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慢性的血管炎症反应,炎症浸及动脉内膜是各类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斑块内新生血管的破裂是引起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主要原因,内皮糖蛋白(endoglin)——CD105是1个同型二聚体跨膜糖蛋白,通过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对内皮细胞的抑制反应,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及新生血管的发生。CD105与AS程度、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功能不全、心肌梗死后的心脏重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发生发展有关,本文根据目前关于内皮糖蛋白与AS关系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CD40L是肿瘤坏死因子超基因家族的一种,它是各种免疫与炎症调节的重要通路,包括调节动脉粥样硬化的演变.已有研究证实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循环中的血小板中可出现CD40L的表达.循环中出现的可溶性CD40L可能主要来源于血小板及T淋巴细胞.CD40L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作用与其产生的生物学效应有关.有研究发现CD40L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及血管平滑肌细胞产生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的生物活性因子,如E选择素、血管粘附分子、细胞因子等.CD40L还可通过调节粥样斑块的金属蛋白酶表达影响斑块的稳定性.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炎症与免疫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提示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炎症反应的激活可导致斑块的不稳定,从而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新发现的脂肪细胞因子chemerin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趋化蛋白,还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其可能机制是参与胰岛素抵抗,糖、脂代谢异常及代谢综合征的发生,进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直接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炎性反应状态,促进单核巨噬细胞黏附、迁移以及泡沫细胞的形成;促进新生血管形成,使斑块不稳定性增加,参与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深入研究chemerin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将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提供新靶点.  相似文献   

4.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炎症反应。在炎症免疫调节中,CD40与CD40配体的相互作用是炎症信号传递的重要途径,它参与抗原呈递及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激活。近年研究发现,CD40-CD40L相互作用不只局限于炎症细胞之间信号传递,还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主要细胞成分如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及巨噬细胞等的炎症反应调节。本文将重点介绍CD40信号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可能的干预途径。  相似文献   

5.
斑块内新生血管是由内皮细胞芽生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生理性新生血管能改善动脉壁供氧状态,减轻炎症反应,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病理性新生血管则会加速疾病的进程,增加巨噬细胞浸润和血管壁的厚度,导致持续的缺氧状态,甚至坏死.此外,新生血管壁的破裂可以导致斑块内出血、增强炎性反应、扩大脂质核心、激发氧化应激反应和斑块破裂.  相似文献   

6.
基质金属蛋白酶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众多因素中最重要的一种,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其发生源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内皮细胞损伤,血管内皮的屏障功能遭受破坏,血液中的单核巨噬细胞、脂质、淋巴细胞及中性多形核白细胞广泛入侵到被剥脱的内皮下组织,发展为粥样斑块,引起血管重构,进一步导致斑块破裂,出血,继发血栓形成等。本文着重从几方面机制阐述基质金属蛋白酶削弱血管内皮细胞屏障功能,促进中层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和增殖,加重血管的结构改变,进一步促进循环炎性细胞浸润,斑块破裂,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以CD105和CD34为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在早期直肠癌新生血管中表达的差异,探讨CD105-微血管密度(MVD)作为Ⅰ-Ⅱ期直肠癌预后预测指标的可能性.方法 分别应用抗CD105、CD34抗体对380例Ⅰ-Ⅱ期直肠癌组织微血管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多因素回归分析CD105-MVD、CD34-MVD与早期直肠癌肝转移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CD105在直肠癌新生微血管中特异性表达,在正常组织的血管无表达,而CD34在肿瘤及正常组织的大小血管中均广泛表达,两者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01);CD105-MVD与肿瘤浸润深度、病理组织类型、肝转移率呈正相关.多因素分析表明CD105-MVD是影响全组直肠癌预后的独立因素,CD105-MVD高表达时患者死亡的危险度是低表达患者的3.032倍(95%CI=1.481-6.804).而CD34-MVD与直肠癌的预后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CD105是一种较CD34更有特异性的肿瘤性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CD105抗体标记的肿瘤微血管密度可作为预测早期直肠癌预后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与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新生的相关性。方法 25只纯种雄性新西兰大白兔给予球囊拉伤及1%胆固醇饲料喂养建立腹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分别于建模后第4、6、8、10、12周末随机选取5只实验兔行安乐死,取腹主动脉组织脱水,包埋制石蜡切片。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小鼠抗兔巨噬细胞抗体11、ICAM-1、VCAM-1、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结果 从4周到12周,斑块体积逐渐增大,巨噬细胞数量、ICAM-1与VCAM-1的表达量也逐渐增加。通过HE染色与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标记,第8周斑块内可见新生血管出现,并且新生血管的数量在第10周与第12周逐渐增多。相关性分析显示ICAM-1与VCAM-1的表达与斑块内的血管新生密切相关。结论 ICAM-1、VCAM-1与斑块内血管新生密切相关,它们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和不稳定。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研究证实CD40分子与其配体CD40L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各个阶段均起重要作用。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细胞成分——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上均有CD40和CD40L表达,两者结合能诱导人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多种活性介质,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而阻断CD40- CD40L通路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或阻止已形成的斑块进展。CD40L可能参与血栓形成和血小板活化,急性脑梗死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液中的可溶性CD40L持续性增高。一些药物能够下调CS40L水平,为预防血管事件的发生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apelin是新近发现的脂肪因子,可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其可能机制是参与胰岛素抵抗和脂代谢异常,进而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直接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炎性反应状态,促进单核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黏附、迁移;促进细胞内胆固醇流出,减少泡沫细胞的形成;增加斑块稳定性,抑制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深入研究apelin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将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提供新靶点。  相似文献   

