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炎性肠病(IBD)是一种涉及环境、饮食、遗传、肠道菌群等多种因素的慢性肠道炎性疾病。我国IBD发病率逐渐升高,但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现有治疗方法存在价格高、安全性低、不良反应明显、治疗作用有限等缺点。现已发现益生菌在调节肠道菌群、减轻肠道炎性反应、调节肠道免疫等方面功效显著,现就肠道菌群与IBD的关系、益生菌在IBD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其作用机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肖琦凡 《医学综述》2014,20(17):3189-3191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肠道菌群失调、肠黏膜通透性异常、肠道免疫功能紊乱、内脏高敏感性、肠道动力异常、遗传及心理-社会因素等。近年来,益生菌治疗IBS的研究日益深入。该文将从调节肠道菌群、增强肠黏膜屏障功能、调节肠道免疫功能及降低内脏高敏感性等方面对益生菌治疗IBS的机制及安全性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而炎症性肠病是一种非特异性的慢性肠道炎性疾病。有研究发现, 帕金森病与炎症性肠病在流行病学方面存在相关性, 同时也存在相似的病理生理机制, 例如遗传因素、肠道炎症、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等。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是肠道内重要的功能组分, 在帕金森病与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炎症性肠病的部分治疗药物对帕金森病有保护作用, 粪菌移植、益生菌等肠道微生态调节方法在炎症性肠病与帕金森病治疗中均有一定前景。本文就帕金森病与炎症性肠病的发病风险、病理生理机制和治疗等进行综述, 着重关注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在两种疾病中的变化, 以期为更好研究帕金森病和炎症性肠病之间的关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炎性肠病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的肠道炎性疾病,目前认为其是遗传、免疫、肠道微生物及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幽门螺杆菌作为胃肠道常见的感染菌,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过敏反应、哮喘等)密切相关。鉴于炎性肠病致病因素既涉及肠道微生物,又涉及免疫,因此,幽门螺杆菌与炎性肠病的相关性以及产生相关性的机制即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针对幽门螺杆菌与炎性肠病的关系目前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产生相关性的机制的探讨也在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5.
王艳梅  韩易  王红 《上海医学》2007,30(11):866-867
近年来,短链脂肪酸(SCFAs)对免疫功能和肠道功能的增强作用逐渐受到重视,SCFAs由肠腔内的益生菌产生后即刻被结肠细胞吸收利用,对肠道功能有重要的保护作用。目前,有加强SCFAs前体膳食纤维治疗炎性肠病取得一定疗效的报道,但SCFAs在肠道中的作用目前仍存有争议。其原因主要在于肠道功能的复杂性,且SCFAs的实验室检测也存在难度,肠内容物SCFAs的检测因离体后浓度迅速产生变化而不宜应用于临床检测。  相似文献   

6.
益生菌作为一种非致病性、可抵抗胃酸、肠道酶消化的微生物,能附着于小肠上皮黏膜从而发挥作用。目前常用的益生菌包括双歧杆菌、乳杆菌、枯草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和酵母菌等。适当剂量的益生菌可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从而预防和治疗炎性肠病、婴幼儿急性腹泻、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等疾病。大量随机、双盲的临床试验表明益生菌与安慰剂组相比,  相似文献   

7.
徐世琴  邓树忠  杨洪伟 《吉林医学》2009,30(10):865-867
炎性肠病(IBD)患者普遍伴有营养不良,因此改善患者的全身以及肠道局部营养状况是炎性肠病治疗及康复中的重要环节。许多营养素已被证明可以增强肠道免疫、减轻炎性反应、促进黏膜修复。一些激素如GLP-2等则在近年的研究中被发现对IBD有重要的营养支持作用,显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将就近年炎性性肠病的营养调节研究作简要回顾及展望。  相似文献   

8.
肠道微生物群系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蠕虫等,在肠道保护屏障和肠道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炎症性肠病所引起的肠道功能障碍常常伴随着肠道微生物群系的失调,通常表现为多样性下降、致炎微生物增加及抗炎微生物的减少。目前炎症性肠病中肠道微生物群系的研究以细菌方面为主,但也有研究证明真菌、病毒和蠕虫等在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已有肠道微生物群系来改善肠道炎症的治疗方法,如粪菌移植和饮食习惯治疗等,现有的药物治疗也被认为可以通过影响肠道微生物群系来发挥作用,肠道微生物群系已成为炎症性肠病的治疗重点。现对细菌、病毒、真菌和蠕虫等在炎症性肠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影响进行综述,并对通过改变肠道微生物群系进行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总结,为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布拉氏酵母菌是一种非致病性益生菌酵母,具有免疫、抗炎和抗毒素作用,同时还具有营养活性.布拉氏酵母菌及其相关代谢产物对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心血管系统疾病等均具有潜在治疗作用,包括肠易激综合征、炎性肠病、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高胆固醇血症等,但相关机制仍在进一步研究中.由于具有较高的临床治疗价值,布拉氏酵母菌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相...  相似文献   

