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能量CT碘图形态学与碘浓度测定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双能量CT增强扫描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结节患者,分别测量动、静脉期颈内动脉C T值,筛选C T值同时满足动脉期110~250 H U、静脉期70~110 HU共90例(恶性60例,良性30例)。测量正常甲状腺组织,良、恶性结节碘浓度,得出NICnod值(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 ,标准化碘浓度),比较良、恶性及正常组间甲状腺结节的差异。对结节形态学分析,分别观察:形态是否规则、沙砾样钙化、结节强化环不完整呈“强化残圈征”、结节突破甲状腺包膜呈“节段缺损征”在诊断恶性结节中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度,比较在碘图及普通图像上的差异。结果①甲状腺癌碘图上,形态不规则、结节强化环不完整呈“强化残圈征”、结节突破甲状腺包膜呈“节段缺损征”诊断为甲状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均较普通 CT图像高(P均<0.05),沙砾样钙化在碘图与普通图像上无差异(P>0.05)。②正常与恶性组、正常与良性组及恶性与良性组 NICnod静脉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092、-3.187、-2.660, P均<0.05),动脉期良、恶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静脉期最佳 NICnod为0.76,小于该值诊断为恶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4.61%、75.60%。③碘图形态学结合结节NICnod诊断甲状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1.67%、86.67%、94.44%。结论双能量C T碘图形态学及碘浓度测量对甲状腺癌的定性诊断有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能谱CT曲线斜率及碘浓度定量分析在良恶性甲状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8例经超声筛查的甲状腺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病理检查结果为依据,分别纳入恶性组(n=21)和良性组(n=27);将同期入院行颈部检查的20例无甲状腺结节正常受试者纳入正常组(n=20)。两组受试者均使用能谱CT行能谱CT成像(GSI)单能模式平扫及增强扫描,后应用GSI Viewer软件计算碘浓度和能谱曲线斜率。记录并对比三组受试者计算结果差异;以病理检查结果为依据分析能谱CT检查对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鉴别准确性。结果能谱CT正确诊断良性结节26例,正确诊断恶性结节19例,对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鉴别诊断准确率为93.8%(45/48)。恶性组不同期相能谱曲线斜率及动脉期、静脉期碘浓度值检测结果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受试者(P0.05);平扫期内,良、恶性两组碘浓度值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但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能谱CT在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临床可将其作为切实可行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应用于诊疗工作中,为后续治疗方案的拟定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能谱CT成像技术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结节患者84例,采用能谱CT,所有患者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动脉期),测量并比较结节与正常甲状腺组织的碘浓度值、碘浓度比及有效原子序数,计算能谱曲线斜率,并与病理结果比较。结果:2组碘密度值、碘浓度比及有效原子序数、能谱曲线斜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能谱CT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能谱CT钙基图像定量分析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2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共98个结节),所有患者术前均行甲状腺能谱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根据病理结果,将甲状腺结节分为恶性组(61个)和良性组(37个),另选50例患者的对侧正常甲状腺组织作为正常组,比较3组平扫期钙浓度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得出最佳诊断阈值及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恶性组、良性组和正常组的平扫期钙浓度(mg/cm3)分别为5.52±2.72、10.72±4.68和24.66±7.58,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平扫期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最佳钙浓度值为6.065 mg/cm3,敏感度为65.6%,特异度为91.9%.结论 能谱CT能够定量评估甲状腺结节的钙浓度,对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源CT碘图与能谱曲线技术在甲状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经病理证实并行双能量模式(DECT)增强扫描的甲状腺结节患者的影像资料,利用"Liver VNC""Monoenergytic"软件处理得到碘图与能谱曲线,对甲状腺结节碘图和能谱曲线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良性结节的碘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甲状腺组织高于恶性结节,甲状腺良恶性结节内实性成分之间的碘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所有结节单能谱成像病变实性成分呈下降型曲线,与正常甲状腺组织能谱走行一致,恶性组呈上升型曲线,少部分表现下降型曲线。良性组曲线斜率在三个期相均大于恶性组,在平扫和动脉期,两组间的曲线斜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能CT检查的灵敏度为88.5%,特异性为92.9%,准确率为96.2%。