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脾主五脏之气"反映脾对机体的整体与系统调控,体现以脾为核心的整体观和系统观。整体上,"脾主五脏之气"在生理观、病理观、发病观与治疗观、养生观等体现脾在五脏中的核心与主导地位。系统上,从脾-心、脾-肺、脾-肝、脾-肾、脾-胃、脾-脑等系统阐释脾与脏腑的相关性及其主导地位,为"脾主五脏之气"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黄帝内经》提出“五脏藏神”理论,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基于此,失眠与焦虑共病的内在病机当为“神不得藏”,其中以“心神”“肝魂”“脾意”为辨治重点。心不藏神则神烦,治当安心神,方选天王补心丹加减;肝不藏魂则惊悸,治当归肝魂,方选一贯煎化裁;脾不藏意则郁结,治当宁脾意,方选归脾汤出入。同时,基于五脏一体观,亦应重视肺、肾二脏的藏神功能。各脏神有所藏,则失眠与焦虑得平。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3.
“魄门亦为五脏使”首见于《黄帝内经》,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魄门启闭的重要性,从肝、心、脾、肺、肾五脏角度阐释魄门与五脏的关系,寒热虚实、阴阳气机、升降出入都可以影响魄门开阖。魄门的主要功能是排泄糟粕,人体五脏之气的盛衰直接影响魄门的启闭。二者生理上互相依赖,病理互相制约。中医整体观念贯穿始终,治病必求于本,临床治疗魄门启闭失常可以从五脏考虑,脏气壅滞也可以从魄门开阖论治。  相似文献   

4.
根据五脏相关理论,高血压病的发生不仅与肝有关,而且与肾、脾、心、肺四脏关系密切。因此,其治在五脏,而不独在肝。  相似文献   

5.
从五脏相关理论,结合现代中医学研究成果与中医古籍论述,阐述了各脏腑在支气管哮喘发病过程中的生理病理及相互作用。认为肺脏是哮喘发病及整个病程的主病之脏,但与脾、肾、心和肝等脏腑密切关联,且相互影响。从五脏相关学说出发,提出治肺为治疗哮喘的必经之路,配合调理脾、肾、心、肝为哮喘治疗或预防复发的重要方法,更全面地认识和掌握哮喘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提高中医药治疗哮喘的疗效,并为哮喘的诊治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全身性免疫性疾病,西医尚没有疗效较好的治疗方案,而且有较大的副作用。中医通过五脏一体观理论对强制性脊柱炎进行辨证论治,尤其是通过肝、脾、肾三脏对其进行论治往往会取得较好的效果;五脏一体观认为人体所有的器官和组织都包括在五脏所组成的五个系统当中;着重探讨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的关系,从而认识到从肝、脾、肾三脏治疗强制性脊柱炎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咳嗽是儿科常见病之一。咳嗽虽不离于肺,但“肺朝百脉”,肺和他脏在生理功能上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因此,心、肝、脾、肾四脏疾病,常影响到肺的功能失司而致咳嗽。笔者就“五脏之咳”的治疗谈些体会。  相似文献   

8.
倪伟  过灵香  祁芳  张泓  艾坤 《河南中医》2016,(11):1921-1924
脑中风病因为风、火、痰、瘀、虚,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肺密切相关。五脏之间不仅五行制化,互生互克,互藏互用,更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治疗脑中风应以中医天人整体观为指导,从五脏论治。经脉通五脏,遂以经治脏,五经配伍,以调五脏。以五脏一体观为指导的五经配伍,调理五脏治法,是针灸治疗中风的一大特色,为临床所常用。  相似文献   

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中医肺胀范畴,其病机属本虚标实,本虚指五脏虚,并以肺、脾、肾为主,标实主要体现在痰浊、瘀血、气滞、毒邪等痹阻于肺。从肺、脾、肾、肝、心、肠等脏腑的生理病理方面分析与本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并探讨从肺、脾、肾、肝、心、肠6个方面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病。  相似文献   

10.
杜利立  陆华 《吉林中医药》2009,29(11):945-946
外阴营养不良,现代多数医家认为其发病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祖国医学强调整体观念,认为肝肺生理相关,病理相因,外阴营养不良从肝肺论治符合中医理论,符合现代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  相似文献   

