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MRI、CT侧位定位像、CT重建图像和X线平片诊断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一致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4月30日,我院同时行胸椎或腰椎MRI和CT检查的患者50例(398个椎体),以及同时行MRI和X线平片检查的患者70例(480个椎体),覆盖T4~L5椎体范围,运用半定量分级方法,按椎体压缩程度分为0~3级,分别统计MRI-CT组和MRI-X线平片组中MRI、CT侧位定位像、CT重建图像、X线平片的各级椎体的个数,采用kappa分析得到MRI与CT侧位定位像、CT重建图像诊断压缩性骨折≥1级和≥2级的椎体的一致性,然后分析 MRI 与 X 线平片诊断压缩性骨折≥1级和≥2级的椎体的一致性;两组分别以 MRI 为标准,0级为阴性结果,≥1级为阳性结果,计算侧位 CT 定位像、CT重建图像和X线平片诊断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MRI与CT侧位定位像诊断≥1级椎体有中等程度的一致性( k=0.583),诊断≥2级椎体有好的一致性( k=0.818);MRI与CT重建图像诊断≥1级和≥2级椎体均有好的一致性( k=0.836和0.961);MRI与X线平片诊断≥1级椎体有中等程度一致性( k=0.651),诊断≥2级椎体有好的一致性( k=0.862);MRI-CT组中CT侧位定位像诊断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5.2%和97.1%,CT重建图像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6%和98.5%;MRI-X线平片组中X线平片诊断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2.5%和96.7%。结论 MRI和CT重建图像诊断椎体骨折的一致性最高;相对 MRI,CT 重建图像诊断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而CT侧位定位像和X线平片的特异性较高,敏感性较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瘢痕癌的CT表现,分析其误诊原因,以便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31例肺瘢痕癌的CT表现。结果 31例瘢痕癌均为单发病灶,位于左上肺12例,左下肺3例,右上肺8例,右下肺5例,右肺中叶2例,同时累及右上下肺1例。31例患者X线诊断肺癌8例,误诊率74.2%(23/31);CT首次检查,主要表现纤维条索状,或模糊斑片状,或不成形云雾样阴影,或结节状及球形病灶等,准确诊断15例,误诊率为51.6%(16/31),早期病灶主要误诊为陈旧性或活动性肺结核、结核球、慢性感染、肺纤维化等。结论肺瘢痕癌因与原有瘢痕组织部位重叠、影像学表现相似而容易误诊,密切注意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病灶的CT影像变化,有助于提高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30例肉芽肿性病变误诊为肺癌的病例,探讨减少误诊的对策。方法回顾分析1995-2009年临床影像诊断为肺癌,而病理证实为肉芽肿性病变的病例、探讨误诊对策。结果病灶以单发居多;大小直径由2.0cm-6.0cm不等;影像表现不规则团块影21例,圆形结节或肿块影9例。CT平扫大部分密度不均匀,部分可见中心稍低密度区域,增强后16例呈均匀性强化。病灶边缘大多不清楚。结论认真分析临床症状与影像表现,注意鉴别并增加多种检查方法的互补可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四肢原发性骨淋巴瘤的临床及影像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四肢原发性骨淋巴瘤临床和影像特点.结果 本组12例,男9例(75.0%),女3例(25.0%),年龄10~67岁,平均45.7岁.临床症状主要为局部疼痛.本组12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9例(75.0%).单发病灶10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内脂肪瘤(intraosseouslipoma,IOL)的X线、CT和MRI的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皮穿刺活检和手术病理证实的IOLX线、CT和MRI影像学特点,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38例IOL发生部位分别为:跟骨11例,股骨8例,胫骨5例,髂骨6例,肱骨6例,桡骨1例,距骨1例;所有病例均属于单囊型;X线平片和CT扫描中,11例见钙化,19例见骨嵴,4例见双重硬化带,21例病灶周围伴硬化边缘,16例见骨膨胀,所有病例CT上都能确定脂肪组织密度,CT值为-40 HU~-133 HU;MRI显示所有病例都有脂肪成分,其中9例见囊性部分,20例见信号强度不均匀的部分。