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前寰枢椎后路固定常用的技术有Gallie钢丝、Brooks钢丝、Halifix椎板夹、Apofix椎板钩、Magerl经侧块关节螺钉等方法固定。钢丝联合经关节螺钉(Brook+Magerl术)方法固定能提供坚强的固定和较高的融合率,也有助于通过维持脊柱的力线而使脊髓得到间接减压,但经关节螺钉固定有并发椎动脉损伤的可能,而且不管采用哪种置钉技术,均需处理寰枢椎侧块关节后方的椎静脉丛方可显露进钉点。自从谭明生创造性应用寰椎椎弓根螺钉技术以来,该项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Tan等[2]在对50具亚洲裔人寰椎标本进行形态学研究后提出,螺钉的进钉点应位于后弓的背侧,而不是从后弓的下方进入寰椎侧块,螺钉经寰椎后弓、峡部至侧块内,Resnick等[3]称之为寰椎的椎弓根螺钉。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即通常所说的经寰椎后弓侧块螺钉固定技术,与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技术不是等同的概念。近年来在寰枢椎后路内固定术中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发展越来越快,显示出其他固定方法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国内外关于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的报道屡见不鲜,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的手术可操作性和疗效,并选择一种有效的内固定方法治疗寰枢椎脱位。[方法]2003年6月-2009年2月,行一期经口咽入路寰枢关节前路松解,后路采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脱位并高位脊髓压迫症14例。术前均行X线片、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术中在直视下行C1、2置钉,复位固定,椎板后弓植骨。术后除枕颈融合需颈托固定3个月外,其它无需外固定。[结果]所有螺钉均成功置入,复位固定满意。14例病人均获得了平均18个月的随访,均达到了骨性愈合。没有神经、血管损伤,未发现螺钉松动、断钉和寰枢椎再移位病例。12例患者脊髓功能明显改善,2例好转。[结论]经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具有直视下置钉、短节段固定、术中复位满意、融合率高等特点,为寰枢椎脱位患者治疗提供了一种较好的内固定术式。  相似文献   

3.
寰枢椎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对2002年12月~2003年12月收治的13例寰枢椎不稳定患者施行经椎弓根AXIS钢板螺钉同定术,应用动力位X线片及CT检查寰枢椎稳定稃度,记录每一例患者的术中并发症及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未发生神经及血管损伤等术中并发症。术后随访3-15个月,平均9个月,13例患者疼痛均明显减轻,无加重患者,唯旋转功能较差。X线片复查内同定位置良好,无松动及断裂,4例已骨性融合。结论:经椎弓根钢板螺钉固定技术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的有效方法,但技术要求高,需谨慎操作。  相似文献   

4.
<正>寰枢椎脱位最常见的原因是外伤、退变及先天性畸形等所致,易引起上颈髓受压,潜在危险性大,需积极治疗,如果治疗方法选择不当,常导致严重的后果,本科于2006年1月~2010年1月,对25例寰枢椎脱位患者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后路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术,效果良好,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多轴向钉棒系统经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应用多轴向钉棒系统治疗寰枢椎不稳12例,术前JOA评分平均7.6分;寰椎使用侧块螺钉,进钉点选择在寰椎后结节中点旁18~20 mm与后弓下缘以上2 mm的交点处,钉道方向与冠状面垂直,矢状面上螺钉头端向头侧倾斜约5°;枢椎下关节突根部中点为进钉点,钉道与矢状面夹角约15°,与横断面夹角约25°.[结果]术后无1例发生椎动脉及脊髓损伤,JOA评分平均15.1分,改善率平均为87.3%.[结论]多轴向钉棒系统治疗寰枢椎不稳复位简单,具有稳定的三维固定效果,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枢椎椎板螺钉联合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枢椎椎板螺钉联合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对5例枢椎椎弓根细小的寰枢椎脱位患者,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施行了枢椎椎板螺钉联合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枢椎椎板螺钉的进钉点位于棘突两侧椎板交界处,交叉置人对侧椎板内;寰椎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位于枢椎侧块中线上,距寰椎后弓上缘最少3 mm,内斜10°,上斜5°.螺钉直径3.5 mm,枢椎椎板螺钉长26~32 mm,寰椎椎弓根螺钉长28~32 mm,结合自体髂骨植骨.结果 患者获得随访3~18个月,平均7.5个月.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术后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X线、CT复查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断钉,植骨3个月后均达到满意融合.结论 枢椎椎板螺钉联合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效果满意,是又一可供选择的寰枢椎后路固定术式.  相似文献   

7.