11.
心位于胸中,主血脉和藏血,为君主之官。心与肺、脾、肝、肾之间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关系密切,心病可影响他脏,他脏病变亦能影响到心。这种相互影响即所谓“传变”。临床治病,要预见病情的传变和发展,采取适当措施,照顾整体,这就是所谓“上工治未病”。本文仅以心的传变及其证治,谈点认识。  相似文献   

12.
桥本甲状腺炎(HT)属中医瘿病范畴,因其在颈绕喉而生,为肝经循行所主。五脏相关理论源于中医藏象学说,是以五脏一体观为基础,综合阴阳、气血观念的整体调理。导师张珊珊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HT属肝脾肾三脏同病,先见肝病,后传脾脏,肾虚贯穿全程,肝郁脾虚、肾之阴阳失调为发病关键。以气滞、痰结、血瘀为病机特点,以“消、畅、补”为治法,疏肝、健脾、益肾辨证施治,阴阳和合,以平为期。本文以“五脏相关”理论为基础,剖析肝、脾、肾与HT的发病联系,完善从整体观念辨治HT的理法方药,为临床治疗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寻常型银屑病是临床中最常见的银屑病类型,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表面出现红色斑丘疹,覆有银白色鳞屑,拭去可见出血点,伴有瘙痒等症状。银屑病与中医“白疕”相对应,病虽发于体表,然司外揣内。肝主疏泄,心主血脉,肺主皮毛,脾主运化,肾为先天之本,五脏精津、气血共同作用于肌肤才使得皮肤润泽。五脏之关键脏腑在于肝,以肝为切入点,结合五脏一体观进行整体辨治。文章提出肝脾湿热、肝心火旺、肝火犯肺、肝郁肾虚的寻常型银屑病主要病机,并施以相对应治法,协同治疗,祛邪补虚,和五脏,实肌肤。经临床验证,治疗上以治肝为主,兼顾他脏,基于五脏一体观思想,从肝辨治寻常型银屑病顺应整体观念,调和气血,调整阴阳,辨证施以对应治法,以达肝畅条达,五脏清明,从而使皮肤疮消肌愈,“屑”去肤安,取得良好疗效。因考虑到本病病程长,易反复发作,患者多伴有抑郁、精神焦虑等情志问题,在治疗时重视调肝治肝,运用疏肝解郁、清热解毒、清心凉血等法随证治之,基于五脏一体观进行辨证论治,使郁遏得疏,脏虚得养,疏泄有序,阴平阳秘,诸脏平和,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邓铁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赖旭峰  单赤军 《河北中医》2001,23(12):909-910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之一。邓铁涛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 ,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收效颇佳 ,介绍如次。1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理机制邓铁涛教授认为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位虽在心 ,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脏六腑 ,息息相关 ,肺、肝、脾、肾的功能失调都可影响于心 ,而发生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故“五脏皆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非独心也”[1] 。然五脏之中 ,心属火 ,脾属土 ,心脾乃母子关系 ,故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理演变中 ,脾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缘脾为后天之本 ,主运化、升清降浊 ,发挥中焦…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五脏相关学说阐述冠心病分期论治的思路与特点。冠心病的主病之脏为心,但与肝、脾、肺、肾四脏的生理病理及病证密切相关,应针对其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同时间和层次上的病理改变进行辨证分型,将冠心病分为形成期、稳定期、终末期3个阶段分别论治。  相似文献   

