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对脓毒症休克患者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将60例脓毒症休克患者随机分为PiCCO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两组均早期留置病原学标本、积极行抗感染治疗,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监测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cvO2)、中心静脉压(CVP)及平均动脉压(MAP),在此基础上PiCCO组经中心静脉导管行PiCCO监测,目标是维持ScvO2〉70%。记录PiCCO组0、6、12、24、48、72h监测参数变化;记录两组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或多巴胺用量,常规液体(平衡液、聚明胶肽及血浆)输入量,机械通气及血气分析指标,急性肾脏损伤发生例数。结果PiCCO组常规液体输入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多、血管活性药物用量急性肾损伤发生例数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均〈0.05),两组机械通气及血气分析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脓毒症休克患者进行PiCCO监测,可指导临床进行精确液体复苏等治疗,从而减少急性肾损伤等相关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症超声联合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对脓毒症休克患者容量复苏的效果评价。方法:选取脓毒症休克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采用ScvO2指导容量复苏,观察组采用重症超声联合ScvO2指导容量复苏。观察2组患者复苏前、复苏6h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血乳酸(LAC)、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估(APACHEⅡ)评分及液体复苏量、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6h复苏达标率、28d死亡率。结果:复苏6h时,观察组患者血LA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复苏前比较,复苏6h时对照组患者MAP、CVP水平显著升高,LAC水平显著降低(P均<0.05);观察组患者MAP、CVP水平显著升高,HR、LAC水平显著降低(P均<0.05)。观察组患者复苏液体量、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6h复苏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患者28d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超声联合ScvO2指导脓毒症休克患者容量复苏可降低复苏6h血LAC水平及复苏液体量,缩短机械通气及ICU住院时间,提高复苏效果。  相似文献   

3.
林凤  唐忠平  管亚慧  杨翼 《山东医药》2012,52(43):65-67
目的探讨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0)技术在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中的临床指导价值。方法将4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于PiCC0技术指导下行EGDT,对照组常规参照中心静脉压(CVP)进行EGDT。记录两组治疗达标时间,达标时的血流动力学及病理生理参数,6、24 h复苏液体量及多巴胺用量,30 d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治疗组达标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达标时的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MAP、CVP、PaO2/FiO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6、24 h复苏液体量均显著多于对照组(P均<0.01),多巴胺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30d内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在PiCCO技术指导下进行EGDT,可更快纠正血流动力学、氧代谢异常,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李娟 《山东医药》2014,(11):63-64
目的观察脉波指示连续心排量(PICCO)监测技术在重症患者机械通气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46例需气管插管的重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4例),观察组患者经股动脉放置PICCO动脉导管,根据PICCO指标的动态变化调节呼吸机参数,以指导补液速度、液体平衡及血管活性药的调节。对照组行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根据中心静脉压(CVP)、血乳酸、心率(HR)及尿量等情况指导补液。观察两组治疗前(To)、治疗后12h(T1)、治疗后24h(T2)、治疗后48h(T,)的HR、CVP、MAP、氧合指数(PaO2/FiO2),记录呼吸机应用时间、ICU住院时间、28天内病死率。结果与同组Tn时点比较,两组T1、T2、L时点HR水平降低,CVP、MAP、PaO2/FiO2水平升高;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1、T2、T3时点HR水平降低,CVP、MAP、PaO2/FiO2水平升高(P均〈0.01)。观察组及对照组呼吸机应用时间分别为(7.91±2.32)、(15.32±3.79)h,ICU住院时间分别为(9.15±2.43)、(22.51±4.71)d,28天内病死率分别为13.6%、25.0%,两组比较P均〈0.01。结论应用PICCO技术可随时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可根据其结果及时调节呼吸机参数,强化液体管理可使患者早日脱机。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美乐托宁对睡眠剥夺相关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及其血压变化是否与睡眠改变有关。方法采用配对比较法,将人选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A组,45例)和对照组(B组,45例)],分别给予美乐托宁和长效硝苯地平治疗4周。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和睡眠时间的变化。