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训诂学是语言解释之学。近代学者刘师培说:训诂即“以今语释古语”“以雅言证方言”《中国文学教科书·周代训诂学释例》。黄侃则更明确地指出:“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训诂学讲词》)为了将古代医籍所用语言解释准确清楚,训诂的内容应包括解释词义、分析句读、注明读音、阐明语法、说明修辞手段、阐述医理、串讲大意等,其中解释词义是训诂工作的基础和核心。本文所说的训诂方法,即专指词义训释的方法。训释词义的方法宜分探求词义的方法和说解词义的方式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一、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发陈,历代多数注家皆认为有“推陈出新”之义,以《类经》为代表:“发,启也。陈,故也。春阳上升,发育庶物,启故从新,故曰发陈”。1988年《医古文知识》第一期《“发”字反训考释》,又将此说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将“发”训为“废”,认为只有“废  相似文献   

3.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述战国至西汉时流传的医家相诫之言说:“故医有六不治:……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①对其中“阴阳并”的涵义,《史记》注家历来阙疑,迄今仍之。以精博著称的《经籍馔诂》亦未收引。对这篇正史中的第一个医家传记,从“医古文”作为一门学科自1956年创立以来,成为教科书必收选文。然对文中“阴阳并”一语,《医古文》注家或仍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钱超尘教授为我院王筑民、辛维莉同志所著《中医古籍训诂概论》一书写的序。征得钱超尘教授同意,现予全文刊载。此次刊出时,根据本人意见,文字略有修改。《中医古籍训诂概论》一书,现已由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有关此书事宜,可直接与作者联系(地址:)。训沽”是以解释古书字又为主的一门学问,它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训治”也可以写作“训故”、””故训”、‘’话训”。汉初毛亨给《诗经》作训沽,名其书为《毛诗故训传》。“‘毛传”以解释《诗经》的词义为主.问时也简明涉及《诗》义的阐发,从中可以看出个1旧的重点所…  相似文献   

5.
<正> 名物之训释,乃训诂之重要方面发。《本草纲目》虽为方技之书,然其“释名”一项,实为名物训诂之属。取证群书,博采异名,郭璞注《尔雅》之绪余也,推本求源,训释名义,刘熙撰((释名》之遗意也;广访南北,备列方言,杨雄著《方言》之流亚也。全书五十二卷,载药1892种,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凡17类。涉及面之广,所举物之众,皆为可观。训诂之旨,在于求通。所谓通,一则沟通古今,使古今如旦暮也;一则沟通方俗,  相似文献   

6.
自从1550年顾从德本将“蒇谋”揉进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注序》,450年间,版本学界承批袭谬,训诂学界习非成是。歧黄家朝夕讽诵,莘莘学子寒暑考试,都会遇到“蒇谋”二字。由一撇一点的鲁鱼豕亥,进而演化为五花八门的郢书燕说,其嬗变过程颇耐人寻味。1顾从德本初见“蒇谋” 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注序》中有一段话,强调经典注释的重要性,顾从德本(实为其父顾定芳校刊本)作: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蒇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诂训,未尝有行不由径,出不由户者也。从此,清代包括《四库全书》本在内的所有版本都作“蒇谋”。…  相似文献   

7.
清代是《内经》研究著述丰厚的时代,据统计,相关书籍178部左右,至今尚有约65部存世[1]。治经者既有医家,也有儒者,总体来说,医者索其理,阐幽发微,俾药合于证;文人求其是,讨源溯流,使意近于古。许多医家熟读六经,具有相当的儒学基础,因此,他们在注释经文的过程中也讲求词训。清初,张志聪、高世等人秉承明代马莳、张介宾诸家的注经方法,既发挥医理,亦不昧于字训。乾嘉之后,汉学兴盛,训诂学成为学者们研经治学之利器,钱大昕云:“诂训者,义理所由出,非别有义理出乎诂训之外者。”(《经籍纂诂·序》)在此学术背景下,陆懋修、周学海、莫文泉等儒…  相似文献   

8.
读《素问·六节藏相论》“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查历代注家众说纷纭,然“纂言者必钩其玄”,故将其总结如下,并找出最符合临床实际,最贴切的注解,详加论述。 一种观点是以王冰为代表的,以《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立论。唐王冰注“胆者,中正则断无偏私,故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其后明·马莳注“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羞肝之志为怒……其余六脏,孰非由胆以决断之者乎?”明·吴昆、清·姚止庵所论亦然。清·陈修国注“胆者担也,有胆方足以担天下事,肝主仁,仁者不忍,故以胆断。”若将此观点应用于临  相似文献   

9.
<正> (一) 《素问·六节藏象论》:“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一语,是《素问》故训中的一大疑案,旧说纷如聚讼,迄无定谳,其中较有影响的如王冰说“胆者,中正刚断无偏私,故十一脏取决于胆”。李杲说“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物安,故胆气者升,则余脏安之,所以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张介宾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故五藏皆  相似文献   

10.
训诂学在阅读《黄帝内经》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内容丰富而深奥,是中医献中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医工作的必读之书。然而,由于成书年代久远,今人不悉古语,读来不免有些艰涩。宋人郑樵云:“古人之言所以难明,非谓书之理意难明也,实为事物难明也;非谓古人之言难明也,实为古人之言有不通于今之难明也”(《通志·艺略》)。为《素问》作注的王冰也曾说:“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葳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诘训”。可见要沟通古今,唯有训诂:要读潼《黄帝内经》,同样要借助于训诂。  相似文献   

