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返流性胆管炎与胆肠吻合术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 探讨返流性胆管炎的病因、治疗与胆肠吻合术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74例返流性胆管炎的病因、病理、治疗方法和效果。结果 胆道返流的主要原因为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19例)或Oddi括约肌切开(2例)术后和Oddi括约肌松弛,失去抗返流功能(53例)。反复胆道返流可导致肝胆系统急慢性炎症、结石再发。行胆管空肠Roux—en—Y型吻合术38例和胃部分切除胃空肠吻合术20例,观察6年半的优良率为83%。结论 反复胆道返流与胆管炎和结石再发密切相关,通过外科手术消除或减轻胆道返流因素,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Oddi括约肌松弛合并胆总管结石复发的手术治疗方案。方法胆总管复发结石合并Oddi括约肌松弛342例(均行数次胆道手术,胆囊均已切除),根据手术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三组,Ⅰ组281例,行横断胆管+胆肠Roux-en-Y吻合术,Ⅱ组40例,行开腹或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Ⅲ组21例,行ERCP术,比较3种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Ⅰ组结石复发率、胆管炎发生率均低于Ⅱ组和Ⅲ组(P0.05),复发平均时间则晚于Ⅱ组和Ⅲ组(P0.05),而Ⅱ组和Ⅲ组结石复发率、胆管炎发生率及复发平均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肠Roux-en-Y吻合术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和ERCP术(P0.05),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总有效率与ERCP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横断胆管+胆肠Roux-en-Y吻合术是目前治疗Oddi括约肌松弛合并复发胆管结石较有效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 考察皮下通道型胆囊肝胆管成形术(STHG)治疗肝胆管结石及胆管狭窄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对该院1994年12月至2000年6月期间行STHG手术的59例患者的术后中、远期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STHG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而且并发症的种类也较少;本组病例术后无返流性胆管炎的表现,也无胃肠道功能紊乱和吻合口溃疡发生。STHG既保存了胆囊及Oddi括约肌功能,又保证了胆汁的生理流向,还能防止肠液的返流,从而避免了术后功能紊乱和返流性胆管炎的发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肝胆管结石和肝门部胆管狭窄的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我院肝内胆管结石病行保留Oddi括约肌的胆管狭窄整形术(Oddi sphincter-preserved cholangioplasty with hepatico-subcutaneous stoma,OSPCHS)96例中长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我院1994年6月~2006年12月肝内胆管结石病行OSPCHS后随访达3年以上96例的临床资料,报道OSPCHS术后胆管炎和与肝内胆管结石相关性腹痛复发病例的微创治疗结果及转归。结果96例中完全无症状的64例。症状复发32例,其中有与肝内胆管结石相关的腹痛13例,有胆管炎复发19例,胆管炎复发率为19.8%(19/96)。32例平均随访时间为8.1年(3~13.5年)。复发的原因包括残余胆道狭窄(5例)和残余结石(1例),新结石的产生(18例),新的良性胆道狭窄和结石(5例)以及肝门部胆管癌的发生(3例)。除3例拒绝进一步治疗外,16例经过切开皮下盲襻胆道镜治疗后继续随访3.2年无症状,10例有胆道狭窄合并结石(包括残余狭窄和新的狭窄)的仍然有胆管炎或腹痛症状,3例因罹患肝门部胆管癌死亡。结论OSPCHS术后结石和胆管炎复发的病例通过皮下盲襻切开胆道镜取石等治疗避免了再次开放的大手术。OSPCHS是治疗病变非局限化的肝内胆管结石病的最佳选择;处理胆道狭窄仍然是预防结石和胆管炎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胆道再手术原因分析:附828例报告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导致再次胆道手术的原因,以期减少胆道再手术率。方法:总结1990—1999年间收治的再次胆道手术患者828例的临床资料,对胆道疾病再次手术的原因进行归类分析。结果:再手术的主要原因是结石复发或残留,占65.10%;结石合并Oddi括约肌狭窄占33.82%;单纯Oddi括约肌狭窄占9.54%;胆管损伤性狭窄和胆肠吻合口狭窄占10.39%;胆道系统肿瘤占6.52%。结论:胆道再手术的主要原因仍以结石复发或残留为主,其次为Oddi括约肌狭窄;损伤性胆管狭窄等与手术有关的因素不容忽视。减少胆道再次手术的关键在于初次手术的彻底性和手术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放射性核素检查判断T型管引流术后病人是否存在肠胆返流,然后行经胆道镜Oddi括约肌测压判断其是否存在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不良,并检测这些病人血浆胃动素及血清胃泌素水平,从而探讨肠胆返流与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及胃肠肽类激素之间的关系。