结果两组入选患者基线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血压治疗后比治疗前显著下降[收缩压(mmHg):A组(140.66±13.43)比(168.52±8.98),P〈0.01,B组(140.69±13.22)比(168.07±10.48),P〈0.01;舒张压(mmHg):A组(91.26±7.71)比(109.75±7.07),P〈0.01,B组(92.14±12.05)比(108.41±8.34),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睡眠时间比治疗前均明显延长[A组(6.18±1.31)h比(4.43±0.42)h,19〈0.01,B组(4.83±0.70)h比(4.51±0.31)h,P=0.015],但A组延长更加显著(P〈0.01)。A组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下降均与睡眠时间的延长相关(r=0.683,P〈0.01,r=0.612,P〈0.01),但B组仅舒张压的变化与睡眠时间的变化相关(r=0.303,P=0.045)。结论美乐托宁能显著降低睡眠剥夺相关性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收缩压、舒张压的下降伴有睡眠时间的显著延长。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静、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指导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的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于我院接受感染性休克治疗的患者120例,包括静、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6mmHg的患者60例为A组,静、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6mmHg的患者60例为B组,所有患者均在液体复苏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6小时内达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不同时段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循环灌注指标、器官功能评价指标以及预后指标,分析静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与动脉血乳酸清除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组患者在EGDT达标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EGDT 12小时、24小时的HR逐渐下降(P0.05),MAP和CVP逐渐上升(P0.05),两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在EGDT达标时的pH值、动脉血乳酸清除率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EGDT 12小时、24小时的动脉血乳酸清除率逐渐下降(P0.05),且两组间差异显著,两组患者在EGDT达标各时间点的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_2)均无明显变化,A组患者的乳酸清除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EGDT达标时的氧合指数(PaO_2/FiO_2)差异显著(P0.05),而血清肌酐(S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EGDT达标时的PaO_2/FiO_2和SCr逐渐上升(P0.05)。两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总液体入量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ICU住院时间、ICU病死率和28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EGDT达标后的ScvO_2无明显变化,静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可以作为对患者进行复苏效果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贝那普利降压治疗对老年人动态血压及其平滑指数(SI)的影响。方法:180例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的老年患者被随机分为贝那普利降压组和调脂降压联合治疗组,调脂降压联合治疗组在贝那普利降压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10mg,1次/d,所有病人均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行血脂及动态血压检查,记录24h平均收缩压(24hSBP)及24h平均舒张压(24hDBP),计算24h收缩、舒张压平滑指数(SISBP和SIDBP)及脉压(PP)、脉压指数(PPI),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血脂、动态血压值及其稳定性的变化。结果:6个月后,两组患者血压控制良好,与治疗前比较,联合治疗组总胆固醇[(5.79±0.5)mmol/L比(3.78±0.11)mmol/L]、甘油三酯[(1.81±0.27)mmol/L比(1.22±0.1)mmol/L]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单纯降压组比较,PP[(51±10)mmHg比(45±8)mmHg]及PPI[(0.38±0.05)mmHg比(0.35±0.08)mmHg]明显降低(P〈0.05),而SISBP[(1.26±0.2)mmol/L比(1.37±0.16)mmol/L]和SIDBP[(1.18±0.23)mmol/L比(1.28±0.14)mmol/L]明显升高(P〈0.05~0.01)。结论:降压协同阿托伐他汀降脂治疗能更降低动态血压的脉压及脉压指数,并且明显提高血压平滑指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线动态动脉弹性(Dynamic arterial elasticity,Eadyn)对重症肺炎所致感染性休克患者快速扩容后血压反应的预测价值,同时探索该类患者通过基线Eadyn来调整优化升压治疗的方案可行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入住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的重症肺炎休克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快速扩容后患者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升高的程度分为MAP有反应组(≥15%)和MAP无反应组(<15%),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快速扩容前后Eadyn等血流动力学参数有无差异;另外,将Eadyn<0.89分为分为增加去甲肾上腺素(NE增加组),和维持原有NE的使用不变组(NE不变组),快速扩容后予以患者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患者复苏达标率、复苏所用平衡盐溶液量、EVLW、PVPI等预后相关指标。