的影响。方法将肝功能正常的HBV携带者孕妇(HBeAg阴性)所分娩的新生儿66例分为2组,母乳喂养组30例,人工喂养组36例。对所有新生儿在生后6 h内注射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200 IU2,周后再注射HBIG 200 IU,第2天注射乙肝疫苗1支(5μg),生后1,6个月各分别注射1支乙肝疫苗。结果随访到1岁时,2组婴儿的HBsAg阳性率分别为3%和3%(P>0.05)。结论在联合免疫阻断母婴HBV传播前提下,HBV携带者母亲采用母乳喂养对婴儿感染HBV无明显影响,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母亲可以采用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方案孕期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肝病毒宫内传播的效果,以便选择有效且经济的阻断方案.方法:选择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HBV-DNA)阳性孕妇132例,随机分为A组27例于孕20,24,28,32,36,38周分别肌肉注射HBIG 200 U;B组38例于孕28,32,36周分别肌肉注射HBIG 400 U;C组45例于孕28,32,36周分别肌肉注射HBIG 200 U;对照组22例孕期不进行干预.所有132例新生儿进行HBIG和HBVac的联合免疫.观察7月龄时,婴儿的血清HBV-M和HBV-DNA,比较各组宫内感染率.结果:A组2例发生宫内感染,宫内感染率7.4%;B组3例发生宫内感染,宫内感染率7.9%;C组5例发生宫内感染,宫内感染率11.1%.对照组8例发生宫内感染,宫内感染率36.4%.A,B,C3组宫内感染率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孕期使用HBIG阻断HBV宫内感染安全有效,在血清HBsAg,HBV-DNA阳性孕妇群中,选择孕晚期每月注射200 IU可达到与同等剂量分6次注射和高剂量分3次注射相同的效果.从而推断,低剂量分3次注射有效且最经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采用产前孕妇注射HBIG,产后新生儿HBIG联合乙肝疫苗双重阻断方法阻断母婴乙型肝炎传播的效果。探讨免疫失败的原因和对策。方法:选用2003年3月开始产前健康查体,显示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sAg阳性、HBeAg、HBcAb单阳或双阳性的孕妇92例作为研究对象。新生儿分为联合免疫组[A组,其母亲在孕28、32、36周肌注过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200Iu/ml]和对照组(B组),分别为45例和47例。A组(孕妇在28、32、36周肌注过HBIG,每次剂量200Iu/ml):新生儿出生24h内肌注HBIG200Iu/ml,同时在不同部位肌注乙肝疫苗10μg,1月龄、6月龄再接种10μg乙肝疫苗;B组(孕妇只进行过乙肝病毒感染状态等统计,未用药物):新生儿单纯接种乙肝疫苗,按0,1,6方案,剂量为每次10μg。两组新生儿均采用人工喂养。随访1年后比较:HBsAb阳性率A组明显高于B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sAg阳性率B组明显高于A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乙肝母婴传播有宫内感染、产时传播、产后传播3种方式,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宫内感染。不论是单阳或双阳性孕妇及其婴儿,多次注射HBIG并联合谣种乙肝疫苗,均能提高婴儿HBsAb应答率及滴度,有效阻断HBV宫内感染:婴儿接种HBIG并按常规的0,1,6方案接种乙肝疫苗,既获被动免疫保护,又获主动免疫保护,可以弥补人工自动免疫建立之前的免疫空缺,降低了慢性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免疫效果。对于HBsAg阳性、HBeAg、HBcAb单阳或双阳性的孕妇,产前孕妇注射HBIG,产后新生儿HBIG联合乙肝疫苗预防乙型肝炎病毒垂直传播效果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不同乙肝病毒携带者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将300例HBsAg阳性的孕妇分为2组,研究组180例(HBsAg携带者58例、小三阳57例、大三阳65例)于孕28,32,36周肌注HBIG 200 IU,对照组120例(HBsAg携带者40例、小三阳43例、大三阳37例)不用药,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2组新生儿乙肝五项指标。结果2组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率分别为12.8%和29.2%,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乙肝大三阳孕妇所生新生儿的脐血HBeAg阳性率分别为6.2%和10.8%,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HBIG能够阻断小三阳和乙肝携带者孕妇的母婴传播,但不能阻断大三阳孕妇的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母婴乙型肝炎病毒(HBV)采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与乙型肝炎疫苗联合防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商丘市梁园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治的78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孕妇在胎儿娩出后24 h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观察组孕妇在孕28周、孕32周与孕36周时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并在新生儿24 h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观察两组孕妇治疗前后HBV脱氧核糖核酸(DNA)水平、新生儿接种1年后HBsAg阳性率、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阳性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孕妇治疗前HBV–DNA水平差异和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孕妇治疗后HBV–DNA水平、HBsAg阳性率低于对照组,HBsAb阳性率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孕妇在产前采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联合乙型肝炎疫苗治疗,能降低其血清HBV–DNA水平,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可以防止胎儿感染HBV...