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1):1021-1024
[目的]采用简体中文版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项(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SRS-22)量表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术后生存质量进行评估,探讨当前城乡差异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后SRS-22量表评分的影响及其原因。[方法]将128例AIS术后患者分为两组,城市组68例(男14例,女54例),农村组60例(男11例,女49例),平均随访时间4.2年。两组在性别、年龄、随访时间、术前主弯Cobb角、末次随访残余Cobb角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填写一份简体中文版SRS-22量表,比较两组SRS-22量表中各个条目和各个维度得分以及总得分之间的差异。[结果]城市组与农村组在功能/活动度维度条目12、15、18,自我形象/外观维度条目4、6、10、14上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组自我形象/外观维度的得分低于农村组(P<0.05);两组在功能/活动度、疼痛、精神健康、治疗满意度维度的得分及总得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前城乡差异仍会对AIS患者术后SRS-22量表的评分结果产生影响且结果具有新的特征,使用SRS-22量表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后生存质量进行评估时仍不能忽略当前城乡差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临床及影像学参数对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侧凸研究协会22项(SRS-22)量表简体中文版问卷评分的影响.方法:2008年1月~2012年12月109例无支具及手术治疗史的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接受SRS-22简体中文版的问卷调查.男17例,女92例;年龄19~40岁,平均24.8岁.冠状面主弯Cobb角16°~102°,平均37.3°.分析SRS-22各维度得分及亚总分与年龄、体重指数、主弯Cobb角及矢状面平衡间的相关性,并分别比较年轻(<30岁)与年长(≥30岁)、小角度(Cobb角<40°)与大角度(Cobb角≥40°)、胸弯与胸腰/腰弯以及男性与女性患者间SRS-22评分差异.结果:年龄与SRS-22亚总分、疼痛、心理状况及功能维度得分负相关(r分别为-0.35、-0.50、-0.31、-0.21,P<0.05);体重指数与疼痛得分负相关(r=-0.23,P<0.05);主弯Cobb角与SRS-22亚总分、自我形象及功能维度得分负相关(r分别为-0.31、-0.49、-0.30,P<0.05);矢状面平衡与功能维度得分负相关(r=-0.26,P<0.05).年长患者SRS-22亚总分、疼痛及心理得分低于年轻患者(P<0.05).大角度患者SRS-22亚总分、自我形象及功能维度得分低于小角度患者(P<0.05).胸弯患者自我形象及心理维度得分低于胸腰/腰弯患者(P<0.05).女性患者的疼痛维度得分明显低于男性(P<0.05),其余参数及得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年龄、侧凸Cobb角、体重指数、躯干矢状面平衡可影响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SRS-22简体中文版问卷不同维度得分.胸弯患者自我形象及心理受侧凸的影响较腰弯患者更大,女性患者对疼痛的耐受性低于男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与家属对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SRS-22)量表认知一致性的差异,明确影响SRS-22量表各维度得分的临床及影像学参数。方法:2019年1月~2020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46例AIS患者及其家属在治疗前分别填写SRS-22量表,患者中女性37例,男性9例,年龄11~19岁(13.6±1.8岁)。比较AIS患者与家属在SRS-22量表各维度得分的一致性,分析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病程、侧凸主弯部位、主弯Cobb角、轴向躯干旋转角(ATR)与SRS-22量表各维度的相关性。结果:AIS患者自评SRS-22量表疼痛、心理状况、功能状况、自我形象得分和总分分别为4.6±0.5、4.0±0.8、4.4±0.6、3.6±0.6和4.2±0.5分,家属评价各维度得分分别为4.6±0.5、4.1±0.7、4.2±0.7、3.2±0.6和4.1±0.5分,患者疼痛、心理状况得分与家属无显著性差异(P=0.868、0.195),功能状况、自我形象得分和总分高于家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0.001和0.038)。患者自评年龄与心理状况得分呈显著性负相关(r=-0.343,P=0.020),主弯Cobb角度数与功能状况得分呈显著性负相关(r=-0.366,P=0.012),病程、BMI、ATR与各维度得分无显著相关性(P0.05);家属评价各维度得分与患者年龄、主弯Cobb角度数、病程、BMI、ATR均无显著相关性。