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灶性胃癌病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以及对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3年1月~2017年1月间收治胃癌病人2012例,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多灶性胃癌病人36例,收集36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手术方式,病灶数目、部位、分化、T分期、最大直径,脉管、神经侵犯情况,淋巴结清扫数目及淋巴结转移数目。依据淋巴结是否转移分为两组,淋巴结阳性组19例,淋巴结阴性组17例。分析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统计两组3年生存率。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 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多灶性胃癌淋巴结转移与主灶侵犯深度、神经侵犯及主辅灶分布不同区域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主灶侵犯深度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随访结果表明,淋巴结阳性组3年生存率为52.6%,淋巴结阴性组3年生存率为88.2%,阳性组生存率低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灶性胃癌是一种特殊类型胃癌,主灶的侵犯深度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淋巴结转移可能表明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影响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手术预后的可能因素,为进一步改善ICC的预后提供借鉴.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103例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ICC病人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生存率、无瘤生存率的单因素分析,并通过Cox多因素分析得到有独立意义的预后指标.结果 103例ICC病人术后1年、3年生存率为77.70%、45.76%,无瘤生存率为67.65%、40.75%.单因素分析提示性别、肿瘤数目、肿瘤大小、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术前CEA影响病人的无瘤生存率及生存率.Cox多因素分析提示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和术前癌胚抗原(CEA)是影响ICC病人生存的独立因素;肿瘤大小、神经束侵犯、脉管侵犯和术前CEA是影响ICC病人无瘤生存的独立因素.结论 ICC的局部侵犯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ICC病人预后的重要因素,如何进一步规范ICC的治疗,包括术前评估、术中手术方式(是否需常规的淋巴结清扫)、术后辅助方案的制定,需要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结果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θ���ܰͽ�ת�Ƽ�����������¸���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治术后仍有部分复发和死亡病例,淋巴结转移是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影响胃癌病人预后的重要因素。胃癌现代外科治疗的进步,提高了手术切除率、根治切除率及5年生存率,降低了手术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胃癌现代外科治疗从一般的胃大部切除术进入以清除淋巴结为目的的根治术;从解剖学为基础  相似文献   

4.
胃癌术后早期腹腔内化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琦  朱正纲  陈军 《外科理论与实践》2002,7(5):398-399,402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起病隐匿 ,发展迅速 ,就诊时多为中晚期。 49.2 %晚期胃癌病人术后多在 2年内发生复发 ,其中以腹膜复发和转移最多见[1 ] ,并直接导致病人死亡。如何在胃癌术后早期采取合理的治疗手段 ,预防此类复发和转移 ,日益受到人们重视。近来研究发现 ,通过改变术后化疗的给药途径和投药时间 ,可明显提高胃癌疗效[2 ] 。术后早期腹腔内化疗与传统的静脉给药化疗相比 ,能直接作用于根治术后复发和转移高危部位的腹膜 ,且能加大化疗药物的剂量 ,对预防和减少胃癌术后的腹膜复发和转移、提高病人生存率有积极的作用。本…  相似文献   

5.
胃癌癌周淋巴结转移状况与胃癌预后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索胃癌病人淋巴结转移率及个数与胃癌病人预后以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74例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病人行胃癌根治术加D2或D3淋巴结清扫,分析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个数,部位与预后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胃癌根治术后(D2,D3)5年生存率为29.6%(50例)。阳性淋巴结率在1%-20%的5年生存率为70.6%,20%以上5年生存率为12.0%,阳性淋巴结个数为1-55年生存率为46-6%(33例),大于5个为17.4%(17例)(P<0.005)。5年生存率随着阳性淋巴结率及个数增多而呈下降趋势。随着肿瘤浸润加深,淋巴转移率及个数增高(P<0.005)。结论:胃癌阳性淋巴结率及个数与胃癌病人预后有相关性,胃癌阳性淋巴结率,个数可作为简单,有效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6.
