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AMI,尤其是60岁以上的老人AMI近年来有渐增多的趋势,其病死率仍较高.研究AMI发病与情绪、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在国内外受到重视,这对预防AMI的发生有积极意义.本文就我院经临床、心电图、血清酶学等检查确诊住院治疗的老年AMI 103例病案资料为主,结合随访咨询,对其发病诱因、发病前生活、工作、精神状况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分析.内容为发病前一周内精神应激因素.每例只取一项作主导地位因素进行统计,次要因素一律未计.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我院经心电图、血清酶学确诊治疗的中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51例病例资料,对其发病诱因、发病前生活、工作精神状态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分析,发现情绪对AMI发生有着重要意义。每例只取一项为主导地位的因素进行统计。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年轻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特征,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回顾性总结52例年轻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资料,对其梗死部位、临床症状、发病至就诊时间、镇痛剂的使用,危险因素及治疗后心脏事件的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①年轻人AMI发病时的主要症状以胸痛多见,前壁梗死多于下壁,就诊早.②危险因素以吸烟、高血脂及冠心病家族史多见.③心功能恢复较好,并发症少,死亡率低.结论:年轻人AMI发病症状及并发症在临床上有其特殊性,诊治中应予注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病因。方法:对28例青年人AMI患者进行回顾性综合分析。结果:青年人AMI患者以男性为主(96.4%),发病突然又有典型心绞病症状,多有明确诱因。结论:青年人AMI强调预防为主,主要是强调早期去除危险因素,而吸烟是其最常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中青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发病危险因素,探讨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研究78例中青年男性AMI患者的发病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结果 中青年男性AMI患者发病多有明确诱因,危险因素以血脂异常、吸烟、高血压和过量饮酒为主.结论 对中青年男性AMI患者预防应强调早期行为干预,消除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有,无心绞痛病史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香超 《临床医学》1999,19(3):35-36
回顾分析1994~1998年上半年住院的急性心肌梗塞(AMI)118例,将其中发病前无心绞痛发作史与有心绞痛病史者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与分组:118例中,男98例,女20例,平均年龄60.9±9.2岁。均系住院AMI患者,均符合WHO诊断标准,均有典型心电图演变、血清心肌酶谱演变,凡本次发病前无心绞痛或有与心绞痛相  相似文献   

7.
朱楚豪 《临床医学》1998,18(1):10-11
急性心肌梗塞(AMI)后早期心绞痛的发生,是梗塞延展或再梗塞的高危因素。本文对我院216例AMI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梗塞后心绞痛的临床特征及发病机理,旨在对治疗有所帮助。 1 资料和方法 收集1990~1997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AMI216例,其中男性171例,女性45例,年龄自31~82岁,平均年龄62岁。其中前壁梗塞(包括前间壁,前侧壁,广泛前壁)114例,下壁梗塞(包括后壁,右室)68例,前下复合壁梗塞11例,无Q波梗塞23例,其中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年龄及性别特点,以便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对本院9年问的591例AMI住院患者的发病年龄和性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MI在男性50、70岁左右为两个发病高峰,而女性则在70岁左右为一个发病高峰。结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AMI发病高峰前应采取干预措施以降低AMI发病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诱发因素与中年人急性心肌梗塞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方法:比较AMI12小时内进行溶栓的52名中年人和73名老年人的诱发因素,溶栓后再灌注及冠状动脉造影情况。结果:中年人AMI前有明显诱发因素者比老年组多见(32/52,13/73,P<0.01),再灌注率显著高于老年组(75.0%,50.7%,P<0.01),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率在两组再灌注病人中差异显著(8/9,1/12,P<0.01)。