女性患者的家属在疼痛亚维度平均得分低于男性患者的家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0.6分vs 5.0±0.1,P=0.017);其他维度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IS患者对功能状况和自我形象维度的满意度高于其家属,双方在疼痛和心理状况方面具有较好的认知一致性,年龄、主弯Cobb角分别是影响AIS患者SRS-22量表疼痛、功能状况维度得分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支具治疗前后心理状况的差异,明确支具治疗对患者心理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65例接受支具治疗的轻中度(Cobb角﹤45°)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在支具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测评,将治疗前后的测评结果进行比较,并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5例女性AIS患者初诊时年龄10~16岁,平均13.1岁;初诊时原发弯Cobb角20°~45°,平均29.6°。患者支具治疗前SAS平均得分为(31.70±2.78)分,SDS平均得分为(35.37±5.55)分,支具治疗6个月后,AIS患者SAS平均得分为(33.53±4.71)分,SDS平均得分为(39.13±7.61)分,支具治疗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SAS和SDS评分均明显高于支具治疗前患者SAS和SD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具治疗增加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心理压力水平,全面评价支具治疗的效果应包括心理压力水平的评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腰骶支具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为开展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筛查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4年10月~2012年2月在云南部分地区筛查中确诊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132例患者进行Lenke分型,并予胸腰骶支具治疗,比较治疗前后Cobb角。[结果]Lenke1型治疗前后Cobb角平均减小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enke3型治疗前后胸弯Cobb角平均减小5.2°,胸腰弯Cobb角平均减小6.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enke5型治疗前后Cobb角平均减小1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enke6型治疗前后胸弯Cobb角平均减小2.0°,胸腰弯Cobb角平均减小6.8°,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16岁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重点普查对象,胸腰骶支具对减缓或阻止Lenke1型、Lenke3型和Lenke5型畸形具有显著作用,而对Lenke6型没有明显效果,支具治疗对阻止或减缓病情发展不受年龄、性别和分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支具治疗结束后短期内侧凸的矫正丢失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2年10月~2007年12月在我院完成规范化支具治疗后短期随访的AIS患者84例,其中男4例,女80例。初诊时年龄10~15岁,平均12.8岁;Risser征0~3级,平均1.6级;主弯Cobb角20°~43°,平均29.5°。胸腰双主弯36例,单胸弯22例,单胸腰弯或腰弯26例。所有患者在初诊、复查时均摄佩带支具前后站立位全脊柱正位X线片。分别测定不同时期侧凸Cobb角,记录侧凸类型、Risser征、患者的生理年龄及月经初潮时间,分析去除支具后侧凸的矫正丢失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AIS患者支具治疗后主弯Cobb角的平均矫正率为12.4%,其中14例(16.7%)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脊柱侧凸进展,不同弯型脊柱侧凸的侧凸矫正率、进展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支具治疗结束时主弯Cobb角10°~37°,平均25.5°,明显小于初诊时的29.5°(P0.05),停用支具后6~18个月主弯Cobb角为27.2°,与支具治疗结束时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停用支具后,有15例(17.6%)患者出现脊柱侧凸进展,不同弯型脊柱侧凸进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凸进展的患者在支具治疗时主弯Cobb角的平均矫正率为23.3%,明显高于未出现侧凸进展患者的10.6%,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用支具时不同Cobb角组后期出现侧凸进展的概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支具治疗能够有效控制AIS患者侧凸的进展。在结束支具治疗后短期内随访侧凸矫正基本稳定,但仍有一小部分患者会出现侧凸进展,这种进展与弯型、侧凸的严重程度无关,可能与支具治疗期间侧凸的矫正率较大有关。  相似文献   

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5):1403-1408
