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背景:针刺可促进烧伤创面愈合,但对创面组织胶原代谢的影响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针刺对烧伤创面愈合过程中胶原代谢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1997-01/2005-12在广州市创伤外科研究所完成。 材料:雌性新西兰大白兔27只,体质量2.0~2.5 kg,用于制备深Ⅱ度烧伤模型。 方法:每个兔背部脊柱两旁造成10个创面。实验分为3组,正常组(n=3):只背部剃毛备用;常规治疗组:伤后自由进食,创面外用25 g/L的碘伏暴露;针刺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伤后24 h内开始针刺治疗,取双侧“足三里 (ST36)”穴,针刺后接电针仪,频率20 Hz,时间30 min,1次/d。伤后3,7,13,21 d常规治疗组和针刺组各取3只动物处死,取组织待测。 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动物不同时间点创面组织中羟脯氨酸水平。 结果:27只大白兔均进入结果分析。烧伤后13 d常规治疗组和针刺组创面组织中羟脯氨酸水平均低于正常皮肤组织(P < 0.05)。伤后21 d 常规治疗组创面组织中羟脯氨酸达到正常皮肤组织水平,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而针刺组创面组织中羟脯氨酸水平高于常规治疗组和正常皮肤组织 (P < 0.05)。 结论:针刺可促进烧伤创面胶原的合成。  相似文献   

2.
背景:肥大细胞糜蛋白酶在烧伤创面表达的研究较少。目的:观察肥大细胞糜蛋白酶是否存在于烫伤创面以及深Ⅱ度烫伤后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变化。方法:应用75 ℃的水接触仓鼠背部皮肤12 s制备深Ⅱ度烫伤创面(病理组织学证实)。分别于烫伤前及烫伤后1,3,7,14 d取烫伤组织进行试验。结果与结论:实时定量RT-PCR及放射免疫检测结果显示烫伤后创面组织中糜蛋白酶mRNA表达量和活性均有所增高,在烫伤后第3天最高。表明肥大细胞糜蛋白酶在烧伤创面有所表达,并可能参与了烧伤损伤愈合过程。  相似文献   

3.
背景: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在糖尿病伤口愈合过程中的变化及意义少见报道。目的:观察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模型大鼠复合创伤修复过程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3周后将各组动物复合背部1.3 cm2全厚皮切除形成伤口。结果与结论:链脲佐菌素诱发的糖尿病模型大鼠伤口愈合明显延迟,创伤后第4,8,12 和16天创面愈合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 < 0.01)。术后第8天,糖尿病组大鼠肉芽组织成熟度和新生血管形成指标得分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 < 0.01)。正常对照组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表达呈时间递增趋势,而糖尿病组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在整个创面愈合过程的后期(第12天后)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 < 0.01)。结果提示,糖尿病大鼠皮肤伤口愈合后期创面组织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相对正常对照组减少可能是导致创面愈合迟缓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1 临床资料2005-2009年,我科收治大面积(TBSA>30%)烧伤患者43例,男31例,女12例,年龄1~56岁.临床综合治疗后,创面基本愈合时间和痊愈时间较以前分别提前10 d和14 d.创面基本愈合时间标准:未愈创面面积<3%时的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5.
