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42例鼻咽癌,11例鼻咽淋巴瘤,32例其他头颈部癌,7例其他头颈部淋巴瘤及40名健康成年人以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清VCA/IgG、VCA/IgA、EA/IgG及EA/IgA抗体的滴度。全部被检者都有VCA/IgG抗体,滴度≥1∶10,鼻咽癌的几何平均滴度(GMTs)5倍于对照组。未分化型与分化型鼻咽癌之间抗体的GMTs相差4倍,未分化型鼻咽癌与对照组之间相差7~30倍30例正常人没有VCA/IgA、EA/IgG及EA/IgA抗体。鼻咽癌患者的滴度升高者超过60%,介于1∶10~1∶160之间,甚至≥1∶640。 IgA抗体对EBV相关抗原的反应是鼻咽癌的一种明显特征,Thompson及Asquith(1970)认为在某些分泌器官上皮癌时血清IgA滴度升高系局部分泌的IgA滤入血循环而来。Desgranges  相似文献   

2.
EB病毒壳抗原(IgA/VCA)能鉴别鼻咽癌的高风险个体。在临床证据出现前4~41个月,即可出现血清IgA/VCA滴度升高。在6054名血清IgA/VCA高滴度人中随机选择130人,对其行纤维内窥镜检查,并行两侧咽隐窝、鼻咽顶部、后壁等6个标准部位的活检。结果7例被证实为鼻咽癌。6例的咽隐窝发现病灶。1例于两侧咽隐窝皆发现病灶,且其左鼻咽顶部标本呈重度化生不良向癌的过渡象。  相似文献   

3.
采用随机,单盲法对鼻咽癌癌前病变EBV-VCA/IgA抗体滴度>1:10的患者62例进行治疗。结果:二黄冲剂治疗组(32例)总显效率75%(24/32),阴转率43.7%(14/32),鼻咽清毒剂组(30例)总显效率13·3%(4/3O),阴转率10%(3/30),两组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提示二黄冲剂能显著降低或阴转血清EBV-VCA/IgA抗体滴度,可产生较好的鼻咽癌预防效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无症状鼻咽癌Epstein Barr (EB)病毒血清学、鼻咽纤维镜表现和预后。方法  1986年 12月采用免疫酶标法检测血清EB病毒壳抗原抗体 (viralcapsidantigen′sIgA ,VCA IgA)、早期抗原抗体 (earlyantigen′sIgA ,EA IgA) ,行间接鼻咽镜和鼻咽纤维镜检查及多部位活体组织检查。确诊鼻咽癌后行根治性放射治疗 ,随访至 1999年底。结果 早期无症状鼻咽癌患者确诊时血清EB病毒VCA IgA、EA IgA抗体水平分别为 1∶10 0 79、1∶10 76,与有症状患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有、无症状患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χ2 =6 73 ,P =0 0 0 9)。有、无症状患者确诊时血清VCA IgA、EA IgA滴度水平与患者预后均无关 (P >0 0 5 ) ,与是否出现颈淋巴结转移无关 (P >0 0 5 )。结论 定期检测EB病毒抗体、鼻咽纤维镜检查及多部位活体组织检查 ,有助于检出早期鼻咽癌 ,尤其是无症状鼻咽癌  相似文献   

5.
无症状鼻咽癌临床分析和长期随访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观察无症状鼻咽癌Epstein-Barr(EB)病毒血清学、鼻咽纤维镜表现和预后。方法:1986年12月采用免疫酶标法检测血清EB病毒壳抗原抗体(viral capsid antigen‘s IgA,VCA-IgA)、早期抗原抗体(early antigen‘s IgA,EA-IgA),行间接鼻咽镜和鼻咽纤维镜检查及多部位活体组织检查。确诊鼻咽癌后行根治性放射治疗,随访至1999年底。结果:早期无症状鼻咽癌患者确诊时血清EB病毒VCA-IgA、EA-IgA抗体水平分别为1:100.79、1:10.76,与有症状患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有、无症状患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6.73,P=0.009)。有、无症状患者确诊时血清VCA-IgA、EA-IgA滴度水平与患者预后均无关(P>0.05),与是否出现颈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定期检测EB病毒抗体、鼻咽纤维镜检查及多部位活体组织检查,有助于检出早期鼻咽癌,尤其是无症状鼻咽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端粒酶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TRAP 银染法对 42例鼻咽部低分化鳞状细胞癌、10例鼻咽部正常粘膜和 8例鼻咽纤维血管瘤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及血清VCA/IgA检测 ,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 鼻咽部正常粘膜和鼻咽癌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 2 0 %和 88.1% ,8例鼻咽纤维血管瘤均未检测到端粒酶活性。鼻咽癌伴颈部淋巴结转移者端粒酶阳性率高于无颈部淋巴结转移者 (P =0 .0 35 ) ,临床晚期 (III、IV)端粒酶阳性率高于临床早期 (I、II) (P=0 .0 48) ,而端粒酶与鼻咽癌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远处转移均无明显相关性 (P >0 .0 5 )。鼻咽癌患者血清EB病毒VCA/IgA阳性率明显高于鼻咽粘膜正常者 (P <0 .0 0 1)。结论 端粒酶活性表达在鼻咽癌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端粒酶活性结合血清EB病毒抗体的检测有利于鼻咽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7.
成人颈部无痛性、硬性肿块多来自头皮或上呼吸道与上消化道粘膜肿瘤之转移,但偶而虽经详细检查仍不能发现原发瘤,故有时可对最常见的部位——鼻咽部、扁桃体、舌根及梨状窝随机活检。然而,如临床上肿瘤不明显,其结果常为阴性。近期的研究表明,在各期活动的彝咽癌患者,抗EB病毒抗原——早期抗原(EA)和壳抗原(VCA)抗体滴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尤其是未分化和非角化型癌的滴度较高。因此这种血清学检查可用来发现隐匿的鼻咽癌。本文报告44例隐匿的或原发灶不明的颈淋巴结转移癌患者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来发现隐匿的鼻明癌。血清学滴定分三种,即对VCA的IgG抗体和EA以及对VCA的IgA抗体,其中以EA  相似文献   

