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氧化氮与溃疡性结肠炎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综述一氧化氮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及研究进展,提高对一氧化氮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重要性的认识.方法本文通过文献检索和查阅,回顾性总结近年国内外对一氧化氮与溃疡性结肠炎关系的研究进展,从三方面进行综述.结果①NO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体内的合成异常大量研究表明正常人群结肠粘膜既有cNOS又有iNOS,但肌层以cNOS为主;而UC患者结肠粘膜层则以iNOS为主,UC患者结肠粘膜iNOS活性增加与炎症程度呈平行关系.溃疡性结肠炎患者NO合成增加,iNOS活性增高,以致致癌性物质亚硝盐合成增多,是UC结肠癌发病率增高的原因之一.②NO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许多学者研究动物炎症损伤模型后发现,炎症初期NO抗炎作用表现在维持微循环完整性,松弛血管平滑肌,增加肠粘膜血流并抑制血小板、白细胞在内皮细胞表面粘附、积聚,防止血栓形成,同时抑制髓过氧化物酶活性,保护上皮屏障及促进上皮修复的作用.随着炎症的发展、持续,大剂量NO释放致组织、细胞损伤显得尤为突出.NO导致损伤作用的机制可能有三个途径.@在NO合成过程中,伴有超氧阴离子O2产生,合成过氧化亚硝酸盐(OONO),一旦质子化迅速蜕变为OH及NO2,具有很强的生物氧化性,可造成组织损伤.bNO是机体抵抗细胞内微生物及其他致病因子的第一道防线,能直接作用于微生物,也可用于启动免疫防御系统,若作用过强则造成自身正常组织损伤.CL-精氨酸通过NO介导细胞内传递、降低靶细胞内CAMP/CGMP比例,可激活NK,LAK细胞,直接增加两种细胞毒性;若作用过甚,势必造成正常组织损伤.③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iNOS基因调控表明,针灸可以抑制模型大鼠脾脏、结肠粘膜iNOSmRNA,IL-1βmRNA的表达,降低NO在组织中的浓度及组织细胞对炎症的反应性,从而有利于炎症的消除及组织的修复.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直肠、结肠粘膜及粘膜下层炎症为特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合成异常的NO在炎症过程中充当了双重角色.既有其保护作用,又有杀伤毒性及促炎作用,这取决于NO产生部位、数量及作用持续时间.针灸可以降低NO在组织中的浓度及组织细胞对炎症的反应性,从而有利于炎症的消除及组织的修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清肠栓治疗溃疡性结肠(UC)的作用及其对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影响。方法:将动物随机分成高、中、低剂量清肠栓组、SASP组、模型组、空白组,除空白组外其余5组动物分别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连续用药2周后取结肠组织,采用改良的G法、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其NO含量和NOS活性。结果:模型组大鼠NO、NOS含量较空白组明显降低,其他各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尤其以清肠栓高剂量组的增高为明显。结论:TNBS急性损伤使结肠组织的NO、NOS活性发生改变,可能是UC发生的重要机制。中药复方清扬栓具有调控NO及NOS活性的作用,是有效治疗UC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溃疡性结肠炎和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溃疡性结肠炎(UC)是常见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文献报道,UC患者结肠内一氧化氮(NO)明显升高。NO合成有赖于一氧化氮合酶(NOS)的作用,NOS按其来源分为3种类型:神经型(nNOS)、内皮型(eNOS)和诱生型(iNOS)。前两种合称为结构型NOS(cNOS)。cNOS是钙离子和钙调蛋白依赖性酶,持续释放少  相似文献   

4.
