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分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分娩或产后合并心力衰竭的治疗措施及其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在该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29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产时及产后治疗的临床资料,采取镇静、解痉、降压、利尿、预防感染、纠正产后循环衰竭等一系列综合治疗措施,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结果 29例患者在及时诊断、积极治疗后均顺利分娩,且无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病例。治疗前后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采取镇静、解痉、降压、利尿、预防感染、纠正产后循环衰竭等一系列综合治疗措施,能提高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及时、正确处理好妊娠与内科疾病的相互影响,可最大程度降低对母儿的损害,降低孕产妇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母婴结局不良的危险因素并探讨有效的预防对策。方法选取河北省保定市妇幼保健院2012年5月-2013年4月收治的186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孕妇一般资料、妊娠状况以及疾病情况对母婴结局的影响。结果母婴结局良好116例,母婴结局不良70例,年龄≥35岁、文化程度低、体重指数异常、未补充叶酸、未定期孕检、疾病种类以及合并其他疾病均为母婴结局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母婴结局不良与诸多因素有关,临床工作者应该了解其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从而改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分析。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423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HDCP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比较HDCP与非HDCP孕妇妊娠结局。结果 423例HDCP孕妇中患妊娠期高血压占65.01%,年龄在35~39岁占20.71%,40~42岁占35.71%;孕前体重指数(BMI)28 kg/m~2占18.04%;文化程度中小学及以下占5.22%;多胎妊娠占17.00%;有高血压家族史占7.31%;产前未定期检查占9.56%;不良生活方式、不良情绪分别占7.70%、28.17%;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DCP的危险因素为年龄大、孕前BMI高、文化程度低、高血压家族史、不良情绪,保护因子为产前定期检查;HDCP孕妇与非HDCP孕妇在剖宫产、产后出血、胎儿宫内窘迫、围产儿死亡、新生儿窒息及低出生体重儿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HDCP易造成不良妊娠结局,其危险因素为年龄、孕前BMI、高血压家族史等,需从加强孕期管理、心理调节、定期产检等多方面着手预防HDCP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为该病的防治及产前指导提供依据.方法 在产科专家及统计学专家的指导下,自行设计调查表,并选择2007年1月~2010年6月期间,在某三甲医院住院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650例及同期住院的正常孕产妇583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孕产妇年龄、体重指数、居住地及妊娠季节影响该病的发生.年龄越大、体重指数越高,发病率越高;居住地为村镇的孕产妇较居住于城市的孕产妇来说,发病率更高;夏季为该病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指导孕产妇选择合适的妊娠年龄,加强农村及乡镇的医疗卫生资源投入,有利于减少该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徐纯  汪瑶  方铜 《医疗装备》2023,(9):122-125
目的 探究妊娠期高血压产妇产后血压水平恢复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于医院分娩的82例妊高征产妇为研究对象,统计产妇产后42 d的血压水平恢复情况,并统计相关资料,先行单因素分析,将可能的影响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妊高征产妇产后血压水平未恢复正常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产后42 d,82例妊高征产妇中有69例(84.15%)血压恢复正常,13例(15.85%)血压未恢复正常。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体质量指数(BMI)、高血压家族史、睡眠障碍、负性情绪与妊高征产妇产后血压水平未恢复有关(P<0.05);经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5岁、BMI较高、有高血压家族史、有睡眠障碍及负性情绪是妊高征产妇产后血压未恢复正常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妊高征产妇产后血压未恢复正常与年龄≥35岁、BMI较高、有高血压家族史、有睡眠障碍及负性情绪等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 complicating pregnancy,HDCP)的危险因素,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诊断为HDCP的92例产妇作为研究组,83例健康体检产妇作为对照组,收集相关暴露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筛选出HDCP的独立危险因素10个,分别为年龄(≤25岁)(OR=1.826,95%CI:1.664~2.004)、年龄(≥35岁)(OR=1.927,95%CI:1.684~2.205)、初产(OR=1.523,95%CI:1.330~1.744)、营养差(OR=1.647,95%CI:1.287~2.108)、肥胖(OR=1.729,95%CI:1.462~2.045)、焦虑(OR=1.821,95%CI:1.552~2.137)、抑郁(OR=1.846,95%CI:1.481~2.301)、糖尿病家族史(OR=1.730,95%CI:1.469~2.037)、高血压家族史(OR=1.941,95%CI:1.523~2.473)和母亲HDCP史(OR=1.885,95%CI:1.519~2.339)。结论 HDCP的发生与低龄产妇、高龄产妇、营养状况、负性情绪和遗传等因素有关,早期产检时必须对这些因素引起重视并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余姚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60例作为病例组,收集同期进行常规产检的健康孕产妇6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自制调查问卷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年龄、产次、流产史等一般资料以及妊娠结局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天津市大港油田女职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危险因素与患病率,了解油田女职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情况,更好地完成油田女职工保健工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6年1月在天津市大港油田总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妊娠期女职工1 425例,采用自拟问卷调查表对入组健康体检女职工年龄、吸烟、饮酒、体育运动不足、高食盐摄入量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天津大港油田女职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危险因素与患病率。