背景: 大量的体内和体外实验已证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不同组织和细胞具有广泛作用,可加快创面愈合进程。 目的:观察基因枪转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促进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的效果和可行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完全随机设计,观察实验,于2007-12/2008-10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全军烧伤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 SD清洁级大鼠,体质量200~250 g,雌雄不拘。 方法:将天然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重组优化,以pCI-neo为载体构建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高效真核表达载体pCI-neo-bFGF,并转染人胚肾细胞293T细胞,转染后以dot blot 和western blot检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利用基因枪技术对SD大鼠深Ⅱ度烧伤创面模型进行转基因,以转染pCI-neo-bFGF为实验组,以转染空载体pCI-neo为对照组。 主要观察指标:记录创面愈合时间,在转基因后24 h,48 h,96 h,7 d,10 d和14 d测定创面组织羟脯氨酸和胶原酶Ⅰ水平,评价创面愈合情况。 结果:重组构建的pCI-neo-bFGF经转染人胚肾细胞293T细胞,dot blot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构建的pCI-neo-bFGF表达载体可表达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荧光显微镜下合成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天然基因表达;基因枪转基因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创面愈合时间为(13.00±1.31) d,对照组为(14.75±1.28) d,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羟脯氨酸及胶原酶Ⅰ水平均于基因枪转染后48 h即伤后第5天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至一定水平后维持,实验组各时间点羟脯氨酸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 0.05,P < 0.01);实验组转基因后48 h和96 h胶原酶Ⅰ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 结论:基因枪转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可以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增加创面愈合期间组织羟脯氨酸和胶原酶Ⅰ水平,加快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进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 体内实验研究皮肤源祖细胞对皮肤创面神经修复的影响.方法 分离、培养昆明鼠皮肤源祖细胞,并用CM-DiI进行标记.将30只昆明鼠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单纯培养基组和空白组,通过尾静脉注射观察细胞在体内的迁移,检测创面的愈合率和PGP9.5的表达.结果 皮肤源祖细胞表达Fibronectin和Nestin;伤后第1、2周,皮肤源祖细胞逐渐迁移至皮肤全层,并在皮肤毛囊处亦可见;细胞移植组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31.08% ± 1.74%,64.20% ± 1.45%明显高于单纯培养基组和空白组(23.85% ± 1.59%,49.81% ± 2.10%;22.63% ± 1.02%,49.51% ± 1.10%);细胞移植组PGP9.5荧光密度(11.60 ± 1.67,16.60 ± 1.14)明显高于单纯培养基组和空白组(P < 0.05).结论 皮肤源祖细胞参与了创面愈合,同时促进了创面处的神经再生,有利于创面神经修复,可能成为修复神经损伤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威伐光治疗仪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肛门脓肿术后神经痛及伤口恢复的疗效。方法 50例肛周脓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接受一次性的肛周脓肿根治性手术。对照组在术后第2天无菌生理盐水清洗伤口,用凡士林油纱条、无菌纱布换药。观察组于手术后第2天更换敷料后,采用威伐光治疗仪治疗,并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伤口分泌评分、肉芽组织评分、完全衰变时间、伤口愈合时间、伤口减少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伤口组织中TGF-β1、bFGF、Col?Ⅰ蛋白的表达。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周,2组患者的疼痛、伤口分泌物和肉芽组织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而TGF-β1、b FGF和Col-1则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湿润烧伤膏换药和威伐光治疗仪的理疗可有效减轻术后肛门脓肿患者疼痛,促进伤口愈合。  相似文献   

8.
背景:大量临床病例显示,骨折合并脑损伤患者骨痂量明显增多,骨折愈合速度明显加快。但对合并脑损伤时骨折愈合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及作用机制缺乏前瞻性对照研究,对其潜在的机制尚未阐明。 目的:对比观察SD大鼠在骨折合并脑损伤以及单纯骨折时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变化。 方法:将SD大鼠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单纯骨折组、骨折合并脑损伤组。脑损伤模型采用改进的Marmarou自由落体装置撞击大鼠颅骨制作弥漫性中度脑损伤模型;于左侧胫骨髁间处钻孔,插入无菌克氏钢针,在胫骨中上1/3处横向折断胫骨,制作骨折模型。术后X射线摄片观察骨折修复过程和效果;RT-PCR检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骨痂标本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 结果与结论:骨折后3,7,14 d,单纯骨折组、骨折合并脑损伤组X射线表现无明显差别。与单纯骨折组相比,骨折后 24 d脑损伤合并骨折组骨折线变得模糊,形成较多骨痂量;42 d后骨折线消失,伤肢基本愈合。单纯骨折组骨痂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骨折后7 d开始出现,表达逐渐增强,约3周时达高峰,42 d已经不见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脑损伤合并骨折后3 d即可见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两三周达高峰期,其表达高峰提前且持续时间较长。说明脑损伤后大鼠骨折愈合加速,骨痂量增多,表明脑损伤对骨折愈合有促进作用,这可能与脑损伤后大鼠体内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高峰提前且持续时间较长有关。  相似文献   

9.
背景:既往研究表明神经因素在创面愈合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但有关神经调节与创面愈合后瘢痕形成之间的关系鲜有报道。目的:观察烧伤创面愈合过程中神经支配与创面愈合质量之间的关系。方法:将30只大鼠右侧T9~L1阶段脊神经根切断,制作失神经支配皮肤模型;然后在大鼠背部右侧失神经支配皮肤区域制作直径4 cm的深Ⅱ度烫伤创面,设为模型组,左侧对称正常皮肤制作同样的创面,设为对照组,伤后连续观察创面变化,于7,14,21 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Ⅰ和Ⅲ胶原分泌情况,并计算Ⅰ/Ⅲ型胶原比例的变化,探讨创面愈合速度及愈合质量。结果与结论:模型组Ⅰ,Ⅲ型胶原分泌和Ⅰ/Ⅲ型胶原比值于伤后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模型组Ⅰ型胶原分泌与伤后7,14,21 d逐渐增加(P < 0.05),Ⅲ型胶原于伤后21 d时分泌明显增高(P < 0.05),Ⅰ/Ⅲ型胶原比值与伤后21 d时明显降低(P < 0.05)。结果证实,创面早期神经支配可以促进创面愈合,创面重塑期减轻神经支配可能会改善创面重塑质量。  相似文献   

10.
