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受血者在输血前传染病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166例输血者在输血前进行谷丙转氨酶(ALT)、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抗体检查。结果HBsAg阳性、抗-HCV阳性的百分率分别为13.8%和3.0%。单独ALT〉40u/L者115人次,未检出抗-HIV阳性和梅毒抗体阳性:结论对受血者在输血前传染病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于凤华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9):1294-1295
目的:评估受血者在输血前接受输血相关检查的意义。方法:对l200例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爱滋病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试验(TRUST)检查。结果:HBsAg阳性、抗-HCV阳性和两者均阳性的百分率分别是21%、2.O%和0.5%,其中48例HBsAg阳性者没有输血史,在输血前检查中首次检出阳性;24例抗-HCV阳性者均有输血史,在肾透析患者中,抗-HCV阳性率达8%。抗-HIV阳性者1例。未检出TRUST阳性者。结论:对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输血四项传染病指标检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受血者输血前传染性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对3612例输血前患者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检测,用梅毒血清学(TRUST)法检测梅毒抗体,速率法(正常值0-40单位)检测谷丙转氨酶(ALT)。结果3612例受血者中HBsAg的阳性率为16.94%、抗.HCV的阳性率为0.47%、抗.HIV的阳性率为0.08%、梅毒抗体阳性率为1.74%,转氨酶不合格率13.29%。结论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传染性指标检测,是一项对医患双方有自身保护作用的措施,同时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免疫缺陷病毒-1(HIV-1)/AIDS患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情况及发病特点。方法分析国家"十一五重大专项"课题中河南某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示范区中187例经血液途径感染HIV-1者的血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与抗体(HBsAg与抗HBs)、乙型肝炎e抗原与抗体(HBeAg与抗Hbe)、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及丙型肝炎抗体(抗HCV);采用流式细胞仪计数CD4+T淋巴细胞;采用制备膜选择性吸附DNA的方法抽提HBV DNA,并采用巢式PCR法检测HBV DNA。结果 187例HIV-1感染者中,HBsAg阳性9例(4.81%),HBsAg阴性178例(95.19%);抗-HCV阳性143例(76.47%),抗-HCV阴性44例(23.53%);HIV-1/HBV/HCV三重感染者6例(3.21%)。178例HBsAg阴性的HIV感染者中,合并隐匿性HBV感染53例(29.78%)。抗-HCV阳性者合并隐匿性HBV感染42例(29.37%),抗-HCV阴性者合并隐匿性HBV感染11例(25.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HCV阳性/抗-HCV阴性患者的HbsAg阳性例数、抗-HBs阳性例数、CD4+T淋巴细胞数、单独抗-HBc阳性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血传播感染HIV患者中HBsAg阳性率低于普通人群,HCV感染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经输血传播感染HIV患者中存在隐匿性HBV感染,对HBsAg阴性的HIV感染者进行HBV DNA检测是有必要;HIV合并HCV感染不能增加隐匿性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丙型病毒性肝炎核心抗原(HCV2cAg)EL ISA检测试剂,用于诊断早期丙型肝炎(HCV)病毒标志物。方法78份怀疑为HCV感染患者血清中采用ELISA法检测的HCV核心抗原,并以HCV RNA PCR法和抗-HCV检测结果作为比较。结果78份样本中,PCR法测HCV RNA,阳性36例,阴性42例,ELISA法测HCV核心抗原,阳性34例,阴性44例,RT2PCR荧光定量法测抗-HCV,阳性29例,阴性49例;结论以PCR法测HCV RNA与多种方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输血前5种感染性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本院患者输血前病毒性感染指标检测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8359例输血前患者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检测,同时用生化速率法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用梅毒甲苯胺红颗粒凝集试验(TRUST)初筛,阳性者用ELISA法确证。结果梅毒抗体经TRUST法检测阳性率为1.96%(164例),再经ELISA法确证阳性率为1.69%(142例),HBsAg、抗-HCV、抗-HIV阳性率分别为12.2%(1020例)、1.15%(96例)、0.38%(32例),ALT〉40U者为7.5%(627例)。结论 5种感染性血清标志物检测对减少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及预防医源性疾病的传播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五项感染性指标检测对手术前和输血前患者的重要性。方法对我院2011年下半年5600例患者进行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AV)、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进行检测并对比分析。