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马付坚 《微创医学》2001,20(6):794-795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纤溶活性和内皮功能改变及葛根素的相关治疗作用.方法观察8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凝血、纤溶活性指标和内皮功能vWF(von Willebrand因子)指标的改变.将其随机分为葛根素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35例,2组均予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葛根素.分别观察治疗14日前后上述指标变化.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AT-Ⅲ:A、AT-Ⅲ:Ag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PAI:A、vWF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t-PA:A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经葛根素治疗后纤溶活性及降低VWF均有明显改善.结论急性脑梗死存在纤溶活性降低和内皮功能障碍,葛根素具有改善其纤溶活性和降低VWF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而实现.  相似文献   

2.
葛根素对急性脑梗死纤溶及内皮功能治疗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纤溶活性和内皮功能改变及葛根素的相关治疗作用。方法 观察 8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凝血、纤溶活性指标和内皮功能 v WF (von Willebrand因子 )指标的改变。将其随机分为葛根素治疗组 5 0例和对照组 35例 ,2组均予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 ,治疗组加用葛根素。分别观察治疗 14日前后上述指标变化。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 AT- :A、AT- :Ag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PAI:A、v WF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t- PA:A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经葛根素治疗后纤溶活性及降低 VWF均有明显改善。结论 急性脑梗死存在纤溶活性降低和内皮功能障碍 ,葛根素具有改善其纤溶活性和降低 VWF的作用 ,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而实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血必净对严重脓毒症患者炎症因子及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以42例严重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血必净组,血必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血必净注射液100 ml加入0.9%氯化钠100 ml中静滴,每天1次,持续7d。常规治疗组给予同等量的0.9%氯化钠作为对照。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3、7天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lpha,TNF-α)、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 1,IL-1)、白细胞介素6(IL-6)、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oluble thrombomodulin,sTM)、可溶性E选择素(soluble E selectin,sE-selectin)、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ndothelial cell specific molecule-1,ESM-1)值;并统计两组患者28 d的病死率。结果血必净组28天病死率(11.1%)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天,血必净组患者血清TNF-α、IL-1、IL-6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血必净组患者血清sTM、sE-selectin、ESM-1亦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能够降低严重脓毒症患者的病死率,其机制可能与其降低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血必净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及对凝血纤溶系统及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开封市中医院收治的8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盐酸二甲双胍片和盐酸贝那普利片控制血糖、血压、改善蛋白尿,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血必净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糖代谢、肾功能、凝血纤溶和血管内皮功能相关指标.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浆葡萄糖(FPG)、餐后2 h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和24 h尿蛋白总量(24 h Upro)、脂蛋白A(Lp-A)和抗凝血酶-Ⅲ(AT-Ⅲ)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型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t-PA)和1型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调节蛋白(TM)、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和内皮素(ET)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必净注射液可有效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紊乱的糖代谢,缓解肾功能损伤,促进机体凝血纤溶系统平衡的恢复,并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必净对脂多糖( LPS )诱导血管内皮细胞(VEC)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在血必净干预下一氧化氮(NO)产生、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及信号转导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的VEC分为对照组、LPS(1 mg/L) 组、LPS(1 mg/L)+血必净( 25 g/L) 组、LPS( 1 mg/L )+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 PDTC, 20 μmol/L ) 组,在给予LPS前预先用血必净和PDTC孵育1 h。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iNOS和核转录因子-κB p65 (NF-κB p65)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Griess法检测上清液中NO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LPS组VEC中NO水平、iNOS和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LPS组比较,LPS+血必净组VEC中NO水平、iNOS和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LPS组比较,LPS+PDTC组VEC中NO水平和iNOS及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LPS+血必净组与LPS+PDTC组比较,VEC中NO水平和iNOS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S+PDTC组VEC中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LPS+血必净组(P<0.05)。结论:血必净能抑制VEC中NO的产生和iNOS蛋白的表达,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而抑制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6.
