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Fan GQ  Zhao Y  Fu ZH 《中国针灸》2010,30(11):965-968
从疼痛病症、针刺进针点、针刺工具及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不同角度,对近30年针刺镇痛文献进行分析,初步优化针刺方向、角度、深度与针刺镇痛的关系,以提高针刺镇痛疗效.结果表明,针刺方向、角度及深度是影响针刺镇痛疗效的关键因素,但目前对此研究非常薄弱.应用多因素分析法,系统分析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因素与镇痛效应、镇痛机制的关系,既可提高针刺镇痛疗效,又可全方位探索针刺镇痛机制.  相似文献   

2.
从偏头痛疾病因素、针刺穴位、针刺方向、针刺角度、针刺深度以及针刺的工具,对目前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文献进行分析,以提高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疗效。结果表明针刺的方向、角度、深度,三位一体,具有不可分割性,但为了研究的需要,可以选用多因素系统研究法。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总结分析毫针刺法与针效关系的研究现状,为优化临床针刺方案及毫针刺法与针效关系研究提供可能的思路。检索毫针刺法影响针效的相关文献,重点对针刺角度、方向、深度影响针效的作用环节及规律进行总结分析。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对针效的影响各不相同,选择与病证相适应的刺法是提高针效的关键。毫针刺法与针效的关系研究逐渐受到重视,但尚缺乏临床试验与机理研究相结合的系统性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哑门穴针刺角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取得哑门穴针刺角度的安全范围。方法:取1120例MRI正中矢状位T1加权像,分别测量体表哑门穴至水平相对寰、枢椎椎间的连线与体表哑门穴至枕骨大孔后缘连线、寰椎后弓上缘连线所夹的角度,并由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得出哑门穴安全针刺角度,男性为16.27±7.68~29.46±7.32度,女性18.46±4.81~33.61±7.83度。且向上斜刺的危险角度范围与头颅俯仰程度呈负相关,即头颅后仰角度越大,刺入枕骨大孔的危险角度范围越小。针刺哑门穴的正确体位是仰头针刺。  相似文献   

5.
针刺深度与疗效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刺深度与疗效在《内经》中就有论述,近年来从临床上和试验上都有研究,同一疾病针刺相同穴位不同深度的疗效有差异,不同疾病针刺相同穴位的不同深度疗效也不尽相同,以及以针刺深度不同为基础的皮肤针、腕踝针、浮针、芒针等都有各自的疗效特点。其疗效存在差异的原因推测可能为针刺不同组织结构引起的。  相似文献   

6.
危险穴位针刺深度与角度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严振国  白娟  邵水金  张建华 《中国针灸》2004,24(11):769-772
目的:为临床医生提供安全的进针深度和角度的参考数值.方法:(1)经穴的断层解剖法为先在尸体上标经定穴,经-20~-30 ℃冰冻,再通过穴位作多种断面,以反映在各种角度、深度、范围进针时所涉及的断面解剖结构.(2)经穴的层次解剖法为先在尸体上选穴定位,在穴位处用钢针刺入或刺染,再逐层解剖,以反映穴位区的解剖结构.结果:得到头颈部、胸腹部和腰背部常用危险穴位针刺的安全深度和危险深度的范围,以及部分危险穴位进针的方向和角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MRI测量肝俞针刺的危险深度角度,计算出肝俞针刺安全深度。方法:(1)把身高170±5cm体重80-50kg的40例成年男性志愿者按罗氏指数分为研究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2)取穴定位后使用MRI测量肝俞的针刺深度及角度。结果:针刺深度与体型关系密切。肝俞斜刺危险深度研究组(42.22±2.29L;41.55±2.32R)mm,对照1组(36.33±1.71L;36.47±2.42R)mm,对照2组(46.76±4.53L;46.25±4.63R)mm。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针刺日月穴的安全性,为针刺日月穴的安全操作提供依据。方法:运用MR I扫描双侧日月穴的解剖结构;测量日月穴与内部各重要组织的距离、角度及向外、向内、向上、向下各方向上15°、30°、45°时危险深度。结果:向上针刺左日月穴时,各个角度均需注意深度。左右侧日月穴直刺深度有差别,针刺时需差别对待。左右侧日月穴斜刺15°、45°时针刺深度无显著差别,针刺时无需差别对待。左右侧日月穴向内斜刺30°时有差别,针刺时需差别对待。BM I指数越大角度越大、深度越深。  相似文献   

