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全营养混合液配制的护理管理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为了确保全营养混合液(TNA)在临床的正确实施和应用的安全性,通过对TNA液配制保证了TNA液的质量.在6年期间共配制TNA液20803袋,用于4522例病人,结果各例病人均未发生因输注TNA液引起的发热,寒战、呼吸困难、胸闷、胸痛、恶心、呕吐、皮疹等不良反应.认为①严格遵守TNA液配制的程序是确保TNA液质量的关键;②正确的贮存方法和严格限制贮存时间确保了TNA液的理化性质不变,从而达到安全输注的目的;③配制室的管理对TNA液的质量起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里  杨利平  郑明兰 《华西医学》2006,21(2):334-335
目的为药师配制TNA提供参考。方法分析在处方审查和配制中常见问题。结果提出药师在审核TNA处方时应当从营养成份的兼容性和对制剂稳定性的影响、热能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供给量两方面进行审查,指出无菌操作配制TNA中应当遵循的一些规则。结论药师配制TNA可以充分发挥技术特长,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3.
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有关规定[1],制剂管理文件要有配制记录,包括:编号、制剂名称、配制日期、制剂批号、配制过程、操作者、复核者;全静脉营养混合液(TNA)配制必须要按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配制,同时应采取配置过程的控制,最终产品  相似文献   

4.
全合一混合液的配制和使用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艳芳 《护理研究》2005,19(9):1938-1940
全合一(all in one,AIO)混合液是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中一种重要输注方式。本文依据10年工作实践并参考相关文献.针对AIO配制过程中防止微生物污染、保证配伍稳定性,及AIO使用过程中建立合适的静脉通道,输注过程中更换营养液、封管,常见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等相关各方面内容进行总结,为临床护理工作者配制和使用AIO提出一套相对完整的工作规程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5.
关艳芳 《护理研究》2005,19(21):1938-1940
全合一(all in one,AIO)混合液是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中一种重要输注方式.本文依据10年工作实践并参考相关文献,针对AIO配制过程中防止微生物污染、保证配伍稳定性,及AIO使用过程中建立合适的静脉通道,输注过程中更换营养液、封管,常见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等相关各方面内容进行总结,为临床护理工作者配制和使用AIO提出一套相对完整的工作规程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6.
用全营养混合液行长期肠外营养治疗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5年4月至1992年3月,20例患者经中心静脉用全营养混合液行长期肠外营养治疗共6349天,每例行肠外营养83~2220天,平均322天。患者年龄17~86岁;共置上腔静脉导管60根,每根导管的静脉留置时间为1~18个月,平均为3.6个月;导管性感染的发生率为每537个留管发生1次。本文介绍了长期肠外营养的实施方法和并发症的预防。  相似文献   

7.
8.
我科于1998年~2001年采用全营养混合液治疗38例早产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临床营养支持包括胃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与胃肠内营养支持(Enteral Nutrition EN),是临床外科与基础外科多年来最重要的进步之一。现在营养支持已推广到内科、儿科、妇科、及神经科等。我们将脂肪乳、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电解质、微量元素及维生素混合置于一个输液袋中,将人体所需的十大营养要素按一定比例和速度以静脉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全营养混合液在外科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 6例外科胃肠道疾病患者给予全营养混合液。结果 患者的体重、血红蛋白、白蛋白、淋巴细胞数显著提高 (P <0 0 5 ) ,同时安全性良好 ,未观察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结论 外科胃肠疾病患者应用全营养混合液是安全有效的 ,它在改善患者机体的营养状况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借助循证医学方法为1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输注全合一静脉营养液(TNA)的早产儿确定使用肝素钠预防PICC导管堵塞的治疗方案。方法在充分评估患儿的情况后,根据PICO原则提出临床问题,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CTR)、Database of Abstracts of Reviews of E ects(DARE)、National Guideline Clearing-house(NGC)、MEDLINE(Ovid)和CBM,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11年,纳入有关新生儿PICC导管堵塞的随机对照试验和系统评价,对所获证据进行评价并结合早产儿的生理情况后确定临床干预方案。结果共检索出与问题相关的RCT 4篇,系统评价1篇。通过对检索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患者家属意愿,为患儿制定以下治疗方案:每1 mL营养液中加入0.5 U肝素钠作为降低PICC导管堵管率的方法。应用期间注意监测患儿血常规及凝血功能,并记录导管开放时间及拔管原因。经上述治疗后,患儿顺利完成治疗计划并拔管,PICC留置和开放时间均为20天,其间未发生PICC堵管、导管血栓形成及导管相关的血行感染。使用肝素钠后也未发生肝素钠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症状与体征及凝血功能障碍加重。结论采用循证治疗方法,为早产儿使用肝素钠确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可预防PICC导管堵塞,减少导管血栓形成、导管相关的血行感染风险,保证治疗的顺利完成,保障患儿安全。  相似文献   

