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西医结合治疗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40%~60%,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及浅静脉扩张,甚至可并发肺栓塞,危及患者的生命。自2002年9月~2005年3月,作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56例,收到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人工关节术后DVT发病率约为47.1%,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0.0%[1],其临床表现主要有下肢肿胀、疼痛,及浅静脉怒张,进一步肢体功能障碍影响下肢功能的恢复,甚至栓子脱落造成肺栓塞引发生命危险。因此如何防治髋关节置换术后DVT,成为髋关节置换术后治疗的一项重要内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气伤痛,行伤肿”。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多是由于术中损伤脉络,瘀血停滞于脉络,气机运行不畅,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故见下肢肿胀、疼痛。因此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方法 2014年5月—2017年2月,于该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选取50例,确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之后,对其进行介入治疗、静脉溶栓治疗与抗凝治疗,对其治疗结果进行分析,并且探究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影响因素以及预防方法。结果 50例患者中,38例为显效,10例为有效,2例为无效,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结论静脉损伤、血液高凝、血流速度缓慢是造成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临床上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低分子肝素结合踝关节运动及中药治疗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将60例髋、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用低分子肝素结合踝关节运动及中药治疗预防,另一组只用低分子肝素,术后下肢静脉B超,造影检查。结果:对照组30例患者中2例(6.67%)发生DVT;而预防组未发生DVT。结论:应用低分子肝素结合踝关节运动及中药治疗能有效地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预防与护理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我院12例外科手术患者予围手术期护理以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所患者均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预后较好。结论:下肢静脉血栓多由术后长期卧床引起,加强围手术期预防与护理能有效避免下肢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在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象,分析为其实施下肢护理在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中所发挥的作用。方法该次研究纳入对象为2017年5月—2018年8月收治的82例脊柱骨折患者,为参照组(n=41)实施饮食指导、病情监控等常规护理,给予研究组(n=41)综合性护理干预。结果研究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2例,总形成率为4.88%,参照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7例,总形成率为17.07%,研究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心理健康、情感职能、社会功能、生理功能、总体健康等生活质量评分均较参照组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32%,参照组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1.95%,参照组患者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脊柱骨折患者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且能够改善其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7.
四通胶囊治疗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下肢骨折术后及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治疗原则为溶栓、抗凝,部分可采用手术取栓。由于溶栓、抗凝药物治疗可能引起凝血机制异常,导致出血危险及严重出血倾向,临床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四通胶囊为本院院内制剂,主要用于治疗下肢静脉栓、静脉曲张等病症,并作为下肢骨折手术后用药已有10余年历史。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探讨超声对下肢骨折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该次将该院于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80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均采取超声方法进行诊断,进一步对超声诊断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结果 (1)该次80例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显示,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形成阳性24例、阴性56例;经血管造影结果显示,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形成阳性26例、阴性54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灵敏度为92.31%(24/26)、特异度为(96.43%)。(2)患者患侧的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腘静脉、胫后静脉的内径,和健侧对比,血管内径扩张明显,患侧和健侧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膝部骨折发生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形成比重最高(55.56%),股骨骨折次之(28.13%),和其他类型骨折比较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中,针对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术后采取超声诊断,可了解患者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形成的情况,为进一步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因此,值得采纳及应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近几年我院手术的开展,下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发生率较高,多因术后少动,久病卧床,久卧久坐,使这类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血液高凝、滞缓易凝等倾向造成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表现为单侧下肢明显肿胀疼痛,行走困难,肢体沉重乏力。如不及时治疗使患肢长期静脉高压、瘀血、肿胀而形成瘀积性皮炎,溃疡经久不愈,甚至肢残。根据临床症状,属于中医“脉搏痹”“肿胀”“水肿”“血瘀”范畴。自2001年5月至2006年1月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32例,取得显著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使用中药益气活血法对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对照组23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益气活血中药汤剂2周。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治疗组21.74%;对照组:52.17%,2组治疗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益气活血中药汤剂能有效预防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正>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下肢骨折术后及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创伤骨科患者DVT发生率为5%~58%[1]。