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华丽 《当代医学》2016,(30):79-80
目的:探讨盆底肌肉锻炼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康复效果。方法收集PFD妇女170例,分为产后锻炼组(50例)、产后对照组(50例)、尿失禁组(40例)和子宫脱垂组(30例)。产后对照组仅接受健康教育和常规的产后操锻炼。其余3组均用PHENIX盆底肌肉康复治疗仪进行盆底肌肉锻炼。观察各组治疗前后盆底肌肌力变化及肌电活动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产后对照组盆底肌力主要分布于Ⅱ级、Ⅲ级,肌力异常率为40.0%;产后训练组盆底肌力主要分布在IV级、V级,肌力异常率为0.0%;尿失禁组主要分布在Ⅱ级、Ⅲ级,而有5.0%妇女肌力达V级,肌力异常率为10.0%;子宫脱垂组主要分布在Ⅲ级、IV级,但仍有16.7%肌力为0级,肌力异常率为26.7%。4组治疗后肌力分布及肌力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肌电图值由大变小依次为产后训练组(31.4±5.3)>尿失禁组(26.8±5.0)>子宫脱垂组(24.2±4.7)>产后对照组(22.0±4.5)(P<0.05)。结论盆底肌肉锻炼能有效提高PFD患者的盆底肌群的肌力,提高其肌电活动,其中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效果较佳;对轻、中度SUI的治疗效果也较好。但对重度SUI或盆底器官脱垂患者且年龄较大者效果较差,宜用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李于珍 《吉林医学》2015,(10):2052-2053
目的:观察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对女性盆底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阴道分娩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于产后给予Kegel训练,观察组于产后给予早期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盆底肌力恢复情况,尿失禁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盆底肌力Ⅳ级、Ⅴ级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干预后从不尿失禁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干预后不漏尿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给予盆底康复治疗可显著促进产妇盆底康复,方便实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影响。方法选择登封市妇幼保健院产科2015年7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10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盆底筛查,观察组患者接受盆底康复锻炼,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盆底肌力及盆腔器官脱垂程度优于对照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应用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盆底肌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加快患者康复速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和分析妊娠及分娩产科因素对孕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同时观察盆底肌康复治疗的近期效果。方法根据分娩方式,将713例足月产初产妇分为阴道顺产组(237例)、试产后剖宫产组(238例)以及选择性剖宫产组(238例),检测盆底肌力、疲劳度以及阴道压力等,并评估其产后早期盆底功能情况;通过问卷调查法和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期法来了解产妇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SUI)以及盆腔脏器脱垂(POP)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筛查出盆底肌力〈4级或发生POP或SUI症状的患者采用盆底肌康复治疗。比较和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盆底肌肌力和POP-Q分期及肌电压、尿失禁程度改变情况,并评价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713例产妇中,210例(29.5%)盆底I类肌纤维肌力表现正常,236例(33.1%)II类肌纤维肌力表现正常;518例(72.7%)阴道压力表现正常;377例(52.9%)盆底I类肌纤维疲劳度正常,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0例患者治疗后,SUI和POP症状得到明显好转(均P〈0.01)。结论妊娠和分娩会引起患者盆底肌力和阴道肌力下降,增加患者肌肉疲劳度和产后POP及SUI。采用盆底肌康复治疗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早期康复干预治疗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防治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我区产后6~8周随访的产妇进行问卷调查及常规检查。将盆底肌力差确诊为存在PFD的960病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0例,观察组进行综合的康复干预治疗,对照组只进行盆底肌肉训练指导。结果:两组分别进行1个疗程观测,进行综合早期康复干预治疗的观察组较对照组在盆底肌力改善上有显著效果,有效率96.2%,在尿失禁、轻中度子宫脱垂的治疗上有明显效果,提高了性生活质量,两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产妇产后6~8周早期进行盆底康复干预治疗能改善盆底肌力,防治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测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用于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以160例自然分娩产后盆底肌肉功能受损的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患者采用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法国 PHENIX)进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并结合盆底肌肉功能锻炼一个疗程(12次),对照组患者自行在家中进行盆底肌肉功能锻炼(又称 Kegel 运动进行盆底肌锻炼[1])一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盆底肌肉张力、持续时间及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盆底脏器脱垂(POP)好转比例、性生活质量提高率。结果: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观察组患者盆底肌力、压力性尿失禁症状改善率(86.25%)、盆底脏器脱垂(POP)好转比例(72.5%)要显著大于对照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并结合盆底功能锻炼能显著提高盆底肌肉张力,并且有效地改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症状,减轻盆底脱垂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将126例产妇随机分成实验组63例,对照组63例,实验组应用活血祛瘀类中药口服1个疗程配合盆底康复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则应用盆底康复治疗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产妇的盆底肌力恢复情况,1年后随访两组产妇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产妇的盆底肌力评价Ⅲ级以上58例,对照组41例,压力性尿失禁实验组发生5例,发生率7.9%,对照组14例,发生率22.2%,直肠肛门功能障碍实验组发生3例,发生率4.8%,对照组11例,发生率17.5%,盆腔脏器脱垂实验组发生4例,发生率6.3%,对照组13例,发生率2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失笑散合四物汤配合盆底康复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疗效优于单纯盆底康复治疗法。  相似文献   

8.
