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肾病综合征(NS)患者检测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参数指标,以探讨这些高凝指标在NS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健康者(对照组)和肾病科明确诊断的NS患者组(NS组)血液进行凝血功能和血液细胞学的检测,并将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参数指标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和NS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比容(PCT)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分布宽度(PWD)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凝血功能指标和血小板参数的检测与分析,对NS患者的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的诊断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和正常妇女凝血四项和血小板参数变化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ACL-9000全自动血凝仪和COULTER AcT5diff AL血液分析仪分别对1 300例临产孕妇、200例正常妇女(对照组)血液标本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INR、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以及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检测。结果临产孕妇组PT、INR、PLT、MPV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Fib、PDW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临产孕妇APTT、TT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产孕妇PT、PLT、MPV明显低于正常对照妇女,而Fib、PDW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妇女,均有明显差异;而APTT和TT较正常对照妇女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王秀华 《临床医学》2013,33(5):31-32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36例临产孕妇(临产组)和40例正常非孕妇女(对照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以及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进行检测。结果临产组与对照组相比较:PT、APTT、TT时间明显缩短,FIB、D-D、PDW、MPV水平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LT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前、产中进行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参数的监测,对防止产妇血栓形成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确保母婴的身心健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凝血功能、血小板参数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14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脑梗死组,112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其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Hcy及血液流变学参数。结果脑梗死组患者Hcy、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T)低于对照组,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小板压积(PC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Hcy、凝血功能、血小板参数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检测对脑梗死的病情预测和早期诊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凝血四项和血小板指标检测在重症肝病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该院门诊及住院收治的110例重症肝病患者[43例急慢性重症肝炎患者(A组),36例肝硬化患者(B组)和31例肝癌患者(C组)]、38例非重症肝病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RBP、凝血四项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定量(Fib)]和血小板指标[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检测。结果重症肝病中A组、B组和C组RBP、Fib和PLT水平低于对照组和非重症肝病组,PT、APTT、TT、MPV和PDW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非重症肝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非重症肝病组RBP、Fib和PLT水平低于对照组,PT、APTT、TT、MPV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BP、凝血四项和血小板指标是重症肝病辅助诊断中的重要检测指标,临床应加强对重症肝病患者以上指标的检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通冠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了解其抑制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后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采取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方法,将8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接受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冠胶囊0.5 g/次,3次/日,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凝血-纤溶系统相关指标: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容(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的水平。结果:同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PLT、PCT显著提高,MPV降低(P〈0.05),PT、APTT恢复稳定(P〈0.05),Fib、D-D明显减少(P〈0.05),治疗组各指标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冠胶囊通过提高体内PLT、PCT、PT、APTT水平,降低MPV、Fib、D-D水平,调控体内凝血-纤溶系统来阻碍血栓的形成,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凝血功能、血小板相关参数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36例AP患者作为AP组,38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对照组健康者及AP组患者入院时、缓解期血清淀粉酶、脂肪酶、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水平。结果 AP组患者血清淀粉酶、脂肪酶、TT、INR、FIB、D-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其PT、PT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AP患者入院时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MPV与缓解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AP患者凝血功能、血小板相关参数改变的检测有助于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8.