寰椎椎弓根螺钉置钉技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的置钉技巧。[方法]总结2000年10月~2008年9月应用寰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患者66例,置钉132枚。术中在直视下依据手感行寰椎椎弓根螺钉置钉,复位固定。[结果]本组66例132枚螺钉均成功置入,复位固定满意。术中未发现脊髓、神经根、椎动脉等损伤。术后患者症状及神经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96枚螺钉术后行CT检查,其中91枚位置良好(94.89%)。全部病例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植骨均融合。[结论]术前影像学测量,术中显露寰椎后弓、直视下依据手感置钉、X线确定进钉方向,是安全置钉的技巧。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寰椎椎弓根螺钉联合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技术的力学稳定性.方法:选取成人颈椎新鲜标本6具,解剖剔除肌肉制备上颈椎完整模型(完整组),用生物力学测试及计算机视觉分析软件测量在1.5Nm力矩下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时C 1-C2的活动度(ROM);破坏寰椎前弓和侧块制备不稳模型(失稳组),再次测量相同力矩下各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9月~2017年3月,对6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采用颈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术前均常规行颅骨牵引,椎弓根进钉点位于寰椎椎弓两侧距后结节20 mm、后弓下缘2 mm,内倾5°~10°、头倾10°~15°,置入直径3.5 mm、长22~26 mm螺钉。枢椎螺钉的进钉点位于侧块内上象限,内倾约25°,头倾约25°置入直径3.5 mm、长24~28 mm螺钉。[结果]术中无血管及神经损伤。术后随访6~36个月,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术后检查显示螺钉位置良好,无内置物松动、断裂。术后12个月JOA评分为11.00~17.00分。[结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经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经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症的置钉方法及疗效.方法 应用经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症25例.结果 25例100枚螺钉均成功置入,术后4~6个月植骨融合,未发现钉棒断裂及松动.结论 经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可直视下置钉、短节段固定,是治疗寰枢椎不稳症一种值得推荐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国人寰椎定量解剖研究及螺钉置入的安全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和测量国人寰椎以获取形态学参数,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证据,减少相关手术并发症。方法:用电子游标卡尺和量角器测量48套正常成年人寰椎新鲜标本的相关参数,包括寰椎前弓宽度(AW)、寰椎前弓与侧块相连处厚度(AD)、后弓椎动脉沟最窄处骨内的高度(ITG)、后弓椎动脉沟最窄处外缘的高度(OTG)、侧块中点高度(MHL)和侧块宽度(LW)、寰椎侧块外倾角(α),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W平均为(20.45±1.53)mm;AD男性左侧平均为(3.91±1.32)mm,右侧平均为(4.11±1.42)mm,女性左侧平均为(3.72±1.61)mm,右侧平均为(3.82±1.53)mm;ITG男性左侧平均为(2.46±1.57)mm,右侧平均为(2.41±1.65)mm,女性左侧平均为(2.36±1.57)mm,右侧平均为(2.32±1.65)mm;OTG男性左侧平均为(4.76±2.26)mm,右侧平均为(4.64±1.70)mm,女性左侧平均为(4.55±2.26)mm,右侧平均为(4.53±1.30)mm;MHL平均为13.68mm;LW平均为12.98mm;α平均为25°。结论:手术时必须考虑到个体、性别、左右差异。术中禁忌盲目操作以免造成椎动脉、神经根及脊髓损伤。由于寰椎椎弓根螺钉和寰椎侧块螺钉进钉点不同,使得寰椎椎弓根螺钉的长度较寰椎侧块螺钉要长。  相似文献   

12.
