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金莲花的适宜产地。方法:以河北省围场县为点县,运用《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MGIS-I)分析了金莲花的全国适宜产地。结果:按金莲花生长所需要的气候、土壤条件分析,其主要适宜产区集中分布在河北北部及与其接壤的内蒙古南部地区,华东、华南地区没有适宜区。结论:系统分析结果对合理发展金莲花生产,认识金莲花道地产地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金莲花种子品质检验及质量标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建立金莲花种子品质检验方法和质量分级标准.方法:通过测定不同产地金莲花种子净度、千粒重、含水率、发芽情况等指标,观察种子的外部特征,利用SPSS 12.0软件中的K聚类分析方法,初步制定金莲花种子的分级标准.结果与结论:测定了不同产地金莲花种子品质,并初步制订了金莲花种子质量分级标准.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金莲花药材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GC)指纹图谱,运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对不同产地金莲花药材的化学成分差异进行分析,为金莲花全面质量控制和综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分别采用HPLC、GC法对27批不同产地的金莲花药材进行分析,建立相应的色谱指纹图谱。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对不同产地金莲花药材的成分差异进行比较。结果:金莲花HPLC指纹图谱有15个共有峰,指认出4个色谱峰。GC色谱指纹图谱有8个共有峰,确认了5个色谱峰。基于PLS-DA分析及变量权重重要性排序(VIP)值,标记出9个对差异贡献较大的成分。结论:此研究建立的HPLC及GC指纹图谱可为金莲花的整体质量评价及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测定不同产地金莲花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方法利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3个产地金莲花花中Ca、Mn、Fe、Cu、Zn的含量。结果在3个不同产地之间,金莲花中Ca和Fe的含量相差不大,而其余微量元素的含量有一定的差异。结论实验结果可为金莲花规范化栽培和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周欣  范国荣 《中草药》2008,39(11):1735-1737
目的考察不同产地短瓣金莲花药材中3种黄酮苷的量。方法采用HPLC同时测定短瓣金莲花中槲皮素-3-O-新橙皮糖苷、荭草苷及牡荆苷的量。结果不同产地短瓣金莲花药材中槲皮素-3-O-新橙皮糖苷和荭草苷的量有较大差异。结论所建立的分析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短瓣金莲花药材质量控制。本研究为短瓣金莲花的资源利用及质量控制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金莲花药材HPLC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马英丽  胡冰  田振坤  苏连杰 《中草药》2006,37(12):1873-1875
目的建立金莲花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方法以荭草苷为内标物,采用HPLC法分析10个不同产地金莲花样品的黄酮苷,并进行相似度计算。色谱条件:Hypersil C18柱(20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0mL/min,检测波长340nm,柱温45℃。结果本研究建立的分析方法有较好的重复性,不同产地的金莲花药材色谱峰面积比值有一定的差异。结论本法操作简便,重现性好,可用于不同产地药材的指纹图谱的测定和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溪黄草产地适宜性进行分析,以期指导溪黄草区划和生产.方法:以溪黄草的主产地广东饶平为基点县,运用《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MGIS)分析了溪黄草的全国适宜产地.结果: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4个省区的164个县、市为溪黄草最适宜产区,为发展溪黄草生产,确定溪黄草区划,保证溪黄草品质提供科学指导.结论: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4个省区的164个县适宜大面积推广种植溪黄草.  相似文献   

8.
中药材金莲花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宇明 《中草药》1994,(6):291-291
金莲花为毛莨科金莲花TrolliuschinensisBunge或短辩金莲花T.ldebouriiReichb.等的花。前者生于海拔1000~2000m的山地草坡或疏林下,分布于河北、山西、内蒙南部。短瓣金莲花生于林间草地,分布于黑龙江和内蒙北部,以河北省承德地区的药材质量为佳,初夏时节(5月份)采下,晾干、药用。1化学成分金莲花的主要化学成分有3类。的黄酮类主要是3’,4’,5’一三经基黄酮一7一鼠车精葡萄糖忒,b)生物碱类,。)叶黄素J不氧化合物(xanthoPh-yll-ePoxyd)及金莲花费质(trollixanthin),这2种成分在短瓣金莲花中含有。其抗菌成分主要…  相似文献   

