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陕西医学杂志》2016,(8):1086-1087
目的:探讨静脉使用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后,纤溶系统及相关凝血因子的浓度变化。方法:选择被试者36例,采集静脉血,测量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溶酶原、α2-抗纤溶酶、凝血因子Ⅷ、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和D-二聚体的浓度,并比较治疗前、治疗后2h以及治疗后24h的浓度差别。结果: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溶酶原、α2-抗纤溶酶和凝血因子Ⅷ在溶栓处理后浓度降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和D-二聚体浓度升高。结论:对血浆中纤溶系统和凝血系统的相关指标变化的研究,有利于我们加深对rt-PA溶栓治疗的病理学理解。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等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发病后7 h静脉溶栓的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rt-PA 0.8 mg/kg和0.9 mg/kg静脉溶栓治疗组各40例。分别在溶栓前、溶栓后2 h,溶栓后24 h静脉采血,观察2组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溶解产物、D-二聚体、凝血因子ⅩⅢ、α2-抗纤溶酶、纤溶酶原和血小板水平。结果:rt-PA 0.8 mg/kg组和0.9 mg/kg组患者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溶解产物、D-二聚体、凝血因子ⅩⅢ、α2-抗纤溶酶、纤溶酶原和血小板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 0.8 mg/kg组和0.9 mg/kg组患者溶栓后凝血指标均无明显不同;脑梗死患者可考虑推荐使用rt-PA0.8 mg/kg为药物使用的单位计量。  相似文献   

3.
沙利度胺对血液肿瘤患者致栓作用的初步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究沙利度胺对血液肿瘤患者的致栓作用。方法检测和比较30例血液肿瘤患者服用沙利度胺前后血浆内皮素-1、凝血酶调节蛋白和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水平以及凝血因子Ⅴ活性、抗凝血酶活性、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浆D-二聚体、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α2-抗纤溶酶抑制物的活性。结果服用沙利度胺后,血液肿瘤患者体内血浆内皮素-1、凝血酶调节蛋白水平以及血浆D-二聚体比治疗前升高(P0.05或P0.01),而抗凝血酶活性比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其余指标无明显改变。结论沙利度胺可能通过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和抗凝及纤溶活性,从而增加血液肿瘤患者并发血栓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小儿急性白血病血浆 D-二聚体含量与病情状态的关系。方法 :将 36例急性白血病患儿依据白血病诊疗标准分为初诊组、持续缓解组、复发组 ,采用胶体金方法分别测定其血浆 D-二聚体含量 ,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初诊组与其化疗前、后自身对照。结果 :1初诊组、复发组与对照组比较 ,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 ( P<0 .0 1 ) ;持续缓解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 P>0 .0 5 ) ;2初诊组化疗前明显高于化疗完全缓解后 ( P<0 .0 1 )。结论 :1急性白血病患儿在初诊、复发时 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 ,完全缓解时降为正常 ,说明急性白血病初诊、复发时存在凝血与纤溶系统激活 ,有继发纤溶亢进 ,随着化疗 ,完全缓解后继发纤溶亢进解除。 2急性白血病 D-二聚体水平与病情状态密切相关 ,可以预测化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沙利度胺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止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动态检测和比较2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服用沙利度胺前后血浆内皮素-1、凝血酶调节蛋白和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水平以及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Ⅺ活性,抗凝血酶活性,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浆D-二聚体、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α_2-抗纤溶酶抑制物的活性。结果服用沙利度胺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体内血浆内皮素-1、凝血酶调节蛋白水平以及血浆D-二聚体比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或P<0.01),而抗凝血酶活性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其余指标无明显改变。结论沙利度胺可能通过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和调节抗凝及纤溶活性而增加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并发动静脉血栓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血浆D-二聚体检验对急性白血病的作用。方法: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急性白血病患者103例,纳入观察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浆D-二聚体检验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初治期及复发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复发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疾病初治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缓解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二聚体水平可以直接反映患者机体凝血功能及纤溶功能,可认为是诊断急性白血病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时预防性使用6-氨基己酸或抑肽酶对患者术后血清肌苷清除率的影响。