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整理、归纳、总结了近年来的中医药干预子宫肌瘤实验的相关研究,就中医药对子宫肌瘤实验研究现状进行阐述。从性激素及其受体、子宫的结构、血液流变学、免疫及细胞凋亡等方面探讨了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相关机制,并对进一步深入研究作简要展望。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胃黏膜保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卫平  葛惠男 《吉林中医药》2007,27(10):62-63,69
近年中医药胃黏膜保护的研究主要采用动物实验与临床药理研究相结合、化学成分分析与药理效应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探讨中医药的作用及其机制,中医药可多靶点、多层次、多途径保护胃黏膜。目前的研究虽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今后应重视保护因子间相互关系及中医证型的研究,建立统一的实验方法和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3.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消化系统的常见病、难治病,细胞凋亡是导致相关病理改变的重要原因。 中医药作为临床防治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作用以及机制成为近年来研究的 重要方向。本文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在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可能机制基础上,把握细胞凋亡这一关键 环节,重点从线粒体途径、死亡受体途径、内质网途径及相关途径中具体信号通路阐明分析近年来中医药对慢 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细胞凋亡调控的研究现状,为进一步系统深入开展相关研究以及探索慢性萎缩性胃炎有 效中医药治疗方案提供一定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脾虚模型大鼠壁细胞胃泌素受体及受体后信号细胞内钙离子的变化,并观察补脾方药党参、白术、补中益气汤对其的影响。方法:大鼠壁细胞采用EDTA-Pronase酶法消化而来。胃泌素受体检测采用放射配基结合实验,壁细胞内[Ca2 ]i变化测定采用双波长荧光法。结果:大黄脾虚模型大鼠壁细胞胃泌素受体结合位点数有显著降低,经补脾方药治疗后有所恢复;同时脾虚模型壁细胞内静息钙离子浓度明显低于正常组,经胃泌素刺激后壁细胞内[Ca2 ]i有所升高,且脾虚模型升高幅度明显高于正常组,经治疗后此状态有所恢复,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脾虚证可能与胃泌素受体低表达相关,且壁细胞内钙离子处于低代谢状态,但对于胃泌素刺激的反应性增强,进而可能导致酸分泌敏感性相对增高,胃黏膜易损性增强。补脾方药对其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消化系统疾病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多由内外源性损伤因素使胃黏膜保护屏障受损及细胞因子失调引起胃黏膜损伤导致相关疾病发生。中医药作为临床防治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保护胃黏膜方面发挥的作用以及机制成为近年来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从胃黏膜-碳酸氢盐屏障、胃黏膜血流、胃黏膜免疫系统、胃黏膜损伤修复等方面分析中医药对胃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从前列腺素、三叶因子家族、热休克蛋白等方面分析中医药对胃黏膜细胞保护因子的调节作用,从而对近年来中医药保护胃黏膜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分析,为临床提高中医药防治消化系统疾病提供一定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补脾方药对脾虚模型大鼠壁细胞胃泌素受体及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方法:采用EDTA—Pronase酶法消化大鼠壁细胞,放射配基结合实验检测胃泌素受体,双波长荧光法测定壁细胞内钙离子浓度([Ca^2+]i)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壁细胞胃泌素受体结合位点数显著降低(P〈0.05),经补脾方药治疗后有所升高;同时模型组大鼠壁细胞内静息[Ca^2+]i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经胃泌素刺激后壁细胞内[Ca^2+]i有所升高,且模型组与党参组升高幅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经治疗后此状态有所恢复,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脾虚证可能与胃泌素受体低表达相关,且壁细胞内钙离子处于低代谢状态,但对于胃泌素刺激的反应性增强,进而可能导致酸分泌敏感性相对增高,胃黏膜易损性增强,而补脾方药对其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胃癌发病机制仍不明确,中医药对胃癌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刺五加皂苷、南蛇藤提取物、左金丸醇提物,三物白散,菝葜、红藤、藤梨根三药联合可有效促进胃黏膜细胞凋亡减少、增殖增加;吴茱萸碱、蛇六谷提取物、通莲汤、人参皂苷、重楼总皂苷、蟾毒灵可有效调控信号传导通路;半夏泻心汤、消痰散结方有改善细胞微环境功能;君子扶正汤和环磷酰胺联合应用及灵芝合剂、健脾复方、紫草素具有调节免疫功能作用;粉防己碱、贝母素乙、柳茶水提物、温郁金正丁醇提取物等可以逆转胃癌多耐药。中医药治疗胃癌实验研究多为套用现代医学模式、低水平重复、多向性、分散研究,创新不足;中西医结合研究较少,中医药与现代研究关联性不足,相关因子及信号通路选择与中医证候缺乏关联性,未突出中医药理论指导与特色。中医药防治胃癌机制研究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8.