方法胆道术后留有T型管病人123例,使用放射性核素^99mTc-DTPA判断是否存在肠胆返流,并根据结果将病人分为返流组及对照组,检测其中45例病人空腹血浆胃动素、血清胃泌素水平,并取12例正常人血浆及血清作为对照组,随机选取53例使用胆道镜测量病人的十二指肠压(DP),Oddi括约肌基础压(SOBP)、收缩波幅(SOCA)、收缩频率(SOF)、收缩间期(SOD)及胆总管压(CBDP)。结果123例行胆道取石T型管引流术后的病人中有44例检测到十二指肠胆道返流(35.8%),返流组Oddi括约肌基础压(SOBP)、收缩波幅(SOCA)、胆总管压(CBD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逆流组血浆胃动素,血清胃泌素水平明显低于无逆流组及对照组(P〈0.01)。血浆胃动素与SOBP,血清胃泌素与SOBP及CBDP呈正相关。结论胆管色素结石病人存在着肠胆返流现象,其发生率可达1/3左右。这类病人的Oddi括约肌功能存在异常,胆道压力测定和血中胃泌素及胃动素均存在较无返流组低的状态。这提示Oddi括约肌异常可能是原发性胆管色素结石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Oddi 括约肌为一受神经和体液支配的复杂的调节装置,在肝胆管结石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损伤Oddi括约肌可导致严重的反流性胆管炎,肝胆管结石复发以及胆管癌的发病率升高。为保护Oddi括约肌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一定要严格把握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指征,禁忌应用EST治疗伴有肝内胆管狭窄的肝内胆管结石。谨慎应用胆肠吻合治疗肝胆管结石。  相似文献   

8.
肝内胆管结石行Oddi括约肌成形术15例长期随访报告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评价Oddi括约肌成形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远期随访结果;分析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合理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肝内胆管结石行Oddi括约肌成形术的15例长期随访资料,比较手术前后胆管炎和重症胆管炎发生率差异.结果 15例随访3~22年,平均11.5年,术后残余结石4例(4/15,26.7%),胆管狭窄未纠正者3例(3/11,27.3%),结石复发4例(4/15,26.7%),死亡1例(1/15,6.7%).手术后胆管炎复发率为86.7% (13/15),手术前后无显著性差异(χ2=0.5,P>0.05);手术后重症胆管炎发生率为26.7% (4/15),手术前后无显著性差异(χ2=1.33,P>0.05). 结论处理肝内胆管结石必须彻底处理胆道上游的病变.在不了解肝内胆管是否伴有胆管狭窄等病变时,EST不应作为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完整保留Oddi括约肌微创治疗胆总管结石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因胆总管结石病分别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联合经内镜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bileduct exploration,LCBDE)(T管引流)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术前放置鼻胆管引流、胆总管一期缝合)60例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前置鼻胆管、胆总管一期缝合20例(鼻胆管组)与T管引流20例(T管组)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经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20例(EST组)三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三组均成功完成手术,鼻胆管组拔管时问(8.25±1.21)d,术后住院时间(8.50±4.05)d,均较T管组的(31.60±5.38)d、(13.6±3.97)d明显缩短,远期胆总管结石复发率与反流性胆管炎较ES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近期并发症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置鼻胆管、胆总管一期缝合术既能避免一期缝合后胆管压力增高引起的胆漏,避免了患者术后带管时间长的痛苦,并缩短了住院天数,同时又保留了Oddi括约肌结构的完整性,维持了Oddi括约肌正常生理功能,避免了因Oddi括约肌结构破坏所导致术后反流性胆管炎和结石复发率高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带蒂胆囊瓣修复肝门胆管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性高位胆管狭窄临床常见,多合并肝内胆管结石的炎症性狭窄,通常采用Roux—en—Y型胆管空肠吻合进行外科治疗。这种手术废弃了肝外胆道及Oddi括约肌的生理功能,带来的胆汁流向改变和消化道改建,易造成反流性胆管炎及胆管结石复发。为了保存胆道的生理功能,我们采用带血管蒂的胆囊瓣来修复肝门胆管狭窄与缺损,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带蒂胆囊瓣修复胆管缺损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胆管缺损的修复是胆道外科的一个难题。报道了5例带蒂胆囊瓣修复胆管缺损的经验,认为在oddi氏括约肌功能正常,肝内外胆管病变能充分纠正、局部胆管炎症不重等情况下,应用胆囊瓣修复胆管缺损较用其它非胆系材料更符合生理,在条件允许时应努力争取。  相似文献   

12.