8.
EB病毒被认为是产生鼻咽癌的一个因素。Old氏等首次报告了鼻咽癌患者和EB病毒之间的血清学关系。Henle氏等用间接免疫萤光显示鼻咽癌患者均有抗EB病毒壳抗原(VCA),的IgG抗体,通常滴度都升高。抗早期抗原(EA)和膜抗原(MA)的抗体滴度也同样升高。Wara等最近注意到,鼻咽癌患者,血清IgA效价也升高。Henle等继之发现,93%鼻咽癌患者血清含有抗病毒壳抗原的IgA抗体,73%含有抗早期抗原复合体中D成分的抗体。这些抗体的效价有时可和IgG抗体的效价相等。氏等发现鼻咽癌患者的复发与抗EB病毒有特异性之VCA-IgA抗体效价升高之间有直接关系。这些病人经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SOM)的发生机制及防治方法。方法将56例放疗前无SOM的鼻咽癌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8例,放疗开始后,试验组采用丙酸氟替卡松喷鼻剂喷鼻,善邦通鼻腔洗剂冲洗鼻腔和鼻咽部,口服桉柠蒎肠溶软胶囊及罗红霉素,加强鼻腔、鼻咽局部清理等综合治疗措施,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措施。放疗结束后3月观察两组患者耳鸣、耳闷塞感及听力下降等症状。结果对照组18例32耳、试验组10例16耳出现耳鸣;对照组20例35耳、试验组9例14耳出现耳闷塞感,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放疗前气导听阈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后试验组气导听阈均值为25.5±3.0dB HL,与对照组(40.3±5.0dB H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发生分泌性中耳炎16例(占57.14%,16/28),试验组6例(21.42%,6/28),前者显著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鼻咽癌患者放疗中运用丙酸氟替卡松喷鼻剂喷鼻,善邦通鼻腔洗剂冲洗鼻腔和鼻咽部,口服桉柠蒎肠溶软胶囊及罗红霉素,加强鼻腔、鼻咽局部清理等综合治疗措施能有效降低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探讨鼻咽癌放疗后鼻窦炎鼻内镜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3年5月,该院收治的鼻咽癌放疗后鼻窦炎患者共计35例,术后随访1~3年,观察术后的疗效。结果在35例鼻咽癌患者经鼻内镜手术治疗中,治愈21例,占60%,10例好转,占28.6%,4例无效,占11.4%,总有效率为88.6%。结论鼻内镜手术是临床上治疗鼻咽癌放疗后鼻窦炎的一种很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The management of base of tongue cancer has evolved steadily over time. Organ preservation with primary radiation therapy has produced excellent oncologic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Concomitant chemotherapy has become important in patients with locoregionally advanced disease. Planned neck dissection after organ preservation therapy continues to be an integral step for regional control. This article reports the results of a literature review of base of tongue cancer emphasizing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obtain optimal results in terms of cure and quality of life.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 探讨耳廓开放性外伤的治疗方法。方法 23耳耳廓开放性外伤经彻底清创,肝素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后,对位缝合。术后用抗生素抗感染、丹参扩张血管、罂粟碱改善微循环。结果 23耳中2耳失访,18耳完全成活,1耳部分成活,2耳完全坏死。结论 耳廓撕裂伤、断伤、带有皮蒂的耳廓离断伤,由于断端双侧血管丰富,经对位缝合后容易成活。但耳廓完全离断伤由于缺乏血供,经对位缝合后不易成活,可采用去皮血管植入包埋法,带肌蒂皮瓣移植法或尝试显微外科技术施行血管吻合,以提高耳廓完全离断伤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