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长期强化控制血糖对新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影响.方法 将2002年在我院门诊就诊的49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强化降糖组(24例)和标准降糖组(25例),进行为期5年的分组血糖管理,强化降糖组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目标为≤6.5%,标准降糖组进行一般降糖治疗,HbA1 c控制目标为≤7.0%.由同一位眼科医生定期对患者进行眼底检查并做眼底照相,评估有无新发DR(微动脉瘤、眼底出血、黄斑水肿、糖尿病性失明、视力下降2行及以上、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在分组血糖控制5年后,两组再进行开放式血糖控制2年.之后再次对两组患者进行眼底检查和眼底照相,分析比较长期强化与标准血糖控制对新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后续作用.结果 ①分组血糖控制中,强化降糖组的HbA1c水平从第2年开始明显低于标准降糖组[(6.3±0.6)%与(7.1±2.0)%,t=2.09,P<0.05],并一直维持了4年.②分组血糖控制5年间,强化降糖组无新发眼底出血和糖尿病性失明;发生微动脉瘤、黄斑水肿的例次数较标准降糖组少(分别为5例次比10例次,1例次比3例次),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及视力下降2行及以上的例次数较标准降糖组明显减少(分别为4例次比23例次,15例次比25例次,Z=-4.459,P<0.05).③开放式血糖控制后半年,强化降糖组患者血糖水平上升达到与原标准降糖组相似的水平[HbA1c分别为(7.2±1.1)%比(7.3±1.3)%,=0.25,P=0.806],并维持到末次随访时(2009年11月).④开放式血糖控制2年期间,两组均无黄斑水肿、糖尿病性失明的发生.强化降糖组新发微动脉瘤、眼底出血、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视力下降2行及以上较标准降糖组明显减少(3例次比14例次,1例次比7例次,2例次比4例次,3例次比11例次,合计9例次比36例次,x2=4.719,P<0.05).结论 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5年严格强化血糖控制,对降低DR发生风险的“后遗效应”可持续到开放式血糖控制后2年.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北京城市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药物的应用现状。方法对在北京市5个城区的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的3297例2型糖尿病成人患者,行体重、身高及血糖控制指标的检测,降糖药物的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按应用药物情况分为生活方式干预组、单种口服降糖药组、多种口服降糖药组和胰岛素组,分别为454、971、1179和693例。结果0)329例中,生活方式干预占13.8%(454/3297),单种口服降糖药占29.5%(971/3297),多种口服降糖药占35.7%(1179/3297),胰岛素占21.0%(693/3297)。②4组的平均糖化血红蛋白(HbA1c)依次升高,分别为(7.0±1.9)、(7.1±1.5)、(7.4±1.5)和(7.5±1.5)%(F=15.1,P〈0.01);HbA1c≥7.0%的比例依次增加,分别为32.2%、39.4%、52.1%和59.5%(χ^2=117.7,P〈0.01)。③生活方式干预组中32.2%(146/454)患者HbA1c≥7.0%,尚未应用降糖药物治疗;单种口服降糖药组中39.4%(383/971)患者HbA1c≥7.0%,尚未联合多种口服药或胰岛素治疗;多种口服降糖药组中52.1%(614/1179)患者HbA1c≥7.0%,尚未联合胰岛素治疗。④空腹血糖、治疗策略、餐后2h血糖和糖尿病病程为HbA1c≥7.0%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比值比分别为1.757、1.256、1.175和1.031。⑤在2843例应用降糖药患者中,应用二甲双胍占52.6%(1494/2843),应用胰岛素占24.4%(693/2843)。结论北京社区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一半以上HbA1c达标,但用药中存在未积极应用口服降糖药、不及时采用多药联合和胰岛素治疗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马付坚  黄承乐  黎荣能 《广西医学》2013,(12):1642-1645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在糖尿病诊断中的相关性,探讨HbA1c对糖尿病的诊断效率及最佳阈值,对人群进行糖尿病筛查的效益。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1294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测定HbA1c,根据mA1c水平分为HbA1c≥16.5%和HbA1c≥16.2%两组,探讨HbA1c水平与血糖浓度的相关性;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判断不同浓度的HbA1c诊断糖尿病的效率。结果FPG≥17.0mmol/L和2hPG≥11.1mmol/L分别检出糖尿病748例(57.89%)和828例(64.18%)。用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推荐的HbA1c≥6.5%作为糖尿病诊断闽值。则该组患者糖尿病的检出699例(54.01%),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4.0%、100.0%,该阈值与FPG、2hPG相比诊断相关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用HbA1c≥6.2%作为诊断阈值则该组患者糖尿病的检出953例(73.65%),与FPG相比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2hPG检出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A1c≥6.2%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922,最大诊断指数1.73,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是73.64%、99.0%。结论以HbA1c≥6.2%作为诊断阈值时糖尿病诊断符合率较高,优于单纯检测FPG≥7.0mmol/L及HbA1c≥6.5%作为糖尿病诊断阈值,而与2hPG≥11.1mmol/L诊断符合率相近似。以HbA1c≥6.2%作为诊断阈值对糖尿病高危人群的诊断效率高,可用于人群的糖尿病筛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达标情况及降糖药物治疗的现状。