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文献整理,对肝主藏血,即肝能够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机理做了探讨.认为肝能够贮藏血液是由肝脏本身的生理结构决定的;肝能够调节血量是古人通过对人体的生理现象观察而得到的;肝能够防止出血是取"肝藏血"之"藏"字还有约束、固摄之义.  相似文献   

2.
李晓辉  高征 《国医论坛》2002,17(2):49-50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提出 :“肝体阴而用阳”。此精辟论断对指导肝病临床辨证治疗意义深远 ,必彻悟而活用之。“肝体阴而用阳”是对肝脏生理功能的总体概括。“肝体阴”,是指肝具有藏血的生理功能 ,其包括贮藏血液、调节血量、防止出血等。所藏之血的作用有二 :一是滋养肝体 ,使其柔润 ;二是滋养其他脏腑组织。因血属阴 ,故有“肝体阴”之说。肝可以将一定量的血贮藏于肝内 ,以供机体各部分活动时所需 ,故肝有“血之库府”之称 ;调节血量 ,是指肝脏对人体各部分血量 ,特别是外周血量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在正常生理情况下 ,人体各部分的…  相似文献   

3.
四、判断分析题1.答:正确。肝藏血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肝藏血功能,主要体现在肝内必须贮存一定的血量,以制约肝之阳气升泄太过,防止出血。  相似文献   

4.
〔学习要点〕七、如何理解肝藏血的生理功能,其在临床有何意义? 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对维持恒定的血循环量起重要作用。 1.贮藏血液:肝内可贮藏一定量的血液,其作用有三:①濡养自身:②制约肝阳的升发,勿使其过亢,使之冲和条达,从而维持肝的疏泄功能:③防止出血。 2.调节血量:肝能根据机体在不同情况下对血液的需求量不同而进行调节,以满足机体的需要。如,当人体在活动时,机体各部分对血液的需求量便相对增加,肝就将所贮藏的血液排出来,输布于外周,以满足机体活动的需要:当人体在休息时,机体外周对血液的需求量就减少,多余的血液便归藏于肝,蓄以备用。即所谓“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藏”。因  相似文献   

5.
指出把中医"肝藏血"理论解释为肝脏对血液的调节作用是一种概念上的套用.肝细胞不能直接地调节血量分配.血管平滑肌系统的功能特点符合肝藏的生理特性,它是肝藏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理解剖基础.  相似文献   

6.
肝藏血是肝的一大生理功能,具有化生,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防止出血的作用。历代医家详于论述其含义而略于其机理。故本文着重阐释肝藏血的机理,认为肝藏血功能的正常发挥是在心神的主宰下完成的,并且和肝主疏泄的关系密切。肝主疏泄对肝藏血的调节机理又是通过调畅心神和疏泄血液完成的,。  相似文献   

7.
肝藏血理论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和发展过程。肝藏血即肝能够贮藏血液、具有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并且和肝主疏泄的关系密切,肝主疏泄通过调畅心神和疏泄血液实现对肝藏血的调节,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病及血,就会使肝藏血的功能失调,导致肝不藏血,临床上出现血瘀、血虚、出血等病理变化。肝不仅仅为简单的藏血之脏,更是气血化生之所。现代医学认为,肝是合成凝血因子和机体所需营养物质的重要脏器之一,肝是"代谢中枢",对物质代谢起着重要的"调节器"作用,是体内最大的"加工厂",肝脏解剖结构及化学组成特点是支持中医肝藏血理论的重要现代医学依据。肝藏血的重要性决定了临床对相关疾病的治疗必须重视恢复肝藏血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五、肝与胆病辨证肝位于右胁,胆附于肝,肝胆的经脉相互络属,故有表里之称。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利、条达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疏利气机、条达情志、疏泄胆汁三方面。肝又主藏血,即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这两方面的作用。肝在体为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胆为“中精之府”,其生理功  相似文献   

9.
祖国医学认为,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疏泄情志、调畅气血、调节胆汁排泄以促进消化的功能。肝不仅指的是现代医学解剖的实质器官,而是人体五大系统功能活动的一方面,其实质包括了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功能的部分。肝属木通于春气,肝的生理特性就像春天的树木那样生发条达,若能在春季这个时机好好调养肝脏,则可抗病防衰,故有“春季养肝”之说。  相似文献   