由于其危害及并发症严重,下肢骨折及关节置换等大型手术后应用抗凝药物及积极康复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评价空气压力治疗仪在剖宫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该次采取随机数字分组法,将该院于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96例行剖宫产的产妇分成两个不同的组别,对照组48例采取常规医护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空气压力治疗仪,进一步对两组剖宫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1)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上,观察组为6.25%,与对照组的22.92%比较明显更低,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均表现为单侧患肢疼痛,同时伴有压痛及低热等症状;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11例,其深静脉血栓严重程度不一,其中3例表现为单侧患肢疼痛、压痛及发热症状;8例表现为单纯性皮肤泛红,且存在轻微的凹陷性水肿,皮肤温度比健侧稍微高。结论在临床中,针对剖宫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产妇,给予空气压力治疗仪具备显著疗效,可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改善孕妇剖宫产术预后效果;因此,值得采纳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腹腔镜部分肾切除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案。方法将2015年9月—2016年3月收治的70例腹腔镜部分肾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术后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护理措施,并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静脉血栓形成1例(2.9%)小于对照组10例(28.6%)。观察组住院时间(8.1±1.9)d较对照组(11.5±3.5)d短,观察组97.1%的治疗程度较对照组97.1%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部分肾切除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很多。在临床实践中,应实施合理、全面的预防方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有效提高术后身体舒适度和治疗满意度,加快康复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超声技术在预防妇产科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该院妇产科在2018年1—12月之间收治的360例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80例。对照组采取X线静脉血管造影技术对患者下肢静脉进行临床检查。观察组以多普勒超声技术为下肢静脉进行临床检查措施。对比两组患者在临床检查之后的总有效率,以及两组妇产科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比例。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比例分别为:急性栓塞4.44%、亚急性栓塞5.56%、慢性栓塞6.11%。对照组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比例分别为:急性栓塞13.89%、亚急性栓塞12.22%、慢性栓塞10.56%。观察组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超声技术检查总有效率为83.89%,对照组X线静脉血管造影技术总有效率为63.33%,观察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超声技术检查妇产科术后患者下肢静脉,可有效预防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且临床诊断中无创伤,临床检出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临床诊断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该院2016年9月—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43例疑似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所有患者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与静脉造影检查,回顾分析不同方法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结果静脉造影检查显示40例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显示有38例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符合率为95.00%(38/40),总体诊断特异性与灵敏度较高。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用于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临床价值较高,具有无创优势,可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筛查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下肢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工关节置换术经过4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治疗严重髋、膝关节病变的有效手术方法而广泛开展。下肢深静脉血栓作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一直是影响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安全性的重要因素。国外报道其发生率高达40%—70%,国内[1]报道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总发生率为47.1%。约有0.5-2%的患者发生肺栓塞,危及生命。且明显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2]。因此有效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仍是临床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国内外近年文献,综述如下:1发病机制150年前,Virchow就阐明了“静脉内”膜损伤、静脉血瘀滞…  相似文献   

17.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采取正确预防措施可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收到了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血栓性静脉炎是指深浅静脉内腔的炎症,同时伴有血栓形成.它包括血栓性浅静脉炎和深部静脉血栓形成.血栓性浅静脉炎主要累及四肢浅静脉,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可累及任何部位的深静脉,以下肢深静脉受累多见.现将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形成原因、治疗和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原因和护理对策,总结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对109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护理进行总结,开展围手术期系统的功能锻炼,对高危人群辅以预防性的抗凝治疗。结果:术后109例患者仅6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5.5%。结论:术前全面评估,确定高危人群,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实施个性化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和系统功能锻炼,可极大减少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内科患者行预防性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入该院内科患者共8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时间为2017年9月—2018年9月,40例为一组,分为两组,将行常规护理的4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40例行预防性护理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对比两组住院时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以及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2.50%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观察组(48.67±3.67)d与对照组比较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内科患者形成下肢静脉血栓,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