[目的]分析各因素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综合影响,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5年1月在本院手术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79例,之前均未接受任何治疗,详细统计患者性别、年龄、居住地、胸弯Cobb角、腰弯Cobb角、冠状面C_7铅垂线与骶骨正中线距离、矢状面C_7铅垂线与骶骨后上角距离、顶椎旋转度、双肩平衡等,采用SRS-30生活质量问卷进行评估,而后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预测各因素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结果]患者术后均获得不同程度改善,术后胸弯Cobb角平均20.7°,腰弯Cobb角平均12.8°,双肩高度差平均6.8 mm,C_7PL-CSVL平均13.7 mm,SVA平均22.9 mm,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总分128.3分,各维度平均得分分别为疼痛(4.53)、心理(4.46)、功能/活动(3.73)、自我形象(4.28)、满意度(4.45)。男性患者在功能/活动维度(P=0.05)及满意度(P=0.037)上得分显著高于女性患者,城乡患者间得分无明显差异。[结论]不同影响因素对SRS-30问卷各个维度的影响权重各异,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是各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色努支具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本院2013~2015年接诊的使用色努支具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68例,其中女64例,男4例;平均年龄(12.9±1.4)岁,平均治疗327 d。根据支具治疗前、穿戴支具时及随访时所拍摄的脊柱全长X线片,测量患者胸廓横径(thoracic transverse diameter,TTD)、胸廓前后径(thoracic antero-posterior diameter,APD)、两侧肩关节高度(radiographic shoulder height,RSH)和冠状位骨盆倾斜角(pelvic obliquity angle,PO)。对收集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探讨色努支具的治疗效果以及使用支具对患者胸廓发育、双肩平衡及骨盆倾斜的影响。[结果]支具治疗前平均Cobb角(29.4±5.2)°,治疗后减少为(23.4±6.3)°(P0.05)。治疗前胸廓横径(TTD)为(229.4±14.4)mm,支具穿戴时下降至(219.9±16.6)mm(P0.05)。治疗后TTD为(228.6±15.7)mm,明显低于TTD预测值(234.2±14.7)mm(P0.05)。治疗前胸廓前后径(APD)为(81.4±14)mm,支具穿戴时为(79.1±13.5)mm(P0.05)。支具治疗后为(80.7±13.3)mm,同样明显小于预测值(82.4±13.9)mm(P0.05)。支具治疗前双侧肩关节高度差(RSH)为(7±7.4)mm,治疗后RSH为(8.4±7.7)mm(P0.05)。支具治疗前冠状位骨盆倾斜角(PO)为(1.5±2)°,治疗后为(1.4±1.8)°(P0.05)。[结论]色努支具能够有效控制轻度AIS患者的侧凸进展,但会限制胸廓的发育,并影响双肩平衡的风险,尚未发现色努支具加重骨盆倾斜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分析色努支具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的临床疗效,探讨治疗过程中的弯型变化。方法:2016年10月~2021年11月采用色努支具治疗AIS患者75例,其中女性69例,男性6例,初始年龄11.9±1.0岁,初始主弯Cobb角29.8°±8.5°,初始Risser征≤2级。收集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初潮时间、每日佩戴时长、初次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的脊柱全长X线片。所有患者随访至结束支具治疗后1年。使用主弯分型和改良Lenke分型(modified Lenke classification system,mLenke)统计患者弯型,分析不同弯型患者的支具疗效和弯型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经过25.7±10.8个月的支具治疗,结束支具治疗时年龄14.2±1.2岁,主弯Cobb角27.6°±12.0°。其中63例患者侧凸控制,12例患者侧凸进展,23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主腰弯型患者支具成功率和侧凸控制率高于主胸弯患者(P=0.043,P=0.003)。各mLenke分型患者的支具治疗成功率及侧凸控制率存在差异(P<0.001,P=0.005),其中,Ⅴ型患者支具成功率和侧凸控制率最高,Ⅳ型患者支具治疗成功率最低,Ⅱ型患者侧凸控制率最低。支具治疗前后,各主弯分型患者数量比例存在差异(P=0.019),各mLenke分型患者数量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71)。各主弯分型(P<0.001)和各mLenke分型(P=0.020)的弯型变化率存在差异。两种弯型分类系统中,弯型变化患者和未变化患者的支具治疗成功率和侧凸控制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不同弯型AIS患者的色努支具疗效存在差异,以胸弯为主弯的患者相较于以腰弯为主弯的患者支具疗效较差;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发生以主弯上移为趋势的弯型变化;不同弯型患者的弯型变化率和弯型转归不同,弯型变化也可发生于侧凸控制或矫正的患者中。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结束支具治疗后侧凸进展的危险因素,为AIS的科学、合理使用支具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2013-03-2016-03于我院支具治疗的164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结束支具治疗后随访24个月,以侧凸Cobb进展≥5°诊断为支具治疗后侧凸进展,设为进展组,侧凸Cobb进展5°设为非进展组。