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血压病辨治四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高血压的诊治 ,笔者以调肝为首务 ,取得了较满意疗效。兹将辨治的体会和经验介绍如下 ,供同道参考。1 气郁血逆 ,疏肝调血为法《素问 标本病传论》曰 :“肝病头目眩胁支满”。盖肝为厥阴风木之脏 ,职司疏泄 ,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失疏泄 ,气机郁阻 ,久则气郁血逆而致血脉失调 ,血压升高。临床多见头痛头晕 ,胸胁胀闷 ,情绪低落 ,纳食减少 ,甚则两胁窜痛 ,舌淡红或偏红 ,脉弦或沉弦。可见“怡愉快乐为肝德 ,忧愁郁怒则肝病”。证以肝气郁于先 ,血脉失调于后 ,治当遵“木郁达之”之旨 ,以疏肝调血立法 ,庶乎肝木畅达 ,气血调顺 ,则血压…  相似文献   

2.
小儿泄泻,四时皆有,尤以夏秋两季居多。本病每因内伤乳食,外感时邪而引起脾胃之升清降浊功能紊乱所致,正如景岳所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医方考》亦载“泻责之脾”。由此可见泄泻治脾的重要性。余在近30年的临床实践中,每遇小儿泄泻亦宗治脾之法,并结合小儿的生理特点和病理变化,因势利导,处方用药,屡获良效,兹举要如下:1 食泻伤食滞脾胃,疏导之品贵轻灵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小儿多不知饥饱,或喂养失当,停乳伤食,脾胃受伤而失运化之权,则病食泻。证见院腹胀满,腹痛肠鸣,泻  相似文献   

3.
4.
痰与饮都是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致津液气化失常,因而水湿停聚,凝结于机体而形成的病理产物。痰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是指呼吸道的分泌物,咳吐出的痰液,广义是指体内的津液不循常道逐渐积聚,停积在体内的经络、脏腑各处,表现为不同的症候,水聚成饮,饮凝而成痰。痰主要是由于外感、内伤等引起肺脾肾等脏腑的气化功能障碍,三焦水道通调失常,导致体内津液代谢紊乱,影响津液的正常输布或排泄,  相似文献   

5.
贾士安 《中医研究》1995,8(6):14-15
《伤寒杂病论》下利辨治13法山东250011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贾士安主题词《伤寒杂病论》泄泻/中医药疗法解表升津法《伤寒论》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为邪袭太阳,卫表闭郁,胃中津液不能由脾输肺宣达皮毛,而下趋大肠。治以葛根汤,方中桂...  相似文献   

6.
治泻十二法     
泄泻是临床中最常见的一种病证,病因较杂,治疗亦异,只有本着“先其所因,伏其所主”的治疗原则,因势利导,采取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或平调寒热,虚实兼并治疗之大法,方能获得满意的疗效。现将自己在临床中关于治疗泄泻的十二种方法,简述如下。一、清解暑热、和胃化湿  相似文献   

7.
本病属于现代医学乙状结肠炎范围。证见神疲,少食,懒言,纳呆,腹胀、腹痛、腹泻,伴有粘液便,偶则有脓血便。祖国医学认为,此乃湿热刺激,蕴结于结肠,病程缠绵,日久形成脾阳不振,累积肾阳虚损,形成泄泻所毁。笔者近年来,运用辨证施治,采用中药治疗。颇有疗效,现介绍如下,以飨同道。例一、刘××,男,45岁。1986年5月21日初诊。主诉:5年前,无原因的出现左下腹部阵痛,便溏不实,偶有水样便。伴有粘液状。1日甚3-5次,腹痛即泻,泻则痛止。曾在市××院治疗无效,反复发作,有阵发性腹痛、腹胀,肛门灼热感。查:面色萎美神倦,疲乏无力,脘闷,肠呜则泻,完谷不化,尿赤、苔苏,脉细。  相似文献   

8.
戴天木 《中医杂志》2003,44(1):66-67
脾主运化、升清而统血。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的生理功能失常,则可发生多种病证。中医经典著作《金匮要略》有关治脾之法,内容极为丰富,散见于《金匮要略》各篇之中。这些内容,实为防治脾胃病之指南。兹分述如下。 1 温中散寒法该法适宜于脾胃阳虚,中焦寒盛所致之腹满痛、呕吐、泄泻等病证。如第十篇第十四条:“心胸中大寒痛,  相似文献   

9.
10.
泄泻八法辨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惠荣 《中医研究》2001,14(5):28-29
泄泻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之一 ,其病程长 ,易复发 ,治愈率低 ,严重地妨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 ,应用中医理论总结概括辨证治疗泄泻的八种方法 ,现介绍如下 :1 解表化湿法泄泻是里证 ,但每多因感受寒湿病邪 ,内传于里所致。临床见发病时短 ,泄泻呈水样便 ,腹痛肠鸣 ,脘闷纳差 ,畏寒或发热 ,肢体酸重等症状 ,舌苔多薄白腻 ,脉浮小弦紧或滑。治疗上当拟解表散寒、疏利气机、和中化湿 ,方可用藿香正气散或金不换正气散加减。例 1,冯某某 ,女 ,30岁。 1998年 6月 2 4日初诊 :1月前遭雨淋后感形寒、肢体酸重、泄泻 1日 2次 ,满腹…  相似文献   

