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有效产科处理方法,以为临床所借鉴;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9月-2010年9月入我院治疗的127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孕妇的临床资料,对选择再次剖宫产与阴道分娩孕妇、再次剖宫产与急诊再次剖宫产孕妇的有关情况加以比较;结果:所研究的127例孕妇中,44例孕妇选择再次剖宫产.83例孕妇选择阴道试产,其中63例孕妇阴道分娩成功,成功率为75.68%.20例孕妇行急诊再次剖宫产.对选择再次剖宫产孕妇和急诊再次剖宫产孕妇的手术时间、产后出血量、术中子宫切口延裂、产褥病率、术后感染与新生儿窒息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对阴道分娩孕妇与再次剖宫产孕妇的产后出血量、产褥病率、术后感染和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此两组孕妇分娩的新生儿窒息率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应该作良好的医患沟通和详细的产前检查,并严格掌握再次剖宫产指征、选用合适的分娩方式.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选择阴道试产利大于弊,试产并不会增加再次剖宫产手术的难度及风险.此外,初次剖宫产后子宫切口的愈合情况会对再次妊娠的安全性产生一定的影响,距前次剖宫产≥2年不一定作为阴道阴道试产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不同分娩方式对母婴的影响。方法:选取2006年2月~2012年元月我院收治的360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患者,其中280例符合条件行阴道试产,80例直接选择剖宫产,比较两组母婴的并发症。结果:阴道试产组中有224例阴道试产成功,有56例试产失败改为剖宫产,阴道试产成功率为80%。结论:符合条件的阴道试产明显减少了住院费用、缩短了住院日期、降低了产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的安全性。方法对56例剖宫产后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分娩结局及母婴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中48例阴道试产,39例试产成功,成功率81.25%,选择再次剖宫产17例。结论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分娩并非是剖宫产绝对指征,如无剖宫产指征,在严密监护下阴道试产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4.
首次剖宫产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首次术后距本次阴道试产的时间,一年半至两年半试产成功率为69.6%;两年半至三年以上者试产成功率为85.9%,在试产中对宫缩乏力者可缓慢给予催产素静脉滴注引产,在分娩时用低位产钳及胎头吸引引产。试产失败条件:①有先兆子宫破裂征兆的。②胎儿宫内窘迫。③宫缩乏力经引产失败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方法 对 1992年 1月— 2 0 0 2年 12月 172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2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患者经阴道试产 112例 ,其中自然分娩 6 1例 ,产钳助产 8例 ,胎吸助产 5例 ,先兆子宫破裂 3例 ,阴道试产总成功率 6 6 %。结论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患者可以经阴道试产 ,且试产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乔文俊 《环球中医药》2013,(Z2):149-149
目的针对剖宫产再次足月妊娠孕妇,研究分析最佳分娩方式。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剖宫产后再次足月妊娠孕妇60例,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阴道试产组、剖宫产组。结合孕妇产前检查选择不同分娩组,其中阴道试产组40例;剖宫产组20例,对比两组不同孕妇产程、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以分析不同分娩方式的临床价值。结果剖宫产史产妇仍可进行阴道试产,有效率也可达到92%以上,高于同期剖宫产有效率(80%),均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剖宫产后再次足月妊娠的分娩方式值得高度重视,并非剖宫产绝对指针结合,在严谨医护条件下阴道试产下具有可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最佳分娩方式,确保母儿安全,提高产科质量。方法:对我院2003年~2008年6年间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140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年间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140例病例中33例经阴道分娩,107例再次剖宫产。阴道试产与同期非瘢痕子宫阴道分娩情况相比,出血量,产程,新生儿窒息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再次剖宫产与首次剖宫产比较出血量大,手术时间长,腹腔粘连多,切口甲级愈合低,住院时间长(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时,分娩方式并非一定要行再次刮宫产术,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分娩并不是剖宫产手术的指征,符合试产条件者应严密监测下行阴道试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剖宫产对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的临床影响。方法:对1000例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依据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不同将其分为阴道分娩组100例和剖宫产组900例。结果:阴道分娩组产妇产后出血量、产后感染率、恶露时间、住院天数均低于再次剖宫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感染、新生儿窒息、新生儿Apgar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剖宫产手术后再次妊娠选择阴道分娩减少了产后出血量、产后感染率、恶露时间、住院天数,具有良好的妊娠结局,提高了分娩质量,但是临床研究中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选择剖宫产比例较高,主要是由于产妇对于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的认识不足和误解,因而应当加强阴道分娩的健康指导和宣传教育,从而提高妊娠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剖官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的可行性及母婴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经阴道试产孕妇的最终分娩方式、分娩结局及母婴并发症等临床资料;并随机抽取同期非瘢痕子宫经阴试产98例孕妇进行对照,统计分析其试产成功率,手术产率及新生儿窒息情况。结果96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经阴道试产者中,66例试产成功,成功率68.8%,再次剖宫产30例,手术产率31.2%;98例非瘢痕子宫中,阴道分娩77例,分娩成功率为78.6%,剖宫产21例,手术产率21.4%;两组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量、先兆子宫破裂发生率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官产术后再次妊娠并非是剖宫产的绝对指征,只要对该类孕妇进行详细的产前检查,分娩时整个产程密切观察,严格掌握再次剖宫产指征、选择适宜分娩方式,可有效降低剖宫产率,减少对母婴的危害。  相似文献   

11.
