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Fan GQ  Zhao Y  Fu ZH 《中国针灸》2010,30(11):965-968
从疼痛病症、针刺进针点、针刺工具及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不同角度,对近30年针刺镇痛文献进行分析,初步优化针刺方向、角度、深度与针刺镇痛的关系,以提高针刺镇痛疗效.结果表明,针刺方向、角度及深度是影响针刺镇痛疗效的关键因素,但目前对此研究非常薄弱.应用多因素分析法,系统分析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因素与镇痛效应、镇痛机制的关系,既可提高针刺镇痛疗效,又可全方位探索针刺镇痛机制.  相似文献   

2.
从偏头痛疾病因素、针刺穴位、针刺方向、针刺角度、针刺深度以及针刺的工具,对目前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文献进行分析,以提高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疗效。结果表明针刺的方向、角度、深度,三位一体,具有不可分割性,但为了研究的需要,可以选用多因素系统研究法。  相似文献   

3.
针刺刺激量与针刺疗效密切相关,针刺手法量学是关于寻找一定针刺刺激量以达到最佳针刺疗效的理论。针刺手法量学中有多种影响因素,目前有关手法量学的研究不断深入,但针刺量效作用规律与生理机制并未明确。本研究从针刺时间、频率、方向与深度4个角度出发,整理分析近年来相关临床实验研究,综合论述针刺手法量学中时间、频率、方向与深度的研究进展。今后研究应对最优针刺参数的确立进一步深入,可应用仪器设备测定针刺参数,开展更多的多因素多水平实验,推动针刺手法量学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总结分析毫针刺法与针效关系的研究现状,为优化临床针刺方案及毫针刺法与针效关系研究提供可能的思路。检索毫针刺法影响针效的相关文献,重点对针刺角度、方向、深度影响针效的作用环节及规律进行总结分析。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对针效的影响各不相同,选择与病证相适应的刺法是提高针效的关键。毫针刺法与针效的关系研究逐渐受到重视,但尚缺乏临床试验与机理研究相结合的系统性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5.
<正>针刺方向,就是在刺入腧穴时针体保持一定的角度,针尖朝向某一方向或部位刺去。目前常用的针刺方向有直刺、斜刺、平刺,选取的针刺方向因腧穴的部位和治疗目的而定。针尖为激发经气的部位,针尖所指的方向及深度对经气感传和治疗效果都有极大的影响,因此针刺方向是针灸治疗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研究掌握好针刺方向对针灸治疗疗效、扩展针灸治疗领域、提高针灸治疗安全性具有极大的帮助和意义。1针刺方向与针刺安全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分别从疼痛病症、穴位、针具、针刺方法、组织层次等方面,对针刺深度与针刺镇痛的关系进行系统分析。认为针刺深度是影响针刺镇痛效应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对针刺深度(特别是组织层次)与针刺镇痛关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针刺深度与针刺镇痛关系的临床效应及机制研究,涉及疼痛病症、穴位、针具、针刺方法、组织层次等多因素,必须进行学科协作攻关的系统研究;针刺深度与针刺镇痛关系研究,可为优化针刺镇痛方案、针刺镇痛机制研究等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MRI定位下观察上脘穴的针刺安全深度和角度,为安全针刺该穴提供参考数据,避免针刺意外的发生。方法:选择BMI指数在规定范围内的成年健康志愿者,在MRI定位下进行观察和测量上脘穴的针刺深度和角度,安全深度≤危险平均深度×75%,安全角度≤危险平均角度-10°,通过SPSS18.0软件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上脘穴直刺危险深度,男女各组间对比有差别(P<0.05),且男性直刺危险深度与BMI指数有相关性;其针刺危险角度,男女各组间对比无差别(P>0.05),且与身高、体重、BMI指数无相关性。结论:上脘穴直刺时要考虑男女性别和BMI指数的因素,在针刺危险角度方面无需考虑性别、身高、体重及BMI参数等因素。  相似文献   

8.
针刺镇痛作为针灸临床应用的精华一直备受关注,新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涉及到多个学科,研究层次也从临床实验观察深入到分子研究水平.重新评价针刺镇痛效果,从现代分子生物学、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和生物全息、心理学、边缘频谱分析等多学科和中医传统理论角度探讨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趋势,明确研究方向,从而进一步促进针刺镇痛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从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手法及治疗目的等方面进行针刺的规范化研究,认为膝周穴位针刺多宜直刺,针刺深度宜为1~1.5寸,刺激量以放射1~3次为宜。  相似文献   

10.
针刺深度是影响临床治疗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之一。该文基于古代文献探讨针刺深度对疗效的影响,从三因制宜角度分析影响针刺深度的因素,探讨针刺深度的安全性,并进一步剖析深刺与浅刺的利弊,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刺灸方法正确与否,对于保证针灸安全和疗效,至关重要。但是,目前在阐述穴位刺灸法时,大多没有阐明穴位的具体针刺方向及其与针刺深度的关系,不同针刺方向和深度的疗效差别,以及每一穴位的具体灸法等。不同的针刺角度,针感不同,则疗效也不同,应将主治与针刺角度结合起来介绍;不同的角度,其入针深度相同,但垂直深度不同,故应分别写明直刺和斜刺的具体尺寸;人有大小胖瘦,针刺深度用绝对尺寸表示,很不合理,而应改用同身寸来表示;灸法方法很多,一概言可灸或不可灸,不够具体,理应写明具体灸法。  相似文献   