11.
胸腔积液属于祖国医学痰饮病范畴,笔者采取辨证结合辨病,同病异治原则,治疗胸腔积液,取得较好疗效,兹举验案三则,祈请教正.木火刑金,肺失肃降韩某某,男,46岁,农民,住院号00260,1992年4月16日入院.患者10天前出现右胁部胀痛,胸闷咳嗽,在某医院治疗不见好转,于今日病情加重来我院治疗.刻下呈急性痛苦面容,右胁部痛疼拒按,嗳气频作,心急烦躁,舌红苔黄少津,脉弦数.胸片示右侧胸腔积液.依据症舌脉辨证为肝郁化火,木火刑金,而引起肺失肃降,气不布津停而为饮之悬饮.治以清肝理气,活血止  相似文献   

12.
治哮十八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沪上名医王正公善用张子和六门三法,董漱六善从六经辨证,两位均擅治哮喘,为笔者老师。今将老师经验,结合自己卅余年临床体会,小结为治哮十八法,试述如下。1.汗法王老善用汗法,认为风为百病之长,寒乃六淫之首。哮喘患者多系过敏体质,在诸多致敏因子中,以对寒冷之过敏为最甚。故治疗哮喘首宜散寒,宣肺达邪。张子和云:凡解表者,皆汗法也。王老认为,风寒初起,切忌寒凉止遏及镇咳之品,诸如板蓝根、退热冲剂、必嗽平之类。人秋天凉,哮喘患者纷纷发病者皆因寒邪也,当以汗法散之。方用麻黄汤加味:麻黄、杏仁、桂枝。甘草、细辛…  相似文献   

13.
治胃三法     
治胃三法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430061)魏喜保治胃之法,应顺其病势,调理脾胃,舒畅气机,归纳为三法。1顺畅胃气和降通达胃为六腑之首,水谷之海,具有泻而不藏,实而不满的生理功能。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不降为滞,反升为逆。叶天士提出:“脾宜升则健,胃宜...  相似文献   

14.
15.
痰饮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水液代谢失调,水液输布异常而停聚于体内所导致的一种病证。近代著名医家张锡纯在痰饮病的诊治方面尤其重视肺、脾、肾三脏,主要有敛肾降冲、温上焦心肺、健脾升清、祛痰降逆、祛痰开通及善用生龙牡化痰降火等方法,自拟理痰汤、理饮汤、健脾化痰丸等为代表方。  相似文献   

16.
胆为“中清之腑”,系附于肝,与汗互为表里,受肝之“余气”成胆汁。若肝气不疏,气机郁滞,湿热内蕴,胆道瘀阻,久成砂石,聚结于胆,多须手术切除治疗。胆囊术后,肝郁不伸,气机过乱,引致诸多病症,影响身体康复。余临证摸索论治5法,收效显著。l清肝化痰医咳嗽咳嗽多由风寒燥热外邪从口鼻或皮毛侵袭,使肺气不宣,清肃失常所致。然“五脏六腑皆令人咬,非独肺也”。内脏致咳,均果及肺。胆结石症,气机不利,气郁日久,胆囊术后,刀口疼痛,肝气不伸而郁甚,气郁化火,木人刑金,熏灼肺脏,炼津成疾,阻碍肺气肃降而咳嗽咯痰。症见咳…  相似文献   

17.
泄泻证治十法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骏 《北京中医》1991,(3):31-34
泄泻是临床常见证,其表现十分复杂,古人论述颇多,但目前尚乏统一的分类证治标准。本文就泄泻证,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学古师法,反复实验,将泄泻证归于十大类型,主要阐述了证治十法,既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又有笔者独到体会,拟定为:“和中解表”、“消积导滞”、“清热利湿”、“祛暑调中”、“升降止泻”、“温中理脾”、“调和肝脾”、“升清朴中”、“益火生土”、“驱蛔止泻”十大治疗法则,具体讨论了各证的病因病机证候及治疗原则,结合本人多年来的临床实践,既有常,又有变,总以辨证为先;审证求因才能药中肯綮。运用每一法则时,分析了兼证变证的  相似文献   

18.
小儿哮喘辨治三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儿哮喘是一种小儿常见病 ,多见于 3岁~ 7岁小儿。主要以哮鸣气促、呼气延长为特征。一般哮是指呼吸时喉中的哮吼声 ,喘是指呼吸急促 ,因哮必兼喘 ,故而通称哮喘。哮喘易反复发作 ,好发于春秋气候突变季节和冬季严寒时。哮喘病名最早见于《丹溪心法》。喘有虚实两类。张景岳云 :“实喘者有邪 ,邪气实也 ;虚喘者无邪 ,元气虚也。”叶天士云 :“在肺为实 ,在肾为虚。”罹患本证成因颇多 ,一是素体不足 ,二是痰饮留伏 ,三是肺脾肾不足与痰浊相结。历代医家认为 ,肺脾肾三脏不足、卫表不固和痰湿内伏 ,是致病的主要内因。外因多为气候转变 ,寒…  相似文献   

19.
秦亮甫治疗慢性泄泻四法卢锦花,任秋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200001)慢性泄泻是临床常见病.可田多种病因引起,如细菌感染、非特异性炎症、寄生虫病、胃肠手术后、肿瘤及功能性腹泻等。临床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便质变稀,同时可伴有腹痛,腹胀,面...  相似文献   

20.
唐屿森 《国医论坛》1993,8(6):22-23
1 清热利湿法适应于肛门湿热.症见肛门焮红,灼热,重坠,潮湿,渍水,或兼见胸腹满闷,大便稀溏秽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用萆薢渗湿汤或龙胆泻肝汤加减:草薢10g,苡米15g,黄柏10g,赤苓10g,胆草6g,泽泻10g,丹皮10g,银花10g,滑石15g,通草10g,大黄6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