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视黄酸对人胸腺细胞成熟分化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视黄酸调节胸腺细胞发育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体外胸腺组织培养体系,在培养体系中加入视黄酸或视黄酸受体拮抗剂。在培养的不同时间收集胸腺细胞,用荧光标记的抗CD3、CD4、CD8抗体染色,并进行流式细胞仪分析,观察胸腺细胞表面标志随成熟分化的变化。胸腺细胞抽提的RNA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视黄酸受体α(RARα) mRNA的表达。结果:体外胸腺组织培养体系能支持胸腺细胞的发育成熟。在培养24 h促进未成熟的CD4+CD8+胸腺细胞向CD4+成熟细胞分化发育作用明显,并且该作用可被RARα特异性拮抗剂Ro41-5253所拮抗。视黄酸也能显著抑制CD4+CD8+胸腺细胞向CD8+细胞分化,该作用也在培养24 h出现。实时定量PCR显示,视黄酸能促进RARα mRNA表达,并且 RARαmRNA表达水平与CD4+CD8+胸腺细胞百分数之间存在正相关,与CD8+胸腺细胞百分数之间存在负相关。结论:视黄酸可能通过影响其受体RARα表达而影响胸腺细胞的成熟分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视黄酸受体特异性激动剂TTNPB对体外培养的脐血T淋巴细胞表型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人脐血淋巴细胞培养体系,以视黄酸受体(RARs)特异性激动剂TYNPB刺激细胞,TTNPB设立阴性对照组及10-4 mol/L、10-5 mol/L、10-6 mol/L、10-7 mol/L、10-8 mol/L 5个剂量组,培养72 h后收集淋巴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T淋巴细胞表型分化情况.[结果]体外人脐血淋巴细胞培养体系能支持脐血T淋巴细胞的分化成熟.TTNPB剂量在10-4mol/L时,CDS+细胞比例为21.10%±0.10%(P=0.024),CD4+/CD8+比值为2.01±0.01(P=0.004).[结论]在体外TTNPB能抑制脐血CD4+CD8+胸腺细胞向CD8+细胞转化,TTNPB能升高CD4+/CD8+比值.视黄酸受体途径可能是维生素A调节免疫功能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董萍  王卫平  杨毅 《营养学报》2008,30(1):43-47
目的研究视黄酸对粘膜树突状细胞(DC)的成熟分化及其功能的影响,从免疫应答的初始环节探讨维生素A影响肠粘膜免疫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大鼠肠粘膜体外培养,加入全反式视黄酸(RA)和/或视黄酸受体α(RARα)拮抗剂(Ro41-5253),于培养24h、48h收获后,1.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大鼠DC表面分化标志OX62、OX6和CD86的荧光强度,观察RA对DC成熟分化的影响;2.抽提RNA,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测定细胞因子和RARαmRNA表达水平,分析其对粘膜免疫的作用及途径。结果体外培养中加入RA,DC数目未受影响,但可明显促进DC成熟,并且RARαmRNA水平上调,该作用于培养24h显著。RA还可下调Th1细胞因子IL-12和IFN-γmRNA表达,对Th2细胞因子IL-4的产生无明显影响,可促进调节性细胞因子IL-10的mRNA表达。Ro41-5253可逆转RA的上述作用。结论对DC的调节作用可能是维生素A影响肠道粘膜免疫的重要机制之一,RARα参与介导了RA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视黄酸受体基因在小儿淋巴结的表达与B细胞的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东  杨毅  王卫平 《营养学报》2005,27(6):460-463
目的:研究视黄酸受体基因在小儿淋巴结的表达与B细胞发育的关系,阐明视黄酸促进抗体产生的途径与机制。方法:取5岁以下儿童正常淋巴结作冰冻切片,用地高辛素标记六种视黄酸受体基因(RARα、β、γ、RXRα、β、γ)反义RNA探针作原位杂交,及采用RT-荧光定量PCR,观察视黄酸受体基因在淋巴结的表达与分布,分析其与B细胞发育的关系。结果:原位杂交结果显示:六种视黄酸受体基因在淋巴结中的淋巴细胞和网状细胞中均有表达,分布广泛。RT-荧光定量PCR显示:在不同年龄儿童淋巴结六种视黄酸受体基因表达水平有所差异,1岁以下儿童受体基因表达水平普遍较低,此后随免疫发育而升高。结论:视黄酸受体基因的表达可能参与了B细胞的个体发育和免疫应答。这可能是维生素A增强儿童抗感染免疫力的重要环节和介导视黄酸作用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脂多糖(LPS)体外刺激对小鼠B10细胞的影响。方法:在LPS刺激下,体外培养小鼠脾脏和腹腔细胞5h或48h,流式细胞仪分析CD19+IL-10+B细胞比例。结果:PIM刺激5h,小鼠脾脏和腹腔CD19+IL-10+B细胞比例分别升高至1.22%和14.82%(P<0.01),在PIM刺激的基础上加入LPS,小鼠脾脏和腹腔中CD19+IL-10+B细胞比例分别升高至平均2.35%和26.58%(P<0.01)。LPS刺激48h可进一步升高CD19+IL-10+B细胞比例,脾脏和腹腔分别为6.42%和38.38%,明显高于PIM48h刺激组(P<0.01)和L+PIM5h刺激组(P<0.05),但LPS刺激48h不改变CD5、CD1d的表达水平。