9.
卢筱潇  蔡定均 《吉林中医药》2014,(12):1310-1314
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人和实验动物的痛阈都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与针刺镇痛各环节相关的神经递质、激素分泌水平、神经元活动也同样具有昼夜节律,针刺在发挥镇痛功效的同时,也具有整复节律的作用。从时间节律特征来探索针刺镇痛机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思路,可望取得新的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0.
从实验和临床两方面对近10年来针刺镇痛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阐述了针刺镇痛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及临床研究,认为针刺镇痛可以通过神经系统、神经肽-细胞因子网络、结缔组织、特殊脂肪带等产生镇痛效果,影响因素主要有个体差异、心理因素、穴位特异性、针刺是否得气、针刺时间和刺激参数等。临床上针刺可治疗浅表躯体痛、深部躯体痛、内脏痛等。参考文献18篇。  相似文献   

11.
腧穴毫针针刺深度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永显  王启芳  张静 《中国针灸》2005,25(3):203-206
目的:促进腧穴针刺深度标准化研究,保障针刺安全,提高临床疗效,推动针灸学术的国际交流.方法:通过对古今针灸文献的研究、分析,比较其在针刺深度、计量单位、描述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和发展趋势,指出目前存在的混乱,为尽快制定腧穴针刺深度的标准化提出建议.结论:腧穴针刺深度自古至今存在很多混乱,对针灸学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国际交流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亟待进行研究整理并早日制定有关标准规范.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测下关、颧髎、"蝶腭"穴的体表位置,及各穴至蝶腭神经节的针刺深度和针刺方向.方法:15具成年男性尸体,面部左右共30侧,对其面侧区进行由浅入深的解剖.以下关、颧髎、"蝶腭"穴各穴针刺至蝶腭神经节方向为穿刺入路,电动钻带克氏针穿刺延伸至对侧区域,坐标定位法测量各穴的对应穿刺点.结果:①体表位置:"蝶腭"穴与颧髎的体表距离为21 mm,与下关的体表距离为17 mm.②各穴针刺蝶腭神经节的深度:下关为49.9 mm,"蝶腭"穴为46.9 mm,颧髎为46.6 mm.③对应穿刺点坐标定位:下关针刺方向为前内上,对应于对侧的太阳和瞳子髎的中点处附近区域,对应穿刺点距对侧丝竹空的距离为17.6 mm;"蝶腭"穴针刺方向为后内上,对应穿刺点与颧弓水平线的距离为33 mm,与目外眦垂直线的距离为42 mm;颧髎针刺方向为后内上,对应穿刺点与两外耳门连线的距离为28 mm,头部正中线旁开62 mm.结论:了解下关、颧髎、"蝶腭"穴的体表位置、针刺深度、针刺方向,为临床针刺蝶腭神经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Cheng WP  Dong SP 《中国针灸》2012,32(6):515-518
目的:观测针刺鸠尾穴的安全角度与深度,为临床安全针刺该穴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选取健康成年男女各10名,运用MRI对鸠尾穴进行扫描获得图像,得出安全角度和安全深度并与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乳间距和拇指同身寸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水平向右和向左针刺的最小危险角度男女之间无差异;以选定的测量角度针刺时的危险深度男女之间无差异;各个方向针刺的安全深度:直刺为(16.99±2.86)mm,向下45°为(22.72±5.35)mm,向上45°为(24.61±2.92)mm,向下15°为(53.47±5.72)mm,向上15°为(25.76±2.61)mm,向右45°为(24.89±4.34)mm,向左45°为(21.79±3.84)mm,向右以最小危险角度针刺为(51.19±2.69)mm,向左以最小危险角度针刺为(51.86±2.59)mm;水平向右和向左针刺的最小危险角度,直刺、向下45°、向右45°和向左45°以及向右和向左以最小危险角度针刺的危险深度与BMI存在相关性;直刺、向下45°和向下15°针刺的危险深度与体质量存在相关性。结论:水平向右和向左针刺时需依据BMI确定最小危险角度;以选定的测量角度针刺时不需区分性别选择针刺深度;直刺、向下45°和向下15°针刺时应参考体质量选择针刺深度;直刺、向下45°、向右和向左45°、向右和向左以最小危险角度针刺时应参考BMI选择针刺深度。  相似文献   

14.
15.
针刺手法中针刺产生的力学问题是阐明针刺手法的本质以及临床疗效观察的重要信息,对于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和细胞骨架等在形态学、组织化学、生物化学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影响。该文根据目前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对揭示针灸疗效的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针刺疗效受到针刺手法中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人们对针刺手法量学的研究逐渐深化并取得了重大进步,但仍存在不足之处,某些在针刺疗效中起重要作用的影响因素还未被深入研究,因此更加科学化的评价及研究不同操作手法的作用机制及产生的临床效应,正确认识各个影响因素的作用及地位,将会大大提高临床疗效,推动针灸学走向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从治疗方法上对近年来针灸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概况进行综述,并总结归纳了针灸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和特点。研究发现针灸治疗高血压疗效确切,但目前临床治愈率、辨证分型、远期疗效、穴位特异性、穴位组合的合理性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