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基层胸痛中心(CPC)模式对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救治效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42例采用常规诊治的AHF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对照组;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42例采用基层胸痛中心(CPC)模式的AHF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入院至球囊扩张时间(D2B)、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时间(FMC2B)及出院后6个月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D2B、FMC2B均短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出院后6个月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层CPC模式在AHF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有效缩短救治所需时间,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院前护理干预对区域化协同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4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2例,分别接受常规护理和院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to-B)时间、进门-球囊扩张(D-to-B)时间、心功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研究组FMC-to-B及D-to-B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93±26)min vs.(123±29)min,(25±9)min vs.(104±23)min,t=4.319、5.495,P0.05],术后第2天、术后4周、术后24周,研究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缩短区域化协同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FMC-to-B时间,改善患者心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衡阳市某医院2019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120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2019年1月—2020年3月收治的60例STEMI患者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救治干预;2020年4月—2021年6月收治的60例STEMI患者为试验组,采取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救治效率及短期预后。结果试验组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symptom onset to first medical contact,SO-to-FMC)、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时间(first medical contact to balloon,FMC-to-B)、进医院大门至球囊扩张时间(door to balloon,D-to-B)、发病至球囊扩张时间(symptom onset to balloon,S-to-B)均明显短于对照组,FMC-to-B达标率和D-to-B达标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较于常规救治干预,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干预可以提高STEMI患者救治效率,降低其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HEART评分对急诊科急性胸痛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79例胸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3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实施基于HEART评分系统的护理干预。随访护理后30 d,比较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预测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心肌梗死、心脏骤停、心源性死亡实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全因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将基于HEART评分的随访护理干预应用于急诊急性胸痛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实施相应护理,可尽早预测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降低出院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个体化持续改进对于提高胸痛中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率的影响。方法:分别提取2017和2019年1月至4月某院胸痛中心收治的125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数据,其中2017年1至4月(改进前)73例,2019年(1至4月)改进后52例。对比分析在两时间段诊治患者的总缺血时间、门-球时间、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结果:改进后,门-球时间由(85.37±15.34)min降至(72.66±19.98)min(P<0.01);穿刺-球囊扩张时间由(24.31±8.61)min降至(16.68±8.36)min(P<0.01);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时间由(102.88±41.23)min降至(93.64±39.41)min(P=0.038);住院时间由(10.06±3.20)d降至(8.87±2.50)d(P=0.024);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时间达标率由67.31%(35/52)上升为78.08%(57/73,P=0.028);改进后患者预后不良比例由27.40%(20/73)降至11.54%(6/52,P=0.043)。结论:个体化持续改进可以显著提高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中山地区胸痛3D急救模式运行后胸痛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以2017年10月-2018年4月在胸痛中心收治的胸痛患者为研究组,以胸痛中心国际标准为参照,比较远程传输比例、首次医疗接触到首份心电图(ECG)时间、首份ECG完成至首份ECG确诊时间(STEMI患者)、入门至球囊扩张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肌钙蛋白获得时间。结果:与胸痛中心国际标准相比,STEMI患者首份ECG完成至首份ECG确诊时间(8.88±14.10)min虽短,但无明显差异(P0.05);远程传输比例(95.60±4.07)%、首次医疗接触到首份ECG时间(6.34±28.03)min、D to B时间(74.06±35.81)min、导管室激活时间(13.70±13.45)min、肌钙蛋白获得时间(15.61±2.35)min均明显缩短(P0.05)。结论:中山地区胸痛3D急救模式的运行能快速、高效地解决胸痛患者容易延误的难题,特别为STEMI患者争取时间和提高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联合微信平台在胸痛中心急救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将2018年2月1日~10月31日医护一体化联合微信平台在胸痛中心应用前的89例急性胸痛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小组责任制护理模式;将2018年11月1日~2019年7月31日医护一体化联合微信平台在胸痛中心应用后的92例急性胸痛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平均抢救时间、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时间、首份心电图确诊时间、急诊室停留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患者或家属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护患矛盾发生率、医患纠纷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护一体化联合微信平台应用于胸痛中心急救患者中,可显著缩短救治时间,提升抢救成功率,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减少了护患、医患矛盾。  相似文献   

8.
