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津液代谢失常可使脏腑功能异常进而出现多种疾病,而中医药在津液代谢失常类疾病的治疗上效果显著。水通道蛋白作为特异性转运水分子的蛋白通道,是机体水液代谢的重要环节,并在各系统细胞膜上均有表达。随着经济发展,祖国医学对水液、津液代谢紊乱类疾病的治疗包括调节水通道蛋白的表达进展较多,该文对近年研究概况进行分析、总结,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1]。  相似文献   

2.
肾脏是参与人体水液代谢的重要器官,在调节人体水液平衡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肾脏对尿液的浓缩是机体水液代谢和水液平衡的重要实现路径,几千年来中医药在治疗许多水液代谢失常疾病如水肿、痰饮病、淋证、消渴、癃闭等与肾脏相关疾病中取得满意疗效,但其机制并不明确。而水通道蛋白尤其是水通道蛋白2(AQP2)的发现及其与尿液重吸收的密切关系,使得中医药调节水液代谢机制的相对直观成为可能。通过研究中医药与肾脏AQP2的表达关系,能进一步认识肾主水的机制,为中医药研究与治疗水液代谢失常等肾脏相关性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中医理论指出,“肾主水”在维持机体内水液代谢方面起着主导作用,通过肾气的开与阖决定体内水液的分布,潴留与排泄,对于某些水液代谢平衡失调的相关病症,常从肾论治。水通道蛋白是具有特异性转运水的通道蛋白,充当着细胞内和细胞间水流的调节器,维持水液动态平衡,因其所在部位和表达存在差异,又有着不同的生理功能。大量研究表明,水通道蛋白广泛分布于肾脏中,其表达的改变对揭示不同疾病所引起的水液代谢平衡失调有着重要意义。历代医家在对中医药调节水液代谢紊乱不断的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医药具有整体观、多途径、多成分、多靶点的独特作用优势,在调节过程中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因此,笔者通过探讨“肾主水”与水通道蛋白表达、水液代谢紊乱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中药提取物、单味中药、中药复方对水液代谢紊乱的调节及作用机制,诠释“肾主水”科学内涵,以期为中医药调节水液代谢紊乱疾病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  相似文献   

4.
耳窍水液代谢失常变生耳闭(分泌性中耳炎),其与脾的运化水液功能密切相关,而脾运化水液与水通道蛋白的表达水平密切相关,文章通过分析脾运化水液失常与耳闭症发病的相关性,阐述水通道蛋白在该病中的发病机制,以及脾运化水液对水通道蛋白的影响,从而探讨健脾温阳化饮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可能机制,认为温阳化饮可调节水通道蛋白的表达,但需要试验印证。  相似文献   

5.
水液代谢与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AQPs)紧密相关,找到水通道蛋白与中医水液代谢的相关性,探求中医脏腑在水液代谢中作用的分子基础及其在水液代谢中的重要意义。文章结合大量近几年国内外、古籍文献,归纳整理与水液代谢有关的脏腑所参与的AQPs。AQPs的发现可能是合理解释中医学水、津液、水病和水液代谢过程的证据,研究AQPs与中医学水液代谢相关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脾主运化水液 ,对于维持使内津液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水通道蛋白是生物膜上特异性转运水的整合蛋白质 ,对维持体内水平衡起着决定性作用 ,通过津液代谢这一中心环节 ,把“脾主运化水液”和水通道蛋白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7.
水通道蛋白一族是位于细胞膜上具有特异性、选择性、高效性的一种以转运水液为主的水孔蛋白,其主要表达于液体吸收分泌相关的内皮细胞及上皮细胞中,参与维持体液的动态平衡,对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都与之失常有关。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研究深入发现,中医水液代谢与水通道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利用中医药调节AQPs的表达将为临床疾病的治疗提供新靶点和新思路。本文主要对水通道蛋白的亚型、分布、功能及中医药调节AQPs防治临床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脾主运化水液指脾具有吸收输布津液,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现代医学认为,水通道蛋白在人体泌尿、消化、呼吸及中枢神经系统均有分布及表达,水通道蛋白在人体水液转运和代谢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本文结合近年来脾主运化水液与水通道蛋白相关性的相关研究,从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入手,探讨中医脾主运化水液与水通道蛋白的关系,并提出新的展望,为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脾主运化水液与水通道蛋白内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脾主运化水液,对于维持使内津液平衡起着重要作用,水通道蛋白是生物膜主特异性转运水的整合蛋白质,对维持体内水平衡起着决定性作用,通过津液代谢这一中心环节,把“脾主运化水液”和水通道蛋白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0.
“肾主水”理论作为中医藏象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强调“肾”在调节机体水液运行及代谢方面起主宰作用。水通道蛋白是一族细胞膜上转运水分子的特异性孔道蛋白。研究证实水通道蛋白在肾脏组织中广泛表达,且与机体水液代谢密切相关。通过对“肾主水”及水通道蛋白相关文献的复习与研究,提出水通道蛋白在“肾主水”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诠释“肾主水”的现代医学内涵,为中医药治疗肾性水液代谢紊乱相关性疾病提供新思路。参考文献67篇。  相似文献   