调查两组患者初诊年龄、性别、初诊Cobb角等病历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AIS患者结束支具治疗后侧凸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AIS患者结束支具治疗后侧凸进展38例,进展率23.17%,平均侧凸Cobb角(6.84±0.87)°,未进展126例,平均侧凸Cobb角(3.77±0.65)°;两组初发Cobb角、顶椎旋转度、站高增长速度、女性初潮年龄、Risser征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初发Cobb角≥35°、顶椎旋转度≥Ⅲ度、女性初潮年龄12岁、站高增长速度30 mm/年,均是AIS患者结束支具后侧凸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IS患者结束支具治疗后侧凸进展发生率较高,初发Cobb角≥35°、顶椎旋转度≥Ⅲ度、站高增长速度30 mm/年、女性初潮年龄12岁均会增加侧凸进展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术后患者放射学参数与SRS-22量表各维度得分的相关性.方法 95例术后患者(13男,82女)分为2组:胸弯组64例,胸腰弯/腰弯组31例,平均随访时问为2.8年.所有患者行脊柱全长正侧位检查,并填写一份SRS-22量表.在脊柱全长正侧位片上测量放射学参数,计算AIS患者放射学参数与SRS一22四个维度得分间的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rs).结果 脊柱力线偏移、胸椎后凸角和腰椎前凸角这三个参数与SRS-22各维度得分不存在相关性.胸腰弯/腰弯组的主侧凸残余Cobb角与SRS-22各维度得分同样不存在相关性.胸弯组主侧凸残余Cobb角与自我形象维度得分呈负相关(rs=-0.411,P=0.001).结论 主侧凸为胸弯的AIS术后患者残余Cobb角越大,其SRS-22量表自我形象维度的得分越低.应当尽可能多地矫正胸弯的畸形以改善患者的外观.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密尔沃基(Milwaukee)支具、改良色努(Cheneau)支具及波士顿(Boston)支具在先天性脊柱侧凸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评价影响支具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本院自2004年1月~2011年12月使用支具治疗并得到随访的先天性脊柱侧凸(单侧弯)患儿63例进行研究,其中男19例,女44例,年龄2~15岁,平均8.7岁,平均随访2年.分别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年、治疗后2年的Cobb角、顶椎旋转度(AVR)、躯干位移(TS)等指标,分析并评价适合支具治疗的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类型.[结果]治疗前脊柱侧凸的Cobb角平均34.18° (34.18°±14.89°),随访2年后的Cobb角28.13°(28.13°±13.10°),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每个患儿的AVR无进展(P>0.05).治疗前患儿的TS为33.35 mm[ (33.35±12.82) mm],治疗过程中逐渐减小,治疗后为25.18mm[ (25.18±13.96) mm],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经支具治疗后无代偿性弯曲.[结论]支具在先天性脊柱侧凸治疗中是有疗效的,可在一定程度内控制畸形的发展,帮助选择手术时间,使脊柱在矫正术前得到尽可能多的生长和发育,并降低手术难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城市和农村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术后生存质量评价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方法:将117例AIS术后患者(男16例,女101例)分为两组,城市组62例,农村组55例,平均随访时间3.1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随访时间、主弯所在节段、术前主弯Cobb角.术后主弯残余Cobb角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经济状况存在显著差异(P<0.05).所有患者填写一份简体中文版SRS-22量表,比较两组间量表单个维度和单个条目得分的差别.结果:城市组治疗满意度维度的得分高于农村组,而自我形象/外观维度的得分低于农村组(P<0.05).两组功能,活动度、疼痛和精神健康维度的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功能/活动度维度的条目12、15、18,自我形象/外观维度的条目4、6、10,以及治疗满意度维度的条目22的得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城乡差异会影响AIS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评测结果,使用SRS-22量表评测患者生存质量时需考虑该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男、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支具治疗的效果,探讨性别因素对支具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2003年7月~2009年7月在我院完成支具治疗的男性AIS患者19例(A组),初诊时平均年龄14.0±2.0岁,平均主弯Cobb角28.8°±5.7°,初始Boston支具治疗6例,Milwaukee支具治疗13例;随机抽取同时期完成支具治疗的女性AIS患者57例(B组),初诊时平均年龄13.0±1.4岁,平均主弯Cobb角29.4°±6.1°,初始Boston支具治疗17例,Milwaukee支具治疗40例。定义末次随访时Cobb角大于初诊6°或治疗期间建议行矫形手术者为侧凸进展。结果:两组初诊时Risser征(P=0.786)、Cobb角(P=0.790)、弯型分布(P=0.350)和应用支具类型分布(P=0.350)等无显著性差异。A组和B组平均支具治疗时长分别为2.1±0.7年和2.5±0.9年,平均依从性分别为84.4%±7.6%和87.1%±5.7%。