剖宫产瘢痕妊娠(cesareanscarpregnancy,CSP)是妊娠囊种植在前次剖宫产手术瘢痕部位的子宫肌层,是很罕见的一类异位妊娠.  相似文献   

12.
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应长在子宫腔内。如生长在子宫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并引起相应的病变及症状,即称为子宫内膜异住症.此病为较常见的一种妇科疾病.近几年发病率有明显上升。我院2009年共诊治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住症6例,现对其临床诊断与治疗进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子宫肌瘤是生育期妇女最常见的盆腔良性肿瘤,肌瘤合并妊娠占肌瘤患者0.5—1.0%,占妊娠0.3--0.5%。子宫肌瘤可在产前各时期,分娩期和产褥期带来不良影响。为了保证母婴安全,应对妊娠合并子宫肌瘤作出早期诊断并予以妥善处理。然而,剖宫产同时是否对肌瘤进行剔除,一直存在争议。近年来,已经有很多资料证明了剖宫产同时剔除子宫肌瘤的可行性。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132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剖宫产同时剔除子宫肌瘤,经过顺利。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近年来剖宫产率大幅上升的现状,对我院近四年来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资料分析,对当前剖宫产率大幅上升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剖宫产率的升高提出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当前妊娠足月后因多种因素行剖宫取胎者日趋增多,这就为剖宫产术后一旦早孕行人工流产带来了诸多不便.因剖宫取胎后行人工流产时易发生子宫穿孔,人流不全,出血等并发症.我站2005年3月-2010年3月共收治了86例剖宫产术后早孕的,在施行电动吸引术中,为防止发生并发症,对吸引的方法进行了探索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布托啡诺与吗啡在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100例孕妇随机分为两组,布托啡诺组50例(A组),镇痛液为0.15%罗哌卡因加0.004%布托啡诺;吗啡组50例(B组),镇痛液为0.15%罗哌卡因加0.004%吗啡.采用视觉模拟镇痛评分法(VAS):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VAS<3分为镇痛良好,3~4分为基本满意,≥5分为镇痛差.观察48 h内瘙痒发生率并记录恶心、呕吐发生情况予以评分:0分为无恶心、呕吐;1分为有恶心、无呕吐;2~3分为恶心、呕吐.结果:两组年龄、体重、麻醉平面、局麻药用量、手术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A组发生恶心、呕吐3例(6%),无皮肤瘙痒患者.B组发生恶心、呕吐16例(32%),皮肤瘙痒12例(24%).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布托啡诺硬膜外注射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镇痛效果确切,与吗啡相当,但恶心、呕吐、瘙痒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吗啡,是剖宫产术后镇痛治疗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的可行性.方法: 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产妇62例为观察组,按照1:2比例随机选择同期阴道分娩的164例初产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在产时出血量、产程时间、新生儿情况上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62例阴道试产成功54例,成功率82.25%,无子宫破裂.两组比较出血量、产程、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窒息均无差异(P>0.05).结论: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是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