罗辑 《当代医学》2021,27(15):153-154
目的 探究采用乌司他丁联合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脓毒症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机体内炎性分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血必净组,各5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乌司他丁进行治疗,血必净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血必净注射液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存活率以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 治疗后,血必净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血必净组的存活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7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必净组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乌司他丁联合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脓毒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明显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患者体内炎症因子水平,提升患者存活率,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患者血清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核因子-κB(NF-κB)活性及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的结果。方法对血管内皮细胞株进行体外培养,分别加入正常妊娠及子痫前期患者血清。2 h后W estern b lot法测定细胞胞浆NF-κB抑制因子(I-κB)和胞核NF-κB活性;48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酶联免疫法测定VCAM-1的表达。结果子痫前期患者血清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胞浆I-κB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妊娠血清培养组(P<0.05),胞核NF-κB含量以及VCAM-1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妊娠血清培养组(P<0.05)。结论子痫前期患者血清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VCAM-1的表达、NF-κB的活性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NF-κB在子痫前期患者血清促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及VCAM-1的表达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子痫前期患者血清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核因子-κB(NF-κB)活性及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的结果.方法 对血管内皮细胞株进行体外培养,分别加入正常妊娠及子痫前期患者血清.2 h后Western blot法测定细胞胞浆NF-κB抑制因子(I-κB)和胞核NF-κB活性;48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酶联免疫法测定VCAM-1的表达.结果 子痫前期患者血清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胞浆I-κB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妊娠血清培养组(P<0.05),胞核NF-κB 含量以及VCAM-1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妊娠血清培养组(P<0.05).结论 子痫前期患者血清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VCAM-1的表达、NF-κB的活性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NF-κB在子痫前期患者血清促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及VCAM-1的表达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联合使用前列腺素E1对脓毒症患者的疗效,以及对促炎及抗炎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该院ICU的脓毒症患者120例分为A、B、C、D4组,每组30倒.在常规治疗基础上,A组加用前列腺素E1和血必净注射液,B组加用前列腺素E1,C组加用血必净注射液,D组只采用常规治疗.对比观察4组患者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及Marshall评分、抗炎及促炎因子、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28 d病死率等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4组患者治疗后A-PACHEⅡ及Marshall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B、C、D组比较,A组治疗后APACHEⅡ及Marshall评分、IL-1β、IL-6及TNF-α水平降低更明显(P<0.05),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5);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明显较短(P<0.05),28 d病死率明显较低(P<0.05).结论 前列腺素E1联合血必净注射液能有效抑制脓毒症患者体内炎性反应,促进患者恢复,降低病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血必净对危重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观察血必净对危重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70例危重病患者随机分为西医综合治疗组(对照组)和西医综合治疗+血必净组(血必净组)。对照组给予抗生素、营养支持、血液净化、呼吸机等综合治疗。血必净组给予综合治疗的同时。加用血必净注射液100ml静滴,2次/d。两组患者分别在入院当时及治疗第2、5、7d用ELISA法检测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并与正常者比较。结果 入院时对照组及血必净组患者TM、VWF的均值均显著高于正常者(P〈0.01)。血必净组两指标在治疗第5、7d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第7d血必净组两指标接近正常者,APACHEⅢ评分、临床生化指标及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血必净注射液对危重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各项指标的变化,探讨高凝状态在DVT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指导临床采用合理的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以60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测定60例DVT患者的血小板数量(BPC)、血小板聚集率(PAgT)、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含量;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TPP)、纤维蛋白原(F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含量;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活性、蛋白S(PS)含量;纤溶酶原(PIg)、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活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VT患者PAgT、GMP-140、Fg、vWF含量及PAI-1活性明显升高:PT、TT、APTT、AT-Ⅲ、PC、PS、PIg及tPA活性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1)。结论:血液凝血、抗凝和纤溶活性异常所致的高凝状态在DVT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临床应采用凝血、抗凝和纤溶联合指标指导DVT的防治,以取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血栓调节蛋白、抗凝指标的变化及其与血清白蛋白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0年3月我院肝硬化患者106例,检测血栓调节蛋白(TM)、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蛋白-S(PS)和白蛋白(ALB)。结果:TM随肝功能恶化而逐渐升高,AT-Ⅲ、PC和PS均随肝功能恶化而逐渐减低。TM与ALB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607(P〈0.01)。AT-Ⅲ、PC和PS与ALB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448(P〈0.01)、0.363(P〈0.01)和0.321(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TM和抗凝系统指标明显异常并与ALB显著相关,检测TM和抗凝系统指标有助于判断肝硬化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13.