结果MAP有反应组扩容前Eadyn(0.91±0.22)明显高于MAP无反应组(0.70±0.28)(P<0.05);基线Eadyn对重症肺炎休克患者快速扩容后MAP有反应的AUC值高达0.89,其灵敏度90.15%,特异度89.23%,cutoff值为0.84;NE增加组其3 h EGDT达标率明显高于NE不变组(84.21%vs68.42%,P<0.05);NE增加组患者3 h内补液量显著低于NE不变组(1415.4±420.7 mL vs2178.9±399.6 mL,P<0.05);同时,NE增加组其EVLW明显低于NE不变组(7.21±1.68 mL/kg vs10.12±2.33 mL/kg,P<0.05)。结论基线Eadyn可有效预测重症肺炎感染性休克患者快速扩容后的血压改变,另外基线Eadyn值可用于指导对患者单纯快速扩容还是尽早联合应用升压药物之间的治疗分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中输注多巴胺(DA)复合去甲肾上腺素(NE)稳定血流动力学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40例择期行OPCABG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术前用药、麻醉诱导及麻醉维持及手术操作相同,悬吊心包时均泵注NE,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泵注DA,维持MAP在60~85 mmHg。观察两组手术一般情况、术中尿量及NE用量;分别于置入漂浮导管后(T0)、搬动心脏前(T1)、吻合前降支时(T2)、吻合右冠时(T3)、吻合回旋支时(T4)、心脏恢复自然位时(T5)、术毕(T6)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HR、MAP、CVP、肺动脉平均压(MPA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心脏指数(CI);分别于术前、心脏恢复自然位时、术后即刻、术后24 h、术后48 h记录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和肌酐(Cr)。结果①与T0比较,T2、T3和T4时两组MAP均下降,CVP、PCWP、MPAP均升高(P均〈0.05);T2、T3和T4时观察组MAP和CI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NE总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②观察组术中总尿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肾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异,术中及术毕24 h肾功能指标均在正常范围。结论与单纯应用NE比较,NE复合DA能更好地维持OPCABG血流动力学稳定、明显增加术中尿量,且不影响肾功能。  相似文献   

10.
脉压与冠状动脉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24h平均脉压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24h动态血压监测以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1166例,男780例,女386例。对比冠心病组以及非冠心病组的临床资料和24h平均脉压。结果冠心病组24h平均脉压(47±10)mmHg(1mmHg=0.133kPa),略高于非冠心病组(36±9)mmHg(P〉0.05);脉压超过40mmHg561例,冠心病患者516例;脉压40mmHg或以下119例,冠心病患者44例(P〈0.05)。结论脉压超过40mmHg可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目标指导治疗(EGDT)过程中乳酸清除率的变化与复苏达标指标间的关系,探讨其对液体复苏疗效评价的价值。方法:50例符合感染性休克诊断标准的老年患者入选进行EGDT。分析达标组和未达标组患者复苏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右房压(RAP)、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II)的变化,测定血乳酸浓度,计算乳酸清除率,并与上述指标作相关分析。结果:感染性休克进行EGDT,达标率70%;达标患者中RAP(14.38±1.04)与未达标组(13.08±1.08)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乳酸清除率(%)与未达标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5.20±14.03,8.51±19.24,P<0.05);SvO2(%)在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73.62±2.33,64.34±4.29,P<0.05)。达标患者乳酸清除率与复苏后SvO2呈显著相关性(r=0.50,P<0.05)。结论:应用动脉血乳酸清除率监测全身组织灌注和氧代谢变化,对评价复苏疗效更有意义,应作为感染性休克患者EGDT液体复苏中的达标指标之一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去甲肾上腺素与多巴胺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去甲肾上腺素组(NE组)和多巴胺组(DA组)。2组均给予有效液体复苏后,DA组由中心静脉泵入多巴胺2μg/(kg·min),NE组泵入去甲肾上腺素0.1μg/(kg·min)。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及微循环灌注指标改善情况,组织氧代谢改善情况。结果:2组治疗前HR、CVP、MAP、尿量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E组治疗后2、4、6 h HR、CVP、MAP、尿量、血乳酸清除率、中心静脉氧饱和度显著优于DA组(P0.05)。结论:采用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治疗感染性休克均可改善微循环及组织氧代谢,但去甲肾上腺素疗效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法舒地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血浆脑钠肽(BNP)的影响.方法 选择80例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法舒地尔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抗炎、解痉、平喘、化痰、吸氧等常规治疗,法舒地尔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法舒地尔注射液;两组患者入院后测定血浆BNP、动脉血气、心脏彩超检查,14 d后复查,比较两组间治疗前、治疗后血浆BNP、肺动脉收缩压(PASP)、动脉血pH、PaO2、PaCO2、氧合指数(PaO2/FiO2)等相关数值的差异.