Milgram分型,I期4例,II期4例,III期30例。结论 X线、CT能显示病灶部位、形态、病灶内钙化、骨嵴、病灶周边硬化、骨膨胀以及有无边界。MRI能显示病灶内脂肪成分,脂肪坏死、囊性变、黏液样变性、炎性改变、病变范围及边界。X线、CT和MRI从不同方面反映IOL的影像学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骨巨细胞瘤常见和典型的X线、CT及MRI表现的比较,提高对该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骨巨细胞瘤患者的X线、CT及MRI表现。结果 X线平片表现:溶骨性骨质破坏14例,均呈膨胀性生长,边界尚清晰;硬化性骨质破坏1例,病理性骨折。CT表现:13例呈偏心膨胀性骨质破坏,均见局限性硬化边,12例见棘状、尖角状、条索状骨嵴及硬化边征象,10例软组织肿块影。MRI表现:7例MRI T1WI上均主体呈等信号夹杂少量低信号,T2WI及T2压脂相呈低信号等信号、高混杂信号,DWI呈高信号。结论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为偏心性、膨胀性溶骨破坏,X线平片、CT及MRI影像检查相互补充,能够增加骨巨细胞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少见部位骨巨细胞瘤的X线影像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Wei Z  Xu C  Liu Z 《中华肿瘤杂志》1998,20(5):380-382
目的统计分析一组少见部位骨巨细胞瘤的X线影像表现,对易与之混淆的4种骨病提出鉴别诊断,以加深认识。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少见部位骨巨细胞瘤48例X线平片、CT和动脉造影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现为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30例,且内多有肥皂泡沫状表现;溶骨性骨质破坏10例;骨外有软组织肿块,骨塌陷变扁伴局部膨出4例;侵犯邻骨4例;骨质增生硬化3例;异常血管及“肿瘤染色”3例。结论X线平片对少见部位骨巨细胞瘤诊断具有重要价值,CT优于平片,动脉造影有助于诊断与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SCT增强扫描CT定量分析在骨巨细胞瘤的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单独应用MSCT增强后强化CT值及强化CT值+年龄、部位和形态学特征等综合因素对我院329例溶骨性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进行骨巨细胞瘤的前瞻性预判,分别划分骨巨细胞瘤组(实验组)与非骨巨细胞瘤组(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定量研究CT增强扫描后CT值的变化特征,并追踪病理结果对照,最终有病理结果的186例中骨巨细胞瘤55例。结果在186例肿瘤或肿瘤样病变中,骨巨细胞瘤55例,增强后强化最显著区域平均CT值为(108±39)HU;非骨巨细胞瘤131例,增强后强化最显著区域平均CT值为(82±78)HU;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选取CT值临界点为97HU为标准进行预判时,诊断骨巨细胞瘤的敏感性为87.27%,特异性为78.62%,诊断正确率为81.18%;同时结合患者年龄及发病部位、形态特征等综合因素进行预判时,诊断骨巨细胞瘤诊断的敏感性为96.36%,特异性为96.18%,诊断准确率为96.23%。结论 CT增强扫描中CT值的定量分析在骨巨细胞瘤的定性诊断中有较好的导向价值,如果结合患者年龄及发病部位、形态学特征等综合因素进行预判,可以提高术前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9.