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至2000年间在我院接受手术且有完整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的137例早期胃癌病人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与早期胃癌的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提示淋巴结转移是早期胃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本组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病人中,其术后5年生存率为93.2%,显著优于淋巴结转移者;其中有1~3枚淋巴结转移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88.9%;有4枚及以上淋巴结转移者.术后5年生存率仅为30%,(P〈0.05)。血行转移是早期胃癌病人术后复发的主要类型。结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早期胃癌预后的重要指标,术前评估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状态有助于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应重视早期胃癌病人的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7.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外科手术仍然是胃癌治疗的主要手段,在接受手术的患者中,约91%的胃癌患者死于术后复发[1]。Wu等[2]通过对245例早期胃癌的病例分析显示,术后复发率为12.24%;而进展期胃癌复发率高达42%~50%,70%以上发生于术后2年内[3-4]。由于胃癌复发的风险、时间、形式等难以预测,处理起来非常棘手,患者手术根治率低、预后往往较差。因此,复发后如何开展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降低胃癌术后的复发率,使术后5年生存率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8.
再切除在肝癌复发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再切除在肝癌术后复发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8~1999年30例肝癌复发再手术切除的随访资料。结果 对30例肝癌术后复发病人共行33例次手术,首次手术后1,2,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3.3,73.3,56.7,36.7%。第一次再手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3.3,23.3,13.3%。肺转移切除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1.4,42.9,28.6%。结论 肝癌术后复发行再切除能显著提高病人远期生存率,是目前肝癌术后复发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临床和病理危险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直肠癌(CR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半数患者5年内死于复发转移。探讨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临床和病理危险因素对制定防治策略、选择合理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因素颇多,近年来研究认为下列临床病理因素是显著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一、临床因素1.性别:有报道CRC预后,男性患者较女性差,5年生存率分别20%~32%和42%~68%[1,2]。男性患者预后较女性差的主要因素是心血管并发症、永久肠造口、急症手术、呼吸系并发症和吻合口瘘[3]。但近年来诸多文献报道,性别并不影响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4,5]。2.年龄:年龄是否影…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术后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对肝癌(HCC)合并门脉癌栓手术切除疗效的影响并分析其预后因素.方法 2005年至2009年共358例患者接受了HCC切除术,其中55例合并门脉主干和(或)一级分支癌栓.收集该组病例的临床和随访资料.按术后是否接受TACE治疗分为A组(术后TACE组)和B组(术后非TACE组).统计分析两组可能影响预后的临床资料差异,重点考察术后TACE对手术疗效的影响及其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55例患者中术后接受TACE治疗者29例,未接受26例,二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5例总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3.3%、51.4%和43.5%,中位生存时间为26.0个月.其中A组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71.4%、60.1%和50.1%,B组为56.7%、21.7%和10.4% (P<0.001).术后TACE无论在单因素分析还是在多因素分析中均为显著影响术后生存的因素.此外,肿瘤多发、肝静脉癌栓、肝内转移、浸润型癌栓在单因素分析中是预后差的显著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中,浸润型癌栓、肝静脉癌栓及肝内转移是预后不佳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部分HCC合并门脉一级分支和主干癌栓患者手术切除后可获得较长的术后生存期.术后TACE可显著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其他影响预后的因素有浸润型癌栓、肝静脉癌栓及肝内转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IIIA期N2非小细胞肺癌(NSCLC)预后的因素,并分析经手术治疗不同亚组病人的生存率差异。