Ninety-one patients with choledocholithiasis were admitted for endoscopic (51 cases) or surgical (40 cases) sphincterotomy of Oddi's muscle, and were followed up on a yearly basis thereafter for a period spanning 1 to 5 years. The study protocol included clinical examinations, ultrasonographic investigations and biochemical tests. The post-surgery mortality rate was 3.9% following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versus 0% after surgery.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ccurred in 3.9% of patients treated endoscopically (bleeding, angiocholitis) and in 5% of surgical patients (bronchopneumonia, suppuration of abdominal wall). Attempts to remove calculi via endoscopic Oddian sphincterotomy failed in 37% of cases. Long-range results were classified as excellent or good in 92% of patients treated endoscopically, and in 100% of cases treated surgically. Endoscopic division of Oddi's sphincter was unsuccessful in 4 patients (8%), who either had recurrent bile-duct stones (2 cases) or developed sphincteric stenosis. Among biochemical indices of biliary stasis, only alkaline phosphatase contents showed a greater increase following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than after surgical treatment. Ultrasonographic studies of the bile duct evidenced a greater incidence of air entrapment in the bile ducts of patients subjected to surgical sphincterotomy.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胆管色素结石形成原因的阶段性研究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多角度研究及探讨胆管色素结石的成因。方法1997—2006年10年间围绕原发胆管结石成因的研究包括对胆管结石及胆汁进行细菌培养及电镜观察:对胆管结石术后病人,放射性核素检测肠胆反流;同样利用该同位素,检测胆系病人肠道通透性;使用金黄地鼠制造胆囊色素结石模型,观察内毒素含量及二胺氧化酶变化,评价肠道黏膜通透性与胆结石的关系;调查胆管结石与胆囊切除术间的关联;观察门奇静脉断流术前后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的变化;研究肠胆反流及胆汁排出速度的变化对胆管结石形成影响;钡餐造影研究十二指肠降段憩室与胆管色素结石形成间的关联;观察药物对Oddi括约肌收缩及胆道压力的影响。结果对原发性胆管结石病人结石及胆汁细菌培养表明,胆石中需氧菌阳性率29/30(96.7%);胆汁中需氧菌阳性率33/35(94.2%)。经扫描及透射电镜亦观察到结石内有细菌存在。放射性核素检查发现胆道残石病人中44/123(35.8%)存在明显的肠液反流。胆管色素结石病人肠壁通透性明显升高。胆囊色素结石模型提示金黄地鼠血清中内毒素含量显著高于造模前水平,二胺氧化酶测试亦表明肠黏膜通透性显著升高。调查发现618例胆管结石病人中既往因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者约占12%。切断迷走神经可使消化间期Oddi括约肌张力减低,餐后Oddi括约肌舒张延迟。核素显像对EST前后胆汁排出情况的研究发现,Oddi括约肌切开后胆汁排出明显加快。钡餐造影显示十二指肠降段憩室在胆管色素结石病人中的发生率较高。多种药物可影响Oddi括约肌的运动功能。结论Oddi括约肌受神经体液因素影响,其结构、功能异常是诱发肠胆反流、胆道感染乃至胆管色素结石形成的重要原因。肠道黏膜通透性增高、细菌易位亦与胆管色素结石的形成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4.