A组患者中发生侧凸进展8例(42%),其中需手术治疗者6例(32%);B组中侧凸进展12例(21%),其中需手术治疗者10例(18%)。男性患者侧凸进展比例高于女性,但统计学差异不明显(P=0.071)。两组中,生长发育状态低下、侧凸Cobb角大及主胸弯型患者侧凸进展比例高。结论:支具治疗可有效控制多数AIS患者的侧凸进展,女性患者支具治疗效果可能好于男性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heneau支具佩戴依从性与高侧凸进展风险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scoliosis,AIS)患者侧凸进展的关系,比较不同依从性患者的健康相关生存质量.方法:2007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行Cheneau支具治疗的高侧凸进展风险AIS患者73例,初诊时平均年龄为12.8±1.2岁,平均主弯Cobb角31.4°±6.0°,平均Risser征为0.7±0.8级.所有患者每3~6个月定期复查,行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在末次随访时每位患者填写健康相关生存质量问卷量表.侧凸进展定义为末次随访Cobb角大于初诊6°以上或治疗期间建议行矫形手术(Cobb角>45°),其余为非进展.依从定义为患者每天坚持佩戴支具时间≥22h直至随访终止,否则视为不依从.随访结束后根据患者依从性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依从性对患者侧凸进展及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影响.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1.8±0.8年.根据依从性定义,47例(64%)患者被纳入依从组,26例(36%)纳入不依从组.依从组患者末次随访时主弯Cobb角(28.9°±11.7°)明显小于不依从组(38.6°±11.6°),有统计学差异(P<0.01).依从组侧凸进展率明显低于不依从组(OR 5.7,95%CI 1.9~16.8,P<0.01).末次随访时不依从组自我形象/外观、精神健康、治疗满意度三个维度的得分均低于依从组(P<0.01);不依从组患者欧洲五维健康量表得分亦明显低于依从组(P<0.01).结论:良好的支具佩戴依从性可降低高侧凸进展风险AIS患者的侧凸进展率,提高患者健康相关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带气囊色努矫形器治疗中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I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10-2013-06期间收集的30例中度AIS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15例,采用带气囊的色努矫形器治疗;对照组15例,采用不带气囊的色努矫形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弯的侧弯度数(Cobb angle)和顶椎椎体旋转(AVR)等级,依照2005年SRS年会统一的矫形器治疗脊柱侧弯的有效性标准评价其临床疗效[1]。结果在主弯角度及顶椎椎体旋转度等级改善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有效性方面,虽然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但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普通色努矫形器相比,采用带气囊的色努矫形器治疗中度AIS可能会更有效的抗脊柱侧弯及抗椎体旋转。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行支具治疗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的支具治疗后初始Cobb角进展速率(initial angle velocity,IAV)和初始矫正率与支具疗效的相关性,探讨IAV对AIS患者支具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门诊行正规支具治疗的女性AIS患者126例,其中胸主弯74例,胸腰弯52例。于患者每次随访拍摄的站立位全脊柱正位片上测量主弯的Cobb角和Risser征。另外记录患者每次随访时的实足年龄、月经状态及身高等资料。根据患者末次随访时Cobb角进展程度分为两组:进展组55例Cobb角进展≥6°;非进展组71例Cobb进展6°。IAV定义为患者支具治疗后第一次随访时的Cobb角进展速率,初始矫正率定义为支具治疗后第一次随访时的Cobb角矫正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逻辑回归分析不同支具疗效的预测因素。结果:本组所有患者平均初诊年龄12.4±1.6岁;月经年龄12.3±1.2岁;平均初诊身高154.4±9.7cm;初诊Risser征2.1±1.7;平均初诊Cobb角24.4°±6.1°。初诊至第一次随访平均时间间隔4.1±0.6个月;初诊至末次随访平均时间间隔35.9±13.7个月(24~60个月)。末次随访时平均Cobb角29.2°±8.4°。独立样本t检验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患者初诊年龄、月经年龄、初诊身高、初诊Risser征及初诊Cobb角均无显著差异(P0.05)。非进展组IAV显著小于进展组(-9.9°±13.8°/年VS 5.2°±12.5°/年,P0.001),而非进展组初始Cobb角矫正率显著大于进展组[(11.6±16.9)%VS(-5.3±16.4)%,P0.001]。逻辑回归分析示支具疗效与IAV(OR=8.451,P=0.004)呈显著相关,而与初始矫正率(OR=2.192,P=0.139)无显著相关。结论:支具治疗后初始Cobb角进展速率与AIS患者支具疗效呈显著相关,较高的支具治疗后初始Cobb角进展速率预示较差的支具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分析应用全椎弓根钉棒系统矫治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32例,通过主客观两方面评价术后疗效并浅谈体会.