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激光眼底照相技术以激光共焦扫描检眼镜为成像基础,叠加两种或三种激光分别获取视网膜不同层面的图像,并以电脑合成一张综合视网膜多层面叠加信息的伪彩眼底像。因其免散瞳、成像快、操作简便等特点,患者配合度高,广泛应用于门诊眼底预检查、大样本的流行病学筛查等,在多种眼底疾病诊疗中均有很好的临床和科研应用价值。但目前国内尚缺乏激光眼底照片的阅片统一标准。因此,正确识别激光眼底照相上的常见眼底病变,并将分层阅片的方法进行总结与推广是十分必要的。此外,充分发挥激光眼底照相对眼底病变分层定位诊断的价值,合理选择激光眼底照相与OCT、OCT血管成像、FFA、ICGA及超声等其他眼底影像技术的联合,最大程度充分发挥其应用价值,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眼底炫彩成像(MCI)联合光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CT)在视网膜动脉阻塞(RAO)的快速诊断及分类中的应用。方法:对本院2018-02/2020-07诊断为RAO的患者19例19眼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在经过眼科检查后确诊为RAO,均为单眼发病,其中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13眼,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BRAO)5眼,睫状视网膜动脉残留的CRAO 1眼。所有患者行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OCT、MCI、FFA及视野检查及分析。结果:经裂隙灯检查,12眼(63%)出现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16眼(84%)可发现全部或部分后极部视网膜苍白水肿,10眼(53%)可发现视网膜动脉变细。行FFA检查的患者为10例(53%),其余9例未行检查,其中6例患有严重的系统性疾病,2例拒绝检查、1例有药物过敏史。所有患者经MCI及OCT检查可发现特征性眼底表现,OCT特征性改变为弥漫性内层视网膜反射增强与MCI图像绿色缺血区域形成严密的一对一关系。结论:联合MCI及OCT检查可快速确诊RAO,而且结合两者的图像特征可更精确辨认出视网膜缺血区域,有助于疾病分类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3.
针对伴有眼底疾病的婴幼儿,若不及时诊断和治疗会造成其视功能的终生残疾,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然而,患儿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眼部不适和配合完成各项检查,使其诊断尤为困难.二代广角数码视网膜成像系统( RetCamⅡ)除了更方便的完成婴幼儿眼底检查,更直观地体现检查结果外,还可以进行婴幼儿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帮助诊断各种婴幼儿眼底病变.但目前国内外有关应用RetCamⅡ行婴幼儿FFA检查的报道不多见.为此,将我们应用RetCamⅡ对一组婴幼儿进行FFA检查的资料报道如下,以评价该系统在婴幼儿眼底病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常见眼底疾病的计算机辅助三维超声诊断检查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三维超声诊断技术在常见眼底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应用三维超声工作站对38例常见眼底疾病的二维图像进行计算机辅助三维重建,观察三维图像对眼底疾病的显示情况。 结果 38例常见眼底疾病中,玻璃体积血16例,视网膜脱离12例,脉络膜脱离5例,眼球内占位病变5例。所有患眼的三维重建图像与二维成像相比较,对病变显示更加直观,对病变与周边组织之间的关系显示更加清晰,对病变的血流关系更加明确。在一次扫描检查过程中,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同时提供病变的X、Y、Z轴切面的诊断信息,缩短了检查时间;应用三维成像技术软件自身提供的切、削等工具,可以切削出任意一点病变的情况及其与周边组织之间的关系,避免对同一病变多角度多层面的探查,提高了诊断效率。 结论 三维超声诊断较二维超声在玻璃体病变、脉络膜病变、视网膜病变、眼球内占位病变的显示上有很大的优势,是对二维超声诊断的重要补充,尤其Z轴切面的存在,改变了既往观察病变的角度,为更准确地诊断眼部疾病提供了新的方法。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5, 21: 381-383)  相似文献   