NF-κB、iNOS在大鼠实验性结肠炎肠组织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肠组织核因子-κB(NF-κB)及iNOS、NO的表达,探讨NF-κ:B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制备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动物分为正常组、生理盐水组及轻、重模型组共4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肠组织NF-κB、iNOS表达,生化方法检测MPO、NO含量,并分析NF-κ:B活性与肠道病理损伤指数、MPO、NO含量及iNOS表达的关系.结果与正常组及生理盐水组相比,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组织中NF-κB活性,iNOS表达及NO含量、MPO活性显著增高(P<0.01),且在病情严重组增高尤为明显.NF-κ:B表达水平与iNOS阳性细胞密度、NO含量、MPO活性及肠道病理损伤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NF-κ:B、iNOS可能参与了溃疡性结肠炎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银杏天宝对大鼠实验性结肠炎抗氧化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三硝基苯磺酸灌肠诱导大鼠实验性结肠炎模型中,研究银杏天宝(EGB)的治疗作用及其抗氧化损伤作用的机制.方法:应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灌肠制备大鼠实验性结肠炎模型.实验设正常对照组,三硝基苯磺酸模型组,阳性药物对照组(5-ASA group,100 mg/kg),EGB组(200 mg/kg) 4组.观察大鼠肠组织大体形态和组织学评分.生化法检测大鼠肠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含量.免疫组化检测肠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EGB组结肠组织iNOS表达明显减少,NO、MDA明显降低(iNOS:19.60%±3.17% vs 81.36%±1.71%;NO:9.20±0.81μmol/g vs 14.77±1.34μmol/g;MDA:3.96±0_35 umol/g vs 6.06±0.39 umol/g;P<0.01):SOD、GSH-Px活性明显升高(SOD:32.52±1.82 kU/g vs 21.90±2.22 kU/g;GSH- Px:49.91±2.59 kU/g vs 41.26±2.90 kU/g;P<0.01).EGB能明显减少大鼠实验性结肠炎模型组大体形态和组织学评分(2.10±0.57vs 3.10±0.57:3.50±0.85 vs 4.7±0.82;P<0.01).结论:EGB可能通过抑制氧自由基反应,抗氧化损伤,抑制NO生成,来减轻结肠炎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6.
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与一氧化氮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UC)与一氧化氮(NO)的关系。方法用辅酶Ⅱ(NADPH)-黄递酶组织化学方法、组织病理学方法、巨噬细胞(CD68)免疫学方法分别测定24例活动性UC患者和15名健康对照者的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中性粒细胞数和CD68阳性细胞数。结果活动性UC患者肠粘膜NOS阳性染色颗粒数、中性粒细胞数、CD68阳性细胞数每高位视野分别为45.02±2.64个,12.85±2.11个、40.91±1.22个,对照组相应值为5.31±0.20个、0.12土0.008个、5.37土0.54个。两组三种数据比较P值均<0.001,组间差异有显著性。说明活动期UC患者肠粘膜NOS阳性颗粒数、中性粒细胞数及巨噬细胞数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结论活动性UC患者肠粘膜中NOS活性增高,NO释放量增加,其参与UC炎症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可能是产生大量NO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硫酸镁(MgSO<,4>)预处理及治疗对小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组、MgSO<,4>预处理组和治疗组各分为低、中、高剂量组,预处理组缺血前30 min腹腔注射;治疗组于再灌后即刻腹腔注射.观察病理形态学变化,检测脑组织一氧化氯(NO)含量和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诱导型NOS(iNOS)活性.ATP酶的活性.结果 MgSO<,4>预处理和治疗各组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学改变明显轻于再灌组.假手术组及MgSO<,4>预处理和治疗各组脑组织NO含量和NOS、iNOS活性均低于再灌组(P<0.05,P<0.01).脑组织钠钾ATP酶及钙镁ATP酶的活性假手术组及MgSO<,4>预处理和治疗各组均高于缺血再灌组(P<0.05).结论 MgSO<,4>预处理和治疗均可能通过降低NOS及iNOS活性及NO含量,增加ATP酶的活性,减轻神经元损伤程度,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邹开芳  杨天  张细元 《胃肠病学》2007,12(3):156-158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尚不明确。近年来,防御素家族在先天免疫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目的:研究UC患者结肠组织中中性粒细胞防御素人中性粒细胞肽(HNP)1-3与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的相关性,了解三者在U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16例活动期UC患者结肠组织和10例正常结肠组织中HNP1-3mRNA的表达,分别以硝酸还原酶法和硫代巴比妥酸(TBA)显色法检测结肠组织NO和MDA水平。结果:UC患者结肠组织HNP1-3mRNA和NO、MD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UC受累黏膜又显著高于未受累黏膜(P〈0.01)。UC受累黏膜中HNP1-3mRNA与NO、MDA的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rs^1=0.643,P〈0.01;rs^1=0.831,P〈0.01)。结论:HNP1-3可能参与了UC结肠组织的炎症损伤过程,NO和MDA可能与HNP1-3协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短链脂肪酸在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及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病因仍不是十分清楚.关于该疾病的假说主要集中在粘膜损伤的启动及持续机制上.病因学假说有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lly acid,SCFA)的代谢障碍[1],细菌的化学趋向性多肽导致表皮屏障功能的丧失[2]、细菌内毒素[3]、细菌产生的硫化物[1]及免疫网络的失调和肠腔粘膜免疫活性的增强[4]等.有许多证据支持上述假说,但也有一些不尽完善之处.现就SCFA在UC病因及治疗上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刘青梅  韩辅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0):2113-2114
目的探讨肠康颗粒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一氧化氮(NO)水平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活力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乙醇对照组、模型组、肠康饮低、中、高剂量组,柳氮磺吡啶(SASP)组,每组10只。应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复制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21 d后处死大鼠,观察大体形态学及组织病理学改变,并运用硝酸还原法检测各组大鼠NO水平及NOS活力。结果肠康颗粒能有效降低NOS活性及NO水平。结论肠康颗粒对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可能是通过抑制NOS表达,减少NO生成,从而减轻NO引起的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1.
