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隐孢子虫感染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建立免疫抑制小鼠的隐孢子虫感染模型。方法 饮水中加地塞米松(DEX)抑制4周龄小鼠免疫功能,人工灌喂隐孢子虫卵囊(CSO)感染小鼠。通过观察小鼠粪便中CSO排出情况和小鼠生存情况,比较5个品系小鼠(BALB/c,C57,ICR,NIH,KM)的易感性,比较不同DEX剂量(1mg/L,2.5mg/L,5mg/L,5mg/L,10mg/L)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比较不同CSO接种剂量(10^5,10^6)对小鼠感染的影响,从而确定适宜的模型小鼠,DEX剂量和CSO接种剂量,建立小鼠感染模型。结果 (1)5个品系小鼠中KM鼠的CSO排出量最多,而且持续整个实验期,小鼠死亡数较少(NIH鼠全部死亡);(2)10mg/L,5mg/L DEX组小鼠CSO排出量较多,2.5mg/L,1mg/L组小鼠死亡数少,但卵囊排出量明显低于前两组,且不能持续整个实验组;(3)10^5与10^6个CSO接种量的小鼠CSO排出量没有明显差别,但前者的小鼠死亡数较少。结论 KM鼠饮水中加入DEX5mg/L,每只小鼠接种10^5个CSO,可以建立稳定的感染模型。  相似文献   

2.
隐孢子虫感染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建立免疫抑制小鼠的隐孢子虫感染模型。 方法 饮水中加地塞米松 ( DEX)抑制 4周龄小鼠免疫功能 ,人工灌喂隐孢子虫卵囊 ( CSO)感染小鼠。通过观察小鼠粪便中 CSO排出情况和小鼠生存情况 ,比较 5个品系小鼠( BAL B/c、C5 7、ICR、NIH、KM)的易感性 ,比较不同 DEX剂量 ( 1mg/L、2 .5 mg/L、5 mg/L、10 mg/L)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比较不同 CSO接种剂量 ( 10 5、10 6 )对小鼠感染的影响 ,从而确定适宜的模型小鼠、DEX剂量和 CSO接种剂量 ,建立小鼠感染模型。 结果  ( 1) 5个品系小鼠中 KM鼠的 CSO排出量最多 ,而且持续整个实验期 ,小鼠死亡数较少 ( NIH鼠全部死亡 ) ;( 2 ) 10 mg/L、5 mg/L DEX组小鼠 CSO排出量较多 ,2 .5 mg/L、1mg/L 组小鼠死亡数少 ,但卵囊排出量明显低于前两组 ,且不能持续整个实验期 ;( 3) 10 5与 10 6个 CSO接种量的小鼠 CSO排出量没有明显差别 ,但前者的小鼠死亡数较少。 结论  KM鼠饮水中加 DEX5 mg/L,每只小鼠接种 10 5个 CSO,可以建立稳定的感染模型。  相似文献   

3.
隐孢子虫感染小鼠动物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隐孢子虫感染小鼠动物模型,为药物筛选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饮水中添加地塞米松(DEX)抑制鼠免疫功能,5d后经口灌喂隐孢子虫卵囊感染小鼠。比较粪便中排卵囊量和小鼠生存情况,从不同品系小鼠(KM、BALB/c)、不同鼠龄(乳鼠断乳2d、56周、1012周)、不同免疫抑制剂量(0,2.5,5,7.5,10,12.5mg/L)、不同卵囊接种量(75,1.5×102,1.5×103,1.5×104,3.0×104)及不同保存时间(1,2,6,8个月)等影响小鼠感染的因素中,选出最佳条件,建立稳定的隐孢子虫感染小鼠动物模型。结果(1)KM、BALB/c两种小鼠都能感染微小隐孢子虫,BALB/c组小鼠开始死亡的时间比KM组的早,BALB/c组收集的卵囊数比KM组的少;(2)乳鼠组小鼠排卵囊的数量总体大于其他年龄段小鼠,但是其生存时间较短;(3)7.5,10mg/LDEX剂量组排卵囊数量较多,且持续整个实验期,低于此剂量组小鼠排卵囊数量少,多于此剂量组易死亡;(4)接种75个以上微小隐孢子虫卵囊均能使小鼠感染;(5)保存1,2,6,8个月的微小隐孢子虫卵囊均能感染小鼠。结论采用56周龄的KM雌性鼠,在饮水中添加7.5~10mg/LDEX,接种75个以上保存时间在8个月内的微小隐孢子虫卵囊可以建立较稳定的感染模型。  相似文献   

