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氨茶碱对哮喘小鼠气道树突状细胞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研究氨茶碱对哮喘小鼠气道树突状细胞(DC)的密度和分布的影响。方法5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对照组、低浓度氨茶碱组、中浓度氨茶碱组和高浓度氨茶碱组,每组10只。以卵蛋白腹腔注射与雾化吸入诱发BALB/c小鼠哮喘发作,末次激发24h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DC标记物为NLDC-145)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方法,观察哮喘小鼠在腹腔注射不同剂量氨茶碱1周后气道树突状细胞的分布和密度的改变。结果 正常小鼠NLDC-145~+树突状细胞主要分布于气管、支气管、肺泡、脏层胸膜及气管周围相关淋巴组织、血管周围,形成防御性DC网络。哮喘对照组小鼠气道NLDC-145~+DC密度为(1720±130)个/mm~2,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600±200)个/mm~2(P<0.02);经氨茶碱治疗后,低浓度组气道DC密度为(824±35)个/mm~2,较哮喘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中浓度组为(1582±150)个/mm~2,高浓度组为(1684±167)个/mm~2,与哮喘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哮喘对照组及低浓度氨茶碱组气道DC的分布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结论 树突状细胞在哮喘小鼠气道中明显增多,低浓度氨茶碱可减少气道DC密度,但不影响其分布。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 3种不同浓度三氧化二砷 (arsenictrioxide,As2 O3)对哮喘小鼠气道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s ,DCs)分布和募集的作用。方法 :BALB c小鼠 5 0只随机分为5组 ,即对照组、哮喘组、低剂量 (1mg kg)As2 O3组、中剂量 (5mg kg)As2 O3组和高剂量 (10mg kg)As2 O3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机图像分析和扫描电镜技术分别检测气道DCs。结果 :对照组小鼠整个肺组织构成了一个NLDC 14 5 +DCs网络 ,NLDC 14 5 + DCs密度从大气道到小气道分别为(5 0 0± 5 0 )个 mm2 到 (6 0± 10 )个 mm2 上皮面积 (P <0 0 5 ) ;哮喘组小鼠肺内NLDC 14 5 + DCs密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加 (P <0 .0 1) ,但不影响其肺内分布 ;哮喘小鼠经As2 O3处理后 ,肺内NLDC 14 5 + DCs密度显著下降 (P <0 0 1) ,但不影响其肺内分布 ,且三种不同浓度砷剂处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下调肺内DCs密度而不影响其肺内分布 ,可能是As2 O3治疗哮喘的一个重要机制 ;低剂量As2 O3治疗哮喘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4.
目的:研究选择性PDE4抑制剂(咯利普兰)对哮喘小鼠肺内树突状细胞(DC)数量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32只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哮喘组、氨茶碱组、咯利普兰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小鼠肺、气道DC;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DC进行定量测定。结果:对照组小鼠的气管、支气管、肺泡和脏层胸膜构成了一个NLDC 145+DC网络,正常对照组肺内 NLDC 145+ DC 数量为(60±10)个·mm-2 上皮面积;哮喘组小鼠肺内NLDC 145+DC数量[(210±35.6)个·mm-2]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 01);哮喘小鼠经咯利普兰处理后,肺内DC数量明显低于未处理的哮喘组[(88±24.3)个·mm-2比(210±35.6)个·mm-2,P<0.01],并且选择性 PDE4抑制剂(咯利普兰)组与氨茶碱组比较,肺内DC数量亦显著下降(P<0.01)。结论:下调肺内 DC数量可能是选择性PDE4抑制剂与氨茶碱治疗哮喘的一个重要机制; 选择性 PDE4 抑制剂(咯利普兰)治疗哮喘既安全又有效,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小剂量氨茶碱对粉尘螨诱导的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及树突状细胞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研究氨茶碱对临床常见变应原粉尘螨致敏诱发的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及树突状细胞(DC)密度、分布的影响。方法:粉尘螨腹腔注射与雾化吸入诱发BALB/c小鼠哮喘发作,末次吸入24 h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方法比较各组小鼠气道DC的分布及密度改变,并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及IL-5(ELISA测定)浓度。结果:粉尘螨诱发后哮喘小鼠BALF中EOS计数(3.29±1.38)×1 06/L、IL-5水平(25±5)pg/ml均较正常组EOS计数(0.05±0.01)×106/L、IL-5水平(6±3)pg/ml显著升高(P<0.05、P<0.01),气道DC密度个数每平方毫米上皮面积(1542±28)个与正常组小鼠每平方毫米上皮面积(600±20)个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小鼠经小剂量氨茶碱处理后气道DC密度、BALF中EOS计数和IL-5水平与哮喘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各组小鼠肺内DC分布未见明显变化。结论:小剂量氨茶碱抑制EOS性气道炎症,下调气道DC密度,未影响DC肺内分布。 相似文献
6.