方法选取2012年1-3月中山市244例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2010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横断面评估其血糖、血压达标情况,分析患者降糖药物使用及大血管并发症情况。结果244例患者中糖化血红蛋白(HbA。c)达标率为35%,空腹及餐后血糖控制达标率比例分别为26%、40%。患者血压得到较好的控制率46.7%。患者降糖药物治疗中未使用药物5例(2.0%)、单用二甲双胍或使用二甲双胍及一种口服降糖药38例(15.6%)、单用一种口服降糖药或使用两种口服降糖药(不包括二甲双胍)38例(15.6%)、使用三种或以上口服降糖药21例(8.6%)、使用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不包括用双胍类)93例(38.1%)、使用胰岛素及含双胍类降糖药49例(20.1%)。244例患者中联合使用双胍类97例(39.7%)、联合胰岛素治疗142例(58.2%),胰岛素治疗在治疗方案中占比例大,双胍类治疗占比例少。联合胰岛素治疗组HbA1c较口服药物治疗组高,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组HbA1c较无使用二甲双胍组高。结论我市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稍高于全国水平,但不达标率仍很高,应重视超重及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强化降糖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北京市朝阳区三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年强化管理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探索血糖、血压、血脂水平及联合达标≥3次与微血管并发症预后的关系。方法 将三里屯社区2008年入选的224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强化组(113例)和标准组(111例),对其连续管理并随访9年,以收缩压、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主要管理指标,比较管理前后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收集终点事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肾病),比较管理后两组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探索分组管理方式和主要指标达标次数是否≥3次与微血管并发症的关系。结果 入组时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吸烟情况、BMI、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LDL-C、HbA1c及尿微量清蛋白排泄率(UAE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强化组FPG、2 h PG、LDL-C、HbA1c、UAER水平低于标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MI、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组发生或加重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6例(5.4%),糖尿病肾病13例(11.7%);强化组发生或加重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例(0.9%),糖尿病肾病5例(4.4%)。两组视网膜病变发生率、糖尿病肾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A1c和联合达标≥3次的患者微血管病变发生率低于HbA1c和联合达标<3次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社区T2DM强化管理可有效减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肾病的发生;HbA1c达标、联合达标次数≥3次,更可明显减少上述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术前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对Roux—en—Y胃旁路术降糖效果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胃部病变合并T2DM54例,按术前HbA1c水平,将6.5%~7.9%患者分为A组,8.0%~9.9%为B组,〉10%为c组。均行Roux—en—Y胃旁路术。检测各组术前(0周)、术后12、24、48周各时间点空腹血糖(FPG)、HbA1c浓度,并分析术前(0周)及术后48周患者抗糖尿病药物使用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各组FPG、HbA1c均明显下降(P〈0.01),但各组间FPG、HbA1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伴随术前HbA1c水平的增加,术后HbA1c、FPG控制程度呈逐渐降低趋势。结论术前HbA1c〈10%时Roux—e13-Y胃旁路术降糖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DN30例,非DN86例及正常健康体检者25例,检测各组HbA1c、FBG、mALB水平。结果①DN组的HbA1c、FBG、mALB均明显高于糖尿病非DN组及正常对照组,糖尿病非DN组HbA1c、FBG、mALB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②空腹血糖〉11.1mmol/L的C组40例糖尿病患者中DN的检出率达32.5%(13,40),明显高于A组;空腹血糖(7.8~11.0)mmol/L的B组56例糖尿病患者中DN的检出率达26.8%(15/56),明显高于A组。@HbA1c〉9.0%的C组37例糖尿病患者中DN的检出率达48.6%(18/37),明显高于a、b组。结论对糖尿病患者HbA1c、FBG及mALB的测定能为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hemoglobin A1C,HbA1c)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7--2011年186例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作眼底检查和荧光眼底血管造影,分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78例和糖尿病正常眼底(NDR)患者108例,用金标法行HbA1c检测,2007--2011年每年一次荧光眼底血管造影和眼底镜检查,以及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和HbA1c检测,分析HbA1c、FBG、DR之间的关系。