9.
《中药材》2015,(5)
金莲花是中国的传统中药,该文通过对金莲花植物的产地生境、生药鉴别、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并对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前景进行讨论,旨在为金莲花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金莲花的薄层鉴别及其总黄酮含量的测定方法,为完善该药材的质量控制体系提供参考. 方法: 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提取溶剂和展开系统,建立金莲花的TLC.选择荭草苷为指标成分,采用比色法测定总黄酮含量,以10%硝酸铝溶液为显色剂,检测波长510 nm,考察不同产地金莲花中总黄酮含量的差异. 结果: 展开剂为三氯甲烷-甲醇-丁酮-冰乙酸(4:2:3:3),建立的TLC分离效果良好.荭草苷线性范围8.096~56.672 mg·L-1,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8%;1,2,3,4,5,6号样中总黄酮质量分数分别为9.79%,8.71%,8.32%,6.47%,6.42%,6.71%. 结论: 建立的金莲花定性鉴别和定量检测方法简便、准确,适用于该药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1.
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护士必备的技术,其成功率的高低直接危机患儿的痛苦乃至生命,掌握这门过硬的技术,尽量做到一针见血,是儿科护士的天职,也是衡量合格护士的标准之一。本人从事儿科护理工作已多年,现将这方面的体会做一报告。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伤寒与温疫的证治特点、《伤寒论》与《温疫论》的篇章结构、张仲景与吴又可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现代医学对出血热与鼠疫的认识,梳理热病证治的发展历史与脉络。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这一中医经典著作,指导临床,疗效显著,活人无数,尤其是对外感热病的发展影响颇深.伤寒学派是以研究或阐述张仲景《伤寒论》辨证论治及理法方药为中心的医学学术群体,该学派学术璀璨,连绵千年.现就以古代此派的形成、发展、争鸣3个阶段进行初步探析,认为其形成于晋唐,发展于宋元,争鸣于明清.  相似文献   

14.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的近20年间,是新时期仲景学说研究队伍的形成———发展期。在这一时期,对《伤寒论》原著的注释和校正工作,揭开了新中国教材编写的序幕;对《伤寒论》中一些有代表性问题或关键性字词的考订,是一个特点;对《伤寒杂病论》方法论的研究,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特点。此外,这一时期,对六经的研究逐渐深入;对方证的研究仍是热门话题;对伤寒方中用药规律的研究出现热潮;对张仲景治疗方法原理的研究开始活跃;比较性研究热度不减;专题性研究渐成趋势。  相似文献   

15.
根据“穴位组学概念”的提出,针对针刺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目的在于揭示针刺的生物学基础,阐明针刺的科学性,并对相关针刺处方进行优化,围绕临床针刺治疗手段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标准化与规范化研究,实现针刺科学机理转化为实际应用,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中药蛇床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姜涛  李慧梁 《中草药》2001,32(2):181-183
概述近年来有关蛇床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百年以来《伤寒论》理论研究述评(之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百年来,公开发表的研究《伤寒论》的学术论文约3万篇,内容涉及张仲景生平事迹、《伤寒论》版本传承、《伤寒论》学术思想和临床应用研究等多个方面。民国时期是近代仲景学术研究的萌芽——发动期,这一时期的文章具有以下时代特点:①期刊和作者群有明显的地域和社团性;②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③研究空间不断扩大;④学术争鸣空前活跃。  相似文献   

18.
艾灸足三里在脾胃病的临床疗效肯定,其机制研究也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不断完善。大量研究证明,艾灸足三里促进胃黏膜修复的信号传导是通过神经实现的,其作用机制是系统而复杂的,既可以直接调节胃肠内分泌激素的水平,也可以作用于胃黏膜损伤的信号传导途径上。因此,艾灸足三里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病变及病变的各个阶段都有一定作用,且作用机制不尽相同。据现有研究,对未来艾灸足三里的机制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变应性鼻炎研究概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理、流行情况、实验及试验研究、中医药治疗、针灸治疗、治疗前景的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并提出从辨证指标入手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七情学说实验研究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近年来有关中医七情学说的实验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评述。指出实验研究对七情学说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并着重对今后开展七情学说实验研究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七情学说实验研究所涉及的动物模型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