目的用肺脏基质细胞培养上清液与成熟树突状细胞(mDC)共培养得到的调节性树突状细胞(rDC)回输小鼠,观察其对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抑制作用及对白介素12(IL-12)、IgE表达的影响。探讨rDC诱导免疫耐受的可能机制,为临床防治哮喘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制备C57BL/6小鼠rDC。将40只C57BL/6小鼠分4组,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组、卵清蛋白(OVA)组、mDC组、rDC组。第21天处理全部小鼠,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IL-12及血清IgE的表达。结果 rDC回输后可减轻肺部炎症表现,4组小鼠血清中IL-12、IgE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rDC组血清中IL-12的水平高于OVA组,IgE低于OV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回输rDC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哮喘小鼠气道的过敏性炎症反应,与上调Th1型细胞因子IL-12、下调IgE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调节性T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作为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免疫耐受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二者相互影响,共同维持免疫耐受。哮喘是机体对吸入抗原的持续应答,肺的免疫耐受被打破所致。调节性T细胞可抑制哮喘的发生和发展,恢复肺的免疫耐受。树突状细胞不仅是免疫反应的起始细胞,而且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两种相互促进,同时又相互制约,研究调节性T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哮喘发生与发展的关系,对哮喘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耐受性树突状细胞诱导特异性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体内最重要的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具有摄取、处理和提呈抗原至T细胞的功能。以往认为DC是激活T细胞初始免疫反应的细胞,随着人们认识逐渐深入,DC诱导免疫耐受的作用成为研究热点,并提出耐受性树突状细胞(tolerogenic dendritic ceils,tDCs)的概念。但tDCs在机体含量少,因此,若能体外定向诱导生成tDCs,利用tDCs诱导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并维持其耐受状态,对移植后排斥反应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Serrate1基因转染对小鼠树突状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将Serrate1基因体外转染小鼠DCs,经G418筛选后,Western blot检测DCs Serrate1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后DCs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观察DCs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Serrate1基因转染的树突状细胞Serrate1的表达较未转染组明显增高,转染Serrate1基因的DCs表面CD80、CD86等共刺激分子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改变(P>0.05);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转染DCs对T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而空载体pcDNA 3.1( )对照组与未转染组的树突状细胞具有强烈的激发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论Serrate1基因转染能在不影响DCs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的情况下显著抑制T细胞活化. 相似文献
10.