5.
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眼底影像检查技术的新时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从时域转入频域,使得图像的清晰度增加,分辨率提高。能够更好地观察视网膜各层组织结构及病理改变,并对病变进行三维立体重建,使得黄斑视网膜外界膜、视细胞内外段等改变清晰可见,不仅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更为详尽的图像信息,而且还有助于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眼底疾病的特征及病理机制,引领我们进入了一个眼底疾病观察的新时代。在应用过程中,需要了解OCT图像不同色彩表达的意义,重视随诊时图像采集部位的一致性。提倡通过频域OCT技术直接地对病变进行动态观察以及对多种眼底影像检查资料进行整合分析是今后眼底影像检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眼底自发荧光技术在眼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陈辉 《国际眼科杂志》2004,4(3):488-491
眼底自发荧光是一种新近发展的眼底成像技术,它能显示RPE的分布情况。观察自发荧光的分布及其强度,有助于确定某些视网膜疾病的诊断及其预后评价。本文就自发荧光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各种视网膜疾病中的表现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从时域转入频域,使得图像的清晰度增加,分辨率提高.能够更好地观察视网膜各层组织结构及病理改变,并对病变进行三维立体重建,使得黄斑视网膜外界膜、视细胞内外段等改变清晰可见,不仅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更为详尽的图像信息,而且还有助于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眼底疾病的特征及病理机制,引领我们进人了一个眼底疾病观察的新时代.在应用过程中,需要了解OCT图像不同色彩表达的意义,重视随诊时图像采集部位的一致性.提倡通过频域OCT技术直接地对病变进行动态观察以及对多种眼底影像检查资料进行整合分析是今后眼底影像检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从时域转入频域,使得图像的清晰度增加,分辨率提高.能够更好地观察视网膜各层组织结构及病理改变,并对病变进行三维立体重建,使得黄斑视网膜外界膜、视细胞内外段等改变清晰可见,不仅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更为详尽的图像信息,而且还有助于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眼底疾病的特征及病理机制,引领我们进人了一个眼底疾病观察的新时代.在应用过程中,需要了解OCT图像不同色彩表达的意义,重视随诊时图像采集部位的一致性.提倡通过频域OCT技术直接地对病变进行动态观察以及对多种眼底影像检查资料进行整合分析是今后眼底影像检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从时域转入频域,使得图像的清晰度增加,分辨率提高.能够更好地观察视网膜各层组织结构及病理改变,并对病变进行三维立体重建,使得黄斑视网膜外界膜、视细胞内外段等改变清晰可见,不仅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更为详尽的图像信息,而且还有助于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眼底疾病的特征及病理机制,引领我们进人了一个眼底疾病观察的新时代.在应用过程中,需要了解OCT图像不同色彩表达的意义,重视随诊时图像采集部位的一致性.提倡通过频域OCT技术直接地对病变进行动态观察以及对多种眼底影像检查资料进行整合分析是今后眼底影像检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眼底疾病认知的更新离不开眼底多模式影像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广角及超广角眼底照相、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眼底自身荧光及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等检查的应用,让临床医师对周边部视网膜病变的观察更为直接;自适应光学及荧光寿命成像检眼镜的应用,使临床医师在细胞及代谢层次对眼底疾病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多模式影像之间相辅相成,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反映疾病的病变特征。同时,眼底影像的数字化及智能化也在快速发展。但是如何正确使用多模式影像,如何正确理解人工智能在眼科影像的应用以及如何从影像中归纳总结,也是每位眼科医生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随着眼底影像检查设备技术的进步以及应用水平的提高,视频检眼镜、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光相干断层扫描以及眼部超声等眼底病影像检查手段逐步应用于小儿视网膜疾病的检查、诊断、治疗过程中。这些实时、精确、可重复的检查手段所提供的小儿眼底检查信息,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观察小儿视网膜发育,揭示小儿特有的视网膜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程进展,监测治疗效果和预后,而且使众多既往不能早期发现和诊断的小儿视网膜疾病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通过多学科专业合作,使这些小儿视网膜疾病影像检查过程更简便、安全,检查结果更加全面、客观,则将进一步扩大影像检查在小儿视网膜疾病诊断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提高小儿视网膜疾病的诊断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2.
眼底自身荧光(FAF)主要来源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内堆积的代谢产物脂褐质,是活体条件下评价RPE活性与形态学改变的重要检测下具.作为一种无损伤、可重复、简便快捷的检测手段,FAF结合其他眼底形态与功能检测方法,可从RPE结构和功能变化的角度为部分常见眼底疾病提供辅助诊断依据.在逐步认识各种眼底疾病FAF表现特...  相似文献   

13.
OCT血管成像(OCTA)是一项无创、快捷的血流检测技术,目前主要用于视网膜脉络膜的血流成像.与传统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技术不同,OCTA无需静脉注射造影剂就能够对血流信号进行探测和量化分析,并且能够分层观察和判断视网膜脉络膜的血流改变情况,因此OCTA比传统的眼底血管造影技术提供的血流信息更多、更准确.OCTA作为一项具有革命性突破的新技术,在眼科血管性疾病的诊断及血流改变有关眼病的发病机制探讨方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任何新技术的临床应用都有其限制性和局限性,如OCTA观察的眼底范围并不如FFA和ICGA大,且检查和读图过程中也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充分了解OCTA的成像原理和成像特点有助于眼科医师更好地了解视网膜脉络膜疾病、青光眼和神经眼科疾病的血流改变,并加深对这些疾病发病机制的认识,同时利用该技术对相关眼病进行有效监测和随访.  相似文献   