结论:体外刺激5h时,L+PIM刺激可促进小鼠B10细胞活化;刺激48h时,LPS可进一步促进B10细胞IL-10的表达,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诱导B10前体细胞成熟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视黄酸(RA)对脐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分化、成熟和功能的影响,探讨视黄酸受体(retinoicacidreceptorα,RARα)在RA对脐血DC调节中的作用。方法:收集脐血9份,分离单个核细胞后,均匀分为4组:对照组、RA组、RARα特异性拮抗剂组(RO组)、RA+RO组。在体外进行DC的诱导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及其荧光强度,观察RA及RARα对DC分化、成熟的影响;培养DC与T细胞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ixedlymphocytereaction,MLR)后,观察RA及RARα对DC刺激异体T细胞增殖能力的作用;采用ELISA法和RT-PCR法研究RA和RARα在DC对Th细胞极向分化调节中的作用。结果:RA使DC的分化、成熟明显受抑,但当RO同时加入时,则可逆转该影响;MLR后发现RO可逆转RA对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在DC对T细胞极向分化的研究中,无论在蛋白水平还是基因水平,RO均可明显阻止RA对Th1(IFN-γ)的下调和对Th2(IL-4、IL-10)的上调作用。结论:RA抑制体外培养的脐血单个核细胞向DC的分化和成熟,降低其MLR能力,使免疫反应向Th2方向偏移。RARα从多个环节上参与了RA对脐血DC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体外诱导CD8+T细胞,以期诱导分化出一种IL-10分泌性CD8+调节性T细胞,为用细胞疗法进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奠定基础。方法以tiger转基因小鼠(以其GFP+细胞代表IL-10+细胞)为实验动物,流式细胞仪分选幼稚CD8+T细胞,然后在细胞培养体系中加入ConA或抗CD3以及IL-2,IL-4加或不加,培养48 h对细胞进行诱导分化,继而,细胞继续扩大培养,至96 h时,加入佛波酯和离子霉素对细胞进行再刺激6 h,流式检测CD8+T细胞GFP的产生情况。同时,为验证IL-4对IL-10分泌性CD8+T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在培养体系中加入抗IL-4,流式检测CD8+T细胞IL-10的表达情况。结果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幼稚CD8+T在未经诱导分化时不产生IL-10;而在ConA或抗CD3的刺激及IL-4的诱导下,幼稚CD8+T可分化为IL-10分泌性细胞,且其比例分别占CD8+T细胞的31.16%(ConA组)和32.20%(抗CD3组);培养体系中加入抗IL-4后,IL-10分泌性CD8+T细胞的分化被抑制,其比例降为11.2%。结论 IL-10分泌性CD8+T细胞可由CD8+T诱导分化而来,IL-4是诱导IL-10产生的关键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8.
邓红  邹飞  罗海吉 《营养学报》2005,27(4):314-317
目的:研究视黄酸(RA)、硷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体外培养的神经干细胞(NSCs)分裂增殖和分化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新生SD大鼠大脑皮层NSCs,采用不同组合配方的培养液培养细胞,利用MTT法检测其对NSCs存活和增殖的影响;利用免疫荧光鉴定和分化细胞的分类计数法,判定bFGF、RA等对NSCs分化的影响。结果:MTT实验表明,bFGF组、bFGF+RA组以及RA组均能促进NSCs增殖,其中bFGF作用最明显,bFGF+RA次之,RA最弱。RA处理组经诱导分化后产生的神经元是bFGF组及对照组的2~3倍。结论:bFGF对NSCs增殖及较长期存活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抑制其分化;RA可以部分抵消bFGF的促有丝分裂和分化抑制作用,并促进NSCs向神经元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全反式视黄酸(ATRA)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神经元分化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大鼠MSCs在体外培养5~7代后,用0.5μmol/L的ATRA预诱导24h,再换用改良的神经细胞培养基(MNM)作用18h;对照组不用ATRA预诱导,直接用MNM培养。免疫组化检测不同组别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元特异性核心抗原(NeuN)和微管相关蛋白-2(MAP-2)的表达情况;ATRA作用前后检测细胞增殖周期和视黄酸受体β(RARβ)的变化。结果:1.ATRA预诱导组巢蛋白、NSE、NeuN和MAP-2的阳性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2.ATRA作用前后,MSCs细胞增殖周期无明显改变。3.MSCs不表达RARβ,用ATRA预诱导细胞后,RARβ表达增加,阳性比例为(20.3±4.2)%。结论:ATRA可能通过RARβ介导靶基因的转录,促进MSCs向神经元分化。  相似文献   

10.