结果DR组的HbA1C值明显高于NDR组(P〈0.01)而FBG水平在DR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A1C在DR的发展中起关键作用,HbA,C水平越高DR的发生越多,同时DR的严重程度增加。结论HbA1c是DR进展的一个重要检测指标,检测HbA1c对DR的监测和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研究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尿糖的相关性,探讨我院近年来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较好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指标。方法对我院近年来300例糖尿病患者HbA1c、空腹血糖、尿糖的检测。根据结果将其分为三组,A组(n=78)HbA1c测定值为6.0%~6、9%;B组(n=115)HbA1c测定值为7.0%~7.5%;C组(n:107)HbA1c测定值〉7.5%,分别对三组的空腹血糖、尿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显示C组与A、B两组的空腹血糖值差畀有统计学意义(P〈0.01),尿糖结果均阳性。结论HbAlc值与空腹血糖和尿糖水平呈正相关,且当HbA1c〈7.5%,尿糖为阴性,血糖水平较低,可作血糖控制较好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糖尿病患者视网膜中央动脉(CRA)血流动力学变化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关系,探讨糖尿病视网膜血流变化的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66例糖尿病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的CRA收缩期最高血流速度(Vmax),舒张末期最低血流速度(Vmin),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用免疫凝集抑制法测定全部患者的HbA1c.结果:糖尿病患者CRA的Vmax,Vmin均低于正常组(P<0.05),RI高于正常组(P<0.05)。HbA1c与糖尿病患者CRA的血流速度呈负相关,均低于呈正相关。结论:糖尿病患者存在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且与血糖水平有关,控制血糖有益于改善视网膜缺血及缺氧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上海社区糖尿病前期(IGR)及糖尿病(DM)人群视网膜病变(DR)的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于2005年6月至2006年3月对在上海市华阳及曹杨两个社区代谢综合征现况调查中获得的IGR和DM病人(共1300例)进行DR筛查,将完成调查并具有完整数据的642例病人(DM者391例,IGR者251例)纳入本次分析,其中男312例,女330例,平均年龄(65±13)岁.视网膜病变采用Canon CR-DGi免散瞳眼底照相机拍照法,并根据国际临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的分级标准诊断.结果 社区DM病人DR患病率为19.9%(78例),其中轻、中、重度及增殖性DR的患病率依次为12.0%、5.1%、2.3%和0.5%;IGR人群的DR患病率为8.0%(20例).Logistic回归结果 见到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是DM病人合并D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上海社区高血糖人群DR的患病率较高,IGR人群已有DR发生.病程长、血糖控制差均可增加DM病人发生DR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陈利强  彭林平  骆秀婷  岳文静 《重庆医学》2015,(8):1052-1053,1057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素强化治疗前、后的同型半胱氨酸(Hcy )水平,探究新诊断糖尿病的患者血糖控制对于Hcy的影响程度。方法抽取该院128例符合标准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强化组各64例。给予对照组口服磺脲类药物,给予观察组使用胰岛素进行强化治疗。在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BG、HbA1c等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后,Hcy、FBG、PBG和HbA1c都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且强化组Hcy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能够有效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社区干预对2型糖尿病(DM)并发视网膜病变(DR)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效果的影响。方法 2012年5月至2014年6月在桂林市人民医院及象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的678例2型DM患者中筛查,选择确诊并发DR 148例(296只眼),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74例(148只眼),对照组行常规健康档案慢性病管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社区干预,包括社区医护团队和眼科、内分泌科专科医师联合干预、定期检查眼底、签订家庭签约式服务及心理干预,观察2年,评价两组的依从性和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组DM患者的依从性增加,血糖控制率比对照组普遍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视网膜病变发展缓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社区干预能提高辖区2型DM患者治疗依从性及血糖控制率,对及早发现DR、保护视力、控制血糖、提高生存质量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清脂联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T2DM住院患者165例,根据眼底检查分为正常眼底(non-DR,NDR)组83例和DRP组82例,同期正常健康人群82例作为正常对照(normal control,NC)组。收集病史并检测各组血清中脂联素水平及相关生化指标。结果  与NC组比较,NDR组和DR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血肌酐、胱抑素C明显升高 (P<0.05),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下降 (P<0.05)。