在中年人组8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心肌梗塞病人中,心肌梗塞前均存在精神因素和长期吸烟诱因。结论:中年人仰多具诱因,心肌梗塞溶栓再通率明显高于老年人,诱发因素可能是诱发中年人冠状动脉痉挛引起AMI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18):3213-3215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壁瘤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8年2月于本院诊治的AMI患者32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左心室造影检测有无室壁瘤形成分为室壁瘤组40例和非室壁瘤组280例。统计室壁瘤发生率,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室壁瘤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320例AMI患者中有40例患者患者显示有室壁瘤,另280例无室壁瘤,室壁瘤发生率为12.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年龄、心绞痛发作史、前壁心肌梗死、侧支循环、存在完全闭塞或次全闭塞的主要血管方面,室壁瘤和非室壁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壁心肌梗死、是否存在完全闭塞或次全闭塞的主要血管是AMI患者室壁瘤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AMI患者后室壁瘤发生率较高,前壁心肌梗死、是否存在完全闭塞或次全闭塞的主要血管是AMI患者室壁瘤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青壮年(<40岁)AMI病人的发病情况、临床过程、并发症及转归与老年(>60岁)AMI病人有所不同。现将32例青壮年AMI病人与196例老年AMI病人进行比较,结果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青壮年组:男性29例,女性3例,年龄21~40岁,平均34.3岁。有高血压、冠心病家族史19例,有心肌梗塞家族史10例。4例有轻度高血压史,病程半年~4年,2例有心绞痛史。老年组:男性142例,女性54例,年龄60~87岁,平均65.3岁。有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高血脂及糖尿病者175例。 1.2 发病情况 青壮年组除有心绞痛2例外,其余30例在发生AMI前数日至十几日有心前区阵发性隐痛、胸闷发作。32例均有劳累诱因,26例有近日严重吸烟、酗酒诱因。发病症状均有典型心前区或胸骨后持续性压榨样疼痛,伴有濒死感。老年组发病症状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急,变化快,发病后如只等医护人员到来,会耽搁救治时机,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实践证明,家属行为对AMI患者院前急救的影响不容忽视。我们回顾分析了10 6例AMI患者院前急救的资料,认为家属行为对AMI患者院前急救有重要影响。1 临床资料选择1999年1月至2 0 0 3年5月院前急诊AMI患者10 6例,男82例,女2 4例,35~72岁,均实施院前急救。患者病情:轻度39例,中度36例,重度31例。心梗部位:下壁30例,前壁2 9例,广泛前壁16例,前间壁12例,正后壁12例,高侧壁3例,心内膜下4例。发病时有家属在场并正确参与抢救6 5例,家属在场未参…  相似文献   

13.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时间与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院自1998年1月至2005年7月采用国产尿激酶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后不同时间点,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观察其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52例患者,均在本院心内科住院治疗,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其诊断标准,溶栓治疗适应证与禁忌证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确定的标准[1]。根据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时间距AMI发病时间的早晚分为A、B、C三组。A组21例,AMI后≤6h内溶栓治疗,男17例,女4例,年龄(58.2±9.8)(40~75)岁,广泛前壁心梗8例,前间壁心梗7例,下壁心梗5例,右室心梗1例。B组17例,AMI后6~12…  相似文献   

14.
刘爱琴 《临床医学》2010,30(9):41-42
目的分析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及其可能致病因素。方法对88例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从危险因素、诱因、发病方式、冠状动脉造影、心功能情况等方面来分析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结果冠状动脉造影85例,其中冠状动脉痉挛8例,其余均有冠状动脉血管的病变。猝死3例,心功能正常51例,心功能不全1~3级37例。结论本组青年人AMI以男性多见,吸烟和家族史是造成青年人AMI的最主要危险因素。冠状动脉血管以单支病变为主,预后较好,应重视对青年人危险因素的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5.