全反式视黄酸对新生鼠头盖骨成骨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支会英  李恩  张建 《营养学报》2001,23(2):167-169
目的 : 探讨全反式视黄酸 ( ATRA)对体外培养的新生大鼠成骨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方法 : 从新生大鼠颅骨分离出成骨细胞 ,细胞增殖实验采用噻唑盐 ( MTT)比色试验法 ;细胞分化实验采用氨基安替比林法 (金氏法 )测定碱性磷酸酶 ( ALP)的活性 ,并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细胞周期调控蛋白 Cyclin D1表达的影响 ,研究 ATRA对成骨细胞代谢的影响及部分作用机制。结果 : 培养液中加入 1 0 -5、1 0 -6、1 0 -7、1 0 -8和 1 0 -9mol/L ATRA培养 72 h对成骨细胞有促细胞增殖作用 ,而 1 0 -5、1 0 -6、1 0 -7mol/L的 ATRA在 2 4、48、72 h均能显著促进成骨细胞分化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Cyclin D1蛋白表达降低。结论 : ATRA对成骨细胞具有促增殖和诱导分化作用 ,细胞周期调控蛋白可能在 ATRA诱导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视黄酸受体在脐血淋巴细胞抗体生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 研究视黄酸 (RA)促进脐血淋巴细胞 (CBL )抗体生成的作用机制。方法 : 对脐血标本进行血清维生素 A(VA)浓度测定 ,采用 RT- PCR法检测 CBL中视黄酸受体 -α(RAR-α)的基因表达水平 ,并采用 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 Ig M含量。结果 : 脐血血清 VA水平与未培养 CBL中 RAR- α的基因表达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 :r=0 .50 (P<0 .0 1 ) ;RA增加金黄色葡萄球菌 Cowan 株 (SAC)活化 CBL的 Ig M生成能力 (P<0 .0 0 1 ) ;RA上调 SAC活化 CBL中RAR- α的基因表达水平 (P<0 .0 0 1 ) ;RA使 RAR- α基因表达的上调幅度与 RA使 Ig M生成的上调幅度之间存在正相关 :r=0 .40 (P<0 .0 5)。结论 :  RA对 CBL抗体生成的促进作用可能通过RAR-α途径传递  相似文献   

12.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视黄酸受体基因的表达与调控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研究维生素A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的机理。方法:采用RT-PCR技术,检测分析人视黄酸受体(hRARs)基因在脐血和成人外周血淋巴细胞(PBL)的表达,及丝裂原和视黄酸(RA)对其的调节。结果: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主要表达hRARα亚型基因,hRARγ亚型基因也有低水平转录;PHA刺激24小时脐血淋巴细胞(CBL)hRARα和hRARγmRNA都较刺激前显著升高(P<0.05);在PHA或SAC刺激同时加入生理浓度RA,CBLhRARαmRNA较单用PHA(P<0.01)或SAC刺激明显增高(P<0.05);PBL的hRARs基因表达受丝裂原和RA的调节变化不大。结论:维生素A促进免疫功能的机制中,调节免疫细胞中RARs的表达可能是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decitabine,DCA)和丙戊酸钠(valproic acid,VPA)联用对AML患者原始细胞体外的影响。方法:设立分组如下:对照组,DCA单药A组(1.0μmol/L),DCA单药B组(4.0μmol/L),VPA单药组(2.0 mmol/L),联合用药A组(DCA 1.0μmol/L+VPA 2.0 mmol/L),联合用药B组(DCA4.0μmol/L+VPA 2.0 mmol/L),作用48 h。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早期凋亡率和CD117、CD14表达率。结果:相对于各自的单药组,联合用药A组和联合用药B组均能显著提高早期凋亡率和CD14表达,抑制CD117的表达(P<0.01)。结论:体外DCA联合VPA能显著加强抗白血病效应。  相似文献   

14.
铅暴露对学龄前两性儿童免疫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环境铅暴露对学龄前儿童免疫系统影响的性别差异。方法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对 2 17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血铅测定 ,流式细胞仪检测铅中毒对不同性别学龄前儿童 T淋巴细胞亚群 CD+3、CD+3CD+4 、CD+3CD+8以及 B细胞 (CD- 3CD+1 9)、NK细胞 (CD- 3CD+1 6 CD+56 )的影响 ;散射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 Ig G、Ig M水平。结果 :铅中毒的女童 CD+3CD+4 、CD+3CD+4 / CD+3CD+8、Ig G、Ig M与对照组比较均出现明显下降 (P<0 .0 5 ) ,而男童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结论 :铅中毒对学龄前女童免疫系统的影响大于男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