11.
CD40系统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炎症发应,CD40系统的相互作用是炎症信号的重要传导通路,还参与粥样斑块内重要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及巨噬细胞等的炎症反应调节。阻断CD40CD40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抑制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发展。最进,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发病机制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以前AS仅仅被认为是脂质堆积造成显著管腔狭窄或闭合。现在许多研究都证实AS是一种多种免疫因素参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1]。炎症发应贯穿于AS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2…  相似文献   

12.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处血管新生的病理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冠状动脉内膜往往出现血管新生.这些新生血管可以促进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甚至诱发斑块出血和斑块破裂.进一步研究新生血管的发生机制及其病理生理意义并寻求较佳的防治方法,可以为认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和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一个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13.
Endoglin(CD105)是转化生长因子-β的一种结合蛋白,可通过影响转化生长因子-β的信号传导而发挥作用。Endoglin在血管细胞的分布及其生理作用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引发的急性心血管事件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斑块内血管生成是促进斑块生长并造成斑块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新生的血管发育不成熟,存在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导致反复发生斑块内出血。现从斑块内血管生成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机制、检测血管生成的影像学方法以及抗血管生成的治疗策略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壁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单核巨噬细胞在其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动脉粥样斑块中单核巨噬细胞迁移能力受损,滞留于斑块内,增加了斑块不稳定性,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目前研究表明动脉粥样斑块中巨噬细胞分泌的神经导向因子Netrin-1通过与巨噬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可以抑制巨噬细胞迁出斑块,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但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初期,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的Netrin-1却被发现对动脉粥样硬化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动脉粥样硬化性(As)疾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的首要病因。Apelin/APJ受体广泛存在于心血管系统,参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Apelin/APJ系统对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研究提示,Apelin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Apelin可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诱导单核细胞向内皮细胞黏附,还可促进血管新生,影响As斑块的稳定性。另一方面,Apelin可拮抗AngⅡ的作用,调控细胞内脂代谢,减少内皮细胞活性氧的产生和细胞衰老,防止巨噬细胞转化为泡沫细胞,对已形成As斑块具有一定的稳定作用,还可以抑制血小板活化,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作为保护或损伤机体的双刃剑,自噬可能是Apelin作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靶点之一。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对Apelin/APJ系统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行总结分析,探讨Apelin/APJ受体成为预防或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靶点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胃癌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CD105表达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4,自引:11,他引:23  
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是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主要由结缔组织细胞和某些肿瘤细胞合成分泌,能有效地分解基底膜成分及Ⅳ型胶原蛋白,近来有研究发现MMP-9能促进肿瘤血管的新生[1].CD105是血管新生的标志物,在肿瘤的血管内皮细胞中高度表达[2].本实验应用流式细胞术半定量检测MMP-9及CD105在胃癌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表达情况,探讨胃癌中MMP-9的表达与CD105标记血管表达的关系,旨在为探索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慢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其病变始于血管内皮细胞构成的天然屏障功能障碍,由各种损伤因子影响内皮细胞Caspase-1/Sirt1/AP-1、SREBP2/NOX2/NLRP3、KLF2/FoxP1/NLRP3、NFAT5/NLRP3等通路信号转导、相关炎症基因表达,激活内皮细胞,继而单核细胞浸润主动脉壁内膜下并分化为巨噬细胞,引起相应内皮激活的固有免疫反应,在NLRP3/ASC/Caspase-1炎性小体途径激活后,使促炎症细胞因子IL-1β、IL-18释放增加,介导下游炎症因子、趋化因子等表达增加,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血管壁持续慢性炎症反应使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还使斑块成分发生改变、易损性增加,斑块微钙化则增加了斑块处血管应力,破裂危险增加。本文综述了固有免疫介导的动脉粥样硬化炎症机制研究现状,为动脉粥样硬化抗炎药物研发提供思路以及促进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实验设计。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方法利用高胆固醇饲料复制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15只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胆固醇组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42天时处死动物,截取胸主动脉进行计量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高胆固醇组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的斑块面积(0%比1.81%±0.61%比24.12%±3.58%)、斑块周径(0比6.05%±1.62%比25.71%±1.97%)以及斑块最大厚度(0比0.06mm±0.002mm比0.16mm±0.007mm)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3组CD34阳性细胞数(cellsmm2)分别为0、12.35±2.02和61.15±7.55(P<0.05)。电镜显示新生血管与动脉粥样斑块相邻,新生血管腔内可见淋巴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CD34阳性细胞数与斑块面积之间呈正相关(r=0.989,P<0.001)。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能促进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斑块内血管新生由低氧和炎症等因素诱导形成,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加剧炎症反应和诱发斑块内出血,影响斑块的稳定性,从而诱发死亡率极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另一方面可缓解斑块内低氧状态,减少细胞坏死,为斑块内有害物质的移出提供通道。抗血管生成治疗虽已投入临床应用,但在动脉粥样硬化方面进展甚小。本文就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发生机制、血管新生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及其相关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