Zhao X  Song GM  Xu JL  Wang XJ  Song HM  Qu X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7):2657-2659
目的研究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与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在心脏移植慢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采用供体脾细胞(SPC)和环磷酰胺(CP)预处理移植受体,然后行异位心脏移植术,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移植心脏中VCAM-1和ICAM-1的表达。结果SPC和CP预处理后,移植心脏中ICAM-1、VCAM-1的表达水平明显减低,而ICAM-1和VCAM-1在急性排斥反应和环孢素A(CsA)治疗组中的表达明显增强(均P〈0.05)。急性排斥反应与CsA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CAM-1和VCAM-1的表达水平与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的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实验性阻塞性肺气肿大鼠的凝血纤溶系统失衡状态及评价己酮可可碱(PTX)对实验性阻塞性肺气肿大鼠的防治效果,并探讨其机制。方法36只Wistar大鼠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12只)。模型组、治疗组大鼠第1、14、28天经尾静脉注射内毒素3mg/kg,第2~45天(第14、28天除外)每日被动吸烟2次,每次12支,持续30min,两次吸烟之间间隔4h,大鼠模型制备过程共45d。PTX治疗组每天熏烟前30min腹腔内注射PTX15mg/kg,连续30d。实验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的肺功能情况,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血浆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抗原(TFPI:Ag)的含量,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并进行HE染色观察肺脏病理改变。结果模型组大鼠肺功能指标第0.2秒用力呼出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0.2/FVC)与正常对照组(88.52±2.0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模型组大鼠AT-Ⅲ和TFPI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模型组大鼠tPA和PAI-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直线相关分析发现,模型组大鼠AT-Ⅲ与TNF-α负相关(r=-0.87,P<0.01);PTX组FEV0.2/FVC、TNF-α和AT-Ⅲ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组织学观察显示模型组大鼠支气管管壁及周围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肺泡结构紊乱,肺泡腔扩大。PTX组炎性细胞浸润以及肺泡腔扩大情况较模型组减轻。结论采用熏香烟加尾静脉注射内毒素的方法,可成功复制大鼠阻塞性肺气肿模型。模型组大鼠肺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体内的凝血纤溶系统存在失衡状态,AT-Ⅲ、TFPI、tPA和PAI-1可能参与这一过程。PTX能阻止白细胞脱颗粒、抑制气道炎症,同时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改善高凝状态,对大鼠阻塞性肺气肿的形成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梗塞患者的凝血、抗凝及纤溶状态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急性脑梗塞患者的凝血、抗凝及纤溶状态 ,对 3 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在急性期及恢复期测定血浆AT -Ⅲ :A、AT -Ⅲ :Ag、t -PA :A、PAI :A、FPA、DD ,结果显示 :急性脑梗塞患者在急性期AT -Ⅲ :Ag低于正常对照组 ( P <0 .0 5 ) ,PAI :A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而t -PA :A含量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FPA、DD在急性期及恢复期均高于正常对照组。FPA在发病后即有明显增高。认为急性脑梗塞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活性改变在血栓形成的发病机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血浆AT -Ⅲ :Ag、t-PA :A、PAI :A、FPA、DD含量的测定可作为急性脑梗塞患者客观血液学指标 ,为急性脑梗塞的治疗及病情演变的观察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观察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凝血功能的异常变化,探讨肺炎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择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24例,并选36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入选者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凝血因子ⅹ(Factor ⅹ) 、血栓调节蛋白(TM )、蛋白C(PC )、蛋白S(PS),发色底物法测定抗凝血酶Ⅲ(AT-Ⅲ)。并观察两组入选者的血气分析、血常规、C-反应蛋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bg)等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肺炎患者 vWF、 Factor ⅹ、 TF 及 TFPI 显著升高;TM 及 PC 显著下降。两组AT-Ⅲ 及 PS无显著差异。结论 肺炎患者存在显著凝血功能失衡状态,可能与炎症相关。注意监测相关凝血指标,对防治肺炎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肺炎 凝血 炎症  相似文献   

17.