周萍  曹春鸾  唐吉斌  焦瑞宝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22):1917-1917,1920
目的研究消化性溃疡(PU)患者血浆中凝血功能指标和D-二聚体(D-D)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2例PU患者和50例PU合并出血患者及21例健康对照者,进行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D-D的检测和分析。结果PU组的PT、APTT、Fib、TT及I)ID的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U合并出血组的PT、APTT、Fib、TT及DID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U组和PU合并出血组之间上述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U患者合并出血者因出血可使机体内处于血栓前状态,并可能会出现继发性纤溶亢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肝炎患者的各项凝血指标,尤其是血小板指标的病理性变化和功能水平以及其检测对各类型肝炎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96例肝病患者,依据病理机制及病程分为3组,再同期抽取50例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测定实验组和健康对照组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各项临床指标,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结果慢性肝炎、重型肝炎及肝硬化组的4项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型肝炎及肝硬化、慢性肝炎患者PT、TT、APTT明显延长,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下降。肝炎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相比,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明显下降,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同类型肝炎患者的凝血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且损害程度与病情进展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不同民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差异。方法采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呼吸科的122例维吾尔族,160例汉族 COPD 患者及50例健康体检者的外周静脉血,测定各研究对象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 D-二聚体(D-D)水平。结果COPD 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Fib 与 D-D 值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T、APTT 亦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维吾尔族与汉族 COPD 患者相比,Fib、D-D 增高, PT、APTT 延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不同民族 COPD 患者 PT、APTT、Fib 及 D-D 水平无明显差异,但是监测 COPD 患者体内的各凝血及纤溶指标的水平,可为预防、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 COPD 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恶性肿瘤患者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恶性肿瘤组与健康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血小板(PLT)等参数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及t检验。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恶性肿瘤组Fib、D-D、PL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大血小板比率等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检测Fib、D-D和PLT等项参数对恶性肿瘤患者的疗效观察、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陈勇  陈道文  陈晨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9):2196-2197,2202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总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65例(大面积脑梗死39例,腔隙性脑梗死26例)、脑出血患者50例和健康者50例,患者在发病后72h内抽取静脉血抗凝,所有研究对象均未接受任何止血凝血药物,检测其PLT、MPV、PDW及Fib水平。分析脑梗死患者和健康者、脑出血患者和健康者、脑梗死患者和脑出血患者、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在Fib及血小板参数四项指标上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脑梗死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MPV、PDW、Fib明显升高(P<0.05),PLT明显降低(P<0.05);脑出血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MPV、PDW、Fib明显升高(P<0.05),PLT明显降低(P<0.05);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比较PLT、MPV、Fib、PDW四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面积脑梗死组与腔隙性脑梗死组比较PLT、MPV、Fib、PDW四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体积增大、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是发生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观察四项指标变化对病情诊断和病情判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子痫前期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探讨凝血功能相关指标与子痫前期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检测30例轻度子痫前期(A组)、42例重度子痫前期(B组)以及30例妊娠期高血压(C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1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聚体(D-D)的值,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随着疾病程度的增加,三组患者AT-Ⅲ、Pit值显著下降,FDP、D-二聚体值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T、APTT、Fib的值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痫前期存在血栓前状态,Pit、AT一Ⅲ、D-二聚体、FDP对子痫前期凝血功能障碍监测有重要意义,可以作为监测病情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凝血指标与血小板相关参数在肝硬化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其临床意义,为肝硬化的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于本院治疗的80例肝硬化患者(观察组)及80例体检正常者(对照组),根据肝硬化Child-Pugh分级标准将观察组分为A、B、C级。应用血细胞分析仪及血凝仪检测血小板相关参数和凝血指标,血小板参数包括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凝血指标包括纤维蛋白原含量(FIB)、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观察组血小板PDW、PLT、MPV、PCT与对照组的差异,以及观察组凝血指标FIB、PT、TT、APTT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Child-Pugh各分级比较中,A、B、C级血小板参数逐渐降低,B、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C级比较MPV、PLT、PCT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W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级凝血指标中TT、APTT、PT逐渐增大,FIB逐渐降低,B、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C级比较APTT、FIB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正常人群,肝硬化患者各项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参数均出现异常,同时肝硬化严重程度不同的各项指标均有差异,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参数能够反映肝硬化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对肝硬化的诊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黄文英 《大医生》2023,(20):130-133
