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唐勇  刘婕 《华西医学》2009,(8):2150-2152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致病菌及其耐药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的93例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致病菌及其耐药性。结果:34例培养阳性,透出液培养阳性率为36.6%,其中革兰阳性球菌14例,革兰阴性杆菌17例,真菌4例。革兰阴性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达83.3%,亚胺培南耐药性最低,达20.0%。革兰阳性球菌对青霉素、环丙沙星的耐药率高,分别为81.8%、71.4%。结论:提高腹膜透析液细菌培养阳性率有助于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治疗;在经验用药基础上,应依据细菌培养、药敏,选择治疗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敏感、有效抗菌素,真菌性腹膜炎治疗效果仍差,应尽早拔管。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6):1319-1321
选取我院于2014年3月~2014年6月收治的60例次腹膜透析患者为参考对象,对其相关性腹膜炎的病原菌的种类、耐药性、药敏状况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60例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的腹透流出液培养结果显示,43例培养阳性,阳性率71.67%。其中革兰阳性球菌占41.3%,革兰阴性杆菌占39.87%,真菌占25.12%。药敏结果显示,革兰阴性杆菌中,耐药率最高的是氨苄西林,达到74%,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为17.45%,对亚胺培南敏感。革兰阳性球菌中,耐药率最高的是青霉素,耐药率高达86%,其次是苯唑西林,耐药率达62.56%,再次是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达49.78%,对万古霉素敏感。随着革兰阴性杆菌和真菌性腹膜炎的发生率的显著上升,腹膜透析中心不仅要关注革兰阳性球菌也应重视革兰阴性杆菌和真菌此两种致病菌。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腹膜透析(简称腹透)相关感染性腹膜炎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变化。方法回顾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近5年来腹透相关感染性腹膜炎患者一般情况、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疗效及转归,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46例次病原菌培养阳性24例次(52.2%),其中G+菌9例次(37.5%),G-菌8例次(33.3%),真菌7例次(29.2%)。②G+菌对头孢类抗生素耐药率高,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等的耐药率低。G-菌对替卡西林/棒酸、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泰能等耐药率低。③G+菌、G-菌、培养阴性腹膜炎患者治愈率分别为88.9%、75%、73%;真菌性腹膜炎患者均拔管。结论腹膜透析相关感染性腹膜炎病原菌及耐药性已发生很大变化,需努力提高腹透液培养阳性率及腹膜炎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石友山  陈天浩 《临床荟萃》2020,35(11):1010-1014
目的 分析单中心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DAP)的病因、致病菌分布和耐药性,为PDAP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94例次PDAP住院患者的一般资料、细菌培养及耐药性分析、疗效及转归。结果 94例次PDAP患者中,最常见的感染原因是以G+菌感染为主的操作性污染(53.19%)、其次为G-菌感染为主的肠源性感染(27.66%)。94例次患者透析液病原菌培养阳性65例次,阳性率为69.15%。65例次培养分离出菌株67株,其中G+菌45株(67.16%),G-菌20株(29.85%),真菌2株(2.99%)。本中心最主要的致病菌是G+菌,以表皮葡萄球菌多见,而G-菌以大肠埃希杆菌最为常见。G+菌对青霉素(91.11%)、红霉素(91.11%)和苯唑西林(88.89%)耐药率高,对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无耐药。G-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未出现耐药,而对头孢他啶(10.00%)、头孢吡肟(5.00%)耐药率均较低。真菌对氟康唑、两性霉素B、5 氟尿嘧啶、伊曲康唑均无耐药。治疗后51例次治愈(78.46%),退出14例次(21.54%),退出患者中有1例死亡,病死率1.54%,13例次拔管改血透。G+菌与G-菌感染的患者比较治愈率与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例真菌感染采取尽早拔管,转为血液透析。结论 本中心需加强腹膜透析患者教育,提高培养阳性率,PDAP的主要致病菌仍然以G+菌为主,头孢菌素一代联合三代仍然可作为本中心初始经验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透析龄患者首次发生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eritoneal dialysis-associated peritonitis,PDAP)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1月1日~2021年10月31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肾内科规律随诊的腹膜透析患者发生首次腹膜炎的诊治情况。按透析龄3年、5年为界,将所有首次PDAP分为长透析龄组(≥60月)、中透析龄组(36~59月)以及短透析龄组(<36月),对比不同透析龄患者首次PDAP的临床特征与治疗预后。结果 (1)近15年期间,166名患者发生了首次PDAP,其中男性83例(占50%),发病时年龄(63.33±12.14)岁,中位透析龄30(13,57)月。主要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59例(35.5%)。(2)长透析龄组36例(占21.7%),发生首次腹膜炎时的中位透析龄79(68,102)月。随着透析龄延长,3组患者中合并糖尿病占比逐渐下降(62.1%、45.7%、30.6%,χ2=11.068,P=0.004),首次PDAP的治疗失败率、腹膜炎相关死亡率逐渐升高(χ2...  相似文献   

6.