唐宇丽 《大家健康》2016,(4):194-195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在行盆底康复训练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在我院收治的盆底功能性障碍疾病患者中选取60例,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盆底康复训练,观察组在盆底康复训练的基础上予以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盆底肌力及治疗前后尿失禁评分情况。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盆底肌张力恢复情况及尿失禁评分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行盆底康复训练治疗中予以护理干预,可以促进患者的盆底肌力和尿失禁情况的恢复,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产后序贯盆底康复锻炼对经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金华市中心医院分娩的经产妇98例纳入本研究,根据产妇入组顺序进行编号,单号纳入对照组,双号纳入观察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产妇行常规产后康复干预,观察组产妇行序贯盆底康复锻炼。两组产妇均持续干预至产后6个月。比较两组产妇产后24h、6周、3个月、6个月的Ⅰ类和Ⅱ类盆底肌肌力、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tification,POP-Q)分度和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生活问卷简表(pelvic organ prolapse/urinary incontinence sexual questionnaire,PISQ-12)评分,记录产后6个月时盆底功能障碍发生情况。结果 产后24h、6周,两组产妇的Ⅰ类、Ⅱ类盆底肌肌力构成、POP-Q分度构成、PISQ-12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产妇的Ⅰ类、Ⅱ类盆底肌Ⅳ、Ⅴ级肌力占比和0度、Ⅰ度、Ⅱ度的POP-Q分度占比及PISQ-12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产后6个月时,观察组产妇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产后行序贯盆底功能康复锻炼可有效促进经产妇近期Ⅰ、Ⅱ类盆底肌肌力恢复,降低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提升产妇康复水平,是经产妇产后康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无论采用何种分娩方式,均会对盆底肌力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盆底肌肉损伤可出现阴道松弛、盆底器官脱垂、压力性尿失禁、性快感减弱等一系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PFD )。据临床资料统计,我国已婚已育妇女中37.8%~45.2%有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1]。因此,产后早期进行盆底肌肉锻炼对预防PFD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和探讨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共120例,根据肌力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只对产妇进行缩肛运动及一般的健康教育,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的盆底肌力明显强于对照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产妇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可以改善产后盆底肌力,恢复盆底功能,提高产妇产后生活质量,是降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的重要手段之一,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Kegel训练结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对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5月景德镇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健康宣教,并指导患者进行正确Kegel训练。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盆底静息、收缩压力、盆底压力分级、阴道肌力、纤维疲劳指数、压力性尿失禁发生情况、盆底器官脱垂症状。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的盆底静息、收缩压力升高幅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盆底压力分级Ⅰ级、Ⅱ级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Ⅲ级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阴道肌力、Ⅰ级纤维疲劳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Ⅱ级纤维疲劳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盆底器官脱垂症状Ⅰ度、Ⅱ度比例降低幅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后盆底功能障碍Kegel训练结合生物反馈电刺激较单独生物反馈电刺激更能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的效果。方法:按治疗方法不同将134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分为对照组(n=64)和研究组(n=70)。对照组接受盆底肌训练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盆底肌肌力、肌纤维疲劳度、阴道最大动态压力和盆底功能改善率。结果:治疗前,两组Ⅰ、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和阴道最大动态压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Ⅰ、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和阴道最大动态压力均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Ⅰ类肌纤维疲劳度和阴道最大动态压力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Ⅰ、Ⅱ类肌纤维肌力≥Ⅲ级者占比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尿失禁改善率和子宫脱垂改善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可提高阴道最大动态压力、尿失禁改善率、子宫脱垂改善率和Ⅰ类肌纤维肌力≥Ⅲ级者占比,以及降低Ⅰ类肌纤维疲劳度的效果优于单纯盆底肌训练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康复护理策略在预防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障碍中的效果。方法:选取进行盆底筛查的240例阴道分娩产妇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120例,由护理人员指导其进行盆底康复锻炼;观察组12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盆底肌低频电刺激与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两组产妇的盆底肌肌力、盆底障碍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后6个月的Ⅰ类肌纤维、Ⅱ类肌纤维的肌力高于对照组,阴道最大压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脏器脱垂及阴道膨出、盆腔痛、压力性尿失禁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性生活满意度及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盆底康复护理策略能够促进阴道分娩产妇产后盆底肌力的恢复,减少盆底功能障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影响及康复治疗的效果进行详细探究.