晚期肺癌患者凝血异常和抗凝治疗对预后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晚期肺癌患者凝血异常机理和抗凝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 2 8例晚期肺癌患者和 2 0例健康体检者与凝血 ,纤溶、内皮细胞的激活及内源性抗凝防御活性相关的一些实验室指标 ,包括血浆D -二聚体 (D -dimer) ,血浆蛋白C(PC) ,血浆蛋白S(PS) ,血浆调节蛋白 (TM ) ,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 (AT -Ⅲ ) ,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 ,I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PAI -Ⅰ )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tHCY) ,抗心磷脂抗体 (aPA ,包括IgA ,IgM ,IgG)。并对 7例无活动性出血或潜在严重出血倾向患者在接受化疗期间同时给予预防性的抗凝治疗 (低分子肝素钙速避凝 ,0 .1mL/ 10kg每日 2次皮下注射 ) ;另对 8例患者仅接受化疗治疗 ,随访 6个月观察抗凝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肺癌患者D -dimer ,TM ,PAI-Ⅰ ,tHCY ,aPA的IgG ,IgA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 .0 5) ,PS ,AT -Ⅲ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P <0 .0 5) ,但PC ,tPA ,aPA的IgM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随访观察 ,抗凝 +化疗患者 ,1例患者因便血和 1例患者因咯血而终止抗凝治疗 ,1例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 ,其中位生存时间为 18周 ;仅化疗患者 ,3例患者发生DVT和肺血栓栓塞症 (PTE) ,2例患者高度疑诊PTE(家属拒绝进一步检查未能确诊 ) ,其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血清粘附因子与炎性因子水平及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 选择高血压患者164例,为单纯高血压组(A组),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受损组(B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C组),同时选择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40例为对照组(D组),分别检测各组ICAM-1、VCAM-1、MMP-9、IL-6、IL-8、TNF-α水平.结果 A组VCAM-1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ICAM-1、VCAM-1、MMP-9较D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ICAM-1、VCAM-1、MMP-9较D、A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IL-8较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IL-6较D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8、TNF-α较D、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IL-6、IL-8较D、A、B组均出现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NF-α较D、A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6与ICAM-1、VCAM-1呈显著正相关(P<0.05),IL-8与ICAM-1、VCAM-1、MMP-9呈显著正相关(P<0.05),TNF-α与ICAM-1、VCAM-1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血糖水平升高可加重高血压患者血清粘附因子与炎性因子水平紊乱,增加心血管并发症风险.  相似文献   

19.
激素性骨坏死血管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Wang KZ  Wang CS  Wu YG  Chen H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9):2024-2027
目的观察激素性骨坏死动物血管功能障碍,血管损伤,血流粘滞和血管再生障碍变化的规律和过程。方法选用中国白兔随机分2组。A组:马血清加用甲基强的松龙组;B组:单用甲基强的松龙组。A、B组分别于用药前及最后一次用激素后3、7、21d测定血浆内皮素(ET)、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和血栓调节蛋白(TM)。A组动物于首次注射血清1周,首次应用激素后1、3、5、7周;B组动物于首次注射激素后1、3、5、7周分批处死取双侧股骨头。常规HE染色和VEGF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血清加激素组的变化较单纯应用激素组有更强的变化;血清加激素组动物ICAM-1和TM在应用激素后3周时已开始回复,而ET未见回复;2组动物的VEGF表达都表现为降低后逐渐回复的过程。结论应用激素后,股骨头普遍存在前坏死状态,这种情况具有一定的可恢复性,但恢复结果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因而应对这类情况进行长期的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皮损伤的分子标志物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生血栓性疾病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测定9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36例健康对照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的水平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1、2、3级高血压组VWF、PAI-1水平显著增高(P<0.05),23、级高血压组TM水平显著增高(P<0.05),与1级高血压组比较,2、3级高血压组TM、VWF、PAI-1水平显著增高(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存在的血管内皮损伤、抗凝作用减弱、血小板粘附与聚集、纤溶活性的下降,可能是其并发心、脑血管血栓性并发症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