腹膜透析相关性真菌性腹膜炎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相关性真菌性腹膜炎(FP)的易感因素、诊治和转归。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05年11月期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收治的CAPD相关性真菌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病源菌、治疗、转归,并与同期收治的革兰氏阳性(G~ )球菌、革兰氏阴性(G~-)杆菌腹膜炎进行分组对比。结果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205例,其中真菌性腹膜炎20例(9.76%);真菌性腹膜炎组、G~ 球菌组、G~-杆菌组3组间的发病年龄、性别、血白细胞计数、透出液细胞计数、开始透析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真菌性腹膜炎组腹部压痛、反跳痛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余两组(P<0.05);17例(85%)患者1月内有腹腔/全身系统使用抗生素史:真菌性腹膜炎组6例(30%)死亡,其余14例转血液透析,死亡率及腹膜透析退出率显著高于其余两组(P<0.05)。结论腹腔/全身使用抗生素是腹膜透析相关真菌性腹膜炎发生的高危因素,真菌性腹膜炎临床症状较重,预后不良,确诊后早期拔管可能可以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田秀娟  何娟  杨君  柳红昌 《华西医学》2021,36(4):483-487
目的 探讨鲍曼不动杆菌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鲍曼不动杆菌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线临床资料、微生物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药敏)结果、治疗经过及临床结局.结果 共纳入10例患者,男4例,女6例;患者平均年...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性分析该院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DAP)的病原菌谱特点及预后转归情况,为该院腹膜炎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23年2月该院收治的69例PDAP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病原因、病原菌谱特点及预后转归情况。结果 69例PDAP患者腹膜透析透出液共培养出病原菌43例,阳性率为62.32%,43例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23例(53.49%),革兰阴性菌17例(39.53%),真菌3例(6.98%)。43例病原菌感染原因包括肠道感染18例(41.86%),换液操作不规范11例(25.58%),呼吸道感染8例(18.60%),原因不明6例(13.95%)。革兰阳性菌以表皮葡萄球菌(10例)为主,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7例)为主。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环素、替考拉宁、莫西沙星均敏感,对克林霉素(52.17%)、红霉素(56.52%)、阿莫西林/克拉维酸(60.87%)、青霉素G(78.26%)耐药;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黏菌素均敏感,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47.06%)、头孢呋辛(47.06%)、头孢唑啉(52.94%)、氨苄西林(82...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难治性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致病菌菌谱及其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22例难治性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致病菌培养阳性17例(77.3%),其中,G+菌感染6例(27.3%),真菌5例(22.7%),G-菌4例(18.2%),多重感染2例(9.1%);阴性5例(22.7%)。G+菌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11例治愈,5例死亡,6例改血液透析。多重感染及真菌感染合计7例,其中6例死亡或退出腹膜透析治疗,显示其难治程度更高。结论真菌感染及多重感染仍是难治性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退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随着腹膜透析技术的不断提高,在全球范围内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发生率大幅度地下降;同样在国内,随着大家对腹膜透析认识的不断提高以及双联系统等先进的腹膜透析技术的广泛应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也已不再是腹膜透析的瓶颈问题,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腹膜透析中心为例,目前腹膜透析的发生率可基本控制在40~50个患者月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复发和重现性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于2008年1月~2014年4月期间,前瞻性收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73例患者发生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432例次,据第2次腹膜炎发作的特点分为复发/重现组,并与对照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临床特点、致病菌和转归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复发/重现性腹膜炎的主要致病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66.7%,较对照组29.5%明显增高(χ2=12.969,P0.001),其中又以表皮葡萄球菌居多。患者近期及远期转归分析中发现,复发/重现组再次发生腹膜炎风险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分别为20.8%vs.1.7%(P=0.001);37.5%vs.15.3%(P=0.008)。在近期及远期转归中死亡率、转血液透析率及维持腹膜透析2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复发和重现性腹膜炎的致病菌主要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中表皮葡萄球菌最多,复发和重现组再次发生腹膜炎风险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在临床上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