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106例有盆底功能障碍的产妇作为该次研究对象,在106例患者中,53例患者为顺产产妇为对照组,另外53例患者为剖腹产产妇,将其作为观察组.对于所有产妇,产后8周对其进行复查,并采用生物反馈与电刺激治疗法以及盆底肌功能练习治疗法.采用护垫实验法对产妇压力性尿失禁进行判定,并采用传统临床分度法对患者盆腔器官脱垂程度进行判定.结果 对照组产妇中,有10例发生尿失禁,发生率为18.9%,观察组产妇中,有9例发生尿失禁,发生率为17.0%,两组患者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康复治疗后盆底肌力评分为(3.8±0.9)分,观察组患者康复治疗后盆底肌力评分为(3.1±1.2)分,对照组患者康复治疗后盆底肌力评分高于观察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剖宫产对盆底肌层综合肌力受损影响无意义,因此认为剖宫产避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是不可取的,康复治疗是促进产妇盆底肌力恢复的有效措施,对提高女性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盆底康复联合中药及雌激素治疗围绝经期患者盆底器官脱垂的临床疗效,为盆底器官脱垂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方法选取于该院妇科就诊并治疗的围绝经期盆底器官脱垂患者1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盆底康复仪+倍美力软膏+补中益气汤及盆底康复仪+倍美力软膏进行治疗,于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结束及治疗结束后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盆底肌肌力,子宫颈与阴道口的距离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盆底肌肌力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但对照组患者治疗结束后6个月时盆底肌肌力出现下降,而治疗组患者盆底肌肌力较治疗1个疗程后未降低,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其子宫颈与阴道口的距离显著增加(P〈0.05),但1疗程治疗结束后6个月测量时,对照组患者的子宫颈与阴道口的距离有所减少,而治疗组则持续增加,接近或达到正常值,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组间对比发现,治疗组患者的近期及远期疗效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盆底康复仪联合补中益气汤及雌激素软膏治疗围绝经期盆底器官脱垂,近、远期疗效均较为显著,提高了保守治疗的成功率,减少了复发,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分析盆底康复训练治疗子宫切除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60例子宫切除术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分成两 组.30例为对照组,应用传统常规方式治疗;30例为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系统性盆底康复训练.统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盆底肌力、尿失禁评分、生活质量 评分以及总有效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盆底肌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尿失禁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 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盆底康复训练治疗子宫切除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 疾病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盆底肌力,降低尿失禁发生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乔国华 《黑龙江医学》2021,45(12):1249-1250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及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于陇西县巩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娩的100例产妇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甲组和乙组,每组各50例,甲组为剖宫产分娩,乙组为阴道自然分娩,观察两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均采取产后盆底功能康复治疗,对比康复前后盆底肌肌力,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尿失禁、大便失禁、子宫脱垂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乙组阴道前后壁脱垂发生率高于甲组(P<0.05),康复前甲组盆底肌肌力优于乙组(P<0.05),康复后两组盆底肌肌力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剖宫产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相对阴道分娩较小,但无论是阴道分娩还是剖宫产,产后早期行康复治疗,均可使盆底功能得到最大程度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和研究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影响及康复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9月该院分娩产妇106例,按分娩方式不同将其分为A组与B组,每组各有产妇53例。A组产妇采用顺产方式分娩;B组产妇采用剖宫产方式分娩,将两组产妇早期盆腔器官脱垂、盆底肌力受损、压力性尿失禁发生情况及康复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产妇早期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相比较:A组高于B组,P0.05。两组产妇盆底肌力受损率相比较: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产妇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相比较: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后盆底肌力评分相比较:A组高于B组,P0.05。结论剖宫产可以降低产妇早期盆腔损伤程度,但经康复治疗后,阴道分娩产妇盆底肌力恢复更为快速,疗效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综合康复治疗改善产妇盆底功能的作用.方法:将1500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0例,对照组产妇给予常规产后康复治疗,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观察组产妇给予综合康复治疗,包括盆底电刺激治疗和盆底肌训练.治疗后比较两组产妇的盆底肌力,腰部疼痛、压力性尿失禁和盆腔器官脱垂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盆底肌力优良率为90.4%(678/75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压力性尿失禁(3.3%,25/750)、腰部疼痛(16.4%,123/750)和盆腔器官脱垂(32.1%,241/750)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后综合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产妇的盆底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