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对降低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双腔耐高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堵管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98例在本院行造血干细胞移植而置入双腔耐高压PICC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移植时间分为对照组(37例)和干预组(61例)。对照组行常规方法置管及维护,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持续质量改进。观察两组患儿PICC堵管发生率,PICC堵管所致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患儿家属满意度。结果:对照组发生导管阻塞12例,8例因堵管导致非计划性拔管。干预组堵管8例,2例因堵管导致非计划性拔管。两组患儿堵管发生率及堵管所致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持续质量改进可有效降低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双腔耐高压PICC堵管发生率以及堵管所致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并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何婧 《全科护理》2014,12(6):499-500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6例PICC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分别在PICC置管前、中、后实施舒适护理。[结果]两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堵管、非计划拔管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PICC病人实施舒适护理,可提高置管一次性成功率,降低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和堵管率。  相似文献   

3.
PICC堵管原因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具操作简捷、使用安全、维护简单、便于长期留置等优势[1],而且它是一种可由护士操作的中心静脉置管术。因其优点突出,目前不仅应用于肿瘤化疗病人,也在其他临床科室广泛应用。PICC一般可留置1~2年,甚至更长时间,但是因为发生堵管等原因导致拔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PICC插管技术在早产儿及危重新生儿中的应用。方法对在新生儿科住院的早产儿及危重新生儿130例,使用PICC插管技术,经贵要静脉穿刺80例,腋静脉40例,肘正中静脉5例,头静脉3例,窝静脉2例。结果置管成功129例,失败1例。平均留置时间为18 d。发生机械性静脉炎5例,堵管13例,因堵管拔管1例。意外拔管1例,导管尖端异位5例。结论 PICC置管为危重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及极低出生体重儿提供了可靠安全的中长期静脉通道,保证药物及营养的供给,减轻了护理工作量,减少因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疼痛刺激,是有效抢救极低体重儿、超低体重儿不可缺少的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质量管理(QC)小组活动对PICC门诊患者治疗间歇期堵管率的影响,以寻求有效降低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者治疗间歇期堵管的护理方法,确保导管使用的舒适安全.方法 选取2010年1-9月PICC门诊就诊患者436例为对照组,2011年1-9月PICC门诊就诊患者459例为实验组.对照组定期到PICC门诊接受常规导管护理,实验组接受QC小组的护理措施,即针对出院后治疗间歇期患者PICC导管堵塞的主要相关因素作出分析并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堵管发生率与并发症情况.结果 对照组患者在PICC门诊就诊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20.41%,堵管发生率5.05%,因堵管提前拔管率为1.38%;实验组患者在PICC门诊就诊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14.81%,堵管发生率为2.40%,因堵管提前拔管率为0.2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844,4.420,3.866;P<0.05).结论 QC护理活动可有效降低出院患者治疗间歇期PICC并发症的发生率,是提高护理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由于操作简单、能为患者提供安全且快速的静脉通道、保证治疗顺利进行而应用广泛.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可导致PICC导管堵塞,文献报道PICC堵管率高达21.3%[1].一旦发生堵管,增加了患者痛苦和家庭经济负担,严重者危及生命安全.如何针对堵管原因进行有效预防,是临床护理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就PICC堵管的原因及护理干预新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安婷  冯黎维  杨小玉 《华西医学》2014,(10):1964-1965
目的探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堵塞原因,寻求措施以减少堵管发生率。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3月97例留置PICC发生管道堵塞的患儿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堵管原因并提出护理对策。结果 97例PICC置管患儿中,17例发生堵管,发生率17.5%,堵管后再通成功12例。低年资护士维护者堵管发生较多;夜间堵管较多。结论针对新生儿PICC堵管的主要原因给予相应护理干预能降低PICC堵管率。  相似文献   

8.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具有操作简单、使用安全、置管时间长、创伤小等优点[1],在临床护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PICC可留置1年,为长期输液患者减轻了痛苦,现已在恶性肿瘤静脉化疗患者中广泛应用[2].它避免了因反复穿刺而造成的血管损伤,但随着置管时间的延长,容易出现导管堵塞的问题,如何疏通堵塞的导管是PICC护理中的核心技术之一.临床中PICC堵管通常有血栓性堵管和非血栓性堵管两种[3],药物性堵管属于非血栓性堵管,也是最难处理的一种堵管,通常发生该类堵管后均需拔出PICC,该方法不但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还需要再次进行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本文介绍了1例采用NaHCO,溶液成功疏通PICC药物堵管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40例白血病患者PICC非计划拔管原因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赵洁 《中华护理杂志》2007,42(2):174-175
对40例经外周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的非正常拔管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输入丙种球蛋白或脂肪乳、两性霉素B比输入普通液体时堵管率高,使用两性霉素B及高凝状态时血栓形成率高,聚脲氨酯材料的PICC比硅胶材料PICC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高。因此对有高凝倾向的患者应慎重使用PICC,由PICC输入两性霉素B、丙种球蛋白、脂肪乳时应加强临床观察及护理,硅胶材质的导管更适用于白血病患者。  相似文献   