结果 1 425例健康体检的妊娠期女职工中289例确诊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病率为20.28%。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天津大港油田女职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与年龄、吸烟、饮酒、体育运动不足、高食盐摄入量关系密切(P0.05)。结论天津市大港油田女职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病率较高,且危险因素较多,应根据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降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及对与孕产妇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及病例分析等方法对我所产前门诊确诊的109例妊娠期高血压孕产妇的发病孕周、蛋白尿的程度、疾病的进展程度与妊娠结局的关联进行评估分析.结果:①患者出现蛋白尿程度及出现时间与患者疾病的发病程度相关,②发病孕周与患者不良妊娠结局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而与胎儿及新生儿的不良妊娠结局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患者严格控制其疾病的发展,并对有蛋白尿患者进行及时的纠正,严格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延长孕周,可以大大减少孕产妇及围生儿发生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为妊娠期高血压的预防和发病机理研究提供基础信息。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产妇的一般情况、本次怀孕时的情况和丈夫情况等。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文化程度越低孕妇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危险越大;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家族性,对父亲有高血压史的产妇应重点监护;补充钙剂可以降低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危险;情绪状况不佳能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的危险。结论:产妇文化程度、产妇高血压家族史、情绪状况不佳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危险因素,规律补充钙剂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产后遗留高血压者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对该院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初产妇产后5~11年跟踪随访,关注其血压转归情况,根据现在随访血压情况,分为遗留高血压组(n=61例)和无遗留高血压组(n=164例),并随机选取该院同期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妇女,随访当时仍无高血压的妇女作为正常血压对照组(n=70例),研究对象填写调查问卷,并进行体检和实验室检查,测定其一般指标,如体重、身高、血糖、血脂等,其中肾功能包括血尿素氮、血肌酐、尿微量白蛋白、血尿β2-微球蛋白浓度。结果:与正常血压组和无遗留高血压组比较,遗留高血压组的高血压家族史、体重指数、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尿酸均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微量白蛋白和血、尿β2-微球蛋白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遗留高血压组的一般指标与原发性高血压有相同的心血管危险因素,遗留高血压组患者遗留早期肾损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冠心病危险因子在女性冠心病患者发生心力衰竭中的影响。方法 选取328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男196例(男性冠心病组),女132例(女性冠心病组),对两组患者各种冠心病危险因子包括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及血尿酸水平等进行比较;对所有患者随访1~3年,观察两组患者心力衰竭发生率,并对女性冠心病组发生心力衰竭者与未发生心力衰竭者的血尿酸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女性冠心病组三酰甘油、血浆纤维蛋白原及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男性冠心病组(P<0.05)。随访l~3年,女性冠心病组心力衰竭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冠心病组[27.27%(36/132)比16.84%( 33/196)],女性冠心病组发生心力衰竭者血尿酸水平为(368.85±78.60)μmol/L,未发生心力衰竭者血尿酸水平为(336.63±69.65)μmol/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危险因子是女性冠心病患者心力衰竭的重要推动因素,而血尿酸是其发生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可通过对血尿酸等进行早期监测并采取干预措施,减缓疾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孕妇打鼾的危险因素,探讨孕妇孕期打鼾的遗传倾向,为预防孕期打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2006年1月至2008年2月在温州医学院附属二院住院分娩的孕妇共601人,将孕妇分为打鼾组和非打鼾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结果 打鼾组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孕期体重增加均显著高于非打鼾组(t值分别为2.453、2.592、2.603,均P<0.0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IH)和早产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打鼾组(x2值分别为24.684、16.230,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妇打鼾的危险因素分别为吸烟(OR=8.821,P<0.05),过敏性鼻窦炎(OR=2.125,P<0.05)、家族打鼾史(OR=1.617,P<0.05).结论 吸烟、过敏性鼻窦炎、家族打鼾史是孕妇孕期打鼾的危险因素.孕期打鼾会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早产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子痫前期(PE)产妇产后高血压的发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从2012年1月-2016年12月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PE产妇中随机抽取8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收集其产前的一般情况资料、体格检查资料及实验室检查资料信息,并进行随访,评估其产后高血压发病情况,对PE产妇产后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PE产妇产后高血压发病率为25.36%。