临床资料 患者,男,17岁,因左踝部疼痛、活动不适半年,加重1周入院.患者半年前外伤致左踝部肿痛、活动不适,未作任何治疗.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踝部疼痛、活动不适加重,到当地县医院行X线检查示(图1):左距骨骨软骨瘤.故来我院就诊,拟"左距骨肿瘤,性质待定"诊断收治入院.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收集4例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均表现为类圆形或椭圆形骨质破坏区,边界清楚,有完整硬化环,环壁厚薄较均匀,无骨膜反应.2例为多发病变,病变累及双侧股骨及髂骨;2例MRI检查T1WI等信号,T2WI不均匀高信号,其中1例病变周围可见软组织肿块;1例CR及CT检查提示病灶内有骨性分隔和软组织密度影.结论: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影像学上具有一定特异性,认识其表现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CT在腹膜后纤维化诊断中的价值,并分析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0例腹膜后纤维化患者的CT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分别由2名高年资医师采用盲法对腹膜后纤维化病变位置、边界、密度以及对周围组织的侵犯和强化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CT平扫表现为腹膜后近似于肌肉密度的不规则形软组织病变,6例包绕腹膜后大血管,2例伴有肾盂输尿管扩张积液。增强扫描示9例病变不同程度强化,1例无明显强化。10例患者中有6例分别被误诊为腹膜后神经鞘瘤或淋巴瘤等。结论 CT可显示腹膜后纤维化的特征,综合分析各种影像学检查结果有助于腹膜后纤维化的诊断。误诊原因主要是由于腹膜后纤维化为少见疾病,日常工作中对该病的影像学表现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通过38例病例观察椎体内植骨的转归以及椎体内植骨术对胸腰椎骨折复位术后防止矫正度丢失的作用。方法通过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2个月随访时的侧位x线片,测量伤椎前缘高度比和后缘高度比的变化,分析椎体内植骨在伤椎形态恢复、防止矫正度丢失中的作用;通过术前、术后和随访时的螺旋cT资料,应用PhotoshopCS8.0软件中的“磁性套索”工具对不同时期的植入骨块相对面积和骨缺损相对面积进行测量、比较,观察植入骨块和骨缺损的转归。结果术后12个月时,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分别降低了0.28%(P=0.071)和0.17%(P=0.0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植入骨块相对面积逐渐缩小,由34.12%降低到13.56%,无新生空腔;骨缺损相对面积逐渐缩小,由18.53%降低到9.29%。结论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可以切实有效地消除伤椎内的空隙,恢复伤椎的结构完整性和初始稳定性;植入的骨粒通过诱导骨愈合,能够维持伤椎的结构完整性和力学稳定性;椎体内的空隙不能完全自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距骨原发肿瘤的发病特点﹑外科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科收治的21例距骨原发肿瘤及瘤样病变,从临床、影像和病理分析距骨肿瘤特点,所有病例均进行外科治疗,术后随访按肌肉骨骼系统肿瘤协会(MSTS)标准进行功能评分.结果 21例患者中软骨母细胞瘤10例,骨巨细胞瘤7例,骨样骨瘤、动脉瘤样骨囊肿、单纯骨囊肿、骨纤维结构不良各1例.10例软骨母细胞瘤发病年龄为10~35岁,平均22岁.均行病灶刮除,1例骨水泥填充,9例植骨.9例完整随访均无复发.随访时间为15-8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6个月,功能评分均为30分.7例骨巨细胞瘤发病年龄为20~33岁,平均24岁.影像学均为溶骨性破坏,基质无钙化.4例原发病例,均行病灶刮除术.3例复发病例,2例行距骨切除跟骨胫骨融合术,1例行小腿截肢术.3例完整随访,2例为原发病例,术后10个月和32个月未复发;另1例为复发病例,随访36个月未复发,功能评分分别为29、26和24分.4例其余诊断病例,1例骨样骨瘤行局部切除植骨术,另外3例均行病灶刮除植骨术,术后随访均无复发.结论 距骨好发肿瘤为软骨母细胞瘤和骨巨细胞瘤.距骨软骨母细胞瘤特点:患者发病年龄较大,病灶内钙化提示诊断,刮除植骨术可获得满意治疗效果.距骨骨巨细胞瘤特点:常累及全距骨,病灶刮除有较高复发率,距骨切除可降低局部复发率,但是遗留部分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喙突骨折合并肩锁关节脱位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07年5月至2014年5月,我科采用肩部锁骨远端沿 Langer 线纵形切口显露、复位并固定肩锁关节脱位及喙突骨折,修复肩锁韧带治疗12例肩锁关节脱位合并喙突骨折患者。