腹膜透析患者再次发生腹膜炎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再次发生腹膜炎的相关因素,为预防再次腹膜炎发生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共32例次腹透相关性腹膜炎患者及操作者的文化程度、患者原发疾病、年龄、Hb、Alb、腹膜炎发生的可能原因、透析时间、医疗付费方式等因素,比较上述因素与腹膜炎发牛的相关性.结果 腹透相关性腹膜炎再次腹膜炎发生与患者年龄、操作者的文化程度、Hb、Alb、透析时间、操作者、原发疾病有关(P<0.05),老年人、患者及操作者文化程度较低、营养状况差、原发病为糖尿病、透析时间在1~3年患者易再次发生腹膜炎,而与性别及医疗付费方式无关(P>0.05),操作不规范、便秘、腹泻是腹膜炎再次发生的主要原因.结论 对老年腹透患者、Alb和Hb较低、糖尿病、患者及操作者文化程度低、透析时间在1~3年的患者,特别是家属操作者要加强随访管理、再培训,防止腹膜炎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糖尿病患者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与非糖尿病患者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临床特征、病原学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腹膜透析置管并行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发生第1次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时患者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非糖尿病组和糖尿病组。结果非糖尿病患者108例,其中33例至少发生过1次腹膜炎,占30.8%;糖尿病患者共30例,14例至少发生过1次腹膜炎,占4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组患者置管时平均年龄高于非糖尿病组,分别为(63.21±11.75)岁和(48.36±15.37)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高于非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血浆白蛋白(ALB)、血浆前白蛋白(PAB)、血红蛋白(HGB)、血钾(K+)低于非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革兰阴性杆菌及真菌所占比例较非糖尿病组增高,且糖尿病组拔管率及死亡率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较非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更容易发生腹膜炎,且常合并更为严重的营养不良、贫血、全身炎症等表现;两组致病菌仍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但糖尿病组患者透析液培养革兰阴性杆菌及真菌比例增高,拔管及死亡率相对增加,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4.
周君 《中国血液净化》2011,10(2):77-79,104
目的 了解复发性、再发性和重现性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临床特征,探索3种类型腹膜炎发生的致病菌、临床疗效及转归的异同点.方法回顾性研究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海口市人民医院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116例,分为复发组、再发组、重现组和单发组,比较各组患者的一般状况、致病菌和临床疗效及转归.结果复发组患者的年龄明显较其他3组轻.复发性和重现性腹膜炎的主要致病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而再发性腹膜炎为革兰阴性菌为主.再发组患者分别与复发组、重现组和单发组比较,治疗的初次应答率(分别为66.67%、88.37%、80.65%和86.67%)和完全缓解率(分别为41.67%、62.79%、67.74%和73.33%)明显低于其他各组,而死亡率明显增高(分别为16.67%、6.98%、9.68%和6.67%).结论复发性、再发性和重现性腹膜炎的致病菌存在差异,且具有不同的临床疗效和转归.再发性腹膜炎具有治疗初次应答率低、拔管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在临床上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预防性用药方案在新置腹膜透析导管患者的使用情况,探讨抗生素用药在预防新置腹膜透析导管患者术后发生腹膜炎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肾内科腹膜透析中心接受腹膜透析置管术开始行腹膜透析治疗的患者173例。按照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方法分为3组,A组:患者在腹膜透析置管术后3天内使用含有头孢唑啉0.25g/L的腹透液,共计101例次;B组:患者在腹膜透析置管术前3h静脉滴注头孢唑林0.5g,共计48例次;C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天均未使用抗生素,共计24例次。比较3组患者术后14天内腹膜炎的发生率。结果 A组101例患者中1例出现腹膜炎,发生在术后第11天,占0.99%;B组48例患者中2例出现腹膜炎,均发生在术后第1天,占4.17%;C组24例患者中4例出现腹膜炎,3例发生在术后第1天,1例发生在术后第2天,占16.67%。对3组患者腹膜炎发生率进行两两比较,A组与C组比较,P=0.00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C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膜透析置管术围手术期预防性抗生素用药十分有必要,术后腹腔内给药或术前一次静脉用药能有效预防术后腹膜炎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65例腹膜透析患者腹膜透析液常规及细菌培养结果。方法取腹膜透析液两管,一管行常规分析,包括有核细胞计数和沉渣细胞分类,另一管做细菌培养。结果 65例患者中37例表现为腹膜透析相关感染性腹膜炎,占56.9%;45例患者送检细菌培养,阳性率为62.2%,主要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20.0%,其次为链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分别占17.8%和15.6%;35例腹膜炎患者有8例表现为顽固性腹膜炎,2例出现腹膜透析液性质改变,其转归情况明显差于其他患者(P0.05)。