寰椎经后弓侧块螺钉固定通道的CT测量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目的:提供国人寰椎CT测量的数据,探讨寰椎经后弓侧块行螺钉置钉的可行性。方法:采用50具寰椎骨标本,对经寰椎后弓侧块的螺钉固定通道进行多个切面的CT断层扫描并测量。结果:将寰椎后结节中点旁开18~20mm的矢状面与后弓下缘上方2mm处的水平面的交线在后弓后方的投影点确定为进钉点;进钉方向保持与冠状面垂直,在矢状面上钉尖向头侧倾斜约5°,是寰椎经后弓侧块螺钉固定较理想的置钉通道。结论:寰椎具备行经后弓侧块螺钉内固定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寰椎椎弓根髓腔大小对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影响.方法:从2009年1月~2012年6月在本院行寰枢椎后路固定融合术的患者中,筛选出年龄≥20岁、术前影像学测量寰椎椎弓根高度>4mm的患者97例,男41例,女56例,年龄20~79岁,平均41.6岁术中选择内固定方法时,寰椎首先选择椎弓根螺钉固定,若椎弓根螺钉置钉失败则改用椎板钩或侧块螺钉固定.其中145个椎弓根成功置入椎弓根螺钉,49个椎弓根因无法形成椎弓根螺钉通道,改用椎板钩或侧块螺钉固定.用CT 三维重建技术测量所有患者寰椎椎弓根髓腔的高度.根据髓腔高度将寰椎椎弓根分为3型:Ⅰ型,髓腔高度≥2mm;Ⅱ型,髓腔高度<2mm;Ⅲ型,无髓腔.统计每型椎弓根成功置入椎弓根螺钉的比率,比较其差异.结果:椎弓根螺钉固定组中,Ⅰ、Ⅱ、Ⅲ型椎弓根个数(比率)分别为104个(71.7%)、39个(26.9%)、2个(1.4%);非椎弓根螺钉固定组中,Ⅰ、Ⅱ、Ⅲ型椎弓根个数(比率)分别为2个(4.1%)、28个(57.1%)、19个(38.8%).Ⅰ、Ⅱ、Ⅲ型椎弓根成功置入椎弓根螺钉的比率分别为98.1%(104/106)、58.2%(39/67)、9.5%(2/21),Ⅰ型明显高于Ⅱ型和Ⅲ型,Ⅱ型明显高于Ⅲ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寰椎椎弓根髓腔大小对椎弓根螺钉的置入有一定影响.寰椎椎弓根髓腔高度≥2mm时建议行椎弓根螺钉固定,髓腔高度<2mm时可根据术者情况选择固定方法;无髓腔时建议不行椎弓根螺钉固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寰椎椎弓根螺钉和侧块螺钉固定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月-2010年1月,行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32例(A组),行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技术28例(B组)。通过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颈枕区疼痛缓解,JOA评分和术后植骨融合情况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JOA评分,颈枕区疼痛缓解WAS评分)和植骨融合率方面无明显差异。A组术中失血量和手术时间明显低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B组中有3例术后出现颈枕区疼痛加重。结论: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显露范围小,简化了操作程序,减少了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在设计手术方案时,应优先考虑椎弓根螺钉技术,而侧块螺钉技术可以作为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15.
寰椎后弓侧块螺钉固定的解剖学测量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3  
目的:为寰椎后弓侧块螺钉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电子游标卡尺和量角器对40例干燥寰椎标本测量与进钉技术相关的解剖学数据。结果:测量得出寰椎后弓平均高度为4.58mm,寰椎“椎弓根”平均宽度为7.89mm,侧块中部平均高度和宽度分别为12.94mm和12.76mm,最大进钉深度为28.50mm,螺钉内斜角度为9.1°,上斜角度为4.7°。结论:进行寰椎后弓侧块螺钉固定是安全可行的。该术式可望成为寰枢段后路短节段固定的优选术式。  相似文献   

16.
寰椎椎弓根进钉通道的数字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寰椎椎弓根进钉通道在矢状面角(SSA)为0°时不同水平面角(TSA)方向投影的变化规律。方法:将20例健康成年志愿者(男12例,女8例;年龄24~68岁,平均45岁)的寰椎CT连续断层扫描数据导入Mimics 10.01软件,三维重建寰椎数字解剖模型,将重建的结果以.stl格式保存,再将寰椎数字模型导入UG Imageware 12.0,建立寰椎椎弓根进钉通道数字化分析方法,确定三维参考平面,分析在SSA为0°时左右椎弓根TSA分别从0°~30°,均匀间隔5°,观察280个寰椎椎弓根进钉通道的长度和内切圆半径的变化规律。结果:280个寰椎椎弓根进钉通道的长度为20.54~33.21mm,其中11个通道长度小于最短椎弓根螺钉长度(22mm);TSA为0°进钉时左右通道长度均最大,左右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5°~30°进钉时同一进钉角度左右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侧不同进钉角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80个寰椎椎弓根螺钉通道的内切圆半径为1.38~2.51mm,其中有42个内切圆半径小于最小椎弓根螺钉半径(1.75mm);同一进钉角度右侧内切圆半径与左侧比较及同侧不同进钉角度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个体甚至同一个体的左右两侧椎弓根形态之间有较大差异。部分寰椎椎弓根进钉通道长度和内切圆半径小于椎弓根螺钉最小长度和最小半径,椎弓根进钉通道内切圆半径小于最小椎弓根螺钉半径时置钉会穿破椎弓根的皮质骨,不适合采用经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术前用数字化技术测量寰椎椎弓根进钉通道可以实现个体化置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利用CT三维重建对椎动脉沟后弓高度4 mm的寰椎进行置钉通道相关参数测量,探讨椎弓根显露置钉技术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5年6月行颈椎CT三维重建检查且排除上颈椎畸形、手术的患者90例,其中单侧或双侧椎动脉沟后弓高度4 mm的51例,共84侧。利用其图像数据行寰椎三维数字化重建,并分别测量置钉通道相关数据。结果:51例患者中,椎动脉沟处后弓最低高度为(3.28±0.51)mm,侧块高度、宽度、与后弓移行处高度均可容纳3.5 mm直径螺钉置入。0°~15°(0°、5°、10°、15°)理想椎弓根螺钉钉道长度依次为(27.36±1.81)、(27.01±1.68)、(27.07±1.75)、(27.48±1.72)mm,椎弓根显露置钉技术钉道长度依次为(23.44±1.79)、(23.87±1.84)、(24.58±1.89)、(25.56±2.01)mm,侧块螺钉钉道长度为(20.78±2.05)mm。