16.
心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灵枢.邪客篇》中说:“心者,五脏六腑大之主。”通过文献整理认为五脏皆可令心痛,非独心也。直接系统的从生理和病理两个方面论述了肺、肝、脾、肾四脏都可以引起心痛。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肺癌作为全球范围内最常诊断的恶性肿瘤和癌症致死的首要因素之一,已经严重危害到了人类的生命安全。在我国,受地域差异影响,肺癌对于各地区的影响虽有所不同,但仍是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西医治疗肺癌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现阶段西医、中医配合治疗,或者直接采用中医治疗已经成为肺癌治疗的必然趋势。中医治病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整体观念包括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故中医对于肺癌的治疗讲求虽病一脏,应治全身,与五脏一体观理论相对应。即对于肺癌的治疗除了治疗肺脏之外,还应同治脾、肾。肺、脾、肾三脏在五行上分别对应金、土、水,依据五行相生关系,土生金,土为金之母,金生水,水为金之子,益火(肾)补土,通过补益肺的母及子,治疗肺脏疾病,相生相化,生化不绝。肺癌耗气日久必累及母脏,子盗母气,应虚则补其母,故采用培土生金法以扶正治本,土旺金自生,自去肺虚之候。肺肾亏虚是肺癌发病的重要因素,阴虚日久则金不生水,水不润金,故应母子同补,采用金水相生法以滋肾润肺,肺阴得润,肺自宣降有力。脾为肺之母,肾为肺之子,肺癌日久则致母亏子虚,故采用益火补土法以益肾健脾,先后天皆充,肺亦调节有度。肺脾肾三脏调和则气血化生有源,气血阴阳平衡,机体自我康复能力再现,治疗肺癌会取得更好的疗效。根据中医整体观念,安周身以治肺癌,治疗肺癌时肺脾肾三脏同治,以肺脾肾为中轴,采用培土生金、益火补土、金水相生的治法治疗肺癌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脾其经脉络胃,与胃相为表里.脾与胃为营血化生之源,被称为后天之本.治脾首推东垣,其在《脾胃论》中对脾胃作了全面详尽的论述,认为脾胃是心、肺、肝、肾四脏生理活动的中心,心、肺、肝、肾的升降浮沉等运动,多以脾胃为枢纽,故胃气一虚,五脏受病,就会产生阳气下陷,阴气上乘的病理状态.……  相似文献   

19.
肾性蛋白尿是肾脏病患者早期常见且多发的临床症状,患者会出现周身或双下肢浮肿、体倦乏力、尿中有泡沫等症状,此外,尿蛋白阳性亦可作为诊断肾脏病的指标。该病缠绵难愈,常可引发诸多症状,甚至导致不良后果,因此,对肾性蛋白尿的诊治十分重要。五脏相关理论是一种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在生理和病理方面互相作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整体观。可以结合中医五脏相关理论对肾性蛋白尿进行辨治。文章首先论述中医肾与蛋白尿的关系,探究古代医学对蛋白尿与“精”的关系,其次,阐释五脏与肾相关理论,基于此理论提出从心肾、肺肾、肝肾、脾肾四方面分别辨治蛋白尿,并举出名医经验用方用药,为临床诊治蛋白尿提供参考。蛋白尿的产生中医多责之于肺、脾、肾三脏,但笔者临床跟师发现蛋白尿的产生,即精微物质的外泄,不仅与肺、脾、肾三脏相关,亦与心、肝二脏相关。临床可见患者或因心阴亏虚、肝郁气滞而产生蛋白尿,或因不明原因蛋白尿心烦、焦虑,从而导致蛋白尿持续存在。文后附临床诊治与本理论相关的验案一则,该病案提示经3次中药治疗,患者尿中泡沫、尿蛋白以及浮肿症状明显减轻。笔者期冀为临床诊治肾性蛋白尿提供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20.
《内经》心与诸窍关系研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窍 ,《说文》曰 :“窍者 ,穴也 ,空也”。《正韵》曰 :“空 ,孔穴也 ,通作孔”。窍即孔穴之意。《内经》认为 ,外在诸窍与内在五脏关系密切。如《灵枢·脉度》说 :“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五脏皆有开窍之处 ,诚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 :“肝……在窍为目 ;心……在窍为舌 ;脾……在窍为口 ;肺……在窍为鼻 ;肾……在窍为耳”。说明了脏与窍之间相对应的生理病理方面的沟通和联系。《内经》虽将七窍分属于五脏 ,但又强调“心者 ,五脏六腑之大主”(《灵枢·邪客》) ,心在主管诸脏的同时 ,亦掌管与脏相关诸窍 ,因而 ,除舌 (口 )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