背景:放疗中引起的放射性皮肤损伤,常使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和聚维酮碘治疗,但两者均有一定缺陷。而康肤霜能促进细胞分裂增殖,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可能对放射性皮肤损伤有很好的疗效。 目的:观察康肤霜对大鼠放射性皮肤损伤创面愈合的影响。 方法:高能X射线照射Wistar大鼠臀部皮肤建立深Ⅱ度皮肤烧伤创面模型。照射后12 d创面出现后,将损伤动物随机分为康肤霜组,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组和聚维酮碘组。各组每日将药物均匀涂抹在创面,直至创面取材或创面愈合。观察创面愈合率及愈合时间。各组动物分别于创面治疗后7,14,21 d取创面组织,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创面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以标记指数法测定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数,评估组织创面的修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康肤霜组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组创面愈合时间、愈合率均优于聚维酮碘组(P < 0.01),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P > 0.05)且两组创面组织标本中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量也明显高于聚维酮碘组(P < 0.01),但其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康肤霜能减轻创面早期的炎症反应,促进创面的再上皮化和表皮各层的分化,加速大鼠放射性皮肤损伤创面的愈合。  相似文献   

11.
跟腱断裂修复后采用传统的重力垂足位长腿石膏固定,势必使跟腱处于无张力甚至是“失用性”的负性平衡体系下愈合,这种状态可能会抑制跟腱愈合过程中感应“主动”机械信号刺激的关键时机,在此过程中给予的超声波、振动等治疗,也只能使跟腱“被动、间歇”地接受机械刺激。如果在术后采用早期功能锻炼的运动疗法,可以提高跟腱在组织修复过程中功能维持及再塑形的能力,有助于跟腱生物力学特性的恢复。蛋白质组学技术便于从高通量的分子水平揭示运动疗法促进跟腱愈合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吸烟大鼠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骨折愈合过程的完成受众多因素影响,吸烟是否对骨折愈合也有影响? 目的:探讨吸烟与骨折愈合的关系。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3/08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骨科中心完成。 材料:健康雄性Wistar大白鼠80只,体质量(280±25) g。香烟(兰州牌,烤烟型,每支含焦油7 mg,烟碱10 mg,兰州卷烟厂生产)。 方法:80只雄性Wistar大白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不吸烟)、吸烟戒烟组、轻度吸烟组和重度吸烟组,每组2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各组大鼠均于手术前1个月开始吸烟。吸烟戒烟组与轻度吸烟组每只大鼠合5支香烟,重度吸烟组每只大鼠合10支香烟,2次/d,1 h/次,6 d/周。术日,吸烟戒烟组动物开始戒烟,轻度吸烟组、重度吸烟组继续吸烟。4组大鼠均制作骨折模型。 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术后第1,7,14,21,28天利用X射线摄片与病理切片测量各组大鼠骨痂最大直径。 结果:组间相比,在纤维骨痂形成期及骨性骨痂形成期骨痂直径最大,随着骨痂的改造塑形,骨痂直径又趋减少;骨折14,28 d,轻度、重度吸烟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骨痂最大直径值差异有显著意义(P < 0.01),轻度吸烟组与重度吸烟组间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吸烟是骨折愈合的不利因素。吸烟影响骨痂含量,使骨痂的形成减少,从而延缓骨折的愈合过程。  相似文献   

13.
