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刺络美容是以针具刺破体表血络,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或预防损美性疾病,维护人体形象美的一种方法。近些年来,刺络美容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中医美容方法,以其简、便、验的独到之处,及立竿见影的神奇功效,引起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对损美性疾病的治疗别具特色,笔者试就此法  相似文献   

2.
对损美性疾病的认识与治疗,是医学美容的重要内容,本文探讨经方中汗法在治疗损美性疾病上的运用。通过对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汗法的代表方剂做一剖析,与损美性疾病特点相结合,从中得出损美性疾病的治疗原则,以期能将经典之理法方药有效地指导临床损美性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正>"损美性疾病"是泛指损害人体形体、容貌美的疾病的统称。但它也有特定性,必须具有如下特点:病发于外,影响人的形神,病变轻浅,不影响或很少影响人的正常生理功能。女性的体质是存在于自身的潜在因素,是各种损美性疾病发生的环境与土壤,当机体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这种潜在因素被激发,则会导致损美性疾病的发生[1]。损美性疾病有多种形式的表现:消瘦、肥胖、体臭、口臭、面色萎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备急千金要方》治疗颜面损美性疾病80首方剂药物规律研究,分析孙思邈治疗颜面损美性疾病的用药特点.方法:以《备急千金要方·卷六·七窍病·面药第九》治疗颜面损美性疾病80首方剂为研究对象,对方剂的用药、剂型、性味归经、功效等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方剂中药物的使用频次、性味、归经、功效、剂型、治法等.结果:白芷使用频次最高,其次是白附子、酒、川芎等;药物归经以脾胃经和肺经为主,肝经次之;温性药物较多,甘、辛二味占多数;所用药物多有祛风、燥湿、利水、化痰、散寒、活血、行气、通经等功效;用糊剂进行敷涂为主要治疗方法.结论:颜面损美性疾病发病在浅表皮肤,多属肌肤失养,可从肺脾论治,可用甘温、辛温药物治疗,取其温经通络、调达气血之意,使用糊剂有利于药物吸收,且保护创面、维持皮肤湿度.  相似文献   

5.
甘宁峰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5):1219-1220
根据中医“有诸内必形于诸外”的理论,容颜的荣衰与人体五脏六腑、气血经络密切相关,在五脏之中肝、脾与皮肤美容关系非常密切,肝、脾的功能失调,是导致损美性皮肤病及容颜早衰的重要原因。因此,对损美性疾病的治疗,有必要重视调理肝脾。  相似文献   

6.
浅谈传统医学美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医学美学的历史源远流长,文章试从医学人体美学、医学人体审美、医学美育、损美性疾病医学治疗等方面浅谈传统医学美学的研究。提示中医美学内容丰富,临床应用广泛,值得进一步发掘整理与研究。  相似文献   

7.
傅杰英教授擅长从调体的思路运用针药治疗损美性疾病,并结合天地气候、性格心理等作为治疗的参考,在治疗瘀血体质相关的损美性疾病方面有其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8.
从阳明经络循行、阳明多气多血、阳明经脉反应于面部病候及邪气作用于阳明所致的面部病变等方面论证"阳明主面"理论的可行性,并依据经络的标本根结理论,取类比象,得出合谷、曲池、足三里等一组治疗面部损美性疾病及美容的主穴。依据药物归经理论,选取归阳明经的药物用于面部美容和疾病治疗以提高疗效,并使之能广泛应用于面部损美性疾病的治疗及美容领域。  相似文献   