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20~56岁,平均33岁。肩锁关节脱位均为 Rockwood III 型,喙突骨折 Eyres 分型:III B 型8例,IV B 型3例,V B 型1例。所有患者均有外伤史,术前经 X 线片及 CT 证实喙突骨折移位。结果12例中10例获得随访,时间9~15个月,平均12个月。患者伤口均 I 期愈合,喙突骨折均达骨性愈合,肩锁关节复位良好,肩关节功能良好。本组10例终末随访时,Constant 评分83~95分,平均90.8分;前屈上举平均156°,外旋平均45°。Herscovici 疗效评定优8例,良2例。结论肩锁关节脱位合并喙突骨折中,喙突骨折容易漏诊,所以诊断中应予重视。沿 Langer 线纵形切口显露及复位固定治疗,显露充分,操作方便。术中对肩锁关节脱位及喙突骨折双重固定,可恢复肩锁关节及喙突正常的生理解剖位置,有利于患肢功能恢复,且术后切口美观,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脐尿管癌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脐尿管癌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8例脐尿管癌及炎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结果脐尿管癌15例,脐尿管炎性病变3例。所有患者的病变部位均在腹中线Retzius间隙脐尿管走行区,其中17例位于脐尿管膀胱交界区的膀胱顶壁或前壁,1例位于脐尿管上端。15例脐尿管癌cT扫描时呈囊实性(11例)或实性(4例);6例可见病灶中心或周边点状、斑点状或弧形钙化。3例脐尿管炎性病变中,1例为囊肿伴感染,表现为厚壁囊性肿块;2例为慢性炎性肉芽肿,表现为软组织肿块;3例炎性病灶周同脂肪间隙均呈明显炎性反应,可见较多斑片、条索影。结论脐尿管癌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扫描能提供较为准确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6.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计算机断层成像(CT)在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分期、治疗方案的选择、疗效评价及预后预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其非特异性使其应用受到限制.近年来,一些新型非18F-FDG显像剂正在不断研发并应用于临床,从而促进了PET-CT的进一步发展和在肺癌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单纯性细支气管肺泡癌的高分辨CT(HRCT)特点。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单纯性细支气管肺泡癌患者21例(22处病变),对照术后病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病理结果非黏液产生型单纯性细支气管肺泡癌20例,21处病变,黏液产生型单纯性细支气管肺泡癌1例。野口分类:A型3例,B型12例,C型5例,黏液型未作分类。病期分类:21例均为ⅠA期,肿瘤最大径0.3~3.0 cm(平均1.3 cm)。全病例均无胸膜和脉管浸润,无淋巴结转移。HRCT所见:根据磨玻璃密度影(GGO)的含量多少,将病变分为4种类型,病变全部呈GGO为A型(5例);GGO中心少量线状影为B型(7例);GGO中心及周边线状影散在为C型(7例);结节形成型为D型(3例)。伴有胸膜牵引11例。肿瘤境界清晰,边缘光整的病例5例,余17处病变边缘不规则,境界不清。阴影中心部伴有血管、支气管阴影者21例。结论 HRCT能够反映细支气管肺泡癌的病理组织学的结构特征,对于病理侵袭度的预测及预后评估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原发性纵隔精原细胞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纵隔精原细胞瘤的CT资料.结果 肿瘤位于前纵隔9例,中纵隔1例,最大径为6.5~18.2 cm,平均12.3 cm,肿瘤均为软组织密度肿块,未检出囊腔及房性结构,亦未检出脂肪样密度、钙化或水样密度,肿瘤中心低密度9例,包绕大血管、心包7例,胸壁受累2例,纵隔或(和)锁骨上淋巴结肿大4例,肺部改变5例,双肺转移1例,胸腔积液4例,心包积液5例.结论 原发性纵隔精原细胞瘤绝大多数位于前纵隔,体积较大,呈无钙化或脂肪的实性肿块,中心常呈低密度,部分侵犯周围结构,在CT上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