金喆  Rha Seung Woon  李永健  党群 《临床荟萃》2010,25(18):1565-1567,F000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小血管罪犯病变的介入治疗中,与应用单纯球囊扩张术相比,药物洗脱支架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共入选1364例罪犯血管为小血管病变(靶血管直径≤2.5 mm)的急性心肌梗死并接受成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药物洗脱支架组(支架组,n=683)和单纯球囊扩张组(球囊扩张组,n=681),应用Cox多元回归分析对比两组患者随访8个月时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支架组与球囊扩张组相比,心源性病死率[优势比(OR)0.57,95%可信区间(CI)0.33~0.98,P=0.041]和总病死率(OR 0.60,95%CI 0.38~0.95,P=0.028)显著降低,其他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小血管病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即使靶血管已成功开通,植入药物洗脱支架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老年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灌注心肌的影响。方法 62例急诊PCI患者(>60岁)入选,随机分为研究组(缺血后处理组,n=32)和对照组(n=30),前者应用缺血后处理技术,即开通梗死相关动脉1 min后,用球囊扩张30 s,回抽30 s,循环3次;对照组再灌注3 min内不给予任何处理。测定术后梗死相关动脉TIMI分级、校正TIMI帧数、MBG及心电图ST段回落评估术后冠状动脉血流。检测术后5~7 d射血分数,观察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两组年龄、发病至球囊时间及冠心病危险因素等基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病变血管支数、病变长度、抽吸导管应用两组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梗死相关动脉血流参数:TIMI 3级比例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36),平均校正TIMI帧数低于对照组(P=0.002);梗死区心肌灌注参数:心肌显影3级和ST段回落百分比≥70%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43和0.029),术后肌酸激酶低于对照组(P=0.028);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42),有统计学差异。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虽未达到显著性统计学意义水准,研究组有低于对照组的趋势(P=0.075)。结论缺血后处理减轻再灌注损伤,增加心肌灌注,改善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lobal Registry of Acute Coronary Events,GRACE)评分、心肌梗死溶栓疗法(the 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危险评分及血清B型脑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对急诊胸痛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36例急性胸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患者基线水平GRACE、TIMI评分,检测血清BNP并进行30 d随访.应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确定急性胸痛患者急诊入院、30 d死亡、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及其他心血管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计算GRACE评分、TIMI评分及血清BNP预测相关不良心血管事件ROC曲线下面积.结果 536例患者年龄(55.7±12.7)岁,急诊入院31 9例(59.5%),30 d死亡45例(8.4%);与TIMI评分和血清BNP比较,GRACE评分可独立预测患者急诊入院(OR:1.02,95%CI:1.010~1.030,P=0.010)、30 d死亡(OR:1.05,95%CI:1.040~1.070,P=0.001)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OR:1.02,95%CI:1.010~1.030,P=0.000)的风险;GRACE评分的急诊入院(AUC:0.873,95%CI:0.843~0.903)、30 d死亡(AUC:0.654,95%CI:0.573-0.736)、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AUC:0.746,95%CI:0.705 ~0.787)及其他心血管不良预后(AUC:0.651,95%CI:0.577~0.725)的ROC预测曲线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与TIMI评分和血清BNP相比,GRACE评分可更有效判断急性胸痛患者急诊入院、30 d死亡、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及其他心血管不良预后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不同性别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及住院期间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1 686例(男1 224例,女462例)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女性STEMI患者年龄[70.43(63.69,76.39)岁]较男性[61.21(50.90,70.22)岁]大,吸烟比率(3.03%)较男性(55.07%)低,前壁心肌梗死比率(60.17%)、合并心律失常比率(23.16%)、心率>100次/min比率(12.99%)及合并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比率(56.71%、12.34%、22.08%)较男性(55.07%、17.08%、8.91%、43.06%、6.78%、13.81%)高(P<0.05)。女性患者保守治疗比率(57.36%)较男性(37.75%)高,溶栓治疗、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发病12 h内再灌注治疗比率(20.35%、17.10%、27.27%)较男性(30.23%、24.92%、43.14%)低(P<0.05),入院至球囊扩张时间、入院至溶栓药物注射时间、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等与男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6.28%)及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13.85%)均高于男性(2.37%、8.25%)(P<0.05)。广义线性混合模型调整年龄与中心效应后,女性为STE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OR=2.32,95%CI:1.30~4.14,P=0.004)、发生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6,95%CI:1.25~2.47,P=0.024)。结论与男性患者比较,女性STEMI患者住院病死率及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较高,可能与年龄较大、合并较多的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多采取保守治疗有关。