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孕妇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中药黄芪颗粒对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14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50例,于孕28、32、36周分别注射HBIG 200IU,同时口服中药黄芪颗粒,每天30g,连服10天。对照组50例,于孕28、32、36周分别注射HBIG 200IU。空白组40例,仅常规产前检查及监护。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空白组新生儿出生时脐静脉血HBsAb阳性率显著升高(P0.05及P0.01),HBV-DNA(+)感染率显著下降(P0.01),结论:对HBV携带者孕晚期多次应用HBIG联合中药黄芪颗粒,能增强孕妇主被动免疫,提高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替诺福韦酯阻断孕早期慢性乙型肝炎(CHB)母婴传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8月潢川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孕早期CHB孕妇70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34例孕妇未进行抗病毒治疗,仅对新生儿予以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乙型肝炎疫苗注射;观察组36例孕妇孕早期服用替诺福韦酯,且新生儿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及乙型肝炎疫苗治疗,比较两组谷丙转氨酶(ALT)复常率、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转阴率、母婴阻断成功率,出生后5 min新生儿Apgar评分,药物安全性。结果:观察组孕妇HBV DNA转阴率、母婴阻断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出生后5 min新生儿Apgar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观察期间未发现严重用药副作用与新生儿出生缺陷。结论:替诺福韦酯应用于孕早期CHB,能提高孕妇HBV DNA转阴率、母婴阻断成功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宫内垂直感染是乙肝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几年来随着临床乙肝病毒阻断干预技术的应用,特别是通过孕妇体内HBV~DNA病毒含量检测技术,母婴垂直感染已得到有效控制。我们对102例HBSAg阳性孕妇进行干预治疗前后HBV—DNA检测,结合婴儿脐血HBV—DNA载量分析显示,实施干预治疗措施后成功阻断了HBV—DNA的传播。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2006年1月-2008年1月选择定州地区HB—sAg阳性孕期从未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孕妇所生的婴儿468例,316例婴儿为观察组,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10μg乙肝疫苗;152例婴儿为对照组,常规接种10μg乙肝疫苗。在12个月龄时进行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观察组婴儿HBsAg阳性控制率(94.93%)明显高于对照组(67.76%),无效率(5.07%)明显低于对照组(32.24%),两组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母婴传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142例HBsAg阳性孕妇作为观察组,于孕28、32、36周肌注HBIG200IU,新生儿出生6h内以及出生后第二周注射HBIG200IU,并全程接种乙型肝炎疫苗;选取同期142例hbsag阳性孕妇作为对照组,在孕期不采取特殊措施,在新生儿出生后采用上述措施,通过检测婴儿出生时脐带血及1周岁时静脉血,检测HBsAg、HBsAb、HBV-DNA,比较两组婴儿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婴儿出生时以及1周岁时HBsAb和HBV-DNA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婴儿,hbsa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婴儿,两组数据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已肝免疫球蛋白可有效的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联合免疫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对母婴喂养安全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6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120例乙肝病毒孕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个人意愿.分为A组(乙肝疫苗组)40例,B组(联合组1)40例;C组(联合组2)40例。对三组患者分别采取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进行阻断HBV宫内传播.探讨联合免疫,对产妇母婴喂养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结果 A、B组出现的HBeAg阳性率.显著高于C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对气组HBeAg阳性率进行对比显示.其具有明显差异(P0.05).而三组患者的抗-HBS阳性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患者的哺乳率、不哺乳率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单纯进行乙肝疫苗注射.相较于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注射相比。其差异显著,同时,哺乳率也存在较大差异,产后哺乳,并不会导致乙肝的母婴传播率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妊娠期应用替比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HBsAg和HBeAg阳性,HBV—DNA≥1×10^6copies/ml的孕妇50例,分为2组:A组20例,B组30例。