14.
张影  张荟颖  姚进 《国际眼科杂志》2023,23(12):1978-1982

自适应光学(AO)是一种通过减少波前畸变来降低光学像差影响,从而改进光学系统性能的技术。基于AO的视网膜成像技术减少了屈光系统光学像差的产生,从而提高了视网膜成像的分辨率和质量,这种活体视网膜细胞水平的成像技术,具有巨大的眼科应用潜力。AO与眼底相机、扫描激光检眼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及光学相干断层血管造影结合,可以应用于健康人群眼底视锥细胞分布情况、形态特征和功能作用观察,并在更精细的血管层面了解视网膜血管形态和灌注情况; 可以对病变眼底中细胞数量和形态、筛板以及视网膜微血管系统和神经组织等微观结构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作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青光眼、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等眼病早期诊断、进展检测和治疗效果随访观察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15.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CTA)是在OCT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眼病诊断新技术,也是目前眼科影像学检查中发展最快速的检查方法之一.目前,对眼底血管性疾病的主要检查方法包括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具有对血管异常动态显现的特点,能对异常血管形态和病变特征提供有用的诊断信息,但其为有创的检查方法,且无法对病变进行分层分析.与FFA和ICGA相比,OCTA除了具备无创、快速、高分辨率的特点外,还具有无创性对血流显影的能力,其不受血管渗漏和视网膜出血的影响,能够提供三维测量的病变图像,并能实现病变的定量检测和分层检测,目前已用于多种眼科疾病的诊断和病情监测.OCTA技术的临床应用丰富了眼科影像学对疾病的诊疗信息及发病机制的探索结果.OCTA的检测过程和正确判读是基于对其原理和眼部待测组织解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理解其原理及临床应用是临床眼科医师的必修课程.  相似文献   

16.
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图像特征及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 对临床拟诊或诊断为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患者8例15只眼行OCT、直接检眼镜、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其中3例6只眼行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 结果 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的OCT图像表现为典型的黄斑区囊样改变,伴斜形或垂直的桥状组织相连;后极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之间分离,其间有桥状组织相连;纱膜样改变的OCT图像为内层神经上皮增厚,与外层神经上皮分离。 结论 OCT能在活体直观、清晰地显示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中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组织结构的改变,为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的临床诊断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新的检测手段。 (中华眼底病杂志, 1999, 15: 209-211)  相似文献   

17.
成年Coats病的临床特征和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成年Coats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年至2006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就诊, 经眼底检查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Coats病的18例成年患者随诊1年以上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排除放射治疗史,眼内炎症、视网膜血管闭锁、老年性黄斑变性及渗出较多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类Coats反应疾病。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4例;左眼11只眼,右眼7只眼,均为单眼患病;年龄37~55岁,平均年龄43岁;初诊视力0.02~1.5,视力中值为0.1。对17例17只眼用激光光凝治疗,1例联合视网膜手术放液和冷凝治疗。治疗后随访1.0~15.3年,平均随访3.7年。结果初诊时,18例18只眼中,玻璃体清晰14只眼,仅有少许混浊4只眼。所有患眼视盘正常。病变局限于1~2个象限以内,位于颞侧者为最多(15/18只眼),鼻侧者少(4/18只眼),正上仅有1只眼;有2只眼病变累及2个象限。病变处均有典型的视网膜血管不规则扩张,粟粒状动脉瘤、大动脉瘤、微动脉瘤和毛细血管无灌注区;病变相应区域有黄白色硬性渗出,呈大片块状或成簇的团状。过半数患眼有黄斑水肿或渗出;4只眼有局限性视网膜脱离,其中1只眼视网膜脱离范围较为广泛;3只眼有视网膜出血。治疗后全部患眼眼底渗出和(或)出血吸收,视网膜复位。与治疗前相比, 随访过程中绝大多数(64.3%)患眼视力增进2行或保持在1.2~1.5,无视力减退2行以上者;末诊时视力0.02~1.5,视力中值为0.1。结论成年首次确诊的Coats病患者具有与儿童患者相似的特征性视网膜血管异常和眼底渗出,与之不同的是受累范围较局限,出血少;黄斑受损害轻;随诊过程中病变发展缓慢;视力预后较好。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8,24:279-282)  相似文献   

18.
《Survey of ophthalmology》2021,66(6):933-950
Digital retinal imaging is at the core of a revolution that is continually improving the screening, diagnosis, documentation, monitoring, and treatment of infant retinal diseases. Historically, imaging the retina of infants had been limited and difficult to obtain. Recent advances in photographic instrumentation hav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ability to obtain high quality multimodal images of the infant retina. These include color fundus photography with different camera angles, ultrasonography,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d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We provide a summary of the current literature on retinal imaging in infants and highlight areas where further research is requir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