背景:Meek植皮法是近5年来引进并陆续在国内多家医院采用的一项创面修复的新技术。 目的:观察Meek微型皮片移植修复在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皮肤缺损的效果。 方法:对16例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患者,采用早期切(削)痂后及晚期肉芽创面Meek植皮法植皮,其中6例选取Ⅲ度烧伤面积30%左右患者同一个体行相同面积Meek微型皮片植皮法,和自体小邮票植皮作为对照。 结果与结论:采用Meek微型皮片植皮法皮片成活率65%~95%,创面愈合时间21~65 d。Meek微型皮片与自体邮票植皮相比缩短了手术时间,节省了皮源,创面愈合后瘢痕平整,挛缩率低,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发现合并中枢神经损伤的骨折愈合加速,但其具体机制尚未明确。 目的:观察股骨骨折合并脑损伤大鼠骨痂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其mRNA的表达变化,探讨脑损伤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1/10在华北煤炭医学院骨科实验室完成。 材料:健康12周龄雌性SD大鼠64只,建立大鼠开放骨折模型。 方法:骨折造模后64只SD大鼠随机数字法分为骨折合并脑损伤组和单纯骨折组,每组32只,骨折合并脑损伤组接着制备脑损伤模型。造模后7,14,21,28 d分批麻醉并处死动物,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原位杂交检测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其mRNA的表达变化。 主要观察指标:①造模后28 d大鼠右侧股骨X射线平片表现。②造模后不同时间点两组大鼠骨痂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原位杂交结果。 结果:64只SD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X射线平片显示与单纯骨折组相比,骨折合并脑损伤组骨折端骨痂形成早,骨痂量多。②苏木精-伊红染色示单纯骨折组呈典型骨折愈合过程,而骨折合并脑损伤组骨痂形成及改造提前,骨折愈合加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骨折愈合过程中内皮细胞、骨祖细胞、软骨细胞及成骨细胞表达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骨折合并脑损伤组造模后各时间点阳性细胞数均高于单纯骨折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原位杂交检测示骨折合并脑损伤组造模后7,14,21 d表达降钙素基因相关肽mRNA的成骨细胞数均高于单纯骨折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脑损伤对骨折愈合有促进作用,可能与合并脑损伤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其mRNA表达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细菌纤维素作为烧伤敷料的可能性。方法:用自制烫伤仪于SD大鼠背部脊柱两侧各制造2.0cm2.0cm大小的皮肤烫伤,分别以细菌纤维素膜治疗及作为对照,于术后4,7,14,21,28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取6只大鼠进行光镜组织学观察。结果:所有实验动物无死亡,均未出现创面感染,治疗组21d治疗组创面较对照组创面面积略缩小(50.604.38)比(40.965.42)。组织病理学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各观察时点均无明显差异,炎症反应与创面感染情况也没有差异。结论:细菌纤维素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背景:研究发现藻酸盐敷料可有效促进创面愈合,但对于烧伤难愈创面的研究尚须进一步开展。 目的:观察藻酸盐敷料应用于烧伤患者难愈创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换药组和藻酸盐敷料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创面面积及全身状况等因素的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常规换药组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创面,藻酸盐敷料组用藻酸盐敷料覆盖创面。每两三天换药1次,直到创面愈合。对比观察两组创面愈合时间及愈合率、局部炎症反应和皮片排斥反应、创面愈合方式,创面愈合后皮肤质量情况。 结果与结论:藻酸盐敷料较凡士林油纱可明显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提高创面愈合率,减轻局部炎症反应,创面愈合后皮肤质量明显提高。与常规换药相比,应用藻酸盐敷料可明显减少难愈性创面愈合时间,可作为难愈性创面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临床中发现失神经可导致骨折断端骨痂过度生长甚至在肌肉中出现异位骨化 ,这一现象提示神经因素对骨折愈合有影响。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胫骨骨折愈合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6/2006-03在解放军第二军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健康雄性3个月龄SD大鼠120只,体质量250~300 g,随机分为单纯左胫骨骨折组和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每组60只。注射用神经生长因子由厦门北大之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 方法:两组大鼠制备单纯胫骨骨折,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肌注2 000 AU(1.4 g),1 次/ d,分别注射两侧腓肠肌,连续肌注2周。伤后第4周对2组大鼠骨折断端行断层CT,测量骨折断端最大横截面及计算骨痂灰度值,行生物力学3点折弯试验。 主要观察指标:①骨组织形态计量学、骨密度测定。②骨痂组织形态学的观察。③免疫组化法测定骨痂组织骨钙素的表达。④观察2组大鼠骨痂中成骨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⑤Western印迹检测Ⅰ、Ⅱ型胶原的表达。 结果: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3点折弯试验各项生物力学参数均优于单纯左胫骨骨折组(P < 0.05)。