与NDR组比较,DR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下降,病程、胱抑素C、餐后2小时血糖升高明显 (P<0.05)。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低血清脂联素水平及糖尿病病程是T2DM合并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脂联素水平与T2DM合并视网膜病变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特点,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与DR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325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眼底检查或眼底荧光造影,根据2002年国际分级标准将其分为5期,即无明显视网膜病变(1期),轻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期),中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期),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4期),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5期)。记录病程,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hs-CRP、Cys-C、24h尿白蛋白定量(24h-UAE),分析DR各组的特点及相关因素。结果 在纳入的病例中,DR的总患病率为47 %;与1期相比, 2、3、4、5各期的病程、HbA1c、hs-CRP、Cys-C、24h-UAE均显著升高(P<0.05),且依次性升高(P均<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Cys-C、hs CRP分别是DR患病率及其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与2型糖尿病患者的患病病程、HbA1c、24h-UAE呈正相关。结论 DR及其病情严重程度与Cys-C、hs-CRP密切相关,Cys-C 、hs-CRP有可能成为预测DR发生发展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针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药物和敏感的监测方法。方法选择40~70岁的2型糖尿病合并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共82例,分为罗格列酮钠组和二甲双胍组,各41例。均强化控制血糖治疗,随访1年。研究前及6个月、12个月检测体质量指数、血压、临床生化指标、糖化血红蛋白、眼底荧光造影检查及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每月访视1次,监测血压、血糖;3个月检测1次糖化血红蛋白。结果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P1波振幅12个月时2组各环均明显改善,与基线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罗格列酮钠组优于二甲双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底荧光造影检查,观察前后及组间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格列酮钠对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具有独特的治疗作用,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检测更敏感。  相似文献   

17.
罗西明  黄筱敏  黄秀琴  李珍宇 《吉林医学》2012,33(15):3155-3157
目的:探讨血清总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老年人2型糖尿病(DM)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方法:70例2型糖尿病患者,对照组42例,分别测定血压(Bp)、体重指数(BMI),同型半胱氨酸(HCY)、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NS)、糖化血红蛋白(GHb)、总胆固醇(CHO)、三酰甘油(TG)、血肌酐(Cr)、尿素氮(BUN)、尿酸(UA)、微量蛋白尿(UmAlb)、血浆总蛋白(TP)。病例组中53例作眼科临床检查,视力、眼压、裂隙灯检查,裂隙灯下前置镜检查眼底。参照中国眼底协会(1984年)制定的标准对视网膜进行分型、分期。典型病例作前置镜下眼底照相。结果:①糖尿病组与对照组对比,HCY、微量蛋白尿、尿素氮、血肌酐、尿酸无统计学差异;②在所有受检者中,HCY与年龄、性别、肌酐、尿酸有明显相关性;③在对照组,HCY与微量蛋白尿有负相关性,与三酰甘油正相关,与BMI正相关;在糖尿病组无上述相关关系;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程度与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正相关;与HCY无明显相关性;⑤两性别组间,BMI、HCY、Cr、U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高于女性。结论:高血糖为影响DR发展的明显优势因素,同型半胱氨酸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糖尿病性肾病中的意义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糖尿病颈动脉病变和视网膜病变时的氧化应激表现。方珐:选择92例2型糖尿病患者,检测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浓度及空腹血糖、糖化血清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肌酐、尿酸、纤维蛋白原、血脂水平,并进行对照分析。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判定糖尿病颈动脉病变,采用眼底荧光造影判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按结果将其分为3组:糖尿病无颈动脉病变和无视网膜病变组(DM1组)30例,糖尿病伴颈动脉病变组(DM2组)30例,糖尿病伴颈动脉病变和视网膜病变组(DM3组)32例。结果:(1)TAOC与MDA呈负相关(r=0.312,P〈0.01)。(2)DM2组、DM3组TAOC水平均明显低于DM1组(P〈0.05)。(3)DM2组、DM3组MDA水平明显高于DM1组(P〈0.05),DM3组MDA水平明显高于DM2组(P〈0.05)。结论:氧化应激可能参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