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家族史、产前收缩压高、产前舒张压高、产前FPG高、产前TG高、产前TC高均为PE产妇产后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未发现年龄、吸烟史或被动吸烟史、饮酒史、口服短效避孕药史、孕前BMI、产前HDL-C、产前LDL-C为PE产妇产后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产前收缩压高(OR=3.827)、产前舒张压高(OR=3.353)、产前空腹血糖高(OR=3.136)、产前甘油三酯高(OR=2.809)均为PE产妇产后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PE产妇产后高血压发病率比较高,达到25.36%,产前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高均为PE产妇产后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发病的高危因素,为制定有效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4至9月在珠海市妇幼保健院产科门诊行产前检查诊断的糖代谢异常孕妇(研究组)共108例,其中妊娠期糖尿病(GDM)75例、妊娠糖耐量异常(GIGT)33例;收集同期糖代谢正常孕妇91例(对照组),对两组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各因素对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发病的影响。结果一般情况分析显示,糖代谢异常孕妇年龄、孕前身体质量指数( BMI)、孕期体重增长、孕次及产次均大于正常孕妇( t 值分别为-6.567、-4.818、-1.929、-3.231、-3.270,均P<0.05);糖代谢异常孕妇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42,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孕次、产次、文化程度、年龄≥30岁、孕前BMI≥24kg/m^2、糖尿病家族史、不良孕产史、高脂血症、反复发生霉菌性阴道炎( VCC)、孕期大量甜食、孕期大量水果、孕期锻炼等因素与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孕期大量甜食、孕期大量水果、糖尿病家族史、孕前BMI≥24kg/m^2、VCC、年龄≥30岁、孕期锻炼7个因素进入主效应模型,其中孕期锻炼为保护性因素,其他为危险因素。结论不合理饮食、糖尿病家族史、孕前超重、年龄≥30岁、反复发生霉菌性阴道炎为影响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发生的高危因素,孕期锻炼为保护性因素。对存在高危因素的妇女在产前检查时应加强监护和指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阴道分娩产后出血发生的高危因素及防范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6年3月钟祥市人民医院接诊的200例阴道分娩产妇的病历资料,其中发生产后出血的80例为观察组,未发生产后出血的12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产后24 h的出血量,并对引起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观察组产后24 h出血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羊水过多、多胎妊娠、巨大儿、产程延长、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精神紧张、产次1次、人工流产史均是导致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OR=2.54、2.21、4.40、4.01、7.55、2.70、3.05、2.52,P0.05)。结论阴道分娩产后出血受到多种危险因素的影响,在临床上应针对各危险因素提出合理的防范对策,以降低产后出血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患者的母婴结局。方法收集2003~2010年四川省人民医院产科收治的43例妊娠合并心脏病伴PH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各组心脏病种类、心功能级别、终止妊娠孕周和方式以及母儿结局。结果①轻度组患者中,妊娠及分娩期维持心功能Ⅰ~Ⅱ级者16例,Ⅲ~Ⅳ级者5例;中度组心功能Ⅰ~Ⅱ级者8例,Ⅲ~Ⅳ级者6例;重度组心功能Ⅰ~Ⅱ级者1例,Ⅲ~Ⅳ级者7例。②轻度组足月妊娠18例,早产3例;中度组足月分娩6例,早产5例,医源性流产3例;重度组孕产妇死亡3例,早产4例,医源性流产1例。3组发生新生儿窒息分别为5例、3例及4例。③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的分娩方式以剖宫产为主,占76.74%(33/43)。结论随着肺动脉压力的升高,孕妇心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增加,围产儿疾病发生率和胎儿丢失率也明显增加;手术终止妊娠是比较安全的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小儿颅内压增高症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收集辽宁省盘锦市中心医院儿科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住院治疗的良性颅内压增高症患儿50例作为病例组,另选取同期儿科检查正常或者非颅内压增高症患儿5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收集相应的围生期、婴儿期等资料,对小儿颅内压增高症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围生期胎儿基本情况中,急产、宫内窘迫、婴儿期是否应用抗生素、感染发生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χ^2分别为4.882、5.828、7.901和14.918,均P<0.05)。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急产、宫内窘迫以及婴儿期感染等因素为小儿颅内压增高的危险因素,均具有统计学意义(OR值分别为1.765、1.897和2.110,均P<0.05)。结论 小儿颅内压增高症相关危险因素有急产、宫内窘迫、感染等,预防这些因素发生是防止颅内压增高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高龄产妇并发妊娠期高血压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产科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GHD)的高龄孕产妇40例,同时选择同期年龄<35岁的孕产妇40例GHD作为对照组,对两组产妇的产科并发症发生情况、围产儿结局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高龄组子痫前期及子痫、早产发生率均显著高于低龄组(x2值分别为7.680、4.114,均P<0.05),两组妊娠高血压心脏病、HELLP综合征、胎盘早剥、产后出血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x2值分别为1.053、0.392、1.053,均P>0.05).高龄组产妇生长受限发生率显著高于低龄组(x2=3.914,P<0.05),两组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畸形、围产儿死亡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x2值分别为0.721、1.053,均P>0.05).结论 高龄产妇较低龄产妇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时易发生不良妊娠结局,临床需要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心脑血管疾病在我省军队离退休干部中的患病率及相关行为危险因素,为制定医疗保健服务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访问和体格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我省军队部分离退休干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 我省军队离退休干部中无躯体疾病的仅占8.47%,同时患两种以上疾病的人数占全部调查人数的72.36%,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患病率最高的是冠心病(65.32%)及高血压病(55.67%),其次脑血管病的患病率在29.86%。调查显示: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与其年龄、居住状况、日常生活功能、心理卫生、膳食营养、生活满意度等紧密相关,其中烟酒嗜好、高脂高盐饮食、缺少娱乐及体力活动等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行为危险因素。结论 进一步加强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正确认识及健康知识的掌握,社会、家庭环境和人际交往,是行为改变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