形态学及超微结构观察见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骨折愈合优于单纯左胫骨骨折组。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单纯左胫骨骨折组(P < 0.05);而单纯左胫骨骨折组骨痂Ⅱ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P < 0.05)。 结论:生物力学测试及Ⅰ型胶原蛋白表达和成骨细胞微观结构均说明神经生长因子对骨折断端的骨化有促进作用,其途径有可能在骨痂生长的不同时期通过调节Ⅰ、Ⅱ型胶原的量来调控骨折的愈合。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银离子敷料联合水凝胶促进Ⅱ度烧伤创面愈合的作用。 方法:选择2007-05/2009-05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住院烧伤患者104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应用银离子敷料联合水凝胶序贯换药;对照组采用1%磺胺嘧啶银冷霜抹在凡士林纱布上外敷,于伤后7,10,15,17,21 d进行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观察记录创面愈合情况及速度、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换药时创面痛感、肉芽破坏情况。 结果:治疗组创面细菌检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治疗组浅Ⅱ度创面愈合时间比对照组平均缩短三四天,治疗组深Ⅱ度创面愈合时间比对照组平均缩短五六天。治疗组创面愈合速度较对照组明显加快(P < 0.05)。两组均无药物不良反应,治疗组创面换药时无明显疼痛感,肉芽组织无明显破坏。 结论:银离子敷料联合水凝胶序贯治疗Ⅱ度烧伤创面具有显著抗菌及促进创面肉芽组织和上皮再生、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且无不良反应。 关键词:银离子敷料;水凝胶;Ⅱ度烧伤创面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评价目前纳米人造皮肤及材料的种类、性能特点以及在烧伤创面的应用情况和发展前景。 方法:采用电子检索的方式,在万方数据库(http://www.wanfangdata.com.cn/)中检索1999-01/2009-12有关纳米人造皮肤及材料在烧伤创面应用的研究文章,关键词为“纳米技术,人工材料,烧伤创面”。排除重复研究、普通综述或Meta分析类文章,筛选纳入24篇文献进行评价。 结果:目前,用于皮肤修复的纳米敷料主要有载角质细胞生长因子、细菌纤维素、纳米银和几丁聚糖纳米微粒等。根据尺寸效应和表面效应的原理,将各种皮肤敷料纳米化,可使敷料更好地黏附,能有效防止创面出血和感染,减少疼痛,加快创面修复。其中纳米银的临床应用最多,发展最快。纳米银与其他材料的复合使用也在研究探索之中,并已取得一些成效。同时,纳米材料用于烧伤创面修复的安全性、稳定性、均匀性和生产率等问题也引起人们的重视,是当前该方向的热点研究问题之一。 结论:纳米敷料种类多样,功效良好,不良事件少,是比较理想的烧伤创面用药类型,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纳米技术;人工材料;烧伤皮肤;创面修复;安全性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29.023  相似文献   

20.
背景:组织工程皮肤作为可行的皮肤替代物,近年来已成为研究和开发的热点,为烧伤、皮肤溃疡等病变的创面治疗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 目的:观察转染血管紧张素Ⅰ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胶原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对烫伤后创面的修复及促血管形成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3/11在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 材料:鼠龄4周的雄性SD大鼠45只,体质量120~150 g,用于制备烫伤模型;牛Ⅰ型胶原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 方法:脂质体介导质粒pEGFP-N1-hAng-Ⅰ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染后与牛Ⅰ型胶原复合,体外构建组织工程皮肤,修复大鼠烫伤模型创面。45只SD大鼠按随机抽签法分为3组:血管紧张素Ⅰ/胶原移植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胶原移植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5只。在烫伤创面分别植入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血管紧张素Ⅰ的组织工程皮肤、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的组织工程皮肤。空白对照组不移植任何组织和细胞,其他处理与实验组相同。 主要观察指标:分别在移植后3,7,14,28 d取材,以扫描电镜、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等方法检测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结构、创面修复及血管再生情况。 结果:pEGFP-N1-hAng-Ⅰ在阳离子脂质体的作用下,成功地进入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录出相应mRNA。蛋白免疫印迹分析显示转染细胞有与目的基因相对分子质量相符的血管紧张素Ⅰ抗体结合蛋白印迹条带。实验所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结构完整,细胞状态良好。血管紧张素Ⅰ/胶原移植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胶原移植组和空白对照组创面的愈合时间分别为(12.6±1.9),(15.4±2.3),(26.4±3.6) d,P < 0.05。组织学检查见转染细胞组毛细血管生长及新形成活跃,移植后7,14,28 d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胶原移植组和血管紧张素Ⅰ/胶原移植组微血管密度分别为(22.8±1.4),(34.3±2.6),(57.4±6.1)条/mm2;(38.2±3.4),(53.2±5.8),(74.2±6.9)条/mm2,P < 0.05。 结论:血管紧张素Ⅰ转染细胞组较对照组血供加强,创面修复加速,与细胞因子局部定向释放,加强血管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