10.
表皮生长因子(EGF)与肠道黏膜损伤的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黏膜由于缺氧、酸中毒、氧自由基、炎性介质等众多因素而导致细胞损伤、坏死脱落,机械屏障破坏,通透性增加,加上伴随的肠内菌群失调,细菌与内毒素移位,肠黏膜及系膜内免疫组织产生炎性反应,进一步损伤肠黏膜,增加肠通透性,促进细菌移位,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全身炎症反应(SIRS)甚至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表皮生长因子(Epithelial Growth Factor,EGF)家族成员是肠道损伤后细胞恢复正常和治疗的最重要因子之一,促进细胞的增殖和移植,抑制胃酸的分泌,对回肠黏膜的缺陷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EGF在肠道损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益生菌通过肠道上皮细胞对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进行调节,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稳定肠道屏障和调节细胞因子等方式治疗肠道疾病。本文作者就益生菌的免疫调节效应及其对肠道疾病的治疗作用进行综述,为益生菌的进一步研究以及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半个世纪前就有学者认识到肠道、肝脏、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近年来这一观念重新引起学者们的兴趣。肠道菌群的改变及其相关的内毒素血症在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LD)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1,2]。当前益生菌已被应用于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其中也包括肝脏疾病。益生菌对肠道健康及肠肝轴的影响有很多机制,包括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屏障功能和免疫调节。  相似文献   

13.
炎症性肠病作为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普遍认为与环境改变、肠道微生态变化、遗传易感性、免疫调节失衡等因素相互作用有关。肠道微生态在营养吸收、物质代谢、免疫保障等生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肠道微生态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及诊疗价值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4.
炎性肠病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明  王承党 《医学综述》2009,15(17):2608-2611
炎性肠病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在世界各国普遍流行,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炎性肠病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目前所广泛接受的危险因素包括遗传、牛奶及油炸饮食、吸烟、饮酒、精神紧张、麻疹疫苗接种、阑尾切除术等,本文综述了这些因素在炎性肠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邱亚娟 《疑难病杂志》2012,11(3):235-237
<正>炎性肠病(inflammation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目前认为其与遗传、环境、精神等因素有关,肠道免疫系统调节异常可能起重要作用,在免疫系统的调节过程中,细胞因子起着关键作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许多炎性疾病中,作为重要的促炎因子和免疫因子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与炎性肠  相似文献   

16.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易复发的炎症性肠病,临床上以血性腹泻、腹痛等为特征症状.UC的发病机制与肠黏膜免疫异常、肠道菌群失调、色氨酸代谢紊乱等密切相关.色氨酸-肠道菌群代谢能促进机体肠道免疫功能的发育和完善,因而对缓解肠道炎症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药在治疗UC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乳房炎是奶牛养殖场中的高发病,经抗生素治愈后极易复发。疾病的反复发作导致奶牛的产奶量持续下降,乳头坏死,进而被淘汰。乳房炎也是哺乳期妇女常患的疾病,传统的抗生素治疗损伤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在乳房炎的治疗方法中,抗生素因其大量的负面作用使得其已不适合在乳房炎治疗中滥用,应加快开发新的且有效的抗生素替代物用以治疗或预防乳房炎。益生菌在多种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中都有成功的应用实例。因此,益生菌在乳房炎的治疗与预防中是否真的有效是一个有趣的研究方向。益生菌主要于宿主的肠道中发挥其关键作用,因此肠道菌群与乳房炎发病是否有关联,是益生菌能否应用于乳房炎的治疗中需要解答的首个问题。通过菌群移植,对哺乳期小鼠的乳腺组织以及身体其他各项免疫指标进行监控,探究移植健康奶牛粪便小鼠组与移植乳房炎奶牛粪便小鼠组以及移植乳房炎奶牛粪便同时进行益生菌干预组小鼠的乳腺组织是否发生炎症以及炎症程度如何。奶牛肠道菌群移植入无菌小鼠之后,这种菌群结构与功能之上的差异同时被放大形成鲜明的对比。表明健康的肠道菌群结构对于保持奶牛的健康状态有直接的影响,益生菌可调节奶牛的肠道菌群,对于维持奶牛健康,预防和缓解乳房炎有不可忽视的潜能。  相似文献   

18.
肠道炎性损伤常伴发肠道黏膜损伤、肠壁通透性增强、肠动力紊乱等,产生的炎症因子随血液循环扩散到全身,严重时可引起多器官衰竭。细胞焦亡是近年发现的一种由gasdermin蛋白家族成员介导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主要表现为质膜大泡形成,细胞持续肿胀直至细胞膜破裂,细胞内容物释放,从而激活强烈的炎症反应,并使炎症反应级联扩大。细胞焦亡广泛参与各种疾病的发生,其在炎症中的作用机制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由胱天蛋白酶(caspase)-1介导的细胞焦亡经典途径和caspase-4/5/8/11介导的细胞焦亡非经典途径与肠道炎症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密切。因此,探讨细胞焦亡的信号通路和分子机制及其在脓毒症肠道损伤、炎性肠病、感染性肠炎和肠道肿瘤中的作用,对肠道炎性损伤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类由异常免疫介导的肠道炎症。引起炎性肠病的原因多种多样,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由于本病的发生率日益增加,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诊疗及预后成了国内外难题。目前IBD的致病因素有遗传、免疫系统、饮食、神经系统等,病理生理机制仍无定论。然而肠道中的共生菌群,又有着种类多、数量大的特点,其对IBD的影响不言而喻,由于早期诊断缺乏金标准,因此导致早期诊断延后,耽误病情,然而肠道菌群作为调控肠道稳态最关键的因素,其变化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着IBD的发生和发展,因此本文将以肠道菌群作为切入点,就上述因素对IBD的发病机制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IBD患者的早期诊疗及改善预后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炎性肠道疾病包括克隆氏病和溃疡性结肠炎两疾病,炎性肠道疾病的病因迄今不明,两病患者常常有家族变态反应疾病史,也都有反复发作、病程长的特点,有相似的肠外病灶,而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能奏效,这些间接证实炎性肠道疾病与免疫机制有关。近20年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更广泛深入了,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现象来观察分析。从1983年起,我们在诊治炎性肠道疾病过程中,也观察了其免疫功能,同时选择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