4.
隐隐子虫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饮水给予免疫抑制药和用人源隐孢子虫卵囊感染NIH小鼠,建立了隐孢子虫感染小鼠模型。实验结果显示:免疫功能抑制组比正常组易感,两者感染度有显著性差异。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证明免疫功能正常宿主感染隐孢子虫为自限性感染,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者感染隐孢子虫可引起严重腹泻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5.
隐孢子虫病是世界最常见的 6种腹泻病之一。其中 ,引起人类腹泻的主要是微小隐孢子虫。近十年来隐孢子虫病的暴发流行引起人们对这一原虫的关注 ,有关隐孢子虫病的免疫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也得到了蓬勃开展。该文对引起人类腹泻的微小隐孢子虫的抗原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鼠隐孢子虫感染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隐孢子虫 (Crytosporidium)是一种新近被人们重视的腹泻的重要病原之一。 1970年Tyzzer在无症状的实验小鼠胃组织切片时发现了大量的隐孢子虫体。 1976年由Nirm和MeiseI等在美国首先发现。 1981年最早从动物体内检查抗体。多数隐孢子虫病患儿的临床症状类似一般的肠炎 ,细菌性痢疾 ,消化不良 ,表现为间隙性难治性腹泻 ,重者可导致死亡。为建立隐孢子虫的动物模型 ,以探讨该病发病机理 ,观察其病理变化与排卵囊规律 ,提供药物治疗有价值的依据。本研究利用氢化可的松 ,环磷酰胺抑制白鼠免疫功能后分别接种高 ,低浓度隐孢子虫卵囊以建立隐孢…  相似文献   

7.
隐孢子虫的体外培养和感染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隐孢子虫 (Cryptosporidium)于 190 7年由Tyzzer[1] 在实验小鼠胃内首次发现并描述 ,而此后的 70年中并未得到医学及兽医学界的关注。 1976年Nime等[2 ] 和Meisel[3] 相继报道了一名免疫功能正常的儿童和一名免疫抑制的成人的隐孢子虫病病例。 1982年以来 ,随着艾滋病 (AIDS)的出现和流行 ,对本虫的流行病学、诊断和治疗的研究明显增多。隐孢子虫属属于隐孢子虫科 (Cryptosporidiids) ,艾美球虫亚目 (Einerioiine) ,真球虫目 (Eucoccidiorida) ,球虫亚纲 (AsinCoccidia) ,孢子虫纲 (Sporozoasida) ,端复亚门 (Apicanplex)。公认有 6个…  相似文献   