张群芳 《临床荟萃》1995,10(18):838-839
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溶栓治疗6小时以内疗效较佳,生存率明显提高,但对AMI晚期12小时以上的溶栓治疗报道较少.我院对5例发病时间在16~43小时的AMI晚期患者,进行溶栓抗凝治疗取得良效,现将疗效观察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5例患者均符合1979年修订的“冠心病诊断”参考标准.AMI的诊断标准:①有典型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或闷痛,持续30分钟以上,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②有特征性的动态心电图改变(QRS、ST、T波改变).③有动态心肌酶学改变.5例AMI均为男性,年龄为40~67岁,发病时间16~43小时.其中前侧壁梗塞合并急性心功能不全1例,广泛前壁梗塞2例(其中1例合并有心源性休克、心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公认急性心肌梗塞(AMI)发病前有一个先兆,预示近期内有发生心梗的可能。因此如何把握其诊断时机和及时有效的抢救,对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1 拟诊标准 本文100例为我院近几年门诊和住院患者,临床均符合我们拟定的AMI的先兆诊断标准。其资料结果可见附表:男性68例,女性32例,年龄49~74岁。其中门诊观察治疗期间发生AMI69例,住院期间发生AMI6例,共75例。25例经及时有效的抢救而避免演变成AMI。心肌梗塞前心绞痛加重且频繁者占96%,心电图ST段改变者占64%,T波改变占96%,血清酶学正常,多阈值心电图异常,心室晚电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青年人(〈45岁)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探讨其病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41例青年人AMI和同期中老年(≥50岁)AM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危险因素及诱因、临床表现、心电图、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等。【结果】青年组危险因素主要为吸烟、高脂血症/肥胖;多在大量吸烟、暴饮暴食、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诱因后发病,胸痛典型,并发症少,预后较好。心电图检查多表现为前壁和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提示病变血管以单支病变多见,主要累及左前降支(LAD),狭窄程度较轻,侧支循环少,很少累及主干。青年组冠脉造影正常7例(17%)亦明显高于中老年组(0例)。【结论】青年人AMI病因以动脉粥样硬化(83%)为主,各种诱因造成的冠状动脉痉挛或斑块破裂是发病的重要原因。掌握其临床特点有助于早期诊断,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及减轻精神紧张有利于减少心梗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24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晚发性心性猝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对其发生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做以下简要讨论。 1 临床资料 24例为我院1988年1月~1994年1月收住院患者。AMI的诊断根据病史、心电图及酶学变化而确定。晚发性心性猝死的诊断为AMI发病二周以后病情稳定情况下突然发病于即刻或6小时内发意外死亡。男16例,女8例,年龄41~83岁。广泛前壁梗塞15例,前间壁5例,下壁+右室+正后壁4例。早期并发心衰14例,肺水肿、休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者4例,室早14例。短阵室速3例。QTc延长16例,发生室壁瘤15例,心室晚电位阳性20例。发生猝死时间:发病后第2~3周10例,第3~4周8例,4周以后6。诱因:情绪激动12例,大便费力6例,下床过早活动2例,4例无明显诱  相似文献   

19.
血栓前体蛋白对血栓形成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浆中血栓前体蛋白(TpP)的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急性脑梗死(ACI)、不稳定心绞痛(UA)、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利用酶联免疫方法(ELISA)定量测定50例健康对照者、33例AMI患者发病6 h前后、28例UA、18例ACI治疗前后、17例DIC各期血浆中TpP的浓度。【结果】AMI患者发病6 h内、ACI治疗前后、DIC各期血浆TpP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AMI发病6h后及UA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AMI患者发病6 h前后比较、ACI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7 d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DIC患者消耗性低凝期、纤溶亢进期与高凝期、治疗后期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TpP对血栓形成性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可作为AMI、ACI、DIC的早期诊断指标,并且对ACI和DIC的病程发展、疗效评估有较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34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结果及其临床特征。结果 348例AMI患中冠脉造影正常31例(8.9%)。与冠脉病变组对比分析其临床资料,该组患临床特征表现为年龄较轻,急性心肌梗死前大多无心绞痛史、糖尿病和血脂代谢异常史,而吸烟较多,发病前大多有紧张劳累。结论 AMI患中冠脉造影正常并非少见,冠脉痉挛在心肌梗死的发病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急性血栓形成并血栓自溶是其病理改变之一,吸烟、大量饮酒可能是冠脉痉挛的诱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