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COVID-19 outbreak on the treatment time of patients with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 in Hangzhou, China.MethodsW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the data of STEMI 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Hangzhou Chest Pain Center (CPC) during a COVID-19 epidemic period in 2020 (24 cases) and the same period in 2019 (29 cases).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tients were recorded, analyzed, and compared. Moreover, we compared the groups for the time from symptom onset to the first medical contact (SO-to-FMC), time from first medical contact to balloon expansion (FMC-to-B), time from hospital door entry to first balloon expansion (D-to-B), and catheter room activation time. The groups were also compared for postoperative cardiac 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ic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the incidence of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 (MACCE),Kaplan-Meier survival curves during the 28 days after the operation.ResultsThe times of SO-to-FMC, D-to-B, and catheter room activation in the 2020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those in the 2019 group (P < 0.05). The cumulative mortality after the surgery in the 2020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2019 group (P < 0.05).ConclusionThe pre-hospital and in-hospital treatment times of STEMI patients during the COVID-19 epidemic were longer than those before the epidemic. Cumulative mortality was showed in Kaplan-Meier survival curves after the surgery in the 2020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higher than the 2019 group during the 28 days.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rocess of STEMI patients during an epidemic should be optimized to improve their prognosis.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高压氧治疗对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防治作用。方法将68例首次接受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高压氧治疗组(治疗组)和对照组,随访6~8个月,记录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包括死亡、心绞痛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靶血管再次成形率和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再狭窄发生率(6.67%)明显低于对照组(22.58%),P〈0.05;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8.82%)明显低于对照组(38.24%),P〈0.05;靶血管再次成形率治疗组(2.94%)低于对照组(11.7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具有防治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良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照研究超急性期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按照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间及介入治疗前肌钙蛋白水平,分为超急性期组(49例)和对照组(56例),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的支架植入成功率、术中和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的临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随访结果,并将其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超急性期组比对照组支架植入成功率更高,术中和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的临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肌钙蛋白(OR=4.377,95%CI:1.292 14.826,P=0.018)是STEMI患者急诊支架术后1年临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超急性期的STEMI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具有有效性和安全性,处于超急性期的SEMI患者及早行急诊PCI能进一步降低临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研究不同步骤方法单支架治疗右冠状动脉后三叉真性分叉病变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为右冠状动脉后三叉真性分叉病变,并且为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的冠心病患者,根据介入手术步骤分为球囊对吻扩张组(A组)和无球囊对吻扩张组(B组);A组又分为支架前球囊对吻扩张组(A1组)、支架后球囊对吻扩张组(A2组)。观察介入并发症发生率、X线暴露时间及造影剂用量、术后1年的临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及术后1年支架内再狭窄情况。结果 A2组比A1组术中并发症慢血流、心绞痛及术后1年造影显示冠状动脉血流不达TIMI3级发生率更低(P<0.05)。A组较B组术中并发症慢血流、心绞痛及术后1年造影显示冠状动脉血流不达TIMI3级发生率更低(P<0.05)。各组介入X线暴露时间及造影剂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单支架治疗右冠后三叉真性分叉病变时采取球囊对吻扩张较无球囊对吻扩张治疗术后1年临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更低;其中支架后球囊对吻扩张较支架前球囊对吻扩张的介入方法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的临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6.
