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理论为基础,从形气学说角度论述三焦的生理特性与功能,认为三焦沟通人体之表里阴阳,其功能涉及元气生化、气机升降、水谷运化、营卫终始、血液生成等多方面,是脏腑完成各项功能不可或缺的枢纽,是中医理论中荣卫、气血、津液、表里、阴阳关系的高度概括。在此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元气的特性与作用,对振腹疗法的作用原理进行探讨,总结出了临床基于八纲、脏腑、经络、三焦、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的三焦整体辨证思维。  相似文献   

2.
卞尧尧  周春祥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12):3092-3093
《内经》言三焦为六腑之一。历代医家对三焦多有阐述,以探讨三焦"形质"为众。中医基础理论构建过程中受"象"思维的影响颇深,以"象"思维去探讨三焦,结合三焦"象"的多层次性,思考三焦之"形"。结合《伤寒论》"少阳为枢"的理论,从"枢"的角度分析三焦功能的特点,从不同角度探讨三焦。  相似文献   

3.
明代医家孙一奎学术贡献较大的是对于命门动气和三焦相火两方面的理论阐述,他引进"理学"太极的观点对命门、三焦等历来有争议的医学命题进行阐发、创立"命门——太极说",构成了孙一奎独特的学术观点。孙一奎首倡命门为肾间原气、动气的命门学说,提出火为生生不息之机,气有宗、营卫、元之分的医学理论,是祖国医学处在趋向系统和全面时期的明代的主要学术成就。孙一奎把自己的学术观点进行总结,先后撰写了《赤水玄珠》30卷、《医旨绪余》2卷、《孙文垣医案》5卷,后合称为《赤水玄珠全集》,其医学思想认识论及临床经验给后学者留下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4.
通过梳理《内经》、《难经》关于三焦的论述,并结合三焦油膜学说,以三焦形质及功能的整体性把握为切入点,对《金匮要略》肾着病的病位、病因、病机及治法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从三焦的文字考查、以焦字组词的词义使用、《内经》对脏器名称的命名、脏腑的界定、现代解剖学的角度对《内经》三焦府进行了分析,认为解剖学中的胰腺与《内经》三焦府的论述极为相似,是一个器官的不同表述和描绘。  相似文献   

6.
三焦概念最早源于《黄帝内经》,但《黄帝内经》中关于三焦的解剖定位描述不甚详细且存在自相矛盾之处。历代医家对此也是莫衷一是,随着人体解剖学的发展,众多学者及医家结合现代研究提出了诸如油膜论、管道论、淋巴系统、空间通道论等诸多观点,但均未形成统一概念。笔者通过查阅古代文献与现代研究,提出三焦的"三腔"解剖定位。  相似文献   

7.
该文结合再生医学,从筋膜学角度重新认识了三焦的结构与功能,解释了三焦归属六腑却有统调五脏功能的原因,使三焦功能有可以依附的结构,为中医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三焦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8.
三焦理论自创立以来 ,一直是中医脏象学说研究的疑难之处 ,自《难经》开始即对此进行了长达两千年的研究 ,众说纷纭 ,悬而未解。由于三焦学说对中医论治起着很大作用并至今仍在指导临床 ,因此研究三焦理论对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都有重要意义。笔者研习古今文献 ,结合现代医学重大发现—脂肪组织是一个新的内分泌器官这一新理论 ,重新认识三焦 ,并在此与同道探讨。1 三焦学说源流三焦的概念 三焦源出《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1〕:“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 ,仓禀之本 ,营之居也 ,名曰器 ,能化糟粕 ,转味而出入者也…  相似文献   

9.
姜永平 《河南中医》2008,28(3):9-14
通过分析《内经》关于三焦的论述,并结合后世的不同学说,从"《内经》三焦有名有实"、"为《难经》三焦有名而无形正名"、"后世三焦有名无实"等方面,对三焦学说的演变及某些争议进行了讨论。《内经》的三焦有名有形,其学说清楚明白,后世之所以出现诸多争议,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弄清三焦与肠胃在结构上基本上是重叠的。后世关于三焦的论述,较《内经》而言,结构及功能范围变得越来越大,但实际意义却越来越小,致使三焦几乎成了五脏六腑的代名词。所以,在论述三焦时,除了谈论后世三焦学说外,至少应该回归到《内经》原本的三焦理论中去,从而给人一个完整的、清楚明白的三焦学说。  相似文献   

10.
三焦、三部和形藏四是《黄帝内经》中的解剖词汇。试图从胚胎学和解剖学的角度对三焦、三部和形藏四的概念进行分析,将《黄帝内经》中仅有的文字描述与解剖事实相对照,考证《黄帝内经》在胚胎学和解剖学方面的成就。  相似文献   