结果总阳性率为12.17%,其中各单项阳性率分别为:HBsAg 10.48%、抗-HCV0.34%、抗-TP 1.07%、抗-HIV0.017%、抗-HAV 0.26%。结论对输血和手术前进行感染性指标检测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控制感染和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阐明急诊手术患(急诊患)肝炎病毒携带特点以探讨对其预防方法。方法:以ELISA法检测157例急诊患HBsAg,HBeAg、抗-HBe和抗-HCV,以285例非急诊手术患(非急诊患)为对照组,对其IBV和HCV携带特点进行比较。结果:急诊患12.1%(19/157)HBsAg阳性,非急诊患为16.1%(46/285);急诊HBsAg阳性患21.1%(4/19)HBeAg阳性,非急诊患为23.9%(11/46)。急诊患的HBsAg阳性率在不同病种间无显性差异。3.2%(15/157)急诊患抗-HCV阳性,其阳性率与HBsAg是否阳性无关。结论:急诊患中同时存在HBV和HCV携带,其传染源尚无有效的识别方法。因此,将所有急诊手术患都视为肝炎病毒的传染源,其血液都视为有传染性,手术中对其都采取血液、体液隔离措施,是预防肝炎病毒经急诊手术传播的可取方法。G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我院拟受血者输血前四项传染指标检测结果的统计分析,了解本地区患者中输血前四项传染指标阳性所占比例,确保输血的安全性,降低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发生,使患者对自己输血前的检测有明确的认识,这样能帮助医务人员在诊疗和护理过程中,及时采取保护措施,避免感染血液性疾病。方法:对我院2012年4月以来共19366例拟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试验(TRUST)检测。结果:HBsAg阳性1014例,阳性率为5.23%;抗-HCV阳性192例,阳性率0.99%、抗-HIV阳性258例,阳性率1.33%;TRUST阳性85例,阳性率0.44%;HBsAg、抗-HCV、抗-HIV采用酶联免疫法;TP采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初筛试验(TRUST)法。结论:进行输血前四项检测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及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减少因输血而引起的医疗纠纷及医疗事故。通过比较分析,本地区艾滋病毒感染者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统计数字[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和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RNA)定量联合检测结果对丙型肝炎确诊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58例ELISA法检测的血清抗-HCV阳性丙型肝炎(HC)患者,同时采用PCR-荧光探针法检测其HCV-RNA含量。结果 258例抗-HCV阳性丙型肝炎患者中HCV-RNA阴性92例,占35.66%;17例HCV-RNA弱阳性,占6.59%;HCV-RNA阳性149例,即57.75%的HC患者存在病毒血症。结论 ELISA法联合检测抗-HCV和HCV-RNA有助于丙型肝炎确诊病毒血症以及监控HCV的感染,并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1.
陈映红  王文勇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7):2714+2720-2714,2720
目的探讨贵州六枝地区献血者血液单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不合格的原因。方法对献血者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ALT+HBsAg、ALT+抗-HCV检测,观察其结果。结果 ALT不合格195例,HBsAg不合格39例,抗-HCV不合格265例,抗-TP不合格45例,抗-HIV不合格8例,ALT+HBsAg不合格3例,ALT+抗-HCV不合格5例。结论对血液单纯ALT不合格原因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测以及分析对临床用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本院妇产科患者输血前进行HBsAg、抗-HCV、抗-HIV、抗-TP检测,了解专科医院输血前患者传染病感染状况。方法对630例妇产科患者输血前采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及梅毒螺旋体抗体(TP)实验。结果检出HBSAg阳性6例(0.95%)、抗HCV阳性1例(0.16%)、梅毒阳性2例(0.32%)、抗HIV初筛阳性后按规定送确认实验室用免疫印迹法确认无1例阳性。结论本院输血前患者血清4项传染病指标阳性率较低,明显低于综合医院,通过对患者进行输血前传染病标志物的检测,及时发现潜在传染源,为新生儿提早做好预防保健,有利于患者治疗及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对传染病感染的辅助诊断、区分责任、减少医疗责任纠纷的发生,提醒医务人员有针对性的加强自我防护,防止或减少职业感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患者血液暴露前的健康状况,探讨设置血液传染病指标相关项目常规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集患者的血清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获得性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及梅毒抗体(抗-TP)进行检测。结果 967名血液暴露前患者血液传染病指标感染率为HBsAg4.76%(46/967),抗-HCV1.65%(16/967)、抗-HIV0.41%(4/967)及抗-TP2.38%(23/967),总感染率为9.10%。结论拟血液暴露的患者血液传染比较严重,把上述相关指标纳入常规检测项目,对院内感染的控制,医务人员加强自身防护既减少医疗纠纷均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19483例患者四项传染性指标的检测分析,探讨输血前和术前四项传染性指标检测的重要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对19483例输血前和术前患者标本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测分析。