结论腹膜透析相关感染性腹膜炎是腹膜透析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以细菌性感染多见,因此对腹膜透析液进行细胞学常规和病原学相结合的分析,能及时了解透析情况和变化,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培养阴性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CNP)的临床特征及治疗体会。 方法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DAP)患者56例,回顾性分析CNP患者的病史、化验室指标、病原菌、治疗方式及转归,并与同期收治的革兰氏阳性(G)球菌、革兰阴性(G)杆菌腹膜炎进行分组比较。采用SPSS 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血清不同致病菌PDAP患者血清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及腹膜透析液白细胞计数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显著性比较采用t检验,治疗的疗效、近期抗生素使用史及合并症发生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结果56例PDAP中CNP组21例,G球菌组24例,G杆菌组11例;CNP组有较高的近期抗生素使用史(23.8%);3组患者在腹膜透析液白细胞计数[(2486.9±2576.4)×106/L,(3017.5±1979.4)×106/L,(2526.7±509.7)×106/L,F=0.185,P>0.05]、近期抗生素使用率(23.5%,4.2%,9.0%, χ2=4.48,P>0.05)、合并出口/皮下隧道感染(4.8%,4.2%,0%,χ2=0.5,P>0.05)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NP组血红蛋白(78.2±11.9)g/L最低,与G球菌组(89.5±16.5)g/L(LSD-t=11.26,P<0.05)及G杆菌组(89.1±15.8)g/L(LSD-t=10.95,P<0.05)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NP组血白蛋白(25.1±4.1)g/L最低,与G球菌组(31.5±7.5)g/L(LSD-t=6.32,P<0.05)及G杆菌组(32.5±6.7)g/L(LSD-t=7.31,P<0.05)组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疗效方面,CNP组患者有较低的完全治愈率(66.7%),较高的拔管率(9.5%)、复发率(23.8%),但3组间初始应答率(81%,87.5%,90.9%,χ2=1.68,P>0.05)、完全治愈率(66.7%,75.0%,81.8%,χ2=1.12,P>0.05)、拔管率(9.5%,4.2%,0%,χ2=1.4,P>0.05)、复发率(23.8%,8.3%,0%,χ2=4.4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培养阴性腹膜炎的产生与近期抗生素使用无关,其有较重的营养不良;且完全治愈率低,拔管率及复发率均较高,提示其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规范化分阶段培训方式对腹膜透析患者进行培训,对减少腹膜炎发生的效果观察。方法选择2009年1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在我中心行腹膜透析治疗的80例患者,其中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3月31日收治的患者40例为对照组(培训前),未进行规范化分阶段培训;2010年4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的40例患者为试验组(培训),采用术前理论培训6学时,术后理论、操作培训18~20学时及门诊、电话、家访三阶段规范化培训。观察两组患者腹膜炎发生情况。结果实施规范化分阶段培训组腹膜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腹膜炎的治愈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化分阶段培训的方法可以降低腹膜透析患者腹膜炎发生率,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腹膜透析患者腹膜炎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12月腹膜透析患者50例为对照组,2013年1—12月腹膜透析患者66例为试验组,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的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开展品管圈活动,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分析发生腹膜炎的原因、设定目标、制定对策并实施,比较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两组患者腹膜炎发生率。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居家腹膜透析患者腹膜炎发生率从30.0%下降到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26, P<0.01)。结论将品管圈活动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通过品管圈成员间的相互协作,找出和分析发生问题的原因、设定目标、制定对策并实施和效果评价等,可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20.
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 (CAPD) peritonitis is a common problem in patients on peritoneal dialysis, and the bacteriological diagnosis is important for the treatment of this condition. We used Hybrizep (a method for detecting the genes of bacteria ingested in phagocytes), to detect the causative bacterium in a 50-year-old woman receiving peritoneal dialysis who was admitted our hospital with bacterial peritonitis. The test, using peritoneal dialysis fluid, was positive for Streptococcus epidermidis. Vancomycin administration led to a good outcome for this patient. The Hybrizep method (which is available on the Japanese National Health system only for the diagnosis of septicemia) was a useful diagnostic approach for a patient on peritoneal dialysis who had peritonit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