结论碘图定量分析和能谱曲线技术可提高甲状腺结节定性诊断的准确率,为甲状腺疾病临床诊疗提供新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探讨双能CT碘摄取在鉴别良恶性肺结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108例实性肺结节患者(112个结节),所有患者均行双能CT增强扫描。分别计算结节全体积强化程度及碘摄取参数,包括总碘摄取量、总碘浓度、重要区碘摄取量、重要区碘浓度、标准化总碘浓度和标准化重要区碘浓度。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评价各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112个实性肺结节中恶性结节(n=51)的全体积强化程度及碘摄取参数值均明显高于良性结节(n=61)(P值均<0.05)。总碘摄取量及重要区碘摄取量的诊断准确度和敏感度最高,但剔除参数依赖因素后,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提示仅重要区碘浓度可作为独立预测因子(OR=1.36)。结论:双能CT成像技术的碘摄取参数在鉴别诊断良、恶性结节方面较CT增强值具有更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宝石能谱CT GSI双期增强扫描,对所获图像进行多参数定量分析、对比,探讨其在肺小结节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筛选经宝石能谱CT GSI双期增强扫描且有手术病理证实的41例病例,病灶平均直径在1~2cm,将其分为炎性结节组(11例)及腺癌结节组(30例)。对薄层单能量重建图像进行后处理,从结节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结节与邻近肺组织碘浓度差及能谱曲线斜率这四个方面回顾性对比分析,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动脉期结节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及静脉期结节与邻近肺组织碘浓度差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动脉期结节与邻近肺组织碘浓度差及静脉期结节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动、静脉期能谱曲线斜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宝石能谱CT GSI双期增强扫描对于肺小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准确率提高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双源CT能量成像在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91例经双源CT双能量扫描的甲状腺结节患者,获得单能量40~190 keV图像及碘图,计算线性融合图像与各单能量图像对比噪声比(CNR),测量动静脉期良恶性结节各单能量图像CT值、碘图正常甲状腺、结节、同层面颈动脉碘浓度值,绘制良恶性结节CT值衰减趋势图,计算曲线斜率、正常甲状腺与甲状腺结节内碘浓度差异(ICD)、碘浓度差异比(ICDNR)、标准化碘浓度比(NIC),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上述定量参数值诊断恶性结节效能.结果 动、静脉期甲状腺结节在不同能量水平下CNR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1),动脉期最佳CNR在70 keV为11.61±1.71,静脉期最佳CNR在60 keV为10.55±1.09;良恶性结节动脉期单能谱曲线斜率(λ)分别为1.66±0.48,3.31±1.33,ICD分别为(2.83±1.23)mg/mL,(2.10±0.98)mg/mL,ICDNR分别为0.50±0.23,0.38±0.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9.43,4.036,2.791,P均<0.05),λ恶性结节大于良性,ICD及ICDNR良性结节大于恶性;静脉期曲线斜率分别为3.85±2.47,1.24±1.26,NIC分别为0.57±0.32,0.39±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51,4.893,P均<0.05),均良性结节大于恶性;动脉期ICDNR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913,诊断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87.5%.结论 动、静脉期分别采用70 keV及60 keV单能量图像可提高甲状腺结节检出率,能量相关定量参数值对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甲状腺结节^18F-FDGPET/CT影像特征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研究68例[男24例,女44例,平均年龄(52.8±10.58)岁]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经PET/CT检查发现甲状腺结节且有术后病理结果的患者,分析其PET/CT图像特征并获得特征参数,包括结节边界清晰度、密度均匀性、钙化情况、包膜情况、平均CT值、结节大小及SUVmax。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x^2检验及ROC曲线对各参数的诊断效能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8例患者中,病理结果显示恶性18例,良性50例。结节密度是否均匀、有无钙化灶、有无包膜对于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均无统计学意义(x^2=0.21、0.01、0.43,均P〉0.05),结节平均CT值及结节大小亦无鉴别意义(均AUC〈0.5)。结节边界是否清晰对良恶性结节鉴别有统计学意义(x^2=8.06,P〈0.05),其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55.6%(10/18)、80.0%(40/50)和73.5%(50/68)。良性结节SUVmax为3.16±1.84,恶性结节SUVmax为8.53±7.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4.281,P〈0.01)。以SUVmax为评价指标,其ROC的AUC为0.841(95%CI:0.726—0.955),最大约登指数(0.562)对应SUVmax为4.25,其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72.2%(13/18)、84.0%(42/50)和80.9%(55/68)。结论可依据^18F—FDGPET/CTSUVmax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进行判断,但同机CT影像特征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10.