白介素13和一氧化氮在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白介素13(IL13)和一氧化氮(NO)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硝酸还原法和ELIAS分别检测血清NO浓度和血浆IL-13浓度。结果 31例UC患者和30例健康人血浆IL-13(pg/ml)(16.65±3.38 vs 25.83±3.59)或血清NO浓度(μml/L)(66.65±8.38 vs 59.83±8.59)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活动期(21例)和静止期(10例)UC患者血浆IL-13浓度(pg/ml)(12.03±3.72 vs 18.67±4.22)或血清NO浓度(μml/L)(69.03±8.72 vs 61.67±4.9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轻、中、重度活动期UC血浆IL-13浓度(pg/ml)(13.35±2.98,8.12±1.56,4.57±1.36)或血清NO浓度(μml/L)(60.35±4.98,69.12±6.56,77.57±5.76)相互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UC患者血清C-RP浓度与血浆IL-13呈负相关(r=-0.598.P<0.01),而与血清NO浓度呈正相关(r=0.799,P<0.01)。血清NO浓度和血浆IL-13浓度呈负相关(r=-0.632,P<0.01)。结论血浆IL-13和血清NO可作为判断UC患者病变严重程度和复发的指标之一。IL-13可能参与肠粘膜上皮细胞内调节NO产生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UC)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炎性细胞因子增高在UC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炎症性肠病时结肠黏膜产生过量的一氧化氮(NO),加重黏膜损伤。有研究发现,UC患者结肠Caja1间质细胞(ICC)出现异常,并参与合成NO,且作为NO的靶细胞而起肠功能调节作用。本研究观察UC患者血清、肠黏膜中NO和超氧化歧化酶(SOD)变化,探讨ICC与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溃疡性结肠炎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34,自引:14,他引:20  
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阐明,未能建立理想的动物模型及治疗效果不够理想成为溃疡性结肠炎(UC)研究的难点和重点.近年来,在上述诸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新进展,本文就此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对溃疡性结肠炎细胞因子的干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近10年来,UC在我国呈上升趋势,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清楚,其免疫学机制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关注,而其中细胞因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促炎细胞因子与抗炎细胞因子之间的平衡失调被视为是UC的一个重要发病机制。国内学者运用现代实验技术开展了中医药治疗UC对其细胞因子影响的研究,以探讨中医药治疗的作用机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现将近年来此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超氧化物歧化酶脂质体治疗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 (UC) ,是病因未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 ,常迁延不愈 ,反复发作 ,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因此 ,探索各种治疗方法显得日趋重要。据文献报道 ,重要的炎症介质如氧自由基 (OFR)、一氧化氮 (NO)及其代谢产物过量生成 ,在 UC和实验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1,2 ]。有学者应用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脂质体治疗 UC和克隆病 (CD) [3,4 ] ,取得了良效 ,但这些研究是非对照性的。本实验进行对照研究 ,观察SOD脂质体对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疗效 ,并同 5 -氨基水杨酸 (5 - ASA)进行对比 ,试图为临…  相似文献   

16.