方法分析1997年1月至2000年1月146例手术治疗的IIIA期N2NSCLC病人的可能影响预后因素:病理类型、肿瘤位置、肿瘤大小、手术方式、临床N2情况,N2转移组数及个数、术后辅助治疗等,并用Kaplan-Meier曲线及Logrank检验生存率差异,Cox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各因素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IIIA期N2NSCLC病人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19.86%和14.56%。单因素分析示肿瘤位置、临床N2情况、N2转移组数及个数是影响生存率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示肿瘤大小、临床N2情况,N2转移组数和肿瘤位置影响预后。右肺下叶肿瘤单组或单个N2转移,预后最好。结论纵隔N2转移淋巴结的大小、个数和组数是影响术后生存率主要因素。手术前未发现N2转移(mN2),有1组N2转移(N2L1),N2转移数少于4个者手术治疗效果好。右肺下叶肿瘤发生单组N2淋巴结转移预后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pT1-3N0期胃癌术后临床病理因素(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直径、大体分型、浸润胃壁深度、分化程度、血管侵润和淋巴管浸润)和淋巴结微转移对术后5年无瘤生存率的影响。方法纳入研究对象为pT1-3N0期胃癌共有108例,均为胃肠组医师行胃癌根治术。术后平均随访65.12个月(22~120个月),每位患者淋巴结9枚至28枚不等,将所有淋巴结用EMA指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临床病理因素及微转移对5年无瘤生存率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肿瘤直径”(P=0.033),“浸润胃壁深度”(P=0.024)和“是否有淋巴管浸润”(P=0.005)与淋巴结的上皮膜抗原(EMA)表达有正相关性,而其他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EMA表达无明显相关性。临床病理因素对5年无瘤生存率无明显影响。淋巴结EMA表达阴性,孤立肿瘤细胞巢(Isolated Tumor Cells,ITCs)和微转移(Micrometastasis,MCM)的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8.50%,75.60%和44.40%。ITCs与EMA(-)的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无显著差别(P=0.360),而MCM与EMA(-)的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出现明显差别(P=0.002)。结论对于pT1-3N0期胃癌,若淋巴结中检测出微转移,其预后较差,术后复发率较高,术后应予以积极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空洞型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空洞型非小细胞肺癌42例,用Kaplan-Meier法统计生存率,Log-rank进行差异性检验,分析临床病理学特征与预后的关系.将空洞型非小细胞肺癌病人按照性别、年龄、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是否接受术后辅助化疗6个因素与无空洞形成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例进行1∶2匹配,比较空洞组和无空洞组预后有无差异.结果 42例空洞型非小细胞肺癌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6.%、28.6%和14.7%.单因素分析显示空洞直径和有无胸内淋巴结转移明显影响预后.空洞组和无空洞组总的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两组中的女性(P=0.040)、年龄小于60岁(P=0.032)、淋巴结转移N0组(P=0.046)、TNM分期Ⅰ期(P=0.048)的5年生存率无空洞组均高于空洞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空洞直径和胸内淋巴结转移情况是影响空洞型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癌性空洞影响年龄小于60岁、淋巴结转移阴性和TNM分期Ⅰ期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人的预后,但是否影响女性非小细胞肺癌病人的预后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胃癌病人淋巴结转移个数及率与胃癌病人预后以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74例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病人行胃癌根治术加D2或D3淋巴结清扫,分析淋巴结转移阳性个数、率、部位与预后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胃癌根治术后(D2、D3)5年生存率为29.59%(50例)。阳性淋巴结个数为1-5个5年生存率为46.47%(33例) ,大于5个的17.35%(17例)(P<0.005);阳性淋巴结率在1%-20%的5年生存率为70.58%,20%以上5年生存率为11.86%。5年生存率随着阳性淋巴结个数、率增多而呈下降趋势。随着肿瘤浸润加深,淋巴结转移个数、率增高(P<0.005)。结论 胃癌转移淋巴结状态与胃癌病人预后有相关性,胃癌转移淋巴结个数、转移率可作为简单、 有效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胃周淋巴结转移个数与预后以及有关临床资料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61例获术后随访的胃癌,分析胃周淋巴结转移阳性的个数与预后以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全组5年生存率39.1%;阳性淋巴结个数为0.1~5、>5个时5年生存率为73.8%、37.7%、15.6%(P<0.0001),5年生存率随着转移淋巴结的个数增多而呈下降趋势。转移淋巴结的个数亦与肿瘤的大小、组织学类型、浸润的深度有明显有相关关系。结论:胃癌转移淋巴结个数与术后预后有相关关系,其可作为胃癌术后预后的简单、有效的指标。但不适用姑息性胃癌切除者。  相似文献   

16.