_目的:探讨能谱 CT 诊断肺结节、肿块的价值。方法:选取33例 X 线发现肺结节、肿块的患者,进行宝石能谱成像(GSI)模式三期增强扫描,利用 GSI 后处理功能,分别测量动脉期(30 s)、静脉期(60 s)及延迟期(90 s)病灶的能谱曲线斜率以及标准化碘浓度(NIC),测定各病灶区混合能量 CT 值,比较各参数间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3例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恶性病变17例(恶性组),炎性病变8例(炎性组),除炎性病变外的良性病变8例(良性组)。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三组病变混合能量 CT 值、能谱曲线斜率(40~80 keV)以及 NIC 值均为炎性病变最高,良性病变最低。良性组与其他两组进行比较,病灶在动脉早期及延迟期扫描中混合能量下的 CT 值、能谱曲线斜率及 NIC 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性组与恶性组比较,仅能谱曲线斜率及 NIC 值在动脉早期及延迟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能谱 CT 有助于鉴别诊断肺结节、肿块,尤其是动脉早期及延迟期的能谱曲线斜率及 NIC 值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MSCT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方法:选取87例经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或术后病理确诊的甲状腺结节,其中良性组44例,恶性组43例.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价MSCT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效能,并对良性组与恶性组结节的CT征象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纹理分析技术在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病变病人35例,共42个病灶,其中恶性结节26个,良性结节16个。所有病人治疗前均行颈部增强CT扫描。将DICOM格式的CT增强图像(层厚和层间距均为5 mm)导入CT Kinetics软件进行纹理及直方图分析得到未经滤过的原始细纹理图像。CT纹理分析主要参数包括熵值、偏度、峰态、平均像素值和像素分布的标准差。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间纹理参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并对有统计学意义的纹理参数进行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确定诊断阈值。结果甲状腺恶性结节的熵值、偏度、峰态、像素值和标准差分别为6.65±0.92、0.63±1.37、0.69±1.23、84.08±23.36和18.14±3.31;良性结节分别为5.96±0.54、0.59±1.42、0.51±1.17、72.00±24.52和20.05±6.10。熵值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度、峰态、像素值和标准差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以熵值6.09为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阈值,其ROC曲线下面积、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33、71.3%和70.0%。结论 CT纹理参数对鉴别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影像组学模型对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8年8月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79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良性结节89例,恶性结节90例。患者术前均行甲状腺结节CT平扫和增强扫描。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将患者按照8∶2的比例分为训练组(143例)与测试组(36例),采用A.K软件基于术前CT图像提取378个影像组学特征,后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与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回归分析进行特征筛选与模型构建,在训练组与测试组中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对模型进行验证,评价影像组学特征预测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效能。结果经过特征筛选,16个影像组学特征用于构建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模型。训练组中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2(95%可信区间:0.88~0.97),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7%、82.0%,诊断准确率91.1%;测试组中AUC为0.90(95%可信区间:0.81~0.98),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5%、84.6%,诊断准确率88.2%。结论基于CT的影像组学模型对良恶性甲状腺结节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4.
甲状腺肿瘤CT诊断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CT扫描有助于观察分析甲状腺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探讨CT对甲状腺肿瘤良恶性病变有价值的征象。方法 本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5例良恶性甲状腺肿瘤的CT诊断资料,包括平归加增强,采用薄层扫描,多窗宽、窗位观察。结果 本组病例中,甲状腺瘤15例,占33%;结节性甲状腺肿6例,占13%;甲状腺癌13例,占28%;桥本氏病9例,占2%;Graves病2例,占0.4%。CT对恶性肿瘤的定性诊断符合率达90%,对良性肿瘤的定性诊断符合率达89%。结论 CT扫描对甲状腺肿瘤的良恶性定性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对判定周围器官累及状况和决定治疗方案极为有利。  相似文献   

15.
熊伟  张雪林  张静  张兴华   《放射学实践》2009,24(5):472-475
目的:分析腮腺肿瘤的CT表现特征,探讨判别函数在腮腺良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经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病例资料。对良、恶性肿瘤组间的性别、部位、边界、平扫密度及颈部淋巴结肿大等指标行χ^2检验;对年龄、横断面最大径及CT增强幅值等指标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根据肿瘤最大径、边界、CT增强幅值及颈部淋巴结肿大等指标建立判别函数。结果:良恶性肿瘤间患者年龄、平扫边界、横断面最大径、增强幅值及颈部淋巴结等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性别和肿瘤发生部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建立判别函数,对良、恶性肿瘤的判别符合率分别为93.8%和90.0%,整体的判别符合率为92.9%。结论:以肿瘤边界、横断面最大径、增强幅值及颈部淋巴结等四项指标建立判别函数对良、恶性腮腺肿瘤的鉴别能力强。  相似文献   

16.
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CT鉴别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甲状腺结节的CT表现,探讨CT扫描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照回顾性分析108例(120个结节)甲状腺结节的CT表现,包括结节的边缘、密度、钙化、包膜、强化方式、强化程度等,比较良恶性结节之间的差异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结节边缘、微小钙化、包膜、结节数量等方面,良恶性结节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节边缘不清、微小钙化、无包膜、病灶单发对恶性结节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45.5%、36.4%、100%、90.9%,特异度分别为83.7%、94.9%、22.4%、36.0%,准确度分别为83.6%、91.8%、36.7%、48.1%。结论: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边缘不清和微小钙化是甲状腺恶性结节的特征性征象,完整包膜和囊性结节是良性结节的特征性征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图像中钙化与其他特征在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间经病理证实并有完整CT检查资料、病灶内有钙化甲状腺结节的病例35例,将甲状腺内钙化按照大小分为细颗粒(≤2 mm)、粗颗粒(>2 mm)和混合性钙化(细颗粒与粗颗粒均出现);按照数量分为单发和多发钙化;按照钙化边缘情况分为光滑、毛糙。同时观察钙化甲状腺结节平扫密度及增强扫描后强化程度。结果:35例中,男7例,女28例,良性病变20例,恶性病变15例,良、恶性病变男女比例分别为1:19,6:9,良、恶性病变边缘光滑与毛糙比例为6:14,1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病灶内钙化位置及多少、钙化伴发结节密度及强化幅度在良恶性病变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甲状腺结节伴发钙化出现在男性,并且钙化边缘光滑时提示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