12.
化疗药物配制箱对护士防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自制化疗药物配制箱对肿瘤科护士的防护作用。方法:运用自制有机玻璃配药箱配药,使溢入空气中的微粒集中在箱内,箱内外空气相隔绝,对12名护士用配药箱前和用17个月后各测定其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做对照。每日配药箱使用后处置稀释了箱内微粒浓度,其剂量依赖性逐渐减小,将30只小白鼠分两组分别放处处置后的配药箱内和未曾配药的箱内,用同样方法喂养,测定其入箱后3周的体重、白细胞和血小板。结果:12名护士使用配药箱前后比较,白细胞差异呈显著性;两组小白鼠3项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使用自制化疗药物配制箱对护士有保护作用,配药箱经处置后重复使用对小白鼠无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对临床医疗质量的提升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s,PIVAS)对临床医疗质量的提升作用。方法对齐鲁医院PIVAS开业前后临床输液反应的发生率、不合理医嘱发生率、每床每周护理时间、患者平均用药量、平均每袋金额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PIVAS建立后,临床因药物配置引起的输液反应发生率为0,不合理医嘱的发生率由建立前的33%下降至0.2%,每周每床增加护理时间约4.1h,患者每日平均用药量从3.1袋下降到2.2袋,每袋金额从112.87元下降到109.39元,患者每日药费平均降幅达31.22%。结论PIVAS可以保证用药安全、增加护理时间、降低患者药费,是代表医院药学发展趋势、提升临床医疗质量的全新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护理专业学生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进行实习的必要性。方法方便性抽样选取108名在某驻军医院实习的护生108名,按分层抽样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名,观察组进行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实习,对照组不进行该中心实习。比较两组护生实习结束时有关药物配置基础知识的测试成绩,并通过问卷调查法和信息反馈法调查观察组护生对实习的反馈。结果两组护生对常用药物配置基础知识的测试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473,P<0.01),观察组护生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生对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实习感到满意者占88.88%。结论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实习有助于夯实护生的药学知识,规范临床用药,提高其药物配置的相关能力,使其较快地适应护士角色,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目标管理模式在静脉药物调配中心药护人员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静脉药物调配中心药护人员采用目标管理模式,对干预前后药护人员对静脉药物调配中心理论知识的知晓率、工作满意度以及工作效率等进行了评价。结果应用目标管理模式干预后,药护人员对静脉药物调配中心的基本构成、静脉药物调配中心信息流顺序、职业安全防护意识等相关知识的知晓率高于干预前,工作满意度和工作效率明显提高(P0.01或P0.05)。结论目标管理模式有效提高了静脉药物调配中心药护人员理论知识的知晓率、工作满意度和工作效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医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IVAS)退药情况,减少退药的发生,提高PIVAS工作效率,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方法:对2012年4-9月PIVAS退药处方共78534张进行分类统计。结果:第0、1、2批次中的退药处方占总量的75.70%;抗生素退药占37.62%;退药原因主要包括病情需要停药或者换药,出院、转科、手术、死亡,医嘱不合理等。结论:应通过优化PIVAS退药流程、规范退药管理、加强医护人员培训以及与PIVAS药师的沟通协调来降低退药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比较同一住院周期内进行一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和分期双侧TKA的临床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至2008年因双膝原发性骨关节炎, 在本院一个住院周期内接受双膝关节表面置换手术且随访资料满2年的患者233例。根据双侧膝关节手术时间不同分为一期手术组和分期手术组, 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因素、治疗因素和疗效间的差异。术前因素包括年龄、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2)、病程时间(从起病到手术)和术前合并症; 治疗因素包括术前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双侧手术总时间、双侧术中总止血带时间、双侧手术总引流量、总输血量; 疗效判定采用术前HSS评分、术后2年时HSS评分及HSS评分改善程度(末次与术前HSS评分的差值)作为量化标准, 并统计并发症的种类及例数。  结果  一期手术组患者191例(男性31例, 女性160例), 分期手术组患者42例(男性5例, 女性37例)。分期手术组术前合并症率明显高于一期手术组, 但两组年龄、体重指数、病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期手术组总住院时间明显长于一期手术组(P < 0.01), 但一期手术组总输血量明显多于分期手术组(P < 0.01), 两组术前住院时间、总手术时间、总止血带时间、总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2年时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手术组术后伤口并发症率高于分期手术组, 两组仅有小腿肌间静脉发生血栓, 且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住院死亡率均为0。  结论  在合理选择患者并进行完善的术前准备下, 同一住院周期内一期双膝TKA和分期双膝TKA具有相同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儿科静脉用药调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成立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小组并绘制儿科静脉药物调配流程图,以风险危机值评估流程中潜在的失效模式,对风险危机值≥8分的项目制定整改措施并实施,比较实施前后儿科静脉用药调配的差错率及失效模式的风险危机值。结果 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实施后儿科静脉用药调配差错率由0.120%降为0.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药物与标签不符、调配剂量不准确、溶媒量与标签不符、肠外营养液调配顺序错误、注射器漏液(微量泵专用)、液体内有异物及签字或标识不完整7项失效模式的风险危机值均比实施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儿科静脉用药调配工作流程运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可降低儿科静脉用药调配差错率,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