胃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胃癌前病变则是正常胃黏膜恶性发展成胃癌过程里的一个长期阶段,胃癌及癌前病变临床难以治愈,预后较差,且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有着严重消极影响。近几年,对于细胞自噬的相关研究一直位于自然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通过调控细胞自噬以治疗胃癌前病变,预防胃癌已成为了时下研究热点。自噬是细胞在将部分多余或受损的胞质、蛋白及细胞器包裹,形成自噬体,并与溶酶体相结合,将内容物进行降解的过程。自噬对不同细胞及同一细胞的不同阶段具有双向作用,较低水平的自噬对癌细胞具有杀伤作用,而在乏氧、饥饿、感染等应激条件下,或自噬清除胞内受损蛋白质,细胞器功能异常时,自噬对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会起到促进作用。中医药对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且毒性较低,患者易于接受。在现阶段,以细胞自噬为切入点,探讨中医药防治胃癌及癌前病变的研究已经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实验研究结果证实,中医药可通过干预多种自噬相关基因、信号通路及细胞器,对胃癌细胞自噬过程进行调控,发挥抗肿瘤的作用。现对中医药调控细胞自噬以治疗胃癌及癌前病变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旨为未来中医药在调节自噬相关研究中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梳理和总结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研究现状,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借鉴和指导,也为进一步了解中医药及应用中医药治疗CAG提供科学证据。方法:检索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自建库至2020年8月31日收录的有关中医药治疗CAG的相关文献,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纳入符合条件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和动物实验,并对纳入研究进行信息提取、归纳和整理。结果:该研究共纳入中医药治疗CAG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4篇,动物实验21篇,包含复方研究13篇,单味药研究3篇,以及中药单体研究5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表明中医药在改善患者胃黏膜病理状态、临床症状等方面作用良好。但存在研究质量参差不齐、胃黏膜病理诊断标准及临床有效率评价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动物实验主要以药物作用机制研究为主,其研究结果表明了中医药治疗CAG具有多靶点的作用特点。但CAG动物模型制备、阳性药选择、药物干预方式和干预周期在不同实验中缺乏一致性,是动物实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结论:中医药治疗CAG的疗效逐渐获得全球认可,但在研究方法方面仍需进一步规范及统一。今后还需高质量的临床试验及规范的动物实验,对中药干预CAG的恶性进展时机、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等进行深入研究,为充分认识和发挥中医药治疗CAG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大鼠胃黏膜腺上皮主细胞、壁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探讨健脾清热活血中药胃萎清对CAG大鼠胃黏膜超微结构的影响,初步揭示胃萎清对CAG的作用机制。方法:将CAG大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模型组、胃萎清高、中、低剂量组及叶酸组。以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合饥饱失常法建立CAG大鼠模型,观察各组大鼠胃黏膜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黏膜主细胞核固缩,胞浆中出现大量空泡样变;壁细胞染色质浓缩,线粒体嵴数量减少。与模型组比较,胃萎清高、中剂量组大鼠胃黏膜主细胞核仁结构尚均一,粗面内质网基本整齐;壁细胞核质比较规则,线粒体嵴增多。胃萎清低剂量组大鼠胃黏膜主细胞细胞核核仁形态较模型组规则;壁细胞细胞核形态改变,线粒体数量减少。叶酸组大鼠胃黏膜主细胞细胞核染色质较正常,胞浆出现空泡样变;壁细胞染色质固缩,线粒体嵴数量较模型组多。结论:胃萎清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胃黏膜腺上皮主细胞、壁细胞的超微结构,推测胃萎清能改善CAG患者不适症状的机制之一可能是改善胃黏膜超微结构。  相似文献   

11.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等数据库,搜索中医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耐药的临床及机制研究,并对文献进行分析总结。阐述中医药联合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耐药的相关研究进展。中医药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能够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联合EGFR-TKIs能延缓或逆转耐药。现对近几年中医药联合EGFR-TKIs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进行探讨,发现中医药在改善EGFR-TKIs的不良反应、延缓或逆转EGFR-TKIs耐药方面具有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2.