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已知的体内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能诱导免疫应答的产生,同时在诱导移植免疫耐受调节中也起着重要的生物学作用。目前,DC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作用已成为研究热点,并提出耐受性DC的概念。现就耐受性DC的体内迁移过程、体外获得以及在分子机制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为进一步理解和研究耐受性DC在移植免疫反应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树突状细胞(DC)作为目前世界公认最有效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其通过识别、摄取和呈递抗原来调节初始CD4+Th细胞的分化,进而影响Th1/Th2平衡,在变应性鼻炎免疫调节反应中起重要作用。耐受型树突状细胞(tDC)既可以有效抑制效应T细胞来引起免疫耐受,也能诱导调节性T细胞活化来产生免疫耐受,从而减轻上呼吸道炎症反应,这使tDC能应用于变应性鼻炎的临床免疫防治中。从变应性鼻炎发病的免疫机制上来解释tDC与机体免疫细胞的相互关系,掌握t DC的基本生物学特征、形成的必要条件、与炎症细胞的相互作用关系等,将为tDC应用于变应性鼻炎的临床防治提供新的理论支持。该文将从t DC的表型和生物学特征、对Th1/Th2平衡的调节、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与应用前景进行系统性分析总结,并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1,25-二羟维生素D3处理树突状细胞在过敏性气道炎症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1,25-二羟维生素D3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表型和功能的影响及其处理后DC在过敏性气道炎症中的作用.方法 体外扩增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和ELISA检测1,25-二羟维生素D3对DC表型和分泌细胞因子IL-10和IL-12的影响;观察1,25-二羟维生素D3处理DC过继卵蛋白致敏小鼠肺组织病理特点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类型.结果 经1,25-二羟维生素D3处理后,DC表达CD80和MHC Ⅱ均明显降低,而CD11c变化不明显;分泌IL-10显著增加,而分泌IL-12显著降低.过继小鼠肺组织未见典型的哮喘样病理改变,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类型与空白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1,25-二羟维生素D3可抑制DC成熟,经其处理后DC过继致敏小鼠可诱导对抗原的免疫耐受,避免过敏性气道炎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曾瑜真 《复旦学报(医学版)》2020,47(4):628-631,636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作为专职抗原递呈细胞,通过识别、摄取和提呈过敏原,调节初始CD4+Th细胞分化影响Th1/Th2比例,在启动和控制哮喘免疫反应中起关键作用。动物研究证实,耐受型DCs(tolerogenic dendritic cells,tDCs)主要通过抑制效应T细胞反应及诱导调节性T细胞(Tregulatory cells,Tregs)活化发挥免疫耐受,进而有效缓解气道炎症,成为哮喘免疫治疗应用的理想选择。从哮喘发病的免疫机制上阐明DCs与Th2细胞的相互作用,了解tDCs的功能特征、形成条件、与炎症细胞的作用关系等,将为tDCs用于哮喘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基础。本文对tDCs的功能特征、tDCs对Th1/Th2比例的调节及其发挥免疫耐受的机制与应用前景进行总结,并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用负载供体抗原的致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延长大鼠移植肾存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研究负载供体抗原的致耐受性受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对移植肾存活的影响。方法 以BN、Lewis大鼠为肾移植供、受体;受体骨髓源性DC负载供体淋巴细胞抗原并与共刺激阻断剂CTLA4Ig共孵育;将上述DC于肾移植前24 h经股静脉注入受体(治疗组),未注射DC的受体为对照组;观察各组移植肾存活时间,术后第20天,MTT法检测受体脾细胞对供体及无关抗原刺激的反应。结果移植肾存活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移植肾存活时间显著延长[(54.6±9.5)d vs(8.3±0.8)d,P<0.01]。术后第20天,治疗组脾细胞对供体抗原刺激的反应明显低于正常对照[(0.17±0.04)vs(0.74±0.06),P<0.01],而受体对无关抗原刺激的反应与正常对照无显著差异[(0.72±0.04)vs(0.69±0.07),P>0.05]。结论 负载供体抗原的致耐受性受体DC可以特异性抑制受体对供体抗原的免疫反应、明显延长大鼠移植肾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Serratel基因转染对小鼠树突状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将Serratel基因体外转染小鼠DCs,经G418筛选后,Western blot检测DCs Serratel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后DCs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观察DCs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Serratel基因转染的树突状细胞Serratel的表达较未转染组明显增高,转染Serratel基因的DCs表面CD80、CD86等共刺激分子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改变(P〉0.05);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转染DCs对T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而空载体pcDNA3.1(+)对照组与未转染组的树突状细胞具有强烈的激发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论 Serratel基因转染能在不影响DCs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的情况下显著抑制T细胞活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树突状细胞(DCs)在儿童变应性哮喘中的异常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选取健康儿童和变应性哮喘患儿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收集健康儿和患儿发病时和治疗缓解后气管黏膜相关淋巴结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DCs 