10.
试析肝藏对血液循行和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析肝藏对血液循行和代谢的影响山东中医药大学(250014)张安玲日照市卫生局(276800)赵为爱关键词肝藏,藏血,生血,泄浊中医学认为,肝对血液的影响主要是贮藏和调节血量及主疏泄推动血行,然细析之,发现肝对血液的循行和代谢均有重要作用,试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肝统摄血液”非“肝防止出血”。肝统摄血液是指肝能够对血流状态进行调控,使血液运行更流畅从而保证血液正常的濡养功能,问时使血液流行平和有序而不溢出脉外造成出血。其机制则是肝通过自身“一敛一散”的特性使气机处于相对的平衡,从而使血流处于循经而行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肝藏血”小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明 《国医论坛》1995,(6):44-44
《素问·调经论》指出:“肝藏血。”所谓“藏”,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贮藏”,综观《内经》所论,“肝藏血”实指肝对血液有贮藏、调节及统摄作用。1肝贮藏血液这是“肝藏血”的基本意义、《内经》提出这种观点后,因其理论经得起临床检验,遂被后世所承认。如徐彦纯《玉机微义》说血“藏受于肝”、《保婴撮要精血“藏纳在肝’等·俱是对此的忠实继承。不仅如此,后世还将肝喻为“血库”、“血府”、“血室”、“血海”等,来形象地阐明肝贮藏血液的生理功能,如严用和《严氏济生方/肝为血之府库”、柯琴。伤寒来苏集。“血室者,肝也"、…  相似文献   

13.
李赛  张国霞 《河南中医》2014,(7):1217-1218
“肝体阴而用阳”出自清代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体阴”与“用阳”概括了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主动、主升以及肝位于膈下,属阴脏,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等生理特点,“体阴”与“用阳”相互为用。  相似文献   

14.
宋文武 《四川中医》1997,15(2):39-40
宋鸿元老中医,年迈古稀,从事临床并任教四十余载,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善治内、妇杂病。尤其对妇人经、崩、不孕等症潜心研究,颇有独到之处。临床重视妇女的生理病理特点,采用“疏肝”方药治疗妇科疾患,收效满意。现将笔者诗诊所得,有关月经病方面的“疏肝”治验整理于后,以作引玉之砖。何以“疏肝”得法?中医学认为,女子以血为本,肝主藏血,有赖肝气疏泄而调之。《中医妇科学》1988年版著云:“肝为血之府库,主流泄,司血海。有储蓄和调节血量的作用。又与月经生理密切相关。”由此可见,血液的运行和调节.依赖肝气的正常流泄…  相似文献   

15.
血液的生成、转化等生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循环体系。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具有生成血液的作用;脾主生血统血,具有生化、统摄血液的作用;肝主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防止出血的作用;肾藏精,为气血津液最根本的来源,且具有固摄血液的作用。任一脏器功能紊乱均有可能导致血液成分生成减少、丢失等病理环节的出现,导致外周血红细胞容量的减少,故贫血的产生与心、脾、肝、肾关系密切。"系统辨证脉学"是齐向华教授在古今脉学成果研究和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和归纳出的脉学体系。根据"系统辨证脉学"分析可知,贫血多具有稀、滑、细、弱、沉的脉象特征。  相似文献   

16.
肝主藏血,有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海”之说。人卧则血归肝,肝开窍于目。肝主筋,其华在爪;主疏泄,助脾胃消食运化。肝气升发,气机舒畅;肝气郁结则躁动不安肝主谋虑,肝郁多躁,谋虑不周。肝与胆相表里。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结合中治疗肝病,尤以阳虚血瘀证大为棘手,肝之阳气虚衰与血瘀证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中医学认为:肝是机体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重要器官,在致病因素作用下,肝阳首当被损,从而造成血液流变学在功能和物质基础间平衡失调,引起虚实盛衰变化,阳虚而代偿不及,肝系失去温煦,气血不充,瘀滞于局部和全身,血液从量到质出现气滞血瘀的病机演变。我们从长期临床中观察到,肝阳虚所致血流瘀滞可出现心、脾、血系瘀血三种病理转归。  相似文献   

18.
浅论肝于女子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燕翀  郭蕾  张俊龙 《光明中医》2010,25(4):591-593
女子生来就较男子有着很多的独特之处,其在生理上有经、带、胎、产等不同于男子的特点,且与气血冲任关系密切。肝主疏泄,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功能。因此维持女子正常功能的气血必项依赖于肝的疏畅条达,肝的功能失常则可引起多种妇科疾病,故肝的功能与女子的身体状况息息相关。本文就女子与肝的生理特点,病理特点及临床病症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9.
肝位于右胁,胆附于肝.肝胆互为表里。肝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足厥阴肝经绕阴器,循少腹,布胁肋,系目,上巅顶。少腹、胸胁、头顶是肝经经脉循行反映。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其性生发,喜条达恶抑郁,能条畅气机,疏泄胆汁,促进胃肠消化,调节精神神志而使人心情舒畅.调节生殖功能而有助于女子调经、男子泄精。肝又主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一、滇空白 1。以阴阳的不同属性区分,人体的腹部为阴,背部为阳。 2.用五行学说解释,肺病影响到肝是金乘木。 3.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答胞宫、子宫亦可)。 4.心的主要功能是:主血脉,藏神。肝藏血,主要指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5.血液生成的三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