结果〈br〉 在19483例患者中,检测样本总阳性数1606例,总阳性率5.16%,其中HBsAg阳性1242例(6.37%)、抗-HCV阳性123例(0.63%)、抗-HIV1/2阳性待复检3例(0.015%)、确诊阳性3例(0.015%)、抗-TP阳性238例(1.22%)。结论对输血前和术前患者四项传染性指标进行检测,可以了解患者的感染情况,同时对减少医院感染,减少医患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法(ELISA)在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时间为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选择在我院进行丙型肝炎检测的患者26456例作为研究对象,取所有患者的血清样本,采用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法对抗HCV抗体进行检测,判定阳性情况。结果化学发光法检测抗HCV抗体阳性345例,阴性26111例,检出率为1.30%;ELISA法检测抗HCV抗体阳性350例,阴性26106例,检出率为1.32%,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两种方法共同检出阳性样本344例,ELISA法检测阳性而化学发光法检测阴性为1例,化学发光法检测阳性而ELISA法检测阴性的有6例。结论相对于ELISA法,化学发光法在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中的应用具有更好的敏感性,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中的应用,分析其对血清学标志物诊断准确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340例疑似HBV感染患者,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为金标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CMIA法检测HBV感染血清学标志物[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和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观察对比两种检测方法血清学标志物检出率,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变异系数(CV),分析CMIA法对HBV感染诊断准确率的影响。结果 340例疑似HBV感染患者中检出211例乙型肝炎,CMIA法检出220例,ELISA法检出174例,CMIA法检测HBV感染的准确率、灵敏度及阴性预测值高于ELISA法检测(P<0.05);CMIA法检测HBV感染血清HBsAg、抗-HBs、抗-HBc、抗-HBe、HBeAg的CV值低于ELISA法检测(P<0.05);CMIA法检测HBV感染血清HBsAg、抗-HBs、抗-HBc、抗-HBe、HBeAg的阳性率与ELISA法...  相似文献   

17.
关瑞 《中国实用医药》2013,8(21):274-275
目的探讨输血前检查血液传染病的必要性。方法查阅本市医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1034例输血病历,统计其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抗HIV抗体[抗-HIV(1+2)]阳性率。结果 HBsAg阳性率为10.25%,抗-HCV阳性率为0.68%,抗-HIV(1+2)阳性率为0,抗-TP阳性率为0.29%。结论患者在输血前对相关传染病指标进行检测,能够预防传染病通过血液传播,防止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感染,避免出现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8.
刘萍  沈旭 《哈尔滨医药》2011,31(2):110-111
目的 探讨患者术前感染性指标的现患率.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试验(ELISA)法检测2893例术前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2)型抗体(抗-HIV1/2)及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所有检测项目均严格按照试剂盒操作说明书进行,同时进行质量控制.结果 2...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HBsAg、抗-HCV、抗-HIV、抗-TP抗体的ELISA单试剂检测阳性和ALT不合格的献血者进行追踪检测,判断因检测而非献血者本身原因而暂时屏蔽的献血者解除屏蔽的时间,扩大无偿献血者队伍。方法 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站无偿献血的682名无偿献血者,对HBsAg、抗-HCV、抗-HIV、抗-TP抗体单试剂检测阳性、或ALT不合格者,间隔六个月后再次抽血进行重新追踪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χ2检验,判断与原来检测结果的差异性。结果追踪检测各项目合格率分别是:HBsAg 31.6%、抗-HCV 40.1%、抗-HIV为61.1%、抗-TP为14.2%,ALT为63.3%。经χ2检验,各检测项目追踪检测合格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通过对单试剂检测结果不合格或ALT不合格而暂时屏蔽的献血者血液追踪检测,可以减少因HBsAg、抗-HCV、抗-HIV、抗-TP抗体的ELISA检测假阳性或非病理性原因引起的ALT暂时增高而不合理误淘汰献血者,对建立和扩大固定献血者队伍,保护献血者热情,促进无偿献血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翁翠萍  倪锐  巨年季 《淮海医药》2008,26(6):532-533
目的 总结2年来我院住院患者院感四项的结果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ELISA法检测HBsAg、抗-HCV、抗-HIV和用乳胶法检测梅毒。结果 2006年1月~2007年12月共检测18430人,HBsAg阳性979人(5.31%),抗-HCV阳性70人(0.38%),抗-HIV阳性为零,梅毒阳性15人(0.08%)。结论 开展院感四项的检测对减少和杜绝是否为医源性经血液传播疾病而引发的医疗纠纷,保护医患双方的利益,都有重要意义,并适合在基层医院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