11.
钱师之《内经语言研究》中有《内经名义解诂》一节 ,考证《内经》之命名颇多发明 ,其说平实 ,令人易晓 ,然有可商榷处 ,今抒己见 ,以就正于师说。师之传承 ,绍于章黄 ,章黄之学 ,力避穿凿。故师解《内经》之名义 ,取意平实 ,质朴可从。所谓“内”者 ,对“外”而言 ,以《汉书·艺文志》另有《黄帝外经》三十七卷。除此而外 ,《艺文志》中又有《扁鹊内、外经》及《白氏内、外经》 ,大致若先秦《庄子》内外篇之命名 ,谓内者集名贤 ,外者杂众说也。张介宾、吴昆、王九达、方以智之说 (参《内经语言研究》) ,皆有附会之嫌。然仅遵此“勿穿凿”一…  相似文献   

12.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 :“阴者 ,藏精而起亟 ;阳者 ,卫外而为固也。”王冰注 :“言在人之用也。亟 ,数也。”是说统论这两句讲的是阴阳在人体的作用 ,未作具体解释。“亟”训数 ,谓屡次 ,频数。然而“起频数”为何用 ?言之未详。《太素·调阴阳》作“阴者 ,藏精而极起者也 ;阳者 ,卫外而为固者也”,“起亟”作“极起”,多二“者”字。杨上善注 :“五脏藏精 ,阴极而阳起也 ;六府卫外 ,阳极而阴固也。故阴阳相得 ,不可偏胜也。”是杨氏释极为“至极”之义。“极起”,即“阴极而阳起”是亦阴极生阳之义 ,释为阴阳两者之关系。因为《阴阳应象…  相似文献   

13.
“徇齐”,(《史记》作“徇齐”,(《孔子家语》作“睿齐”,《大藏礼》作“慧齐”。王冰注:“徇,疾也。”段玉裁:“按徇,今本伪作徇”(《说文解字注·人部》)“徇”字注)。陆九芝:“盖古假借徇为睿,睿,深也”(《内经难字音义》)。丹波元简:“考王,徇,训疾,马本作狥齐,并非也”(《素问识》卷1)。历来注家多在“徇”字上训释,而使“齐”字失去了着落。  相似文献   

14.
浅谈元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元气和元气学说 何谓元气,《说文解字》曰:“元,始也,见《尔雅·释诂》。九家易曰,元者,气之始也。”可见元气即原始的最初的气。元气是怎么产生的呢?古人已认识到“宇宙生气”(《淮南子·天文训》),即宇宙大爆炸出现的“混沌”状态为气。并认为这种气不停运动变化,气中“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淮南子·天文训》);“本乎天者为天气,本乎地者为地气”(《素问·至真要大论》)。元气是物质世界的本源,宇宙万物皆由元气所化生。如王充《论衡·言毒》中说:“万物之生,全禀元气”。《春秋·繁露》…  相似文献   

15.
奇恒之腑考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前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和著作皆认为脏腑系统是由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三部分组成的 ,从文献学角度 ,此说颇有可商之处 ,现辨析如下。1 从脏腑之本义看脏腑 ,本作“藏府”。“藏”之为字 ,读音有三 ,一读为c偄ng ;其义有二 :作为动词 ,有保藏、隐藏之意。如《礼记·檀弓》 :“藏也者 ,欲人之弗得见也” ;《说文解字·部》 :“藏 ,匿也。”作为形容词 ,则有“深”之义。如《广雅·释诂》云 :“藏 ,深也。”《素问·长刺节论》“在头头疾痛 ,为藏刺之。”王冰注曰 :“藏 ,犹深也 ,言深刺之。”二读为z ang ;一为草名 ,如《史记·司…  相似文献   

16.
西苑读书记     
天明则日月不明 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王冰注谓:“天所以藏德者,为其欲隐大明,故大明见则小明灭,故大明之德不可不藏;天若自明,则日月之明隐矣。所喻者何?言人之真气亦不可泄露,当清净法道,以保天真;苟离于道,则虚邪入于空窍。”后世注家亦一直沿用其说。 我觉得“大明”、“小明”之说不可通。古代文献中,皆称太阳为“大明”。如《礼记·礼器》云:“大明生于东”,郑玄注谓“大明, 日也”:《周易·系辞》云:  相似文献   

17.
《难经集注》作为现存最早的《难经》注本,具有珍贵的文献学价值,书中综合运用了多种传统训诂方法,尤以声训运用引人注目,其突破文字形体,从声音的线索来探求语源,训释字义,有别于《难经》其它注本。本文就此书中的声训进行简要探析,以便于更好地学习和研究《难经》。  相似文献   

18.
<正> 《伤寒论》第52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对于这一条,《医宗金鉴》认为:“浮数似不在发汗之列,然视其病,皆伤寒无汗之表实,则不妨略脉而从证,亦可用麻黄汤汗之。”柯琴认为,脉数用麻黄汤发汗,于理不通,故训数为紧。他说:“数者,急也,即紧也。”把数迂回讲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麻黄升麻汤是寒热并用、补泻兼施之方。组方之复杂在仲景方中实属少见。王旭高说:“病证之杂,药味之杂,古方所仅见。观此可悟古人用药又有此一条。”由于方证较为复杂,历代注家各说不一。《医宗金鉴》说:“仲景故以此汤主之,正示  相似文献   

20.
《素问·金匮真言篇》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王冰注曰:“火精之气,其神神,舌为心乏官,当言于舌,舌用非窍,故云耳也。”《缪刺篇》曰:“手少阴之络会于耳中,义取此也。”后世医家,据于《内经》之论,故言曰:“心开窍在于耳”、“心寄窍于耳”。此说虽立,然考其理义,则少有细究者,大凡从于王氏之释者多之。然仅从此点来解释《内经》心“开窍于耳”之旨,尚嫌偏狭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