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志翔  周全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2):2248-225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与炎症因子及血脂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1例及血压正常者42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情况,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将高血压组分为伴颈动脉硬化组(IMT≥0.9mm)40例和无颈动脉硬化组(IMT〈0.9mm)51例。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血脂。【结果】①高血压组收缩压、舒张压、TC、LDL-C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高血压组hs—CRP、IL—1、TNFa、颈动脉IMT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高血压患者中颈动脉硬化组hs—CRP、IL-1、TNF-α、颈动脉IMT值均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硬化组(P〈O.05),③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与hs—CRP(r=0.426;P〈0.05)、IL-1(r=0.327;P〈0.05)、TNF-α(r=0.284;P〈0.05)呈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在高血压患者中,收缩压、hsCRP及LDL-C是影响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增厚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形成与血压增高、炎症因子及血脂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2.
刘伟英  刘双喜  张建国  刘丽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12):2235-2236,2239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对69例在近期出现过TIA发作且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定有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常规治疗中未使用他汀类药物,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辛伐他汀20mg/d治疗6个月,两组治疗前后测定颈动脉粥样宽块大小、粥样斑块内膜一中层厚度(IMT)和血脂、C反应蛋白(CRP)。【结果】35例患者经辛伐他汀20mg/d治疗6个月,颈动脉粥样斑块明显缩小,以软斑最明显,混合斑次之,硬斑不明显,粥样斑块从IMT(1.42±0.45)mm降为(1.03±0.42)mm,下降幅度为27.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C反应蛋白(CR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辛伐他汀通过降低LDL-C,拮抗炎症反应,可以稳定逆转颈动脉粥样斑块。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高血压并发2型糖尿病患者靶器官损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素文  朱雨良 《医学临床研究》2008,25(12):2180-218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对于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影响。【方法】158例EH患者按是否合并T2DM分为EH组(78例)及EH+T2DM组(80例),分别测定其血压、血脂、血糖等,计算体重指数(BMI)。所有患者接受超声心动图和颈动脉超声检查,计算左室重量(LVM)及左室重量指数(LVMI),测量颈动脉内膜情况及有无斑块形成。测定徽量白蛋白尿(MAU)。【结果】EH+T2DM组患者BMI、TC、LDL-C、SBP、24h-SBP、IVST、LVM、LVMI、颈动脉血管壁增厚或斑块发生率、微量白蛋白尿(MAU)均高于EH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并发T2DM,意味着靶器官的损害及心血管疾病危险性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4.
张金华 《医学临床研究》2012,(10):1987-1988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152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50例和对照组270例,两组患者均于入院并确诊后给予持续降压和降糖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他汀类药物,用药1个月后进行疗效观察,比较治疗前后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疗效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hs—CRP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对照组各血脂指标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果】在降压和降糖的基础性治疗以外,加用他汀类药物行血脂调节,可同时降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血糖、血脂和hs—CRP。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联合阿昔莫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117例高脂血症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并随机分为三组:辛伐他汀组(3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辛伐他汀40mg,每晚1次;阿昔莫司组(3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阿昔莫司,250mg,每天2次;联合治疗组(3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阿昔莫司,每天2次,辛伐他汀40mg,每晚1次。患者均连续服药6个月,并均于服药前和服药后第6个月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血脂水平。【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相比较血脂下降、颈动脉斑块消退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其中联合用药组血脂变化、颈动脉斑块消退治疗后最为明显,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辛伐他汀联合阿昔莫司能够更有效地消退颈动脉斑块,其效果优于单独应用辛伐他汀或阿昔莫司。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氯沙坦与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将2009年5月至2010卑3月期间收治的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口服氯沙坦50mg/d,B组给予氨氯地平5mg/d,治疗6周。观察患者服药后舒张压、收缩压、血尿酸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6周后,A组降压总有效率(84.38%,27/32)低于B组(93.75%,30/32)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血尿酸水平明显下降(P〈0.01),B组尿酸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氯沙坦适用于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辅酶Q10(CoQ10)与阿托伐他汀联合应用对冠心病伴血脂增高患者肝脏酶活性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150例冠心病伴血脂水平增高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试验组(n=25)。