Oddi括约肌与胆管色素结石形成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Wu SD  Yu H  Wang HL  Su Y  Zhang ZH  Sun SL  Kong J  Tian Y  Tian Z  Wei Y  Jin HX  Jin JZ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58-61
目的探讨Oddi括约肌结构及功能异常与胆管色素结石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胆道术后留有T型管的患者123例,使用放射性核素^99mTc—DTPA判断是否存在肠胆反流,以此将患者分为反流组及非反流组,检测空腹血胃动素、胃泌素水平,随机选取53例使用胆道镜测压。采用钡餐透视观察胆管色素结石、非胃肠胆道疾病、胆囊息肉、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的十二指肠降段憩室发生率;十二指肠镜观察原发性胆管色素结石、胆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继发于胆囊结石的胆管结石、胆管末端和乳头部炎症狭窄、胆管末端癌和乳头癌、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患者的十二指肠憩室内(旁)乳头的发生率。结果123例行胆道取石T型管引流术后的患者中有44例检测到十二指肠胆道反流(35.8%),反流组Oddi括约肌基础压(SOBP)、收缩波幅(SOCA)、胆总管压(CBD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反流组血胃动素、胃泌素水平明显低于无反流组及对照组(P〈0.01)。血胃动素与SOBP、血胃泌素与SOBP及CBDP呈正相关。钡餐摄影显示胆总管色素结石患者十二指肠降段憩室发生率达36.62%,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胆管胆色素结石患者十二指肠憩室内(旁)乳头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继发于胆囊结石的胆管结石组、胆管末端和乳头部炎症狭窄组及胆管末端癌和乳头癌组(P〈0.05)。结论胆管色素结石患者存在明显的肠胆反流和胆系感染,Oddi括约肌结构与功能状态与胆管色素结石形成密切相关,其解剖及功能异常是胆管色素结石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十二指肠镜联合胆道镜检测Oddi括约肌功能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采用术前十二指肠镜联合术中胆管造影 (IOC)检测Oddi括约肌功能 ,以决定肝管结石手术方式。 方法 对 319例拟诊为胆管结石者 ,术前十二指肠镜检查十二指肠乳头 ,实施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 ,IOC检查十二指肠乳头与括约肌。 结果 Oddi括约肌功能检测为“优”者 79例 ,“良”者 15 2例 ,“差”者 88例。 结论 对肝胆管结石者应根据括约肌功能的优劣 ,合理选择是否保留括约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Oddi's括约肌切开成形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43例括约肌切开成形术的临床资料.其中胆囊切除术后括约肌狭窄11例,胆管壶腹部结石嵌顿3例,胆总管切开取石伴胆管末端狭窄19例,复发性胆源性胰腺炎6例,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后4例;第1次手术24例,第2次手术19例.结果 腹部切口感染5例,短暂性胆漏2例,括约肌手术处渗血3例,37例(占86%)经5~15年随访,效果满意.结论 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操作方法,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术前十二指肠镜联合术中胆道镜(IOC)观察Oddi括约肌病理状态和功能。方法 对319例拟诊为胆管结石者,术前十二指肠镜检查十二指肠乳头,实施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中IOC检查十二指肠乳头与括约肌。结果 Oddi括约肌功能观测为“优”者79例,“良”者152例,“差”者88例。结论 对肝胆管结石者应根据括约肌功能的优劣,合理选择是否保留括约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胆道癌栓与胆道结石的影象学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或转移性肝癌所致的胆道癌栓与胆道结石在CT片、MRCP上的不同影象学特点。方法 60例患者均经ERCP检查证实为胆管结石或胆管癌栓,在此前提下,回顾性分析60例患者CT片、MRCP的影像学特点。结果男性36例,女性24例,胆管结石患者为40例(占66%),胆管癌栓患者为20例(占34%)。CT检查对胆管癌栓的符合率82.4%,对胆管结石的符合率88.6%,MRCP检查在胆管癌栓的诊断符合率为94%,对胆管结石的诊断符合率为96%。综合ERCP,CT,MRCP的影像学检查所见,胆道癌栓表现为有局部胆管膨胀性扩张,肝内胆管多呈“软藤症样扩张”表现,对胆管的阻塞可以是不完全性的,造影剂可以部分通过,胆管壁也较光滑,这与胆管癌时管腔的完全阻塞及胆管壁僵硬变形有所不同;往往无胆道结石的病史,肿瘤标志物显著升高,肝内或其他部位可查见肿瘤。而胆道结石无局部胆管膨胀性扩张,肝内胆管多呈“枯树枝样扩张”,易有胆道完全梗阻,往往有胆道结石的病史,肿瘤标志物无或轻度升高,扩张的胆管在取石后往往恢复正常;肝内或其他部位往往无肿瘤存在。结论 胆道癌栓与胆道结石的判断是结合病史、ERCP、CT片、MRCP片的综合判断,ERCP对表现不典型病例不仅能对病变进行诊断,且可以进行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19.
胆内瘘53例临床治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胆内瘘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998年3月~2005年7月收治的53例胆内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3%(6/53)的病人术前诊断为胆内瘘,88.7%(47/53)的病人为术中发现;在胆内瘘类型中,52.8%(28/53)为胆囊十二指肠内瘘,13.2%(7/53)为胆囊胃内瘘,15.1%(8/53)为胆囊横结肠内瘘,7.5%(4/53)为胆总管十二指肠内瘘,11.5%(6/53)为胆囊肝总管内瘘。胆石性肠梗阻占胆内瘘的7.5%。结论胆内瘘术前诊断困难,对长期胆囊结石病人,尤其是发现胆道积气征应高度怀疑,其治疗方法可采用胆总管瘘口、肝总管瘘口、十二指肠瘘口、横结肠瘘口修补等方法,对胃瘘口可采用瘘口修补或胃部分切除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