脾虚大鼠壁细胞胃泌素受体研究及黄芪作用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脾虚大鼠胃壁细胞胃泌素受体结合位点数的变化以及中药黄芪注射液对其的调控作用。方法 :脾虚模型采用利血平方法 ,治疗组给予黄芪注射液 ;大鼠胃黏膜壁细胞分离与纯化采用Lewin胃袋法及Percoll密度梯度纯化 ;壁细胞胃泌素受体结合位点数 (sites cell)的检测采用放射配基结合方法。结果 :利血平脾虚大鼠壁细胞胃泌素受体结合位点数为 2 71 2± 91 8,明显低于正常组 (6 19 1± 30 4 5 ,P <0 0 5 )。中药黄芪注射液对其有显著上调作用 (5 45 2± 2 0 5 3,P<0 0 1)。结论 :利血平脾虚大鼠胃壁细胞胃泌素受体结合位点数下降 ,中药黄芪注射液对其有明显上调作用 ,胃泌素受体与脾虚证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消化系统疾病是临床中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表现纷繁复杂,疾病之间相互关联,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细胞自噬是维护胃黏膜细胞稳态的重要因素,是导致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的重要环节。中医药作为临床防治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干预措施之一,其防治作用及机制成为近年来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重点从ULK1蛋白激酶复合体、Vps34-Beclin1和Ⅲ型PI3K复合体、mAtg9、Atg5-Atg12-Atg16连接系统和LC3连接系统中具体信号通路及相关蛋白分析近年来中医药对消化系统疾病细胞自噬的调控的研究现状,以期发现中医药调节自噬对于细胞保护的作用,从而对于中医药防治消化系统疾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对近5年来中医药对实验动物生精系统影响的研究进行了系统回顾,分别从中医药对精子质量的影响、对睾丸损伤的保护作用、对相关自由基的影响、对生精细胞凋亡的影响和对凋亡相关基因的影响5个方面阐述了中医药治疗男性不育的实验研究概况,提示中医药在改善生精功能方面疗效确切,但实验室研究还存在一定不足.  相似文献   

15.
笔者将近10年来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文献资料按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两方面进行综述,其中临床研究主要对原发性肝癌的病因病机,专家治验,辨证论治,治则治法,针灸及外治法,中西医结合治疗等内容进行总结;实验研究主要包括中医药对肝癌细胞、正常细胞以及与肿瘤因素相关介质的调节等内容进行归纳,同时对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作出一定的评价,并提出目前肝癌治疗中的一些问题,以期待医学工作者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杜斌 《西部中医药》2008,21(10):61-62
目的:探讨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现状。方法:对近10年来发表的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方面的论文进行整理、研究。结果:中医药可减轻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增殖,诱导肝星状细胞凋亡;促进ECM及胶原纤维的降解。结论:实验研究证明,中药有良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胆囊癌由于早期缺乏特异性表现,诊断常被延误,预后极差,中医药是胆囊癌综合治疗的重要途径。中医药治疗胆囊癌的相关实验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阻滞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血管新生、抗细胞侵袭转移、诱导细胞自噬、逆转多药耐药、增强放化疗敏感性等。阐述中医药治疗胆囊癌的机理,从而更好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目前,文献报道多以中药单体为多,复方较少。如何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结合药理基础实验,对中药复方抗癌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黏膜癌前病变大鼠舌象与胃黏膜象特点及其相关性。方法以Wistar大鼠造成胃黏膜癌前病变模型,从舌象肉眼观察、数码相机摄取舌象及胃黏膜象计算机分析、舌面及胃液pH值检测、舌病理及舌苔脱落细胞观察等多方面进行研究。结果对照组大鼠以淡紫舌为主,胃黏膜色泽多红润,而造模组大鼠多呈紫暗舌或有瘀斑,胃黏膜色泽多晦暗,两者符合率为82.5%。数码相机摄取舌像和胃黏膜像计算机分析两指标的红色密度值成正相关,且无论摄取的舌像还是胃黏膜像,两组比较差异均显著;造模组舌面及胃液pH较对照组升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且两指标呈正相关;舌病理检查造模组有毛细血管扩张瘀血及细胞空泡变性等改变。结论胃黏膜癌前病变大鼠舌象与胃黏膜象均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且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胃黏膜损伤在我国呈多发态势,潜在危害较大。通过分析胃黏膜损伤的发生态势、干预痛点、干预困境等内容,阐述中医药应用的4个优势,列举常用食疗中药材及保护胃黏膜的药理机制,用图表直观展现其多靶点、多层次、多机制等干预特点。旨在普及中医药食疗文化,实践“治病求本”的预防理念,围绕中医药应用优势为干预胃黏膜损伤寻找新方式、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胃癌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已经成为了肿瘤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回顾中医药治疗胃癌的相关实验研究,从抑制细胞增殖、诱导凋亡、调节免疫、抑制端粒酶的表达、抑制血管新生、抗侵袭转移及逆转多药耐药等方面阐述中医药治疗胃癌的机理,从而更好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