协同刺激分子CD80、CD86 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上清白细胞介素4(IL-4)、IL-10、IL-12 含量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儿CD80 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儿细胞因子IL-4、IL-10、IL-12 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缓解后,患儿气道黏膜相关淋巴结DCs 表型及细胞因子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在儿童变应性哮喘中,DCs 表型表达及其分泌细胞因子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可以通过干预DCs 的表达来治疗及预防儿童变应性哮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气道内应用白细胞介素12(IL-12)对抗原诱导的过敏性气道反应的影响.方法:C57BL/6小鼠以卵白蛋白(OVA)免疫建立哮喘模型,在主动免疫及抗原激发阶段气道内应用IL-12,观察肺泡灌洗液细胞成分、肺部淋巴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外周血IgE水平变化.结果:(1)致敏阶段应用IL-12可明显抑制嗜酸粒细胞浸润和肺淋巴细胞分泌IL-5,降低血浆总IgE和抗原特异性IgE的水平;(2)抗原激发阶段应用IL-12,可明显抑制嗜酸粒细胞的浸润,抑制肺淋巴细胞产生IL-4、IL-5及增强其产生IFN-γ,但对抗原特异性IgE水平则无明显影响;(3)当在致敏和激发阶段均应用IL-12时,可明显抑制肺淋巴细胞产生IL-4、IL-5,增强IFN-γ的产生,抑制气道内嗜酸粒细胞的浸润以及血浆中IgE水平的升高.结论:气道内应用IL-12对抗原诱导的气道过敏性炎症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并与应用时机有关;为气道应用IL-12免疫治疗支气管哮喘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Semi-mature dendritic cells (DCs) may induce tolerance rather than immunity.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by which these DCs induce transplant tolerance. 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 (MyD88) is a key adaptor of 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which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DC maturation. Activation of MyD88-silenced immature DCs results in the generation of semi-mature DCs. We explored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these DCs to induce intestinal transplant tolerance in rats.
Methods MyD88 expression was silenced in bone marrow DCs (F344 rats) using small interfering RNAs for 24 hours, at which point, lipopolysaccharide (LPS) was added to the culture for another 48 hours. These cells were analyzed for their in vitro and in vivo tolerizing capacities.
Results Semi-mature DCs expressing moderate levels of MHC class II and low levels of co-stimulatory molecules were found to produce interleukin (IL)-10, while IL-12 production was decreased. In vitro co-culture with completely allogeneic T cells from Wistar rats led to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alloreactive T-cell responses. In vivo, the transfer of semi-mature DCs (1×106 cells) followed by the transplantation of fully mismatched intestinal grafts (F344 rats) led to significantly prolonged survival compared to rats receiving immature and mature DCs. Serum from semi-mature DC-treated rats contained lower concentrations of the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IL-2 and interferon-γ 5 days after transplantation.
Conclusion Semi-mature DCs may promote inducible allograft tolerance and this study suggests a new strategy by which to facilitate the induction of transplant tolerance.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在无脾状态下小鼠荷S180骨肉瘤时 ,对脉冲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DC)的治疗反应 ,初步探讨脾脏与DC在抗肿瘤免疫中的关系。方法 :33只昆明小鼠 ,分为手术对照组、去脾组、去脾 +DC治疗组 3个大组 ,每大组内 5只皮下荷瘤 ,6只腹腔荷瘤。实验开始 8周后 ,每只皮下荷瘤鼠均于右后腿腋下注射S180 2× 10 6,腹腔荷瘤鼠每只腹腔注射S180 1× 10 6。用冻融S180细胞冲击致敏DC后 ,腹腔注射脉冲致敏的DC每只 4× 10 4,1周后重复 1次。检测皮下瘤体大小和称重。结果 :DC对去脾腹腔荷S180小鼠的免疫治疗效果显示 ,3组间肿瘤腹水增长速度和死亡时间接近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DC对去脾皮下荷S180小鼠的免疫治疗效果显示 ,去脾组肿瘤发生率与手术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但多数鼠 (4/ 5 )死亡时间短于对照组 ;去脾 +DC治疗组鼠荷瘤生存期明显延长 ,80 % (4/ 5 )荷瘤生存时间超过 6 0d ,而手术对照组和去脾组鼠分别为 4 0 % (2 / 5 )和 2 0 % (1/ 5 )。结论 :去脾小鼠荷瘤生存时间缩短 ;DC对去脾后一定时间内的皮下荷S180小鼠可介导抗肿瘤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