背景:药物洗脱支架明显降低了再狭窄率,但永久聚合物涂层在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的同时,阻碍血管完全内皮化进程,促使再狭窄发生,且永久聚合物涂层可引发晚期血栓等并发症。目的:观察冠心病合并糖尿患者置入国产可降解药物洗脱支架后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并与置入金属裸支架患者进行比较。方法:实验组选择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136例,首次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治疗,置入国产可降解药物洗脱支架(EXCELTM),并以同期行金属裸支架置入治疗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87例为对照组,随访12个月以上,记录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并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结论:实验组129例,对照组83例完成(13.5±3.5)个月随访,实验组及对照组分别有8例及12例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45),对照组靶血管血运重建及再发心绞痛多于实验组(P<0.05)。两组患者随访冠状动脉造影的定量分析提示实验组最终丢失指数小于对照组(P<0.05),再狭窄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对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应用国产可降解药物洗脱支架可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减少再狭窄,改善患者远期预后,安全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对相关血管无复流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方法将4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PCI术中发生无复流(或慢血流)TIMI≤1级的患者分为两组,两组均在支架植入前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行血栓抽吸,并且均成功植入支架,支架植入后均发生无复流,其中试验组无复流发生后应用血栓抽吸装置行抽吸处理,对照组应用血栓抽吸装置在血管远端推注替罗非班与硝普钠,比较两组无复流处理后TIMI血流分级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和出血并发症等。结果试验组TIMI血流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 两组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急诊行PCI术中无复流应用血栓抽吸导管抽吸可以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和梗死区域的心肌再灌注,减少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其方法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低血压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20年1月在医院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收集、统计入组患者资料,将术后发生低血压24例作为病例组,术后未发生低血压62例作为对照组,分析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低血压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病例组年龄≥65岁、低血压病史、颈动脉球部狭窄、双侧支架、球囊扩张持续时间≥5 s、球囊长度≥30 mm、球囊扩张压力≥8 atm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性别、狭窄程度、支架结构特点、球囊扩张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低血压病史、颈动脉球部狭窄、球囊扩张持续时间≥5 s、球囊长度≥30 mm、双侧支架、球囊扩张压力≥8 atm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发生低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发生低血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临床需针对上述因素加强护理干预,避免低血压发生,以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药物球囊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后病变血管内膜腔的变化。 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确诊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其在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曾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因心绞痛再次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定为支架内再狭窄的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药物球囊治疗组(47例)及支架植入组(49例),比较术后即刻最小内膜腔面积、支架最小截面积、支架膨胀率等,术后12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比较两组心血管事件、最小内膜腔面积、支架最小截面积、内膜增生面积等。 结果经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药物球囊治组疗术后即刻靶病变最小内膜腔面积和支架最小截面积均小于支架植入组[(10.8±2.8)mm2 vs (11.8±3.2)mm2;(11.2±2.9)mm2 vs (12.0±3.2)m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12、1.987,P=0.025、0.042);支架相对膨胀率药物球囊治疗组低于支架组(86.7% vs 9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12,P=0.045)。术后随访12个月,药物球囊治疗组发生心血管事件7例,支架植入组心血管事件9例,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9);药物球囊治疗组与支架植入组支架植入处最小内膜腔面积[(10.6±2.6)mm2 vs (10.8±2.7)m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6);2组患者支架植入处内膜均有增生,但药物球囊治疗组与支架植入组内膜增生面积[(0.30±0.12)mm2 vs (0.39±0.15)m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5);药物球囊治疗组与支架植入组支架最小截面积[(10.9±2.7)mm2 vs (11.2±3.0)m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3)。 结论药物球囊治疗支架内再狭窄后12个月其靶病变血管最小内膜腔面积、支架最小截面积、内膜增生面积与支架植入组相当,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