方法将109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即6-氨基己酸组(E组,39例)、抑肽酶组(A组,40例)以及空白对照组(C组,30例)。各组患者麻醉、体外循环及心肌保护方法一致。手术时分别给予6-氨基己酸、抑肽酶或生理盐水。测定术前、术后72 h外周血肌酐水平。计算肌酐清除率及其变化率,并以标准体表面积校正。结果:三组患者术前血清肌酐清除率(mL/m in)分别为E组:71.82±14.82;A组:71.90±14.72;C组:72.00±16.10,各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72 h的血清肌酐清除率(mL/m in)分别为(E组:76.57±14.33;A组:78.99±13.60;C组:82.15±18.83),各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组患者术后72 h血清肌酐清除率差(ΔC rC l72)及其变化率(%ΔC rC l72)中位数分别为:8.07、0.14;A组72 hΔC rC l72和%ΔC rC l72分别为:8.41、0.13;C组患者ΔC rC l72和%ΔC rC l72分别为:5.87、0.11。三组患者ΔC rC l72、%ΔC rC l72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氨基己酸与抑肽酶对于瓣膜置换心脏手术后手术过程平稳、无手术并发症患者肾功能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正东  甘剑挺 《广西医学》2009,31(9):1250-1252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RFCA)对血液D-二聚体的影响以及阿司匹林对其的防治效果。方法将65例行射频消融术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A组30例,术前3d口服阿司匹林100mg,B组35例,术前不用阿司匹林。分别于术前、RFCA后即刻、术后24h及30d4个时段抽取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两组射频消融术后即刻、术后24hD-二聚体水平与术前比较均显著升高,但A组与B组比较D-二聚体升高的幅度明显减小。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后24h内D-二聚体水平与手术时间呈正相关。结论RFCA可致使术后D-二聚体水平升高,且D-二聚体的升高与手术持续时间呈正相关,而阿司匹林有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华锋  朱蕾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9):2106-2108
目的 探讨动态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严重度的预测作用,以指导临床救治.方法 按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关于重症CAP的界定,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09年6月132例CAP患者的临床资料,动态检测住院24 h及72 h的D-二聚体水平、肺炎严重度指数(pneumonia severity index,PSI)分级、C反应蛋白(CRP)水平.判断各项指标对CAP严重程度的预测作用.结果 普通CAP组患者的24 h及72 h血浆D-二聚体、CRP水平均明显低于重症CAP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24 h及72 hCRP预测重度CAP的敏感度分别为100.0%与97.9%,但特异度低分别为28.5%与39.3%;以1.0 mg/L为截断值,入院24 h及72 hD-二聚体水平的预测敏感度为37.5%和60.4%,特异度为61.9%和59.5%;同时,72 hD-二聚体的AUC值为0.76[95%CI( 0.68,0.85)]明显高于入院24 h D-二聚体、CRP和PSI分级评分(P<0.05).并联72 hD-二聚体水平与PSI结果,略微提高预测的敏感性.结论 动态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一个良好的措施用于CAP 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抑肽酶对胸外科围手术期的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54例食管癌和46例肺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检查不同时间血液凝固启动时间(CST)、最大凝固程度(MCE)、纤维蛋白完全溶解时间(WFT)的改变。结果 治疗组CST在术后2小时、24小时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而术前及术后48小时以上两组没有显著差别;MCE、WFT在术前30分钟及术后2小时、24小时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术后48小时后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胸外科围手术期使用抑肽酶能有效的调节凝血-纤溶系统,对防止术中及术后出血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病案信息管理发展趋势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韦丽群 《中国病案》2007,8(9):14-16
目的探索病案信息管理未来发展方向。方法将病案信息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分析。结果病案信息管理在医疗、教学、科研、医院管理、医疗保险、法律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结论病案信息管理发生显著的变化,向数字化、高智能化的电子病案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存在一些未详细说明的问题,如什么是有效身份证明,什么年份的病案可以复印等?这不仅影响医院为患者提供病历复印工作,更影响和谐医患关系,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因此,一方面要完善《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另一方面,医院应利用出院记录等医疗文件进行详尽的告知义务,同时,应将住院检验、影像报告单一式两份,一份贴于病案中,一份直接给病人,这样能极大的方便患者,改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从病案信息利用的范围及病案信息利用的管理两大方面阐述了病案在信息时代所处的地位及其利用价值,同时就拓展病案利用价值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的针对住院病案缺陷的常见原因,提出解决方法。方法对2007年上半年出院病案进行质量检查。结果抽查病历924份,病历缺陷924份,共2540项次。结论加强医师的法制观念,加强责任感,强化基本功讪练,实行病案质量四级监控,杜绝缺陷病案归档上架,确保病案质量。  相似文献   

15.