在与癌症相关的死亡原因中,胃癌位列第2位。亚洲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其他地区更高[1]。胃癌预后一般较差,5年生存率仅40%左右[2]。尽管只有9%的胃癌患者发生肝转移,但由于多种不可治疗因素同时存在,肝切除术适应证有限,手术指征也较难把握,更重要的是,肝切除术对胃癌肝转移患者是否有益也存在较多争议。因此,要提高胃癌肝转移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就必须明确其转移机制,进而采取有效的方法来阻断、控制和治疗胃癌肝转移。  相似文献   

17.
肝细胞癌肝切除术后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影响肝细胞癌肝切除术后预后因素,为进一步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0月至1998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手术切除的230例HCC病人资料。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各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法将可能对预后有影响的指标,依次引入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1、3、5年复发率分别为35.2%、52.1%、62.4%;总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9.1%、53.7%、40.2%。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直径是否≥5cm、有无脉管瘤栓、术前AST、肝被膜受侵、肿瘤切缘为影响对肿瘤复发和无瘤生存率有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脉管瘤栓、术前AST升高、肿瘤切缘、肝被膜受侵及肿瘤最大直径依次为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肝细胞癌的预后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脉管瘤栓、术前AST升高、肿瘤最大直径及肝被膜受侵是影响预后的最主要因素。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提高肝癌病人生存率的重要途径,对存在预后不良因素的病人,应加强术后随诊,及时发现术后复发和转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胃癌肝转移肝切除治疗的疗效以及不同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总结24例胃癌肝转移行肝转移灶手术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预后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全组病例均获得随访,胃癌肝转移外科治疗后1年生存率为67%,3年生存率为21%,5年生存率为13%.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脉管瘤栓、R0切除、转移灶大小为重要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转移灶大小、脉管瘤栓为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严格适应证的胃癌肝转移手术切除可以改善预后.综合治疗有望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9.
虽然肝门部胆管癌发病率较低,但仍是较常见的胆管恶性肿瘤。肝门部胆管癌易早期发生淋巴结转移及神经侵犯。手术切缘及淋巴结情况是肝门部胆管癌最重要的预后因素[1-2]。以淋巴结情况为例,未发生淋巴结转移时,根据肿瘤T分期不同,患者术后的5年生存率为37.7%~100%,而无论T分期如何若发生淋巴结转移后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仅约25.4%[3]。在胃癌、直肠癌等消化道肿瘤中,淋巴结清扫范围、清扫数目以及如何根据淋巴结情况对预后进行分层等问题已初步达成了共识[4-5]。然而在肝门部胆管癌中,淋巴结清扫范围、淋巴结分期指标等问题仍存在较多争议。笔者现就肝门部胆管癌中关于淋巴结清扫研究的现状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术中腹腔灌洗液细胞学检测(peritoneal lavage cytology,PLC)和癌胚抗原蛋白测定(pCEA)对胃癌患者术后预测腹膜转移及判断预后的价值。方法 术中采集57例进展期胃癌患者和8例胃良性疾病患者的腹腔灌洗液,进行细胞学检测和放射免疫法测定pCEA水平。结果 胃癌患者腹腔液pCEA阳性率(43.9%)明显高于PLC(26.3%)(P<0.05),PLC和pCEA阳性率与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0.01)。与PLC相比,pCEA对胃癌术后预测腹膜转移有较高的敏感度(94.7%)和较低的假阴性率(5.3%)。PLC阳性组及pCEA阳性组术后1、3、5年生存率均明显低于PLC阴性组及pCEA阴性组(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pCEA是影响胃癌患者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对于胃癌患者术后腹膜转移的预测和预后判断,术中pCEA测定是一种较PLC更加灵敏、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