目的动态、系统地观察家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AS)进程中内皮功能的变化及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PACAP)的干预作用。方法新西兰雄性家兔60只,随机等分为两组AS模型组(AS组)及PACAP干预组(干预组)。分别于实验的第0、2、4、8、12周末测定血脂、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同时处死每组兔5~6只,取其胸主动脉做形态学观察。结果①AS组4周末时内皮细胞(EC)出现脱落;4周末后NO及cNOS活性有所增高,最终两者呈总体下降的趋势;iNOS活性8周末前持续上升,其后下降。②干预组EC形态改变出现较晚;12周末时NO含量及4周末时cNOS活性、2周末时iNOS活性均高于AS组(P<0.05)。结论AS进程中NO水平及NOS活性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PACAP可通过提高NOS活性等途径增加血清NO含量,保护EC,这可能是PACAP抗AS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发病率逐渐升高的消化系统常见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近20年来国内以医院为基础的调查数据估计,发现UC的患病率约为11.6/10万[1].随着病情的加重与迁延,伴有癌变的威胁及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因而,对于UC病因及治疗的研究受到全球广泛重视.UC存在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us,PTS),本文结合中医学整体观念及对其"局部微癥瘕"的认识,将近20年对于UC血液高凝状态的国内外病理学及临床观察研究概况与进展、活血通络法治疗UC的文献进行整理归纳,探讨活血通络法对于UC血液高凝状态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蒺藜皂苷对凝聚态β-淀粉样肽(25~35)(Aβ25~35)致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及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一次性小鼠右侧脑室注射Aβ25~35 3 μl造成AD小鼠模型,应用避暗实验、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腹腔注射蒺藜皂苷(50,150,450 mg/kg)对Aβ25~35模型小鼠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并于侧脑室注射后14 d测定各组小鼠脑组织中一氧化氮(NO)含量及一氧化氮合酶(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的活性.结果 单侧侧脑室一次注射Aβ25~35 3 μl可引起小鼠学习记忆障碍,同时使小鼠脑组织内NO含量增加, NOS和iNOS活性显著升高,而连续注射蒺藜皂苷14 d治疗后,可不同程度改善Aβ25~35造成的学习记忆障碍,同时蒺藜皂苷50 mg/kg治疗组可显著降低NO含量和NOS、iNOS的活性(P<0.05),而蒺藜皂苷150 mg/kg和450 mg/kg治疗组均可显著降低NO含量和NOS、iNOS的活性(P<0.01).结论 侧脑室注射Aβ25~35可引起小鼠学习记忆障碍,而蒺藜皂苷可能通过抑制iNOS/NO参与的在体条件下对Aβ25~35神经毒性的介导,改善Aβ25~35致小鼠学习记忆障碍.  相似文献   

19.
甘草酸二铵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甘草酸二铵(DG)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50只♂清洁级健康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5-氨基水杨酸(5-ASA)组,DG组,5-ASA+DG组,每组10只.用2,4-二硝基氯苯+乙酸联合建模法制备UC大鼠模型.观察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黏膜组织学变化、髓过氧化物酶(MPO)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核因子-κB(NF-κB)及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DG组和5-ASA组大鼠的DAI(3.30±1.34,3.20±1.14 vs 7.80±1.62,均P<0.01)、组织学损伤评分(1.88±0.34,1.84±0.21 vs 3.09±0.22,均P<0.01)、MPO活性(0.46±0.07,0.47±0.04 vs 0.61±0.04,均P<0.01)和结肠黏膜NF-κB(0.373±0.031,0.368±0.028 vs 0.517±0.028,均P<0.01)、iNOS(0.350±0.015,0.365±0.025 vs0.487±0.021,均P<0.01)表达显著降低,SOD活性(19.83±3.36,20.27±2.44 vs 13.09±3.24,均P<0.01)显著增高;DG联合5-ASA治疗组以上指标改善更明显(均P<0.01),且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各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G组和5-ASA组相比上述各指标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G可有效治疗UC,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活化、清除氧自由基、抗氧化损伤等有关.与5-ASA联用其治疗效果优于两者单独用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青黛颗粒对TNB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黏膜黏蛋白(MUC2)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UC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54只SD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药物治疗组(SASP,500 mg/kg)、青黛颗粒600、900、1 200 mg/kg治疗组.造模后第3天开始灌胃给药,共给药10d.实验第14天,处死大鼠,剖取其病变结肠组织,比较各组大鼠的DAI积分和CMDI评分,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MUC2及iNOS基因的表达.结果:较模型组青黛颗粒900、1200 mg/kg治疗组能显著降低实验大鼠DAI积分和CMDI评分,上调结肠组织中MUC2的基因表达(2.06±0.70 vs 1.24±0.47;2.34±0.86 vs 1.24±0.47.均P<0.01),且青黛颗粒1 200 mg/kg治疗组能下调iNOS的基因表达(0.35±0.12vs 0.62±0.31.P<0.05).结论:青黛颗粒可能通过上调结肠黏膜MUC2的基因表达并下调iNOS的基因表达而起到抗TNBS诱导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