朱章志教授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在糖尿病治疗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创新性的提出以"神、形、纳、眠、便"判断疗效,即以患者的精神状态、形体、饮食、睡眠及二便等症状作为糖尿病治疗效果的判断标准。人体的"神、形、纳、眠、便"是在人体正气的推动下才能够正常,"神、形、纳、眠、便"出现异常,实际上是反应了人体正气的虚弱,因而可以用来评价人体的正气是否正常,这一方法在临床上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以此作为指导,取得了广大患者的认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病案首页信息质量,保证医院统计报表的准确性.方法通过了解病案首页信息质量的要求(完整性、准确性、时效性);分析病案首页信息质量常见问题对医院统计指标的影响;提出对病案首页信息质量存在问题的对策.结果病案首页信息质量,直接影响医院统计报表的准确性.结论只有提高病案首页信息质量才能保证医院统计报表的准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支持对胎儿宫内发育迟缓(IUGR)治疗效果,以及妊娠期长时间应用肠内营养支持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孕妇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对照组给予相应胎龄所需热量的饮食,观察组除给予对照组的饮食外再加适量的肠内营养制剂,应用30天。结果观察组孕妇的宫高和双顶径的增加显着大于对照组孕者;观察组胎儿无应激试验(NST)阳性的比率显着大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低体重出生儿(小儿出生体重小于2500g)及和Apgar小于7分的患儿比率显着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肠内营养支持在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的治疗中不仅有效,而且对孕妇和胎儿也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学习环境中的气味,单独或同时出现于编码与提取过程中,其对短时记忆储存的影响。方法设计两个试验:试验一,将被试随机分为气味组、想象组、控制组,在有桂花香气味、想象气味、没有也不想象气味的学习环境中分别测验被试的整体回忆成绩和相关词汇的回忆量,并进行统计学处理。试验二,气味为愉快气味和不愉快气味2种,试验是3个被试间设计(学习时伴随气味:愉快的,不愉快的,无气味×3;回忆时伴随气味:愉快的,不愉快的、无气味×3)。试验分两次进行,间隔24h,然后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试验一,气味组的整体回忆成绩(12.500±3.117)个高于想象组(9.571±2.387)个和控制组(7.625±5.225)个,变差分析显示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想象组成绩低于气味组,但高于控制组。试验二,在学习中呈现气味和回忆中呈现气味之间有着显著的相互作用(P<0.05);但对气味呈现于测验(回忆)中则无显著影响(P>0.05)。均数逐对检验亦发现A1B1、A2B1、A2B3三个组的均数与其余各组(除A2B2组外)都差异有显著或非常显著;A2B2组只与A3B1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1.学习和回忆时,如果呈现同一种愉快气味,那么会产生记忆的增益(提高)现象,愉快气味可以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记忆提取线索;2.学习时,如果呈现一种不愉快气味,那么回忆时不管有否气味,都会产生记忆的增益(提高)现象。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学习环境中的气味,单独或同时出现于编码与提取过程中,其对短时记忆储存的影响.方法 设计两个试验:试验一,将被试随机分为气味组、想象组、控制组,在有桂花香气味、想象气味、没有也不想象气味的学习环境中分别测验被试的整体回忆成绩和相关词汇的回忆量,并进行统计学处理.试验二,气味为愉快气味和不愉快气味2种,试验是3个被试间设计(学习时伴随气味:愉快的,不愉快的,无气味×3;回忆时伴随气味:愉快的,不愉快的、无气味×3).试验分两次进行,间隔24 h,然后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试验一,气味组的整体回忆成绩[(12.500±3.117)个]高于想象组[(9.571±2.387)个]和控制组[(7.625±5.225)个],变差分析显示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想象组成绩低于气味组,但高于控制组.试验二,在学习中呈现气味和回忆中呈现气味之间有着显著的相互作用(P<0.05);但对气味呈现于测验(回忆)中则无显著影响(P>0.05).均数逐对检验亦发现A1B1、A2B1、A2B3三个组的均数与其余各组(除A2B2组外)都差异有显著或非常显著;A2B2组只与A3B1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1.学习和回忆时,如果呈现同一种愉快气味,那么会产生记忆的增益(提高)现象,愉快气味可以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记忆提取线索;2.学习时,如果呈现一种不愉快气味,那么回忆时不管有否气味,都会产生记忆的增益(提高)现象.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