对照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睡前服用。试验组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CoQ10 30mg/d,分3次服用。连续用药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内CoQ10水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以及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结果】试验组治疗前后体内CoQ10含量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O.05);ALT、AST未见显著性增高(P〉0.05);TC、TG、LDL-C水平明显下降(P〈0.01),HDL-C水平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体内CoQ10含量显著性降低(P〈0.01),ALT、AST水平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血脂水平除LDL-C明显降低(P〈0.05)外,其余指标治疗后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CoQ10及血清转氨酶、血脂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外源性补充CoQ10可避免阿托伐他汀引起的转氨酶增高,并能增强他汀的降脂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的降脂疗效及对老年脑梗死伴高血脂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采取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比较的方法,选择50例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qn总疗程1年,分别测定治疗前及治疗后6~12个月的血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面积的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6~12个月后,TC、LDL-C、TG降低(P〈0.05),HDL-C升高(P〈0.01);颈动脉的内径有所扩大,颈动脉斑块缩小,尤以12个月后改变显著(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降脂疗效确切,减少并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脂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将53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单独治疗组(n=27,阿托伐他汀20mg/d)和联合治疗组(n=26,普罗布考0.5g/d,阿托伐他汀20mg/d)。疗程均为4周。分别测量两组患者服药前和服药1个月后的外周血血脂和hs-CRP等指标变化。【结果】①血脂变化:经治疗4周后,两组总胆固醇(TC)水平均显著下降,其中联合治疗组TC水平下降更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在治疗4周后均显著下降,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联合治疗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下降(P〈0.01);而单独治疗组HDL-C水平无明显变化。②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s-cRP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但联合治疗组降低的幅度较单独治疗组大(P〈0.05)。【结论】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与单用阿托伐他汀均可明显降低AMI患者近期TC、TG及LDL-C水平.联合治疗组同时降低HDL-C水平;联合治疗可显著降低血清hs-cRP水平抑制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EH)患者血浆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水平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活性的变化及阿托伐他汀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lSA)、发色底物显色法分别对155例轻至中度高血压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后和正常对照组者血浆siCAM-1水平和PAI-1活性进行检测。【结果】高血压患者血浆siCAM-1水平和PAI-1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及P〈0.05),经阿托伐他汀治疗8周后其浓度明显下降(P〈0.01及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血浆sI-cAM-1水平和PAI-1活性较正常人明显升高,阿托伐他汀在有效调脂的同时能降低高血压患者血siCAM-1浓度和PAI-1活性,减少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与非透析患者血脂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收集27例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A组)、27例配时对照者及25例非透析患者(B组)、25例配时时照者.查血TC.TG,HDL-C.LDL-C,Apo-Al.ApoB及Lipoprotein(a)[LP(a)];彩超观测双侧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的解剖及血流动力学情况,包括斑块,最大(Vmax)和最小血流速度(Vmin)(即收缩期和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血管内皮厚度(即内膜-中膜厚度.IMT).阻力指数(RI)。【结果】A组HDL-C较对照组显著降低,LP(a)显著增高(均P〈0.01);B组Apo—B、TG、LDL-C、LP(a)显著增高(P〈0.01~0.05),HDL-C显著降低(P〈0.01),A组和B组血脂结果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与其对照组相比平均IMT、最大IMT、RI、斑块发生率均显著增高(P〈0.01);Vmin显著降低(P〈0.01)。B组与其时照组相比平均IMT、最大IMT、斑块发生率均显著增高(P〈0.01).A组较B组Vmin显著降低(P〈0.01);颈动脉斑块阴性组和阳性组患者血脂结果比较未见明显差异;斑块阳性组患者较阴性组平均IMT、最大IMT均有显著性增厚;A组和B组LDL-c、Lp(a)、Apo-B分别与平均IMT、最大IMT呈正相关(P〈0.05)。【结论】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和非透析患者存在血脂异常和动脉硬化.并存在一定关系.纠正血脂异常有可能改善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和非透析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长期应用比索洛尔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英杰  崔燕  陈翔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10-12,16
