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于胎儿血样检测为胎儿和新生儿同种免疫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经验性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IVIG),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研究设计:采用决策分析模型,比较有胎儿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史的孕妇和处于高危状态的胎儿两种不同治疗方案的成本效益:①按胎儿血样(FBS)检测的胎儿血小板水平给予IVIG和糖皮质激素;②按经验法给予IVIG。第1种方案,应用FBS在孕24周时检测胎儿血小板水平,并在6周后重复检测以指导治疗。第2种方案,自孕24周起,每周经验性给予IVIG,直至孕37周。主要观察指标为获得的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的边际成本。结果:在每1000例反复性同种免疫血小板减少症高危胎儿的孕妇中,经验性治疗与FBS指导下的治疗相比,胎儿的围生期死亡例数从31.7降至11.8,而慢性神经系统缺陷却从6.1增至9.6。这一结果意味着经验性治疗可获得382QALY,而每个QALY节省32747美元。敏感度分析显示,当围生期ICH发生率〉28%时,经验性治疗并非低本高效。结论:对于存在胎儿新生儿同种免疫血小板减少症高危因素的孕妇来说,当围生期ICH〈28%时,经验性IVIG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人类血小板抗原与新生儿同种免疫血小板减少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宝贯  郭永建 《上海医学》2007,30(5):378-381
与ABO血型抗原可诱发新生儿溶血病相似,母-胎之间的人类血小板抗原(human platelet an- tigen,HPA)不合可导致母体发生免疫反应,最终破坏胎儿或新生儿的血小板,产生不同程度的临床并发症。此病在出生前称母-胎同种免疫血小板  相似文献   

3.
Althaus  J.  Weir  E.  G.  Askin  F.  高雪莲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1):19-19
目的:对于治疗和未治疗的新生儿同种免疫血小板减少症的胎盘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分析检查结果与临床结局的关系。研究设计:共检测了14例伴新生儿同种免疫血小板减少症孕妇的胎盘。从病历中提取孕妇产前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和妊娠结局的记录。对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组和非治疗组,进行了胎盘病理和临床结局的组间Fisher检验。1例诊断颅内出血(ICH)后的治疗病例被排除。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未治疗妊娠组表现为明显的淋巴浆细胞慢性绒毛炎,m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组则未发现类似改变(P=0.005)。未治疗组胎儿生长受限和胎死宫内的发生率与ICH相同,尽管与治疗组在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但治疗组未发现ICH、胎儿生长受限及胎死官内病例。结论:新牛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通常会表现为慢性绒毛炎,而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可减轻此炎性免疫反应。推测在新生儿发生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时,母体抗体中存在一种对胎儿内皮细胞的普遍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由于父母血小板血型不合产生血小板抗体,诱导新生儿发生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2例临床上确诊为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NIT)的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方法检测患儿及其父母的血小板相关抗体,应用PCR-SSP法对患儿及父母进行HLA及HPA基因分型,根据相应的抗原进行抗体特异性分析.结果 22例NIT患儿中,14例是由于同种免疫性因素引起的,其中27.3%(6例)南HLA抗体引起,13.6%(3例)由HPA抗体引起,22.7%(5例)南HLA+HPA抗体引起;9.1%(2例)由于被动免疫性因素引起;27.3%(6例)由自身抗体引起.其中,同种免疫性抗体以抗HLA-A2、19,抗-B40及抗HPA-3a多见.结论 在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主要以父母血小板血型不合引起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为主,临床产前诊断预防和产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以血小板减少、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临床上虽已有明确的分型与分期,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上存在多种选择,本文就近年来ITP治疗上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由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异常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多、生成减少、临床上以皮肤黏膜出血为特征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1],成人发病率约为5~10/10万[2],儿童年发病率为1.9~6.4/10万[3].自身抗体介导的血小板破坏是ITP的发病基础.自身抗体使ITP患者的血小板仅存在数小时就会被迅速清除,远远短于正常人血小板寿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免疫抑制剂用于儿童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近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73例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A、B、C三组,A组21例,B组33例,C组19例;A组给予利妥昔单抗治疗,B组给予重组干扰素α-2b肌内注射治疗...  相似文献   

8.
双血小板抗原型不合引起的母婴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与分析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7例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其中应用免疫球蛋白联合常规糖皮质激素治疗46例为观察组,应用常规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的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61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出血停止时间、血小板达正常值的用时、住院天数、CR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出血停止时间、血小板达正常值的用时、住院天数、CR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02,P=0.285)。结论:针对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采用免疫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效果显著,即可显著改善患者血小板水平,快速止血,且减少各种不良反应,因而具有较高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人免疫球蛋白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21年1月该院收治的64例ITP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rhTPO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人免疫球蛋白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清学指标[血小板(PLT)、血小板生成素(TPO)、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88%,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LT水平高于对照组,TPO、PA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免疫球蛋白联合rhTPO治疗ITP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及PLT水平,降低TPO、PAF水平,其效果优于单纯rhTPO治疗。  相似文献   