8.
隐孢子虫是一种重要的机会性致病原虫.微小隐孢子虫是隐孢子虫属中研究最广泛的一个种.由于历史的原因,微小隐孢子虫的概念和范围一直很模糊.该文从微小隐孢子虫的概念、分类史、基因亚型、流行病学等几个方面对微小隐孢子虫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获得我国微小隐孢子虫长春株与安氏隐孢子虫长春株Rhomboid基因(CPRho和CARho)部分序列并确定与国外分离株相应序列的同源性。方法应用RT-PCR技术扩增微小隐孢子虫长春株与安氏隐孢子虫长春株Rhomboid基因片段,然后将其克隆到pMD18-T载体中,测得序列应用DNAMAN软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经RT-PCR扩增出微小隐孢子虫长春株与安氏隐孢子虫长春株Rhomboid基因部分序列,大小均为723bp。经DNAMAN软件分析,表明我国微小隐孢子虫长春株与安氏隐孢子虫长春株Rhomboid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9.6%,氨基酸同源性为99.2%。二者与GenBank公布的相应序列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9.9%和99.7%,而氨基酸同源性均为99.6%。结论获得了微小隐孢子虫长春株与安氏隐孢子虫长春株Rhomboid基因部分序列,为继续研究该基因的侵入功能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隐孢子虫病是世界最常见的6种腹泻病之一。其中,引起人类腹泻的主要是微小隐孢子虫。近十年来隐孢子虫病的暴发流行引起人们对这一原虫的关注,有关隐孢子虫病的免疫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也得到了蓬勃开展。该文对引起人类腹泻的微小隐孢子虫的抗原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用于评价小球隐孢子虫卵囊感染力的NMRI乳鼠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一定数量的小球隐孢子虫卵囊的感染力。 [方法 ]4日龄 NMRI乳鼠经口腔管饲法接种不同数量的卵囊 ,7d后处死乳鼠 ,取消化道幽门至肛门段并匀成悬液 ,取此悬液置载玻片上 ,石碳酸品红染色 ,相差显微镜查见卵囊的为被感染乳鼠。以各组被感染乳鼠百分率评价卵囊的感染力。 [结果 ]接种 15 0 0或 2 0 0 0的乳鼠均被感染 ;接种 10 0 0、 5 0 0、2 5 0、 10 0和 5 0个卵囊的乳鼠 ,感染率分别为 88%、 74%、 5 1%、 2 8%和 9.5 %。 [结论 ]NMRI乳鼠模型接种卵囊数在 15 0 0~5 0范围内 ,其接种量与感染率呈正相关。该模型可用于评价一定数量小球隐孢子虫卵囊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2.
微小隐孢子虫DNA探针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制备一种高度特异敏感的隐孢子虫检测探针。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微小隐孢子虫的一段核苷酸片段,扩增产物452bpDNA用半抗原地高辛标记制备成探针。结果:经敏感性试验,该探针可检测2pg水平的隐孢子虫DNA。用该探针与隐孢子虫DNA和溶组织内阿米巴、贾第虫、大肠杆菌及痢疾杆菌等相关生物的DNA和隐孢子虫宿主的DNA进行斑点杂交试验,该探针只与隐孢子虫DNA杂交。结论:该探针具有高度特异性和较高敏感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聚合酶链反应 (PCR)检测微小隐孢子虫 (Cryptosporidium parvum)感染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方法用 Sheather's蔗糖梯度离心法从微小隐孢子虫感染者粪便标本中分离纯化卵囊。用酚 -氯仿法抽提卵囊总 DNA。针对本虫 18S r RNA基因片段设计 1对引物 ,对模板 DNA进行 PCR扩增 ,同时以蓝氏贾第鞭毛虫 (Giardia lamblia)、溶组织内阿米巴 (Entamoeba histolytica)、阴道毛滴虫 (Trichomonas vaginalis)、刚地弓形虫 (Toxoplasma gondii)、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和旋毛虫 (Trichinella spiralis) ,以及人体血细胞等 DNA样本为对照。用琼脂糖电泳和溴乙腚染色对 PCR产物进行检测。 结果 仅微小隐孢子虫 DNA被扩增出一 5 0 0 bp的 DNA片段。其它对照 DNA样本均未出现扩增反应。 结论 PCR对隐孢子虫检测的特异性可高达 10 0 % ,敏感性也很强 ,可检测到 2 0 pg微小隐孢子虫卵囊的DNA。表明本实验建立的检测微小隐孢子虫的 PCR方法有效  相似文献   