12.
Cheng WP  Dong SP 《中国针灸》2012,32(6):515-518
目的:观测针刺鸠尾穴的安全角度与深度,为临床安全针刺该穴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选取健康成年男女各10名,运用MRI对鸠尾穴进行扫描获得图像,得出安全角度和安全深度并与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乳间距和拇指同身寸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水平向右和向左针刺的最小危险角度男女之间无差异;以选定的测量角度针刺时的危险深度男女之间无差异;各个方向针刺的安全深度:直刺为(16.99±2.86)mm,向下45°为(22.72±5.35)mm,向上45°为(24.61±2.92)mm,向下15°为(53.47±5.72)mm,向上15°为(25.76±2.61)mm,向右45°为(24.89±4.34)mm,向左45°为(21.79±3.84)mm,向右以最小危险角度针刺为(51.19±2.69)mm,向左以最小危险角度针刺为(51.86±2.59)mm;水平向右和向左针刺的最小危险角度,直刺、向下45°、向右45°和向左45°以及向右和向左以最小危险角度针刺的危险深度与BMI存在相关性;直刺、向下45°和向下15°针刺的危险深度与体质量存在相关性。结论:水平向右和向左针刺时需依据BMI确定最小危险角度;以选定的测量角度针刺时不需区分性别选择针刺深度;直刺、向下45°和向下15°针刺时应参考体质量选择针刺深度;直刺、向下45°、向右和向左45°、向右和向左以最小危险角度针刺时应参考BMI选择针刺深度。  相似文献   

13.
腧穴毫针针刺深度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永显  王启芳  张静 《中国针灸》2005,25(3):203-206
目的:促进腧穴针刺深度标准化研究,保障针刺安全,提高临床疗效,推动针灸学术的国际交流.方法:通过对古今针灸文献的研究、分析,比较其在针刺深度、计量单位、描述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和发展趋势,指出目前存在的混乱,为尽快制定腧穴针刺深度的标准化提出建议.结论:腧穴针刺深度自古至今存在很多混乱,对针灸学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国际交流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亟待进行研究整理并早日制定有关标准规范.  相似文献   

14.
腰突穴针刺深度CT扫描定位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探讨腰段经验穴腰突穴深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深度与角度。方法:采用CT扫描技术对腰突穴的进针深度、角度与相关组织层面进行扫描观察。结果:当垂直进针至得气时,测得进针深度为73mm,针尖所在位置相当于椎间孔外口,此即为最佳进针深度与角度。结论:垂直进针并适当深刺至腰突穴深部的椎间孔外口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宜深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三阴交穴适宜针刺深度,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为腧穴针刺深度的研究提供试验依据。方法:通过观察66例在校女大学生三阴交穴最强针感深度的测定,并分析最强针感针刺深度与受试者周径(以三阴交穴为起点绕小腿内侧一周距离)、纵径(用游标卡尺以三阴交穴为起点卡紧三阴交穴对侧距离)有无相关性,探讨三阴交穴适宜针刺深度。结果:最强针感针刺深度为(25.0±7.0)mm,但与周径、纵径无线性相关(P>0.01)。结论:三阴交穴适宜进针深度为25.0mm。最强针感针刺深度与周径、纵径无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6.
腰段华佗夹脊穴针刺深度的CT影像定位探析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目的:探讨在华佗夹脊穴(腰段)采用新针刺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深度与角度.方法:采用CT对华佗夹脊穴(腰段)的进针深度、角度、相关组织层面及植入的羊肠线进行扫描观察.结果:当针与人体矢状面呈20~30°角进针并出现明显的"落空感"时,看到针尖可到达华佗夹脊穴(腰段)深部的硬膜外后间隙,此为最佳进针深度,并可在此间隙植入羊肠线或药物.结论:将针灸针或羊肠线作用于华佗夹脊穴(腰段)深部的硬膜外后间隙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宜部位.  相似文献   

17.
朱江教授在多年临床和科研的反复实践中感有诸多体会,认为针灸治疗的对象、载体、方法和时机是影响针灸疗效的主要因素,总结出"针因病而效、穴因人而异、刺因证而定、效因时而变"4个观点.笔者通过研习教授多年的论文论著,并结合科研、临床实例,对朱江教授所提出的4个观点逐一进行阐述,望同道共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颈性眩晕的针灸治疗方案进行初步优选。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南京市中医院病房及门诊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设计,研究穴位及针刺角度方向、针刺深度、针刺根数、留针时间4因素3水平的9组不同搭配组合方案,以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为观察指标,初步确定颈性眩晕针刺治疗优选方案。结果:针灸选穴针刺方向、针刺深度、针刺根数3因素不同水平在临床疗效方面差有统计学意义异,而留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性眩晕优化治疗初选,采用脑空透风池、脑户透风府,中刺或深刺,应用排针,留针1 h,可以获得相对最佳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