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BNP、PASP、动脉血pH、PaO2、PaCO2、PaO2/FiO2等相关数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法舒地尔组患者治疗后血浆BNP (98±12)pg/ml、PASP(32.5±7.8) mmHg、PaCO2 (45.3±10.6) mmHg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210±73) pg/ml、(45.2±9.7) mmHg、(58.4 ± 12.7) mmHg(P均<0.05);而动脉血pH值(7.40 ±0.15)、PaO2(81.3±15.6) mmHg、PaO2/FiO2(387.8±56.4) mmHg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7.36±0.09)、(72.7±14.3) mmHg、(346.8±61.2) mmHg(P均<0.05).结论 法舒地尔可以降低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血浆BNP水平,可能与其降低肺动脉压力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溶栓与单纯抗凝治疗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63例急性次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患者,被随机分为溶栓组(n=32)与单纯抗凝组(n=31)。观察两组治疗前与治疗2周后动脉血气指标及右心功能指标变化,进行疗效分析。统计两组出血、血小板减少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动脉血气指标及右心功能指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或<0.01);与单纯抗凝组比较,溶栓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77.8±7.3)mmHg比(83.4±8.7)mmHg]、右室前壁活动度[RVAWM,(4.9±1.7)mm比(5.8±2.2)mm]显著上升,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 (A-a)O2,(23.1±2.8)mmHg比(16.5±2.4)mmHg]、肺动脉收缩压[PASP,(54.6±7.9)mmHg比(34.2±7.5)mmHg]显著下降(P<0.05或<0.01)。溶栓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单纯抗凝组(100%比80.6%,P=0.002)。两组出血发生率及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溶栓治疗可显著降低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患者的肺动脉压力,改善氧合及右室功能指标,无禁忌患者可考虑优先推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剂量氯胺酮复合异丙酚对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老年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38例ASA分级Ⅰ~Ⅲ级需行ERCP的老年患者,随机分成异丙酚组(19例)和小剂量氯胺酮加异丙酚复合组(19例),观察两组麻醉诱导前后、进镜前后、术毕的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脉搏血氧饱和度、不良反应、以及清醒时间和手术时间,检测血浆皮质醇、血糖浓度。结果两组患者诱导前后平均动脉压差异显著(P〈0.05),组间比较见单用组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在诱导后、进镜前后、术毕时点明显低于复合组(P〈0.05);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5),平均清醒时间、脉搏血氧饱和度未见统计差异(P〉0.05),血浆皮质醇、血糖浓度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氯胺酮复合异丙酚能有效维持ERCP术中的血流动力学稳定、降低围术期应激反应,对行ERCP术的老年患者是较安全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对高血压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3年2月在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老年科就诊的1级、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37例,完成本研究127例,随机分为氢氯噻嗪组60例及厄贝沙坦氢氯噻嗪67例。2组患者每日晨起分别口服氢氯噻嗪25 mg及厄贝沙坦氢氯噻嗪1片,连续12个月。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指标,以及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氢氯噻嗪组和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组治疗后收缩压[(156.49±9.10)mm Hg vs.(126.37±8.12)mm Hg,(157.26±8.91)mm Hg vs.(124.46±8.07)mm Hg]、舒张压[(98.73±5.54)mm Hg vs.(77.65±5.42)mm Hg,(99.54±5.38)mm Hg vs.(76.36±5.71)mm Hg]均降低,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治疗前比较,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组患者治疗后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5.37±0.91)%vs.(6.79±1.08)%,P0.01]提高,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16±0.25)mm vs.(1.03±0.20)mm,P0.05]降低。与氢氯噻嗪组患者治疗后比较,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组患者治疗后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5.56±0.99)%vs.(6.79±1.08)%,P0.01]提高,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15±0.19)mm vs.(1.03±0.20)mm,P0.05]下降。