11.
系统总结和归纳吴鞠通《温病条辨》中湿邪的治法,结合湿邪性质及致病特点,对湿邪的三焦论治、标本兼治等诸多治法特点进行了较深入地分析。其所用湿邪的治法深合经旨,很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医学心悟》中的医学伦理学思想。方法:从医学伦理学的角度对《医学心悟》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其医学伦理学思想。结果:《医学心悟》所体现的医学伦理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严谨诚恳、态度端正,医术精湛、减少失误,乱加指挥、旁人之误等方面。结论:《医学心悟》中蕴含的伦理学思想对当今临床仍有极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吴鞠通三焦辨证辨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魏民 《光明中医》2007,22(1):7-9
通过对《温病条辨》条文的分析,论述了清代吴鞠通三焦辨证论治的思想,对三焦辨证在温病诊治中的应用作了比较和分析,提出温病的三焦辨证,即在上、中、下三焦的病位、病性等,对三焦病的划分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1 揭示三焦实质的依据 现存最原始且完整的三焦记载见于《内经》。应当肯定,脏象学说的形成离不开解剖。但《内经》时代的“露尸”解剖无法对人体内部进行细微的观察,必然存在漏洞。于是《内经》作者就可能结合生理、病理现象进行推测,以推测的结果来填补漏洞,于是就有了对“三焦”、“经络”等的实质存疑。《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描述了体内的代谢交换和循环过程。这一过程由水谷入胃始,主要在脾、肺、肾三脏主持下进行,代谢产物通过“水道”运行,精微营养周身,糟粕排出体外。从《内经》以三焦为“中渎之腑”、“决渎之官”看可以认  相似文献   

15.
三焦属六府之一,最早载于《内经》,如《素问·五藏别论篇》云:“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名曰传化之府”。三焦是祖国医学中特有名称,它在生理、病理等方面,都占有重要的位置。故《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云:“三焦者,决读之官,水道出焉”。《灵枢·胀论》也云:“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但《内经》中对它的形态没  相似文献   

16.
历代对“三焦”的具体形态意见不一。《难经》二十五难、三十八难提出,三焦“有名而无形”。该说同《灵枢·营卫生会篇》之论述相左。现考马王堆出土竹简《十问》有关论述,对三焦进行新的名物训诂。《十问》原文有“食阴之道,  相似文献   

17.
李小会 《辽宁中医杂志》2009,(12):2111-2113
《伤寒论》是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仲景在《伤寒论》中对小便不利的辨治颇详。总结《伤寒论》中辨小便对疾病的鉴别诊断意义,并归纳整理仲景治疗小便不利的治法为通阳化气利水、清热利湿、育阴利水、温阳利水、疏利三焦、疏肝理气六法,阐述其代表方、适应症和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肺纤维化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的呼吸系统疾病,属于中医“肺痿”“肺痹”范畴,与痰饮、瘀血、火热等密切相关。基于唐宗海在《血证论》中提出的气血水火理论,通过总结气血水火与三焦的联系,结合肺纤维化的病位在三焦腠理,临床上从气血水火的角度出发,根据气病治火、气病治水、血病治火、血病治水的不同治法,探讨从三焦论治肺纤维化的治疗思路。临床上可选用柴胡类方合用其他方剂,以达到通利三焦、调气和血的目的,从而治疗肺纤维化。  相似文献   

19.
《伤寒杂病论》继承和发展《黄帝内经》医学理论主体思想,学术上即使有取于《难经》,但其所取之内容当不与《黄帝内经》主体思想、理论相抵触,《难经》的三焦与《黄帝内经》的三焦概念、本质是完全不同的,其对于三焦的认识应当主要继承《黄帝内经》观点及论述,以求统一。《伤寒杂病论》对于三焦认识更多宗《黄帝内经》之论,张仲景继承《黄帝内经》以胃为五脏六腑之本,水谷气血之海,极其重视胃气的思想,临证非常重视顾护胃气与津液,调和营卫之气,并继承《黄帝内经》所提出的三焦为六腑之一,为传化之府,与脾胃大小肠膀胱共为仓禀之本,分上焦、中焦、下焦三部,三焦主出气,营出中焦,卫出下焦,三焦敷布津液,为中渎之腑,有决渎之职的功能等观点,在谈及三焦时总离不开胃气,营卫之气,水谷津液,宗气等,其功能亦以三焦出气,主决渎之职为主。  相似文献   

20.
三焦作为六腑之一,自《内经》首论三焦,《难经》提出其"有名无形"的理论之后,关于三焦实质的问题一直处于争论之中,本文在学习三焦生理、病理的基础上,结合历代医家对三焦的认识,浅谈自己对三焦的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