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施杞从痹论治强直性脊柱炎经验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施杞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学术思想。认为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病机乃是本虚标实、气血失和;临床治疗应遵循"益气和营,扶正祛邪,从痹论治"之法则,祛邪重在祛除风、寒、湿、热、痰、瘀、毒诸邪,扶正关键在于补益肝、脾、肾三脏。并例举验案2则。  相似文献   

2.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复杂、病程较长、症状多变,周来兴主任认为该病的核心病机是本虚标实邪滞留,主张健脾益气重在扶正;理气化湿重在祛痰;益气活血重在化瘀;清热解毒重在排毒,论治需四法兼顾、有所侧重,施于临床,多有良效。  相似文献   

3.
亚健康在现代生活中严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治未病"工作的开展是预防亚健康最好的方法。针对"治未病"工作现状和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实际需求,让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工作在缓解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看慢性疑难杂症效果差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为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大力推广"治未病"工作,作为中医人关注亚健康就应该牢牢抓住"未病先防——教育普及为先,既病防变——重在早期诊断、早干预,瘥后防复——重在祛邪扶正调养"三个步骤;走好了"治未病"三步棋就能有效预防亚健康状态、减少疾病,从而达到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唐为勇教授治疗儿科疾病,经验丰富,认为儿科病患重在护理,护理的核心是汗、寒;临证治疗主张古方的联合使用,以扶正达邪为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5.
吴翰香教授擅长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疑难血液病 ,认为再障治疗宜掌握以下治则 :急则治标 ,缓则治本 ;调补气血 ,重在脾肾 ;扶正固本 ,不忘祛邪 ;整体治疗 ,综合调理  相似文献   

6.
曹鸣高教授是吴门医派的临床大家,擅治肺系疾病。曹老认为慢支久发,虚寒为多,多属支饮,治从温补,肺病涉脾,肺脾同治,经久伤肾,则扶正培元;哮喘之治,重在培本,治本之法,重在治肾;论治肺炎,当达邪扶正,标本兼顾;支扩咯血,宜养阴清肺,凉血止血,清化痰热以治标,养阴益气以治本;对于肺系疑难杂症,多参以活血化痰法。  相似文献   

7.
作者对丛品教授治疗儿童鼻窦炎的经验做了总结。丛师对本病的诊治认识独特,认为其外因多起于风寒、风热;内因常责之脾胃虚弱,肺气不足;先天禀赋与后天调养都会影响其发生发展。在辨证施治时,注重症状与体征相结合,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祛邪重在清肺通窍,扶正重在充盈脾肾;针对涕多的主症,则重在健脾化浊。  相似文献   

8.
余江毅教授认为,亚急性甲状腺炎的发病过程,有较为明显的分期,各病期又表现有较明显的中医证候特征,早期以风邪热毒为主,中期以痰凝热结为主,后期以脾肾亏虚为主。在治疗上,提出早期重在疏风清热,解毒散瘀;中期重在化痰散结,佐以清热解毒;后期重在补脾益肾,扶正为主。  相似文献   

9.
介绍王萍老师辨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经验。王老师认为本病以虚证占主导地位,其中脾肾两虚、阴阳不调是本病的核心病机,因此在治疗时,应确立扶正重于祛邪的指导思想,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即使在急性期本着"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而采用清热解毒凉血药,也不要忘记"顾护阴液"。若病情迁延,则更要注重扶正固本。扶正以健脾益肾、调和阴阳为核心,佐以滋阴、养血、益气、温阳之法;祛邪则多以清热解毒、祛风除湿为原则。  相似文献   

10.
王为兰教授提出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是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从而导致肾虚督瘀;病位在肾和督脉。病性本虚标实,治疗扶正兼以祛邪,扶正重在补肾,补阴填精,祛邪重在通督,充盈督脉,疏通经络。以益肾通督汤作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代表方剂。  相似文献   

11.
王Jie 《中药材》1995,18(6):312-314
对中药赤小豆用药历史的考察,认为《本草纲目》以前以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 Wight为主,自《本草纲目》至今则以赤小豆P.calcaratus Roxb.为佳。相思子混作赤小豆药用始见于明《本草原始》,中药腐婢是泛指豆科多种植物的小豆花,非特指赤小豆花。  相似文献   