10.
2009年10-12月,我们对10例需长期输液老年患者行PICC置管,其中2例在静脉滴注丹参粉针剂时发生堵管现象,给予拔管.现将堵管原因及防范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需长期输液行PICC置管老年患者10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81岁.堵管时间均在使用丹参粉针剂的第2天,且无法再通致拔管.均未使用高黏度液体,如白蛋白、脂肪乳等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搓揉结合反复回抽处理PICC血栓性堵管的效果。方法对39例PICC体外段见血凝块的完全血栓性堵管患者应用搓揉结合反复回抽法处理。结果 34例导管完全通畅,4例部分通畅,1例拔管。结论 PICC发生血栓性堵管可采用搓揉结合反复回抽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新生儿PICC常见并发症的临床护理干预进行探讨。方法:总结近年来200例新生儿PICC导管的临床护理干预。结果:200例新生儿当中,穿刺成功者195例,成功率97.5%,一次穿刺置管160例,二次穿刺置管18例,三次穿刺置管17例。171例痊愈或好转出院拔管,9例放弃治疗拔管,感染拔管、脱出拔管、静脉炎拔管各3例,堵管拔管、导管裂管拔管、导管移位拔管各2例。保留时间1~45 d,平均23 d。摄取胸片后确认导管顶端位置:180例位于右上腔静脉,9例位于锁骨下静脉,位于右心房和颈静脉各3例。结论:在新生儿中应用PICC导管,既方便又安全,患儿不必遭受反复穿刺的痛苦,减少了高渗药物对血管的影响,降低了护理人员工作量以及恶性刺激对新生儿带来的身心伤害。而延长导管使用寿命的关键在于对PICC导管的护理,这一技术护理人员应操作熟练。  相似文献   

13.
PICC置管术后静脉血栓形成116例的预防性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艳  宋洋  徐茹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6):6432-6433
目的:总结PICC置管术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干预措施.方法:对116例PICC置管术的癌症患者在置管前、中、后均采取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干预性措施.结果:116例中仅有1例患者带管回家期问堵管,溶栓失败而拔管,其他均属正常拔管,无PICC置管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结论:PICC置管术后对其易发因素进行早期干预和预见性评估、正确的操作技术、对患者的全面指导是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徐微  徐业芹  翁莉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8):7004-7005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堵管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对南京妇幼保健院2007-2009年开展的6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PICC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8例PICC治疗中发生堵管6例,堵管发生率为8.8%,堵管过程中应用尿激酶进行溶解疏通,4例复通,2例无法再通拔管。结论通过总结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堵管的原因,制定护理对策,认为选择合适的导管,加强输液巡视,掌握正确的冲管和封管方法,加强护士的管理等可有效预防PICC管道堵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张玲 《当代护士》2007,(12):72-73
总结了对20例肿瘤患者PICC采用循证护理的方法 进行护管具体措施.PICC肿瘤患者中无1例因堵管而拔管.认为采用循证护理的方法 对肿瘤患者PICC实施护管是一种科学的、个体化的、有效的方法 ,能够降低PICC堵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 探讨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输注两性霉素B患者发生堵管的临床护理。本文回顾分析了2009年1月至7月感染科病房收治的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经PICC输注两性霉素B后发生堵管的资料,其中2例采用常规冲管方法的患者发生堵管。此后根据两性霉素B药物的药理特性,采取针对性的冲管方式后,未再发生堵管现象。提示护理人员应根据不同药物的药理作用,掌握正确的冲管方法,从而降低堵管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华芳  黄国金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5):3843-3844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中晚期恶性肿瘤以静脉输液方式化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将90例采取输液化疗的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采用PICC穿刺置管,对照组采用浅静脉留置针.比较两组患者堵管、渗漏、静脉炎、脱针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堵管、渗漏、静脉炎、脱针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采取静脉输液方式化疗时采用PICC穿刺置管,可降低堵管、渗漏、静脉炎、脱针的发生率,效果优于浅静脉留置针.  相似文献   

18.
李玮 《当代护士》2014,(7):159-161
目的:探讨开展品管圈活动对降低PICC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带管出院患者堵管率的有效性。方法采用品管圈对PICC患者带管堵管率进行管理,包括分析患者出院堵管的原因,设定目标,制定相应的对策及实施,比较实施前后患者的堵管率。结果对PICC带管患者进行品管圈干预后,该类出院患者的堵管率由18.3%降至5.0%。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以降低PICC带管出院患者的堵管率,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借助循证医学方法为1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输注全合一静脉营养液(TNA)的早产儿确定使用肝素钠预防PICC导管堵塞的治疗方案。方法在充分评估患儿的情况后,根据PICO原则提出临床问题,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CTR)、Database of Abstracts of Reviews of E ects(DARE)、National Guideline Clearing-house(NGC)、MEDLINE(Ovid)和CBM,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11年,纳入有关新生儿PICC导管堵塞的随机对照试验和系统评价,对所获证据进行评价并结合早产儿的生理情况后确定临床干预方案。结果共检索出与问题相关的RCT 4篇,系统评价1篇。通过对检索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患者家属意愿,为患儿制定以下治疗方案:每1 mL营养液中加入0.5 U肝素钠作为降低PICC导管堵管率的方法。应用期间注意监测患儿血常规及凝血功能,并记录导管开放时间及拔管原因。经上述治疗后,患儿顺利完成治疗计划并拔管,PICC留置和开放时间均为20天,其间未发生PICC堵管、导管血栓形成及导管相关的血行感染。使用肝素钠后也未发生肝素钠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症状与体征及凝血功能障碍加重。结论采用循证治疗方法,为早产儿使用肝素钠确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可预防PICC导管堵塞,减少导管血栓形成、导管相关的血行感染风险,保证治疗的顺利完成,保障患儿安全。  相似文献   

20.
综述了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纤维蛋白鞘形成的机制和堵管后再通方法,为临床上PICC导管纤维蛋白鞘形成后的导管再通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