替比夫定组受试者自孕28周开始口服替比夫定600mg,1次/d,至分娩后1个月,对照组不服用替比夫定。观察替比夫定组受试者服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检测两组受试者在孕28周、分娩前和产后一个月血清HBV~DNA水平;两组婴儿在出生后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乙型肝炎疫苗。结果:替比夫定组孕妇的HBV—DNA水平明显降低,而观察组孕妇的HBV—DNA水平无明显变化。受试者在孕28—36周出现两例血清肌酸激酶轻度升高,两组孕妇及新生儿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HBV感染孕妇孕晚期服用替比夫定可有效减少HBV宫内感染的发生率,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茵陈代茶饮联合拉米夫定在阻断乙肝功能异常孕妇宫内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4年7月间于我院定期产检并确诊为HBV感染肝功能异常孕妇90例,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5例,2组孕妇均给予拉米夫定治疗,观察组在拉米夫定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茵陈20 g代茶饮,至分娩后42 d停止,对比2组孕妇在抗病毒、乙肝母婴阻断疗效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宫内HBV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孕妇分娩前ALT水平较孕28周均有下降,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孕妇分娩前HBV-DNA载量均较孕28周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孕妇分娩前HBV-DNA载量下降程度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AST、ALT、TBil、DBil HBV-DN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HBSAb滴度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茵陈代茶饮联合拉米夫定可有效降低HBV感染孕妇HBVDNA载量水平及新生儿HBV感染率,对新生儿HBSAb的滴度水平有增加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孕晚期注射HBIG(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乙肝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方法:选择近五年来在我县人民医院产检并住院分娩的HBsAg携带者孕妇176例,根据孕妇意愿随机分为两个组,实验组59例,采用孕晚期注射HBIG、产后婴儿注射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的母婴阻断方法;对照组117例,未采用孕晚期注射HBIG,仅采用产后婴儿注射HBIG和乙肝疫苗的母婴阻断方法。两组婴儿均于满8月龄哺乳期结束时检查婴)LHBsAg的携带情况。用HBsAg阳性率作为评定疗效的指标。结果:实验组HBsAg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即HBsAg携带者孕晚期注射HBIGrE不注射HBIG所生婴儿的HBsAg阳性率低。结论:对于HBsAg携带者孕妇采用孕晚期注射HBIG的方法,可以减少胎儿宫内感染。故建议对于HBsAg携带者孕妇,采用孕晚期注射HBIG,产后婴儿注射HBIG和乙肝疫苗的母婴阻断方法,可以有效阻断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17.
Hm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作为HBV感染的高危人群是乙型肝炎预防的重要对象之一。乙肝疫苗是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有效措施,但保护率偏低。用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已得到公认。为了比较2种免疫方法的免疫效果,笔者对我院妇产科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采用这两种免疫方法并进行2a后随访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高发区,其中约40%是通过母婴传播的,乙肝母婴传播不仅造成人群中众多HBsAg携带者,而且还是引起慢性肝炎、肝硬化以及肝癌的重要因素.乙肝病毒(HBV)感染者中,约25%最终死于重症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1.我院自2001年起对母亲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新生儿(乙肝高危儿)采取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注射以预防乙肝病毒的母要传播,获得满意效果,并与2007年前我院单用乙肝疫苗注射进行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乙型肝炎病毒(乙肝)职业暴露后两种处置方法,探讨两种处置方法在预防职业暴露后乙肝病毒感染方面的效果。方法16例乙肝职业暴露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8例采用局部处理加乙肝疫苗及高效价免疫球蛋白注射法,对照组8例采取局部处理加乙肝疫苗注射法,随访6个月后,比较两组人员的乙肝标志物(HBV—M)的情况。结果护士在发生乙肝职业暴露后,采用局部处理加乙肝疫苗及高效价免疫球蛋白注射法能更加有效的预防职业暴露后乙肝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20.
乙型肝炎病毒(HBV)可垂直传播感染新生儿,目前对新生儿出生后采取的一系列方法措施,也不能完全阻止其发展成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1],仍是乙肝的潜在传染源.宫内感染是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是导致婴儿出生后乙肝疫苗接种失败的主要原因[2].同时人们对产后母乳喂养可能导致病毒的传播仍有很多顾虑,寻找有效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的预防措施已成为世界上控制乃至消灭乙肝的关键课题.笔者用HBIC联合乙肝疫苗治疗有效的阻断HBV宫内传播,之后对应用联合免疫的孕妇母乳喂养问题进行分析,现将临床研究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