9.
"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这一思想贯穿于中医学发展的始终,同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美容学的临床诊疗体系。损美性疾病的主要病机为脏腑阴阳的失衡,通过对"四时五脏阴阳"理论的美容思想渊源及其在损美性疾病和治未病中应用的探讨,将"法于阴阳、求于五行、应于四时"的观点运用于损美性疾病的诊疗和预防,为中医药治疗损美性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三焦是人体诸脏腑中的最大一个腑,素有"孤府"之称,它又是一个很抽象的中医概念.有学者认为三焦有其名而无其实,也有学者认为三焦有形有实,相当于油膜、腔系、淋巴系、胰腺、消化系、神经系乃至整体代谢等等.<内经>、<难经>谈到的三焦功能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①敷布原气,总司人体之气化.②输布水液,通调全身水道.③布散营养,排出代谢产物.从三焦的功能可以看出,三焦是人体中具有"通透"效应的广泛的隐态的管道系统,担负着人体受纳、排放、转运的功能.可见疏利透达是三焦的必然需求,那么总司三焦管道系统的枢机--门户功能又将由谁承担呢?笔者认为,这就是膜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中医针刺联合刺络拔罐治疗痤疮、黄褐斑等面部损美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将2015年2月—2017年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80例痤疮、黄褐斑等面部损美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给予随机分组,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医针刺联合刺络拔罐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痤疮、黄褐斑面积以及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痤疮、黄褐斑面积分别为(2. 14±0. 13) cm^2、(2. 31±0. 53)cm^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治疗后有38例患者显示有效,占95. 0%(38/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 5%(29/40),两组差异较大(P <0. 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中医针刺联合刺络拔罐治疗痤疮、黄褐斑等面部损美性疾病,可缩小面部损美面积,促进面部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谈钰濛  胡骏  倪青 《北京中医药》2021,40(5):502-505
三焦通行气、液,联系沟通脏腑,是人体气化的载体,三焦气化实质上是人体新陈代谢功能的概括.目前,关于代谢综合征中医病机的认识尚未统一,基于上述对三焦及三焦气化的理解,笔者认为代谢综合征的病机为三焦气化失常.临床及实验研究均证实五苓散是治疗代谢综合征的有效方剂.基于三焦气化理论,从中医角度进一步阐释五苓散的作用机理,认为五苓散作用于三焦,利小便实际上是利三焦,恢复三焦气化,可用于治疗具有水湿痰浊壅盛表现的代谢综合征.  相似文献   

13.
《光明中医》2021,36(14)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面部损美性疾病越来越关注。中医诊疗疾病从整体出发,有诸内者,必形诸外,察外知内是中医辨证中重要的一部分。虽然为面部疾病,但五脏有五色,外在的容颜为内在脏腑的病态反映。李祥舒主任医师擅长治疗疑难杂症,根据脏腑辨证治疗损美性疾病,从脏腑阴阳调理体质,改善面部损美性疾患,取得了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针灸具有疏通经络气血,调理脏腑功能,治病防衰,轻身悦颜,美容保健之功效。通过介绍针灸在美容科的应用,包括常见损美性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法,重点阐述了面部微针的治疗及其原理、特点,说明以面针配合体针、穴位注射、耳穴贴压等疗法治疗面部损美性疾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从三焦经穴论治糖尿病92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胰腺是人体的重要脏器,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是导致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目前中医脏象经络学中缺少对胰及其相关经络的论述.由此笔者根据中西医理论研究认为,胰与三焦之间有着内在的关系,而且三焦经循行也络属于胰腺.据此,笔者按照中医针灸理论,采用针刺三焦经穴为主结合降糖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经筋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对人体运动系统结构及功能的概括,经筋刺法是经筋病治疗的重要手段,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颈项部经筋损伤是引起损容性疾病的直接因素,在损容性疾病的针灸处方中应引入经筋辨证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中医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徐  孙亦农 《中医药导报》2005,11(10):84-85
黄褐斑是临床常见的损美性疾病,本病虽无明显不适,但对患者造成严重思想负担.中医通过中药内服、外敷、针刺及耳穴等方法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文章就近年文献报道有关对本病的具体治疗方法及研究进展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18.
三焦发源在“精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焦是人体"十二藏之一".<素问·灵兰秘典论>经文简要说明三焦是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只阐明其生理功能.<难经>指三焦是六腑之一,又说三焦有名而无形.由于当时科学水平有限,<内经>、<难经>均未将三焦实质交待清楚,给后世研究三焦理论带来相当大的困难,悬而未解决达二千多年.本文提出"三焦发源在精室","精室"为藏精之室,男子为睾丸,女子为卵巢.敬请同道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9.
黄褐斑的中医治疗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褐斑是临床常见的损美性疾病,本病虽无明显不适,但对患者造成严重思想负担,中医通过中药内服、外敷、针刺及耳穴等方法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文章就近年文献报道有关对本病的具体治疗方法及研究进展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20.
中医美容是一门以人体健美为研究对象,由多种基础,临床学科相互交叉而成的新兴的中医学科,是在中医理论及具有中国特色的人体美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损美性疾病的防治,损美生理性缺陷的矫正或掩饰,探讨抗衰驻颜的方法,以维护人的形态美和体魄美,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推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二十一世纪是中医美容事业蓬勃发展的世纪 医学是以人类的需求为目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