[方法]2005年4月~2009年4月,通过一期后路全椎弓根钉棒系统矫治32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男20例,女12例,年龄12~18岁,平均14.3岁;双肩相对高度平均为2.5 cm;交界性后凸25例病人未在正常范围内;术前冠状面主凸Cobb角平均为59.5°(41.4°~89.7°);通过影像学检查对手术效果及躯干平衡情况进行分析,并记录术前、术后随访时cobb角,应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观评价指标应用脊柱侧凸SRS-22量表进行测试.[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6个月(24~48个月),双肩相对高度平均为0.5 cm,外形明显改善;术前交界性后凸未在正常范围内的25例病人,术后22例已恢复正常;术后冠状面主凸平均Cobb角为22.4°,平均矫正率为62%,按P=0.05为显著性检验水准将术前、术后随访时Cobb角进行t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应用脊柱侧凸 SRS-22量表进行测试,所有家属对手术效果均表示较满意.[结论]后路全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只要固定椎选择合理、椎弓根钉准确植入、同时掌握正确的转棒技术,就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Ponte截骨与Smith-Petersen截骨(SPO截骨)治疗僵硬性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进行回顾性比较。[方法]2007年5月~2009年3间收治的单纯后路全椎弓根螺钉系统矫正僵硬性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的手术病例58例,其中36例行SPO截骨,22例行Ponte截骨。通过影像学检查对两组的手术效果和躯干平衡情况进行分析,末次随访时用中文版SRS-22量表进行患者的健康生存质量评价。[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手术时年龄、Risser征、融合节段数、置钉密度、术前冠状面胸主弯Cobb角无显著性意义(P>0.05)。Ponte截骨组的术后3个月冠状面胸主弯Cobb角矫正率明显大于SPO截骨组,分别为67.1%和56%(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矫正率得到很好的维持,分别为61%和50.5%(P<0.05)。两组的术前、术后腰椎代偿性次弯Cobb角无显著性差异。两组的术前胸椎后凸Cobb角分别为20.6±8.5°和22.3±10.5°,术后3个月胸椎后凸角SPO截骨组比术前平均增加1.2°,Ponte截骨组比术前平均丢失1.4°,末次随访SPO截骨组胸椎后凸角比术前平均增加1.9°,Pon-te截骨组比术前平均丢失2.9°,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次要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未发生主要并发症。[结论]多节段Ponte截骨能提高僵硬性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冠状面胸主弯Cobb角的手术矫正率,并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而且能提供更多的局部自体植骨量、增加植骨融合面积。  相似文献   

20.
背景:脊柱畸形不仅影响青少年的外观,还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但关于马方综合征脊柱侧凸(MSS)畸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文献报道并不多。目的:分析接受矫形手术的MSS患者术前SRS-22问卷和SF-36问卷中的心理健康评分情况,并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进行比较。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9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8例MSS患者的SRS-22问卷及SF-36问卷结果,其中男7例,女21例;术时年龄11~19岁,平均14.8岁。选取同期收治的56例AIS患者的资料进行配比,男7例,女49例;年龄11~17岁,平均14.3岁。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参数、SRS-22问卷和SF-36问卷中的心理健康评分的差异。结果:MSS组与AIS组患者SRS-22问卷心理健康平均得分分别为3.6±0.5和3.8±0.6,总得分分别为17.8±2.7和19.2±3.0。MSS组与AIS组患者SF-36心理健康最终得分分别为66.3±11.4和71.9±10.3。上述SRS-22问卷及SF-36问卷心理健康得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得分差异主要来自于SRS-22问卷的Q20和SF-36问卷的Q9.8,其他问题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SS组患者的上述心理健康评分与患者年龄、身高、体重指数、术前剃刀背高度、主弯冠状面Cobb角、顶椎偏距、术前冠状面躯干平衡情况、术前双肩及骨盆失平衡情况和矢状面胸后凸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手术治疗的MSS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评分低于AIS患者,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问卷中有关愉快感受方面。MSS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评分与患者侧凸的临床及影像学参数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