14.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粪便中微小隐孢子虫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目的: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原理建立一种敏感且特异的方法检测人和动物粪便标本中的微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parvum,C.p.)。方法:从含有C.p.卵囊的人和豚鼠粪便标本中直接提取DNA用作PCR的模板。用一对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序列作为PCR引物,扩增长为452bp的C.p.目的DNA片段。扩增产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溴化乙锭染色检测。结果:从感染C.p.的人和豚鼠粪便标本DNA抽提物中均扩增出目的片段,而从其他几种寄生虫、肠道微生物或宿主DNA中均不能扩增出目的片段。本方法的敏感性比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高约100倍。结论:PCR技术检测人和动物粪便中的C.p.,具有敏感性高且特异性强的特点,有希望成为隐孢子虫病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15.
抗微小隐孢子虫单克隆抗体免疫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抗隐孢子虫单克隆抗体(McAb)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在细胞培养的基础上进行体外中和试验,筛选具有保护作用的McAb,并通过大鼠及MDCK细胞接种隐孢子虫子孢子(CPS)进行动物实验和受染MDCK细胞透射电镜观察证实。结果:Z3D2可显著降低CPS在大鼠肠粘膜表面定植的隐孢子虫虫体及卵囊数。可使隐孢子虫各发育期的虫体减少,使MDCK细胞的超微结构受损减轻。结论∶McAbZ3D2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构建微小隐孢子虫子孢子表面抗原CP15的原核表达载体 ,并且在大肠杆菌中表达。 方法 用HindⅢ和EcoRⅠ酶分别从pET 2 8a(+ )和 pMD18 T 15质粒中酶切得到线性片段和CP15基因片段 ,然后用T4DNA连接酶连接 ,构建重组的CP15的原核表达载体 ,在大肠杆菌BL2 1(DE3 )中表达 ,并用SDS PAGE、ELISA和Westernblotting进行鉴定。 结果 构建了CP15的原核表达载体 ,得到了一分子质量约为 15ku的融合蛋白 ,占大肠杆菌总蛋白的 3 8%。 结论 CP15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得到了高效表达。  相似文献   

17.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隐孢子虫的临床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一种更为简便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人体微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parvum,C.p.)的模板制备方法。方法 根据LaxerMA等克隆的C.p.核酸序列片段设计并合成一对引物,将含有C.p.卵囊的粪便经浓集、裂解后,直接取上清液作为模板与引物进行PCR反应。 结果 取自于桂林、福州和徐州三地含有C.p.的粪便标本均能扩增出418bp的C.p.目的DNA条带,阴性对照无扩增。结论 应用该引物对人粪便中的C.p.进行PCR检测具有高度特异性,该模板制备方法能缩短PCR检测C.p.时间,较适于临床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骨细粒棘球蚴病动物模型,为探索骨包虫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提供试验技术平台。方法30只长爪沙鼠,于骨膜下、骨髓腔、腰椎旁直接注射接种细粒棘球蚴混悬液,建立骨包虫病动物模型。并于感染后3、6、12个月作X线及病理检查。结果长爪沙鼠骨膜下、骨髓腔、腰椎旁接种均可感染细粒棘球蚴,感染率分别为50.00%、50.00%和16.67%。接种6个月后X片示骨膜反应;12个月放大1.64倍X光片可明确骨骼破坏情况。病理检查示,骨包虫没有包虫膜,囊肿具有外生性特征。结论成功建立骨细粒棘球蚴病长爪沙鼠动物模型,于长爪沙鼠的骨髓腔和骨膜下接种感染率较高,死亡率低;腰椎旁接种感染率偏低,且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9.
苦参合剂对隐孢子虫感染大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苦参合剂对隐孢子虫(CPS)感染大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CPS感染模型,实验第1~17 天给动物口饲苦参合剂。结果 3m l/(kg·d)苦参合剂组的CD3+ 和CD4+ 细胞百分率以及白细胞总数与淋巴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非治疗组(P< 0.01)且与健康对照组无差异(P> 0.05),15m l/(kg·d)苦参合剂组无上述效果。非治疗组的CD3+和CD4+ 百分率和白细胞数及淋巴细胞数均明显低于单纯地塞米松组(P< 0.01)。结论 3m l/(kg·d)苦参合剂能增强大鼠的细胞免疫功能,而15m l/(kg·d)苦参合剂无上述作用;隐孢子虫感染可降低宿主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