结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降压的同时可以改善肱动脉内皮功能、减少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体外超声聚焦刀在去肾交感神经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8个月大健康雄性广西巴马小香猪18只,随机分为三组,消融组1、消融组2及对照组,每组6只。消融组1行超声聚焦刀双侧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每一点单次消融强度为280 W×2 s;消融组2每点消融强度为320 W×2 s;对照组于麻醉后仅以CDFI行肾动脉超声检查。所有动物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7 d和28 d测血压、采集血样,并评估血液指标(包括去甲肾上腺素、肾功能等),术后28 d处死并观察组织形态与病理变化。结果与手术前比较,消融组2手术后第7 d收缩压下降[(132.67±6.86)mm Hg vs.(122.33±6.15)mm 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8 d收缩压下降[(132.67±6.86)mm Hg vs.(117.83±6.49)mm Hg],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消融组2在术后第7、28 d收缩压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手术前比较,消融组1、消融组2术后7d、术后28 d测得血浆NE浓度降低,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对照组和消融组1比较,消融组2术后7 d与术后28 d NE浓度降低,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三组术前与术后、三组之间血肌酐、尿素氮、尿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光镜下可见对照组肾动脉血管壁的内膜、中膜与外膜结构组织完整,未见血管壁损伤、变性或坏死。消融组可见伴行于血管外膜的神经细胞水肿、变性,并有轻度脱髓鞘改变。结论彩色多普勒定位体外超声聚焦刀去肾交感神经术具有可操作性,可在无创条件下去肾交感神经、抑制去甲肾上腺素释放、降低血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坎地沙坦联合卡维地洛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的疗效.方法:82例高血压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1例,予以坎地沙坦+卡维地洛;常规治疗组41例,予以氨氯地平+卡维地洛,共治疗12个月,观察用药后血压、左室结构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用药后两组收缩压[常规治疗组(166±14.0) mmHg∶(123±1...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异常体位危重患者气管造口方法的选择进行评价。方法在不影响正常临床治疗的前提下,对采用不同气管造口方法的异常体位危重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研究,将患者分为气管穿刺组(48例)和气管切开组(48例)。气管穿刺组采用经皮旋转穿刺气管造口方法,气管切开组采用传统手术气管切开方法。统计两组患者重要生命体征和医疗指标情况。结果气管穿刺造口术较传统的手术方法损伤小、操作方便、安全、快捷,对体位要求不高,两组患者气管造口时平均动脉压、心率、中心静脉压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在危重患者处于异常体位时,选择经皮旋转穿刺气管造口方法明显优于传统手术气管切开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利拉鲁肽和西格列汀与二甲双胍联合应用时对超重和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2年4月至10月住院的体质指数(BMI)>25 kg/m2的2型糖尿病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利拉鲁肽治疗组(40例)和西格列汀治疗组(46例),于用药前、用药4周、12周和24周后分别测定患者的空腹静脉血糖(FPG)、餐后2h血糖(P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重、腰围、血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肝功能、肾功能、24 h尿微量白蛋白(UMA).记录用药期间的低血糖发生情况和其他不良反应.采用t检验和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1)两组患者的血糖和HbA1c在治疗后均出现下降,但两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利拉鲁肽组患者用药24周后体重较用药前下降[(80±7)比(85 ±8)kg,t=2.9,P<0.05],西格列汀组患者用药24周后体重较用药前下降[(82±7)比(84±7) kg,t =2.78,P<0.05];用药24周后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80±7)比(82 ±7) kg,t=-3.5,P<0.05].(3)利拉鲁肽组患者用药24周后较用药前腰围下降[分别为(101±7)比(106±8)cm,t =13.35,P<0.05],西格列汀组用药24周后腰围较用药前减少[分别为(102 ±6)比(105 ±6) cm,t =3.3,P<0.05],用药24周后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101±7)比(102±6)cm,t=-3.1,P<0.05].(4)利拉鲁肽组患者用药24周后收缩压较用药前下降[(138±7)比(143±6) mmHg,1 mmHg=0.133 kPa,=3.69,P<0.05],西格列汀组用药24周后较用药前收缩压下降[(139±4)比(141 ±5) mmHg,t=2.8,P<0.05],用药24周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8±7)比(139 ±4) mm Hg,t=-3.0,P<0.05];利拉鲁肽组患者用药4周后较用药前舒张压下降[(89±2)比(93±2)mmHg,t=2.6,P<0.05],西格列汀组用药24周后较用药前舒张压下降[(89±3)比(92±3)mmHg,t=3.5,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利拉鲁肽组患者的上消化道不良反应多于西格列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0.0%比4.3%,t=2.86,P<0.05).结论 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与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降低超重和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即时血糖和HbA1c的能力相同,利拉鲁肽能够更有效地降低患者体重、腰围和血压,西格列汀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