12.
藏族药(以下简称藏药)“杂赤”又称“杂赤确”“杂赤巴帽卡”等,产于四川、西藏等地,是一种治疗肝胆疾病的常用藏药。通过梳理查阅有关文献与标准发现,“杂赤”可以按正品、副品(替代品)和类同品分类,也可以按黑、白品种分类。其基原包含菊科12属约30种植物,涉及风毛菊属、苦荬菜属、小苦荬属及岩参属植物,各属植物功能主治基本相同。“杂赤”的品种整理、质量比较、药用历史和现状总结能够为“杂赤”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据现代对人体生理的认识,更注重结合临床实际,对传统"呼多吸少"一词提出与以往不同的见解,认为"呼多吸少" 是呼气时间明显长于吸气时间,是超出正常生理范围的呼吸时间之比的异常表现,但呼出与吸入的气量是相等的,认为符合生理、病理及临床实际,否认"呼出的气量多于吸入的气量"的普遍认识.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现象-状态医学"学科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用科学认识论的科学学科判定标准研究中医学,发现中医理论以人体生命运动过程中的生理、病理现象及其所反映的生命状态为研究对象,采用司外揣内的方法,具有研究方向明确的科学家专业队伍及相应的学术机构、出版刊物和教育设施.中医学与以人体组织结构及其功能为研究对象,采用解剖、实验等方法研究人体的西医学不同,二者是把握着人体不同物质层面的医学科学中的两个分支学科.因此,中医学应明确其"现象-状态医学"的本质属性,在医学科学中确立"现象-状态医学"学科地位,树立科学的理性信念,推动中医学按照"现象-状态医学"的固有规律深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同志们,我想讲这么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关于中国保健品产业。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但是保健品作为一个产业来讲,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20多年来,我们的保健品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已经成为经济领域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  相似文献   

16.
刘东明  谷世喆 《中国针灸》2008,28(6):456-458
探讨<灵枢·根结>中"根、溜、注、入"的本意及临床运用.以<黄帝内经>等经典文献为依据,结合历代注家见解,深入分析探讨.结果表明"根、溜、注、入"各穴有两方面的特点:与古代文献记载的脉口--诊脉部位相近;与血络关系密切.说明"根、溜、注、入"可用于诊脉,并可运用泻法包括放血的方法治疗经络实证.  相似文献   

17.
中药升降浮沉是药物作用于机体上下内外的几种趋向,这种趋向是和疾病表现出来的趋向相对而言的.升降浮沉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药物作用的趋向上对中药功效的形象概括.中药升降浮沉具有固有性、特殊性、双向性、不显性和可变性.指出,炮制与配伍是改变升降浮沉的重要因素;有些药物功效表现出两方面作用趋向,既可升浮,又能沉降.正确、全面地认识中药升降浮沉对于临床合理、高效地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辨病脉证并治"是仲景对疾病"逐级分类"的治病模式;指出"病"的等级高于"证","辨病脉证并治"的高明之处在于重视疾病分类中的等级概念,是仲景智慧的体现;论述了"辨证施治""辨证论治"提法的由来和本意;强调现代的"辨证论治"已远离仲景"辨病脉证并治"的诊疗模式;分析了中医脉学的现代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与过度强调"辨证论治"有关,并介绍了作者在脉学研究方面的工作;最后论述重提"辨病脉证并治"是中医学健康发展的拐点。  相似文献   

19.
莫比可与风湿液合用治疗颈肩腰腿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观察莫比可与中药联合使用治疗颈肩腰腿痛的有效性及胃肠道安全性,采取对照方法将265例颈肩腰腿痛病人分为莫比可组88例、风湿液组86例和联合用药组91例。莫比可组采用莫比可治疗,风湿液组采用风湿液治疗,联合用药组采用莫比可与风湿液治疗。疗效指标通过休息痛、活动痛、关节功能、压痛指数、病人评价和医生评价总体进行量化,胃肠道安全性通过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种类及频次评价。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疗效优于莫比可组和风湿液组,联合用药组和莫比可组的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风湿液组,联合用药组中不良反应的发生仍是由于莫比可而非风湿液。表明莫比可与风湿液联合口服用药,可以有效的增强临床镇痛的效果,但是同时又不会增加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半蒌贝蔹及攻乌”反药配伍组合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腾  庄朋伟  赖晓艺  卢志强  李丽娟  张艳军 《中草药》2013,44(17):2442-2445
目的 通过对“半萎贝蔹及攻乌”中各单味药、反药组合进行急性毒性实验,研究“半萎贝蔹及攻乌”反药配伍组合的毒性变化规律.方法 以“半萎贝蔹及攻乌”中各单味药乙醇提取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或最大耐受量(MTD)评价各单味药的急性毒性;各药对组合中生川乌的剂量固定为LD50,另一单味药的给药剂量随配伍比例的变化而逐渐增加,以小鼠死亡率为评价指标,考察反药组合毒性的变化规律.结果 生川乌的LD50为4.4 g/kg,生半夏、瓜蒌、浙贝母、白蔹、白及的MTD分别为300、37.8、272、167、180g/kg;生川乌配伍生半夏无相反现象;生川乌与瓜萎配伍比例在4∶1~8∶1时相反,在2∶1~1∶6时不反;生川乌与浙贝母配伍比例在6∶1~16∶1时相反,在1∶1~1∶13时不反;生川乌与白蔹配伍比例在3.5∶1~16∶1时相反,在1∶1~1∶13时不反;白及与生川乌配伍比例没有明显的毒性变化规律.结论 生川乌乙醇提取物急性毒性明显;生半夏、瓜蒌、浙贝母、白蔹、白及醇提取物急性毒性不明显;反药组合的配伍比例对“半萎贝蔹及攻乌”相关药物急性毒性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