目的 探讨血小板及凝血功能参数与子痫前期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滕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0例子痫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包含轻度34例(轻度组)、重度26例(重度组),另纳入同时期到院产检的健康妊娠孕妇40例作为对照组。各孕妇均接受血小板、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对比轻度组、重度组、对照组血小板、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并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析血小板、凝血功能参数与子痫前期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患者纤维蛋白原(FIB)、平均血小板体积(MPV)高于对照组,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低于对照组,重度组FIB、MPV高于轻度组,APTT、TT、PT、PDW低于对照组(P <0.05);Spearman秩分析后得知,APTT、TT、PT、PDW与子痫前期病变程度之间为负相关,FIB、MPV与病变程度之间为正相关(P <0.05);矫正产次、孕次、年龄等混杂原因后,多元线性分析FIB、APTT、MPV等指标仍和子痫前期病变度有关联(P <0.05...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肝病患者止凝血3项和血小板参数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止凝血3项和血小板参数指标的变化在慢性肝病患者病情变化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北京普利生C2000-1血凝仪和法国ABX-MICROS-60血液分析仪,对126例慢性肝病患者与36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指标检测.结果 PT、APTT、FIB、PLT、PCT、MPV、PDW 7项指标中,慢性肝炎中度组与对照组比较,仅PLT低于对照组(P<0.05),但其值基本在正常范围,而PT、APTT、FIB、PCT、MPV、PDW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慢性肝炎重度组与对照组比较,PT延长,FIB、PLT、PCT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肝炎后肝硬化、慢性重症肝炎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PT、APTT明显延长,FIB、PLT、PCT显著减少,MPV、PDW增大均有差异(P<0.01,P<0.05),且异常程度与肝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止凝血3项和血小板参数联合检测,可作为肝病患者肝功受损程度的评价指标之一,动态观察该项目,有助于了解慢性肝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对出血倾向、治疗效果的观察和判断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包括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血小板容积(PCT),探讨常见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在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及肝衰竭患者中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于该院治疗的肝病患者共120例,分为慢性病毒性肝炎组(46例)、肝硬化组(Child-Pugh A、B、C级)(44例)、肝衰竭组(30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健康对照组。检测所有受试者的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以及血小板参数(PLT、MPV、PDW、PCT)。结果除TT、Fg和D-D在健康对照组与慢性病毒性肝炎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病毒性肝炎组、肝硬化组(Child-Pugh A、B、C级)和肝衰竭组的PT、APTT和TT逐渐延长,PTA和Fg下降,D-D值增加,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病毒性肝炎组、肝硬化组(Child-Pugh A、B、C级)和肝衰竭组的PLT值逐渐下降,而MPV、PDW值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和肝衰竭组的PCT值低于慢性病毒性肝炎组(P0.05)。结论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在慢性肝病进展的不同时期发生规律性改变,为临床诊治及预后判断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肝病患者多项凝血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将军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9):2337-2338,2340
目的探讨146例不同肝病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小板(PLT)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病情的关系。方法分别检测146例不同肝病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的PT、APTT、TT、Fib、D-D及PLT水平。利用SPSS14.0统计软件对各项指标进行组间t检验分析。结果肝病各组PT、APTT、TT、D-D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Fib、PLT水平则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肝病各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T、APTT、TT、Fib、D-D及PL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轻度慢性肝炎组与急性肝炎组比较差异不显著;中、重度慢性肝炎组与急性肝炎组比较PT、APTT、TT、Fib、D-D及PL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轻度慢性肝炎组比较,除PT水平差异不明显外,其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肝硬化组分别与其他肝病组比较,除TT水平与中、重度慢性肝炎组差异不明显外,PT、APTT、TT、Fib、D-D及PL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病各组PT、APTT、TT、D-D与肝细胞的受损程度呈正相关,Fib、PLT呈负相关。PT、APTT、TT、Fib、D-D及PLT的检测对评价肝脏的受损程度和了解肝病患者不同病程时期的凝血功能状况,对临床诊治及其病情预后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620例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与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1)探讨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及其参数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2)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SF-3000)和全自动血凝仪(ACL-200)测定620例肝硬化患者和45例健康对照的血小板及其参数和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血小板比率(P-LCR)增多(P<0.01);不同肝功能分级检测结果显示,A、B、C级之间,其PLT、MPV、PDW、PT、APTT、TT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LCR依次显著增加(P<0.01)。结论血小板与及其参数和凝血功能的相关指标(PT、APTT、TT、Fig)可作为临床判定肝硬化损害程度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参数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56例临产孕妇(实验组)及130例健康非妊娠妇女(对照组)的凝血4项指标及血小板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血小板计数(PLT)明显降低,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产孕妇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参数的改变提示其机体处于高凝状态,监测临产孕妇的凝血4项指标及血小板参数,对预测、预防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