11.
水通道蛋白2(AQP2)与肾水液代谢密切相关。从津液代谢的角度,通过探讨肾主水与肾性水代谢紊乱和肾AQP2表达之间的关系,可进一步认识肾主水的机制,为肾病性水代谢紊乱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中医论湿疹     
水估人的机会很大部分,处於正常代谢状态的,称作“津液”或“水液”;而“瀑”、“痰”、“饮”、“水”等都是津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  相似文献   

13.
水通道蛋白(AQPs)是一族细胞跨膜蛋白,许多研究发现AQPs在肾脏中表达的变化对揭示各种疾病导致水代谢平衡紊乱具有重要意义,而中医理论认为"肾主水"功能在维持机体内津液代谢方面起主宰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需明确,故从分子水平,探讨"肾主水"与水代谢紊乱和AQPs表达之间的关系,可以进一步认识"肾主水"的现代医学内涵,从而为中医药治疗水代谢紊乱疾病提供客观理论依据及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五苓散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是温阳化气利水的经典名方。自古到今,在治疗水液代谢方面的疾病,一直都有着显著的疗效。水通道蛋白1(AQP1)是水通道蛋白家族之一,其分布于多种组织器官中,主要是与水液代谢调节相关的组织器官。水通道蛋白(AQPs)的出现为五苓散利水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现在虽对AQP1的研究比较充足,但AQP1表达与五苓散的关系研究比较缺乏。根据五苓散治疗蓄水证和蓄水证对AQP1的关系,推断五苓散可能影响AQP1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湿邪为中医学多种病证的致病因素,更是痹证发生的主要病因。水通道蛋白是近年来研究发现的水液代谢相关的一族特异孔道,水通道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是形成湿病的基础之一,其与中医理论中调控精液代谢的脏腑密切相关,因此通过研究AQPs的表达和调节机制,并进行调控,可以为湿病特  相似文献   

16.
水液代谢障碍的病机是脏腑功能失调,气化失司,水湿停聚,致使气血津液代谢失常而生痰、饮、水、湿、浊、毒,而病邪又进一步阻碍气机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鼓动阳气,温阳化饮是治疗的关键。三焦通行诸气,运行水液的功能得到历代医家的基本认同。五苓散是《伤寒论》中治疗"气化不利,水液内停"的主方,五苓散原文可治疗膀胱蓄水证、水逆证和津亏液燥证。五苓散全方温阳与化饮相结合,恢复机体气化功能,驱邪外出,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全文达成病证方一条线来治疗水液代谢潴障碍疾病,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7.
《辽宁中医杂志》2013,(10):2027-2028
气虚血瘀水停是慢性心衰的重要病机,气-血-水之间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基本水液代谢轴,三者功能正常,则保证了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营,这种稳态一旦被打破,就会导致慢性充血性心力哀竭的发生。三焦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和水液代谢的重要通道,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都必须依赖其阳气的蒸腾和气化才能维持正常的运行和敷布。水湿饮痰的代谢失常与三焦气化障碍密切相关,三焦气化的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水液的代谢迟速。因此,文章提出治疗慢性心衰应以恢复三焦气化为先。  相似文献   

18.
<正> 水液代谢的平衡与调节,对机体正常生理、病理及临床治疗有着重要意义.祖国医学把水液代谢概括为“津液气化”.津液即为体液成分,包括水、电解质和其它有机物质,其中以水为主,亦称水液.津液与脏腑、气血、经络密切关联,构成机体整体活动不可缺少的部分.水液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内经》早有论述,《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从这一大体代谢过程说明,脾、肺、肾为主要调节机制,并与胃、肠、膀胱等  相似文献   

19.
正"水病"是由于人体津液代谢失常而致水饮邪气停留的病变,是机体内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归于正化的停蓄之水影响了脏腑的功能和气血的运行,从而引发一系列复杂多变证候和症状的疾病。笔者认为病理之水即指包括"水、湿、痰、饮"在内的能导致各个系统产生与水液代谢障碍相关的多种疾病的人体之邪。  相似文献   

20.
肠道菌群具有参与机体能量代谢、免疫调节的作用,其结构和功能的失衡与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肠道疾病等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氧化三甲胺、胆汁酸、吲哚及其衍生物等,对机体病理状态有调控作用,是肠道菌群改善疾病的进展及预后的关键因子.维护肠道菌群平衡及调控代谢产物生成是中药作用机制研究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