【目的】评估长期应用比索洛尔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经过超声检查有颈动脉斑块患者100例(男62,女38)例,年龄(65±15)岁,随机分为A、B两组,B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A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比索洛尔,疗程共2年。每6个月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患者内-中膜厚度、斑块大小、性质、数目的变化以及颈动脉血流量的变化。【结果】治疗6~12个月,两组间及治疗组前后在内-中膜厚度、颈动脉血流参数,斑块性质、数目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随治疗时间延长,至治疗18~24个月上述指标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比索洛尔长期应用疗效确切,有减轻内-中膜厚度及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与60例健康体检者IMT值,分析其变化,随访5年,了解高血压患者IMT与脑卒中的关系。【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IMT值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P〈0.01)。不稳定性斑块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比率显著高于硬斑患者(P〈0.01)。【结论】了解高血压患者IMT与颈动脉斑块性质对预测脑卒中发生及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希宁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7):1298-1300
【目的】观察氯沙坦联合胺碘酮与参松养心胶囊治疗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AF)的疗效。【方法】105例高血压伴阵发性AF患者给予常规降压药物(除外ACEI和ARB类药物),AF转复后随机分为3组:A组胺碘酮治疗组;B组氯沙坦+胺碘酮治疗组;C组参松养心胶囊+氯沙坦+胺碘酮治疗组。疗程12个月。治疗前后均行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UCG)检查。【结果】B组和c组左房内经明显小于A组(P〈0.05),窦性心律维持率B纽和C组明显高于A组(P〈o.05,P〈0.01),尤以C纽更为明显(P〈0.01)。【结论】胺碘酮联合氯沙坦治疗高血压伴阵发性AF,可在降低血压的同时,有效维持窦性心律,加服参松养心胶囊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30例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及尿蛋白的影响。【方法】给血糖控制理想的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缬沙坦80~160mg,1次/天,治疗6周,观察治疗前后血压、24h尿总蛋白(TP)的变化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6周后血压及24h尿T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无不良反应。【结论】缬沙坦可降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血压且具有保护肾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艳蓉 《医学临床研究》2006,23(8):1288-1289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CRP)的影响。【方法】ACS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常规治疗组34例,另一组为阿托伐汀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36例,治疗时间8周,每组治疗前后查血脂及h-CRP。【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TC、TG、LDL—C水平明显降低(P〈0.05),h-CRP水平也显著降低(P〈0.01)。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血脂及h—CRP水平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CS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降低血脂及CRP水平,起到稳定斑块的作用,从而减少ACS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辛伐他汀与曲美他嗪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与曲美他嗪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UA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辛伐他汀40mg,1次/d;曲美他嗪20mg,3次/d,观察治疗后心绞痛缓解、心电图改善、血脂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TC、LDL-C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HDL-C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而对照组治疗后TC、LDL-C高于治疗组,HDL-C低于治疗组(P〈0.05)。【结论】辛伐他汀与曲美他嗪联合治疗UA安全有效,能显著降低血脂,心绞痛临床缓解,心电图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82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10mg组(A组,n=40)和20mg组(B组,n=42),阿托伐他汀睡前服用,1次/d.治疗12周。另选取30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纽(C组)。检测治疗前后三组研究对象血压、血脂、一氧化氮(NO)、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前A、B组的血压、血脂和CRP明显高于C组,一氧化氮明显低于C组(P〈0.05);A、B组治疗后血压、血脂和CRP显著下降(P〈0.05);血NO显著上升。B组的作用较A组作用更为明显。【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并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9.
阿托伐他汀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文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6):1102-1104
【目的】通过观察阿托伐他汀对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将75例DN患者随机分为不同剂量治疗组(A组、B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5例。C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A组在C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d,B组则40mg/d。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的含量变化,同时观察空腹血糖(FBG)、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的变化。【结果】A、B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NF-α、FBG、SCR、BUN及TC、TG水平均下降,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A、B组TNFld、SCR、BUN及TC、TG均低于C组(P〈0.05或P〈0.01),且B组TNF-α、SCR及BUN优于A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不但能降低DN患者的血脂水平。而且可能通过降低血清TNF—α的含量,达到对DN的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DM)患者踝臂指数(ABI)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根据DM:病史存在与否,16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即DM组和非DM组。测量ABI及血糖、血脂、腹围、体重指数等指标.比较各组间ABI的差异,根据高血压危险分层将所有高血压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四组.比较四组间ABI的差异。[结果]DM组患者ABI(0.62±0.16)明显低于非DM组(0.88±0.23)(P〈0.01)。不同危险分层间ABI比较,极高危组低于高危组,高危组低于中危组,中危组低于低危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合并DM患者具有更低的ABI,ABI可间接反映老年高血压患者危险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