螺钉通道5个截面的CT值均值分别为椎弓根螺钉(701.89±141.48)HU、侧块螺钉(599.11±137.33)HU。0°~15°理想椎弓根螺钉通道长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15°椎弓根显露置钉法钉道长度随内倾角增加而增长(P0.05),且均比侧块螺钉钉道长(P0.05),椎弓根螺钉通道穿过骨质CT值均值高于侧块螺钉通道(P0.01)。结论:利用椎弓根显露置钉技术可完成椎动脉沟处后弓高度4 mm的寰椎置钉,且钉道长度损失不多,穿行骨量较大,预期把持力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椎弓根螺钉植入在骨质疏松患者脊柱后路固定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9年12月-2011年3月,使用计算机导航辅助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51例(导航组),与同期传统X线机监视下徒手植入椎弓根螺钉治疗该类患者41例(传统组)进行比较。术前经双能骨密度测量两组均合并骨质疏松症。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密度测定值、病程、累及节段、术前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螺钉重植率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术后通过CT采用Richter法评价椎弓根螺钉位置,通过三维CT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导航组植入螺钉250枚,其中初植成功239枚,螺钉重植11枚(4.4%);传统组植入螺钉213枚,其中初植成功190枚,螺钉重植23枚(10.8%);两组螺钉重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19,P=0.009)。导航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少于传统组(P<0.05)。Richter法评价椎弓根螺钉位置,导航组优240枚、良10枚,传统组优191枚、良21枚、差1枚,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66,P=0.023)。导航组和传统组随访时间分别为(7.8±1.5)个月和(8.7±1.5)个月。导航组术后6个月三维CT显示植骨均达骨性融合,未发现椎弓根螺钉松动、拔出、断裂等情况。传统组1例术后6个月植骨部分吸收,给予支具制动限制活动,加强抗骨质疏松治疗等措施,术后9个月植骨达骨性融合;余患者术后6个月植骨达骨性融合。结论计算机导航技术能够很大程度避免椎弓根螺钉位置偏差、反复拔出重植等情况,实现每枚椎弓根螺钉最大稳定性,减少手术暴露时间及出血量,为合并有骨质疏松症患者行脊柱后路固定手术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手术辅助方式。  相似文献   

19.
Several studies have evaluated quantitative anatomic data for direct lateral mass screw fixation. To analyze anatomic landmarks and safe zones for optimal screw placement through the posterior arc of the human atlas, morphometric parameters of 41 adult native human atlas specimens were quantitatively measured. Internal dimensions of the atlas (lateral mass, maximum and minimum intraosseous screw length), minimum height and width of the posterior arc and optimal screw insertion angles were defined on pQCT scans. By this, an optimal posterior screw insertion point (OIP) and a preferable screw direction (PSD) through the posterior arch into the lateral mass of C1 were defined. External dimensions (transverse and sagittal diameter) as well as the width of the mid-portion of C1 lateral mas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male specimens. The mean height of the posterior arch at the vertebral artery groove was 4.1 ± 0.8 mm in female and 4.6 ± 0.9 mm in male specimens. The optimal screw insertion point was located 21.6 ± 1.7 mm in female and 23.6 ± 2.3 mm in male lateral from the posterior tubercle of C1 (P < 0.01). The preferable screw direction was a mean medial inclination of 7.9 ± 1.9° in female and 7.3 ± 2.7° in male specimens and a mean rostral direction of 2.4 ± 1.8° in female and 3.1 ± 1.7° in male specimens. In conclusion, the presented study provides information for the use and design of upper cervical spine instrumentation techniques, such as screw placement to C1 via the posterior arch.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working areas and safe zones (OIP, PSD) might contribute to a minimization of screw malposition in this highly demanding instrumentation technique.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椎弓根内壁显露在寰枢椎椎弓根固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显露寰椎椎弓根内壁和枢椎椎弓根内上壁,共置入椎弓根螺钉219枚,其中寰椎107枚,枢椎112枚。结果一次性置钉成功198枚,术后X线和CT检查螺钉均位于椎弓根内,上倾及内倾角度良好,无置钉有关的并发症。结论术中显露寰椎椎弓根内壁和枢椎椎弓根内上壁,可以提高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的置钉准确率,减少透视次数,减少出血量,节约手术时间,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