11.
谢一唯  王莹  李育  蒋璐茜 《浙江医学》2019,41(6):533-536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检测与早期流产及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NAITP)的相关性及其预测价值。方法采用血小板抗体检测试剂盒(固相凝集法)对175例有早期流产史的妇女及2537例正常孕妇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并按流产次数进行分类观察。应用ROC曲线分析血小板抗体效价水平对NAITP发病的预测价值。结果175例有早期流产史的妇女,检出血小板抗体阳性34例(19.43%),2537例正常孕妇检出血小板抗体阳性74例(2.92%),有早期流产史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小板抗体阳性率随流产次数增加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抗体效价水平在1:32时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AUC为0.802,灵敏度0.714,特异度0.854。结论血小板抗体阳性者发生早期流产的风险较血小板抗体阴性者高,且血小板抗体效价≥1:32时对NAITP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因此,作为无创性评估手段,采用固相凝集法进行产前血小板抗体筛查可提前预判孕妇发生早期流产的风险,对于效价较高的妇女可进行早期干预,预防早期流产和NAIT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后生存质量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治疗手段对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健康相关生存质量(HRQOL)的影响。方法53例ITP根据病程分为早期组(病程3个月,即新诊断ITP)和慢性组(病程≥3个月,含持续性和慢性ITP),每组再根据是否采用升血小板治疗分为治疗组和非治疗组,采用KIT(the Kids’ITP Tools)评估量表评价治疗手段对患者及其父母HRQOL的影响。结果合格问卷共73份,其中早期组和慢性组分别为31例和42例;在早期组和慢性组患者中,非治疗组KIT儿童和父母问卷评分均高于治疗组,但只有早期组KIT父母问卷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不同治疗方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使用泼尼松的患者HRQOL最低。结论 ITP治疗不能仅取决于血小板水平,应权衡患者出血部位、出血程度、经济负担和药物不良反应等因素对患者HRQOL的不良影响,根据ITP患者是否存在临床出血倾向和程度决定是否治疗及其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减低剂量免疫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治疗组为免疫球蛋白0.2 g/(kg·d)×5 d,静脉滴注,甲泼尼龙1 mg/(kg·d),静脉滴注.对照组为甲泼尼龙1 mg/(kg·d),静脉滴注.对两组的临床疗效、出血症状控制时间及血小板上升变化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5.00%(19/20),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14/20),治疗组出血症状控制时间(1.61±0.62)d,对照组(2.90±1.20)d,治疗组第3天血小板上升至(44.90±17.78)×109/L,对照组(28.20±9.12)×109/L,治疗组的出血症状控制时间、血小板上升时间及恢复时间明显缩短,总有效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减低剂量免疫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能够迅速控制出血症状,明显缩短血小板上升时间,减少了患者发生严重出血并发症的危险,且减轻了患者的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仅静脉滴注甲泼尼龙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静脉用免疫球蛋白治疗,连续治疗5 d。评价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和治疗后3、5、7 d的血小板计数变化情况,并观察两组患儿治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过敏反应、头痛发热、胃肠道反应。记录出血症状消失的时间,并在治疗后随访3个月观察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两组治疗后各时间点血小板计数均有所上升,且观察上升较对照组明显(P0.05),观察组过敏反应、头痛发热及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0%,与对照组的12.5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0.550,P=0.4500.05),观察组出血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3个月的复发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球蛋白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较单用合甲泼尼龙治疗效果显著,起效快,可迅速控制出血症状,明显缩短血小板上升时间,改善患儿预后,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种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3月-2012年4月收治的30例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15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甲基强的松龙及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治疗,待血小板值迅速上升后,对照组患者仅给予1种免疫抑制剂治疗,而观察组患者给予2~3种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治疗结束后给予1~2年随访。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33%,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稳定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多种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疗效确切,可将患者血小板值长期稳定在安全范围中,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但因其发病机制及病因尚不明确,缺少精准化治疗方案,故导致该病的治疗效果欠佳,治愈率极低,且治疗后复发率高。目前,对于ITP现代医学尚无完全治愈手段,而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明确,不仅疗效优于单独使用现代医学治疗,且可拮抗现代医学治疗手段带来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对现代医学治疗手段的耐受程度。未来,对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在降低ITP复发率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优势仍需要大量的临床数据证实。  相似文献   

17.
摘 要]CD36蛋白在人体中分布广泛,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CD36基因表达缺失者如通过输
血、移植或妊娠等途径接触CD36抗原,则可能产生CD36同种抗体,导致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输注无效甚至发生输血反应。本文作者综述了国内外不同地区和人群CD36基因缺失频率和相关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以及CD36基因突变、抗原及抗体检测方法。
  相似文献   

18.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现更名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1]。初诊ITP患者中,大约有不到10%在脾切除之后仍然需要接受其它治疗而被定义为难治性ITP[2]。ITP的发病机制为循环中产生的血小板自身抗体加  相似文献   

19.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临床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治疗:扯常棘手。1981年Imbach等首次报告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ITP。1983年,Salam等报道了临床第一次静脉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IVRhIG)治疗ITP的应用。1996年,在加拿大正式批准IVRhIG在治疗ITP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联合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与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联合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7年11月我院血液科病房收治的57例成人原发ITP患者,随机分为三组:rh-TPO+常规剂量地塞米松(DX)组,静注人免疫球蛋白(Ig)+常规剂量DX组,对照组单用常规剂量DX。对三组资料进行对比,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所有病例治疗14d,三组达有效(R)、完全反应(CR)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三组总反应率分别为16例(94. 1%),17例(89. 5%),15例(71. 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三组中位起效时间、血小板计数达50×10~9/L中位时间、血小板计数达100×10~9/L(CR)中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继续随访至90 d,TPO+DX组和DX组,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维持在50~100×10~9/L之间,Ig+DX组,血小板计数维持在150~200×10~9/L之间,和前两组血小板计数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少数患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结论 rh-TPO及Ig分别联合常规剂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成人原发ITP疗效相当,且安全性良好。治疗90 d时,Ig+DX组血小板计数的维持水平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